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王檀教授从“火”论治哮病发作期的药对经验。王檀提出“哮病主于火”和“五脏六腑皆令人哮”新理论,从脏腑相干理论出发,从火论治,实火则清,虚火则降,郁火则宣,兼以化痰止哮。临证常用清心泻火药对黄连-生地黄、竹叶-木通/通草;泻肺降火药对桑白皮-地骨皮;滋阴降火药对知母-黄柏;清肝潜阳药对龙骨-牡蛎、牛膝-代赭石;清胆和胃药对青蒿-黄芩;清宣伏火药对防风-广藿香。  相似文献   

2.
"脾胃为后天之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唇口之疾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伏火是引起口疮常见原因,脾阳不升与胃火不降是脾胃伏火主要病机。脾胃伏火引起的口疮有虚、实火之分:实火者,多采用清、泻之法论治,方选泻黄散为主;虚火者,多采用升阳泻火法论治,方选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为主。  相似文献   

3.
庞大承  张硕  田甜  王彤 《四川中医》2023,(11):38-42
本文通过对哮病“夙根”理论及哮病从膜原论治的源流和病机特点进行具体阐释,从理论层面探讨哮病从膜原论治的机理,从而辨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探讨哮病从膜原论治提供新的视角。同时,对哮病从膜原论治的法则进行解析,提出了以达原饮为基础的治疗方剂和以“疏达通利、开达膜原”为主的总治法并附验案,从而丰富了哮病的临证辨治思路,这对临床诊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阳  李涛  洪兰  林颖娜  王芳  蒲永文  闫雪  汪卫东 《中医杂志》2012,53(18):1551-1553
通过《素问》“病机十九条”与现代医学焦虑障碍对比分析,认为“火证”为焦虑障碍核心病机,并尝试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火邪伤阴与火郁形成两条主线探讨了从火证论治焦虑障碍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5.
介绍于志强教授从"火"论治口腔溃疡的经验.于教授将本病病因病机统概为实火型和虚火型两大类,擅长从"火"论治口腔溃疡,主张"实以祛邪为主,兼治其本;虚以扶正为先,再驱其邪".实火治宜清热泻火,临证选用导赤散合泻黄散加减;虚火治宜滋阴降火,方选甘露饮或三才封髓丹化裁,在临床中收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对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治疗多以“哮病”论治,辨证主要分为“寒哮”和“热哮”两个证型.以“常”与“变”的思路辨别哮喘发作期之寒热,便于初学者掌握和运用.在支气管哮喘的辨证论治过程中,简单地把支气管哮喘和哮病划等号,这是一个误区,也是支气管哮喘寒热难辨的症结所在.寒哮是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常证”、热哮是“变证”,主张临床中只要没有明显的热象表现,一般应从寒哮论治,用药不避温.  相似文献   

7.
治哮首要宣肺化痰哮病的主要病因是“伏痰”为患。明代秦景明所著《症因脉治》提出哮病的成因为“痰饮内伏,结成窠臼”,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亦提出哮嗽“呀呷有声,名曰伏痰”,哮病的临床症状除呼吸急促外,其特证为喉间有哮鸣、胸闷、咯痰不爽等现象。董老认为哮病复发必有  相似文献   

8.
哮病火论     
王檀教授认为,哮病具有迁延难治且反复发作的特点,在北方严寒之地其发病率更为突出。引起哮病发作的原因错综复杂,其病因无外乎外感及内因。提出"哮病主于火"及"五脏六腑皆令人哮"为哮病的病机关键。从脏腑相干理论出发提出哮病因火、热而哮,因痰而作。治疗时,当辨清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调整脏腑功能,尤其脾胃功能的健运。从火、热论治哮病,发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哮喘无热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多参考“哮病”论治,其急性发作期多仿哮病分为“寒哮”、“热哮”两型。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支气管哮喘不能简单地和哮病划等号,支气管哮喘多表现为哮病中的寒哮,而并无热证,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0.
从哮有"夙根"谈哮病从肝论治的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哮病“夙根”与肝失疏泄的关系对哮病从肝论治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哮病是中西医疑难病之一,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支气管哮喘。虽然近年来对其发生机理研究较多,但哮病反复发作的“夙根”仍未完全阐明,综合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认为,“夙根”和痰、先天禀赋、肝风内动有关,而这些又与肝失疏泄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以出血、乏力为主要特点的疾病,其治疗不离治血、治气、治火。文章基于血气火关系,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进行探讨。通过回顾文献,分析其“从气论治”理论依据;从辨病辨证角度,阐述“从气论治”临证思路及其机制。发现血气火3者关系密切,相互承载转化制约;“从气论治”主要分为气之不及与气之太过,治以益气固表、益气生血、益气摄血、温阳益气、补气祛阴火、行气化瘀及清气降火等;“气”与免疫因素关系密切,“从气论治”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中发挥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为中医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晁恩祥教授“从风论治”哮病的学术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风哮理论的形成,风邪是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风盛痰阻、气道挛急是哮病发作的主要病机,祛风解痉是治疗哮病的根本大法等方面,阐述了晁恩祥教授“从风论治”哮病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3.
王檀教授认为,哮病具有迁延难治且反复发作的特点,在北方严寒之地其发病率更为突出。引起哮病发作的原因错综复杂,其病因无外乎外感及内因。提出"哮病主于火"及"五脏六腑皆令人哮"为哮病的病机关键。从脏腑相干理论出发提出哮病因火、热而哮,因痰而作。治疗时,当辨清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调整脏腑功能,尤其脾胃的功能的健运。从火、热论治哮病,发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本病例,由于患者久病,久病及肾,长期应用苦寒清肺之药物,过度耗散命门之火,温煦无力,脾阳升发无力,无力运化水湿则内停;同时外侵体表,体表营阴瘀滞;命门火衰,肺阳不足,无力宣发卫气,卫阳内郁,郁而化火,火性炎上,冲逆妄行;由于体表营卫瘀滞,火邪相对宣发无路,奔冲于上,搏击气道,发为哮病。结合症、舌、脉,初诊时以标证为主,即:营卫瘀滞,火邪内生,肺气奔迫之证候群为主,治疗上当以"急则治其标"为主;予身痛逐瘀汤加减,以解除其体表郁滞,使人体阳气宣散有路,则喘促、气短等症状,自然得到缓解;复诊后,标证得缓,本证渐显,以命门火衰,肾阳不足,肾不纳气之症候群为主;治疗上当"缓则治其本",金匮肾气丸加减,以善其后;整个治疗经过充分体现了吾师王檀教授从火论治哮病辨证思路,值得分享。  相似文献   

14.
“补养子火”是清代程钟龄针对人体内生火邪的一种治疗理念,主张把握病因病机,以“子火”和“贼火”代指外感与内生之火邪,并针对“子火”另立解郁、滋阴、温补、引火归元等四法以论治体内火邪,其学术思想对指导临床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火郁发之”最早由《黄帝内经》提出,其最初本意为以因势利导之法透散体内火热毒邪,后之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现从思想内涵、治则治法、表里虚实等方面对这两种学术思想进行阐述、对比,以求对临床证属火邪者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5.
陈悦  尚莉丽 《陕西中医》2021,(3):350-352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高,迁延难治,中医证属“哮病”“哮喘”的范畴。本病发病的关键为正气虚弱,风、痰、瘀三毒伏于体内,互结成窠。因哮喘在病因病机、证候特点等方面均与“伏毒”暴戾、暗耗、杂合、隐伏、缠绵的致病特性相合,现从“伏毒”学说论治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治以息风止痉、祛毒平喘,慢性持续期治以消风化痰、清散余毒,缓解期治以扶正固本、防毒复胜。  相似文献   

16.
脾胃伏火论来源及医家对脾胃伏火的认识,老师认为的脾胃伏火为虚火、食火及其病因病机。传统观点认为的口苦为肝胆热引发,老师认为脾胃伏火导致口苦,其病因病机及用药治疗、临床医案。  相似文献   

17.
历代中医家认为老年性痴呆发病的基本病机为“虚”“痰”“瘀”。导师胡镜清研究员结合临床诊疗经验与多年理论探索,发现“虚”“痰”“瘀”三者相互影响可化热生火,火(热)与痰湿、瘀血之间又可相互搏结和转化,最终生毒、结癥并损伤脑络。在老年性痴呆基本病机基础上强调对患者病程各个阶段“火(热)”病机的辨治,尤其注重抓住老年性痴呆进展期“痰瘀化火,热结脑络”关键病机,在临床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总结从“火(热)”病机论治老年性痴呆四点心得:肾精不足致虚火上炎,应滋阴泻火不可纯补无泻;痰湿可郁结化热,清热化痰应与燥湿化痰并重;瘀血常与热邪搏结,注意清热凉血散瘀;火(热)甚重继而蕴结成毒,急予清热解毒法攻之。  相似文献   

18.
姬越越  田露 《天津中医药》2022,39(11):1394-1398
“火郁”作为疾病之机要,能够反映当下的疾病状态,贴近于疾病本质。张仲景根据火邪郁滞在体内的不同阶段和部位,利用汗、散、和、补之法对其进行针对性治疗。此外,在论治过程中还注意把控“发之”的程度,防止“发之”太过,提倡气机得通则止。《伤寒论》熔理论与实践为一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实用价值,推动了“火郁发之”理论的发展。文章从“火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火郁发之”的具体应用3个方面探讨“火郁发之”理论在《伤寒论》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从三焦湿热相火论治慢性肝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火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有“少阳之上,相火主之”。至金元朱氏《格致余论》问世,相火理论趋于成熟,对说明疾病病理和指导临床产生深远影响。笔者在临床中始悟先贤“湿热相火为病甚多”,现将临床从三焦湿热相火论治慢性肝病的体会述于次。  相似文献   

20.
张娟  陈宪海 《河南中医》2013,33(6):913-914
支气管哮喘多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湿内聚为痰,痰伏于肺,成为哮喘发病的潜在“夙根”,遇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引动触发,以致痰壅气道发为哮病,临证时当辨阴哮病的发作期和缓解期论治,方可取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