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的临床应用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544名铅作业工人进行体检,有186人血铅(PbB)≥1.9umol/L或/和尿铅(PbU)≥0.34umol/L,依据《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GBZ37-2002)进行诊断,发现PbB或PbU加ZPP诊断轻度铅中毒的诊断率明显低于诊断性驱铅试验。强调铅作业工人应尽可能采用驱铅试验进行铅中毒的诊断,提出了降低ZPP诊断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236例血铅(PhB)≥400μg/L和/或尿铅(Phu)≥70μg/L的某钢铁厂铅作业工人收住院,实施诊断性驱铅试验及驱铅治疗,依据《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GBZ37-2002)进行诊断,发现依据PbB或PbU加ZPP诊断慢性轻度铅中毒的诊断率明显低于诊断性驱铅试验。强调铅作业工人应尽可能采用诊断性驱铅试验进行铅中毒的诊断,在驱铅试验受限时,适当降低ZPP诊断值对提高慢性轻度铅中毒的诊断率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186例铅中毒患者及观察对象的CPbU、PbB、PbU及ZPP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各指标在驱铅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及各指标与驱铅试验的复合情况进行了探讨。提出PbB作为铅中毒的初筛指标较好,对PbB初筛后其值达观察对象以上者做驱铅试验,进一步明确中毒程度,以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4.
铅作业工人肾损害早期指标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铅作业工人肾脏损害的早期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0名铅作业工人分为铅接触正常组、铅吸收组、慢性轻度铅中毒组,并以无铅接触史的43名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铅(PbB)、尿铅(PbU)、血红细胞游离原叶啉(FEP)、尿δ—氨基酮戊酸(δ-ALA)、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结果 铅作业工人PbB、PbU、H0、δ-ALA、NAG、RB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β2-MG虽亦高于对照组,但差别无显著性。结论:长期职业性铅接触可造成肾功能损害,尿NAG、RBP可作为铅中毒肾损害早期敏感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铅中毒病人脱离铅作业后驱铅治疗效果,以便掌握停止使用驱铅药物的最佳时间。方法收集某钢铁厂炉前工14名铅中毒患者驱铅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驱铅第1疗程PbU测定值迅速增高,随着驱铅疗程的增加,PbU测定值逐渐下降,至驱铅满第5疗程时,PbU测定值已基本稳定。结论当患者PbU≥0.3mg/L而≤0.5mg/L时可考虑停药,1个住院周期驱铅治疗一般以不超过5个疗程为宜。  相似文献   

6.
88例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88例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病例,探讨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和驱铅治疗效果。方法分析88例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并给予驱铅治疗,检查尿铅变化等。结果其中84例为轻度铅中毒,3例为中度铅中毒,1例重度铅中毒。经2~8个疗程驱铅治疗后以上病例的相关临床表现均明显好转。结论职业性铅中毒的症状是多方面的,驱铅治疗效果好,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总结及分析我院诊治的194例铅中毒及83例观察对象的病例资料。经相关分析认为,驱铅后尿铅值(CPb U)是慢性铅中毒、铅作业观察对象较好的诊断指标,其敏感度、特异性、正确度及阳性预测度、阴性预测度均明显优于血铅值(Pb B)、尿铅值(Pb U)、红细胞锌卟啉值(ZPP)。建议在诊断铅中毒和驱铅治疗时,尽可能以CPb U作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锌原卟啉(ZPP)作为铅作业工人的健康损害效应筛查指标的意义.方法 对某铅酸蓄电池厂478名铅作业工人(接触组)和112名上岗前工人(对照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包括测定ZPP、血铅(PbB)和血红蛋白(Hb),并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和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铅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结果 工作场所铅烟、铅尘检测点超标率分别为62.5%和37.5%.接触组工人PbB质量浓度中位数(M)为186.4 μg/L,ZPP浓度M为0.69μmoL/L,与对照组(分别为48.9 μg/L、0.58 μ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接触组Hb水平[(138.08±15.53) g/L]与对照组[(138.00±14.69) 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用ZPp≥1.57 μmol/L(本实验室正常参考值上限)作为指标确定进行诊断性驱铅试验的比率高于以PbB≥400μg/L作为指标的比率(P<0.05),21名ZPP≥1.57 μmol/L人员经诊断性驱铅试验后慢性铅中毒和观察对象检出率为38.1%(8/21).结论 ZPP作为早期筛查铅作业人群职业健康损害指标有重要意义,建议将ZPP作为铅作业人群职业健康检查的必检项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依地酸钙钠(EDTA)驱铅治疗慢性铅中毒患者肾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52例慢性轻度铅中毒者连续3年用EDTA驱铅治疗,并对其进行血铅(PbB)、红细胞锌卟啉(ZPP)、尿β2-微球蛋白(U-β2-M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U-RaP)、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U-NAG)监测.结果 慢性铅中毒患者PbB、2PP、U-β2-MG、U-NAG、U-RBP分别为(595.36±134.34)μg/L、(4.16±1.96)μmol/L、(564.02±224.32)μg/(g·Cr)、(31.91±13.37)U/(g·Cr)、(584.38±238.82)μg/(g·C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23.53±49.14)μg/L、(1.33±0.99)μmol/L、(139.26±66.62)μg/(g·Cr)、(11.83±3.7)U/(g·Cr)、(158.7±61.5)±g/(g·Cr)](P<0.01);连续3年用EDTA驱铅治疗后,U-β2-MG、U-NAG、U-RBP逐年下降,不同时间比较其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用EDTA驱铅治疗可逆转慢性铅中毒患者的肾损害.  相似文献   

10.
对110例在我院同时进行血铅、尿铅、诊断性驱铅试验、尿d-氨基-γ-酮戊酸和锌原卟啉等检查的病例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观察对象筛查中血铅的灵敏度73.77%,尿铅为37.70%,诊断性驱铅试验80.33%;轻度铅中毒病人筛查中ZPP灵敏度最高(81.82%),诊断性驱铅试验特异度、准确度和阳性预测值均最高(分别为100%、88.18%和100%)。提示只采用单项检测指标筛查观察对象或诊断铅中毒,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应将几项指标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铅作业工人的δ-氨基酮戊酸脱氢酶(ALAD)基因分布并分析不同基因型与工人血铅(PbB)、临床症状表现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分析法分析不同ALAD基因型与PbB、工人症状表现的关系,比较预防措施实施前后含ALAD2型等位基因工人PbB等指标的变化.结果铅作业工人176人ALAD基因分布呈现多态现象,ALAD1-1型占89.77%,ALAD1-2型占10.23%.ALAD1等位基因比例为94.88%,ALAD2等位基因比例为5.12%,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符合遗传学Hardy-Weinberg平衡.含ALAD2等位基因的个体较ALAD1型等位基因的个体具有较高的PbB浓度、较明显的神经征表现,采取措施后含ALAD2等位基因的18名工人的PbB、尿δ-氨基酮戊酸(δ-ALA)、锌原卟啉(ZPP)值有明显的降低,PbB平均下降19.06%,δ-ALA平均下降18.64%,ZPP平均下降15.88%.结论相同职业性铅接触条件下,ALAD2等位基因个体的PbB浓度增加并出现一些临床症状表现,通过采取针对性防护对策,可降低工人PbB浓度,保护含ALAD2等位基因的个体.  相似文献   

12.
血中锌原卟啉的测定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血中锌原卟啉的测定及探讨,为铅中毒的评价、诊断提供一项可靠的早期系列化指标,同时为基层检验人员提供参考。方法 用XY—D型血液荧光测定仪测定锌原卟啉(ZPP)值,并对一些可能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测定血中锌原卟啉的精密度试验、检测结果变异系数均小于10%,操作中对标本稀释影响做了不同稀释比例、不同时间测定的结果比较,证明在一定时间内血液用生理盐水稀释不影响测定结果。结论 轻度铅吸收患者血中ZPP值变化与自身尿铅含量变化成正比。ZPP值随驱铅治疗而逐渐下降,在无缺铁性贫血情况下,能较快恢复抑制情况与临床表现相一致。ZPP值不仅能与尿铅、血铅相结合作为铅中毒诊断的可靠指标,在对铅接触者普查和生物监测铅的毒作用也是一项很有用的初筛指标。  相似文献   

13.
邢映红 《药物与人》2014,(1S):13-14
目的:研究探讨锌原卟啉(ZPP)在铅中毒患者诊断治疗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对95名铅接触作业工人进行身体检查和ZPP测定,分析ZPP与铅中毒及铅吸收之间的关联性。结果:95名工人中,轻度铅中毒9名,占9.47%;铅吸收15名,占15.79%;未发生铅中毒及铅吸收者71名,占74.74%。此外,95名工人中,29名ZPP超过正常参考值1.34txmol/L,占30.53%。结论:ZPP与铅中毒及铅吸收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测定血液ZPP方法操作简单,检测迅速,且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和稳定性,能够较准确的反映出铅中毒及铅吸收的水平,对于铅中毒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荆门市某蓄电池厂铅作业工人尿铅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某蓄电池厂415名铅作业工人进行尿铅检测分析,了解该蓄电池厂工人体内铅负荷情况,筛查观察对象,为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415名铅作业工人晨尿,按照WS/T17-1996方法进行尿铅检测。参照GBZ37-2002《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尿铅≥0.07mg/L为超标(即观察对象限值),比较不同车间、性别、年龄段间尿铅超标率的差异。[结果]415名铅作业工人尿铅均数为(0.077±0.099)mg/L,超标人数92人,超标率为22.17%。合金车间、化成车间、制板车间、成品车间的工人尿铅超标率分别为37.50%、16.07%、16.25%、33.07%,其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9,P=0.001)。男女工人尿铅超标率分别为24.66%和16.2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37,P=0.060)。年龄段越大,超标率越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09,P=0.072)。[结论]某蓄电池厂铅作业工人尿铅超标明显;合金车间、成品车间工人的尿铅超标率较高;男性工人尿铅超标率高于女性;工人尿铅超标率有随年龄段增大而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锌原卟啉(ZPP)含量在诊断职业性铅中毒中的价值。选择本院住院铅中毒、铅吸收的病人共25名、铅接触工人35名,测定其红细胞中ZPP含量与驱铅后尿铅值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顺德区13家企业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顺德区铅作业工人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情况.方法对13家企业作业场所空气中铅浓度测定;以铅作业工人自然排尿铅含量高于0.48μmol/24h为初筛对象,根据诊断性驱铅试验作铅中毒诊断.结果①作业场所空气中铅浓度检测198个点合格,合格率为60.55%;②1 215名作业工人中有62例铅中毒(轻度58例、中度4例),检出率为5.10%,另观察对象259例(21.32%);③作业场所空气中铅浓度与发病有关,电容器行业的喷金工种铅浓度平均超标倍数最多(铅尘43.80倍,铅烟55.50倍)、患病率亦最高(11.54%);④铅中毒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P<0.01),发病工龄较短.结论职业健康监护可及早发现铅中毒病人,及时防治可有效控制铅中毒.  相似文献   

17.
51例尿铅高患者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双比色法检出51例尿铅高患者。其中慢性铅吸收36例,慢性轻度铅中毒7例,慢性中度铅中毒4例,亚急性中度铅中毒4例。用依地酸二钠钙驱铅治疗1~6个疗程。观察驱铅同时补充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络合综合征的发生较少、较轻。并对如何预防铅中毒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70年代末,国外应用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锌原卟啉(ZPP)并配合测定血铅(PbB),在铅接触普查和铅中毒诊断方向已显示出它的优越性。PbB、FEP和ZPP在我国也逐步得到推广和使用,但对于铅接触者是否存在相对安全的界限值;PbB、FEP和ZPP各为何值时,适宜作为铅中毒的诊断值,还有待探索。  相似文献   

19.
对110例在我院同时进行血铅、尿铅、诊断性驱铅试验、尿d-氨基-γ-酮戊酸和锌原卟啉等检查的病例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观察对象筛查中血铅的灵敏度为7377%,尿铅为3770%,诊断性驱铅试验8033%;轻度铅中毒病人筛查中ZPP灵敏度最高(8182%),诊断性驱铅试验特异度、准确度和阳性预测值均最高(分别为100%、8818%和100%)。提示只采用单项检测指标筛查观察对象或诊断铅中毒,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应将几项指标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20.
铅的危害及剂量—反应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调查了某冶炼厂接触铅烟平均浓度为0.034mg/m~3、铅尘平均浓度为0.184mg/m~3。选矿车间。0.096mg/m~3、0.997mg/m~3。烧结车间。0.633mg/m~3、0.270mg/m~3。熔炼车间。接触工人住院驱铅治疗45天后,铅暴露两周、七周、半年进行主要生化指标的检查。根据临床症状与生化指标,表明熔炼,烧结车间工人已受到铅危害,对照组工人未见明显异常。可见铅的危害呈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症状的发生数与PbB,PbU的浓度成正比,其症状阈浓度分别为PbB20ug/dL,PbU0.04mg/L。铅接触组的正中及尺神经运动NCV,正中及尺神经感觉NCV,均较自身对照为慢(P<0.05)白细胞和自身对照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