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神农本草经》还早400多年的本草类古籍——《万物》在残存的阜阳汉简中被发现。阜阳汉简是1977年在安徽阜阳出土的一批简牍,为西汉开国功臣夏候婴之子夏候灶墓内的随葬品。研究人员从当时已破碎不堪的竹简中发现了许多珍贵古籍,《万物》只是其中的一种。从目前的材料可以证明,《万物》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编纂成书,而到西汉初年抄成。《万物》的发现,改变了从前人们认为《神农本草经》是最早的本草类书籍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据考证,《灵枢》的成书年代至少不会晚于西汉晚期.当时纸张尚未发明.文字一般多是写在竹简或木简上.时间一长.连接简片的绳索就会断开.重新连接成册时.难免会出现错简及脱简现象。笔者根据出土文物照片统计.每条竹简或木简上的字数多少不等.比如居延汉简每条5~20字。而武威汉简《礼记》每条多达60余字。因为我们现在见不到简牍版的《灵枢》,所以错简及脱简的字数也难以确定。  相似文献   

3.
在祖国医学中,虽未有性医学这个概念,但对性是早有认识研究的,且内容丰富。早在《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容成阴道》、《务成子阴道》、《黄帝三五养阴方》等有关房中家书,即古代性医学著作,此外葛洪《彭祖经》等主要也是论性的问题,惜大多散逸。今将较集中介绍性医学的古籍简介于下。 1 竹简《养生方》: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及竹简古医书共十四种;竹简《养生  相似文献   

4.
成都老官山天回镇汉墓出土的竹简,可正《内经》《伤寒论》文字之失。举例如下(以下所用资料为2018年7月中旬专家审定稿《成都天回汉墓竹简》,所引文句,出自该本释文)。  相似文献   

5.
《气功》1996,(1)
《老子》竹简在荆门出土湖北省荆门市四方铺乡的郭店一号楚墓,于1993年10月14日被盗。经文物考古部门赶往,整理残留现场,最大的收获是《老子》等五部古籍竹简的发现.共804枚,其上墨书篆文16万余字。这是迄今出土楚简文字最多的一次,并且保存完好,竹简...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动态     
△据报道,一种我国最早的本草类古籍《万物》在残存的阜阳汉简中被发现。有关研究人员认为,以前公认我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成书年代考证在南北朝以后。而目前发现的材料证明,《万物》编纂成书在春秋战国时期,而后到西汉初年抄成,比《神农本草经》要早400多年。《万物》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医药学史和自然科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道至简     
天下物类,皆是灵药。万物之中,无一物而非药者,斯乃大医也。——《千金翼方》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扁鹊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三  相似文献   

8.
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医马书》,原书当撰成于战国后期,重钞于秦。在历代传世文献中,尚未见有对该书的记载,从已知文献看,竹简《医马书》堪称我国首部专论各种马病诊治的马医专著。书中所记马病名称及治疗内容与后世马医理论差别较大,是据以研究我国马医发展历史、马医早期治病情况、部分药物药用历史,以及秦简书法成就等问题的极其难得的珍贵文献,现就其重要价值略行粗浅研究。  相似文献   

9.
辛智科 《陕西中医》1990,11(6):283-284
<正>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医书《养生方》,是我们研究先秦时期养生学成就的珍贵实物资料,现就其在养生和性学方面的主要成就试作如下探讨。1 《养生方》内容概要《养生方》的写作时代,据考证其成书的上限年代不会早于秦昭王时期,下限晚至文帝时期,但最晚不得晚于简书下葬的公元前168年。《养生方》有甲乙两编,共200支。内容包括《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方》和《杂禁方》。《养生方》原件没有标题与作者姓名,是据其内容分别命名的。《养生方》是从不同版本抄录而成的汇编性医学养生资料。《养生方》甲编共133支,具体内容包括《十问》和《合阴阳方》。《十问》是托名  相似文献   

10.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批文物和帛书以外,还有一部分竹筒。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马王堆汉墓帛书》(四),将这部分竹简定名为《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三部分(木简《杂禁方》除外)。这些竹简可算是现存中国古籍中最早讨论“房中”的专书。其中《十问》取问答形式。问答中出现了  相似文献   

11.
《周易》“潜龙勿用”与中医养生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伟 《江西中医药》2000,31(2):50-50
《周易》是一部多学科的巨著 ,其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在中医的养生方面也有着根蒂性的重大贡献。本文仅就《周易·乾卦》中的“潜龙勿用”一句谈其对中医养生思想的指导意义。《周易·乾卦》在论述初爻的爻辞时说 :“初九 ,潜龙勿用。”《乾卦·彖传》解释为 :“潜龙勿用 ,阴在下也。”此意为万物渐积 ,从无到有 ,此时阴气始盛 ,阳气微弱 ,生机方动未盛 ,而不可剧用。如若不然 ,违背万物生机之理 ,则会灾害由生。《乾卦·文言》又做了进一步的说明 :“初九曰 :‘潜龙勿用’,何谓也 ?子曰 :龙德而隐者也 ,不易乎名。遁世无…  相似文献   

12.
<正>1精气神共同构成形体的物质基础《管子·内业》“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各……不可呼以声,而可通以音(意)”。说明了物质原始之精,通过运动结合起来构成了万物。《知此游》“昏然欲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阐明了万物的功能运动(气)的聚胜与物之生灭关系,也明示了神的表现存在,无形的物质  相似文献   

13.
阜阳出土汉简里有一些关于医药、物理、物性的残简约 1 3 0余片[1] ,这些汉简 ,原无书名 ,最初曾有人以《杂方》[2 ] 名之 ,后来整理者根据其内容 ,并参用W 0 0 1号汉简中“万物之本不可不察也”一语 ,定名为《万物》[1] 。据报道 ,《万物》有可能是战国或更早的春秋时期[2 ] 的书 ,它比《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要早得多。因为 ,它是收载我国药物最早的一部文献 ,对研究我国医药发展史和自然科学史 ,特别是对考证这些药物最早的文献出处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力的依据。《万物》中有关药物只有药名 ,有的则伴随记载其治疗的疾病 ,但无药物形态、生境和产地 ,当然 ,更无出土药物标本可资鉴定 ,如此 ,这对药物品种考订来说 ,缺乏基本赖以考证的依据 ,但《万物》说得好 ,“万物之本 ,不可不察也。”这个“本”字 ,笔者理解 ,就是与现代生药学中所说的“基原”内涵有十分相似之处。虽然现在考证缺乏证据 ,然而参考稍后传世的《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等本草文献 ,对其中有关同名药物的诸多记载 ,运用笔者的“药物品种延续论”[3] 的理论 ,同时参考早期《说文》等文献并运用训诂学方法对古代药物名...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医杂志》2014,(2):85-85
<正>2013年年末,成都老官山汉墓考古有重大发现,出土一批珍贵文物,发现920余支竹简和50枚木牍,作为西汉时期简牍是四川地区首次发现。竹简的内容有9部医书和1部兽医书《医马书》。9部医书除《五色诊脉》外都没有书名,其余初步命名为《敝昔医论》《脉死候》《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诸病症候》《脉数》,涉及内科、外科、妇科等。以  相似文献   

15.
浅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强  代强 《河南中医》2006,26(6):9-1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1注解纷纭,各有理据王冰从阴阳互制立论,在自然界,春夏之阳盛,继之以秋冬之阴;秋冬之阴盛,继之以春夏之阳,以  相似文献   

16.
全国各地出土的秦汉以前医药文化资源(续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接上期)华东地区出土的古医药文献1 安徽省阜阳县双古堆1 977年在安徽省阜阳县双古堆一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批汉简。该墓主人为夏候灶,卒于公元前1 65年(汉文帝十五年)。汉简书写的年代为西汉初期。经过阜阳汉简整理组整理、定名后,表明有1 0余种古籍。其中的2种与医学内容有关,即《万物》及《行气》。现分别说明如下。( 1 )《万物》——此书原脱书名,在1 983年第2期《文物》杂志的《阜阳汉简简介》一文中称之为《杂方》。其后又有人称之为《万物之本》。迄1 988年第4期《文物》杂志由阜阳汉简整理组发表了此书的释文时将其迳称为《万物》(见…  相似文献   

17.
话说手杖     
石柱国 《养生月刊》2006,27(1):68-71
手杖,亦名扶杖、拐杖、拐棍。人们通常称它是老年人的“第三条腿”,堪称老年人安度晚年的良好“伴侣”。无论是登山步行,还是闲立庭院都不可少矣。手杖源于何时,已无从查考。然而,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一直流传着“西王母杖子”的故事,其中提到的那支手杖并非金锡杖,而是用枸杞子的根制作而成的。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致仙人杖》一诗中云: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这当然是神话故事。但我国古时的人还是喜爱用手杖的,将它作为延年益寿的重要工具。据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王杖诏书》竹简中记载,西汉宣…  相似文献   

18.
“气”之一词,涵义甚广,《内经》所述已蔚为大观,现仅就一己之见,陈列如下,以飧读者。挂一漏万,在所难免,祈同道指教。 1 气的概念 “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指能够化生世界万物的始者。汉·董仲舒认为:“元者为万物之木。”《么公举传》说:“元者,气也。”张载《正蒙·太和篇》:“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万物,万物散为太虚。”又说:“聚与散是气二种运动不同的形念,当气聚时,它是有形万  相似文献   

19.
房事保健是祖国医学保健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古代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几千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它的研究。马王堆出土的竹简医书共十四种,其中如《养生方》、《合阴阳方》等都记载了房事问题。《黄帝内经》也有不少篇幅论述了房事与人体的关  相似文献   

20.
医缓,春秋时期秦国人。据《左传》记载,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国国君景公姬据(公元前599~公元前581年)生病,先叫桑田巫治疗。桑田通过占卜,认定景公的病是遭晋景公杀害的晋国大夫赵同和赵括的鬼魂作祟所致。晋景公听说秦国有良医,就派遣使臣求医于秦国。秦恒公(公元前603~公元前577年)派遣医缓往诊,医缓即到晋国,诊景公病直言不讳说:"疾不可为也!"因为病程已发展到"在肓之上,膏之下"的晚期,而"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就是说,以砭石、针灸攻治已不可及,服食药饵医治,亦不能至,而医疗无能为力。从引"病入膏肓"就成为一句典故与成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