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是疾病的防治原则,预防人体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发展到成为疾病状态,防治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治未病"的这种防微杜渐的思想对于疾病的防治有着深远影响。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固护脾胃在"治未病"上有着重要的作用,现阐述"治未病"思想对脾胃病防治的意义。1"治未病"思想的蕴义"治未病"源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黄帝内经》率先提出治未病原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治未病"思想对防治脾胃病变的指导意义。方法:归纳有关文献资料,结合当代研究成果对治未病"思想防治脾胃病变进行探讨。结论:防治脾胃病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体现"治未病"思想的一个关键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防治功能性胃肠病、慢性胃炎、脂肪肝等脾胃系疾病时,时刻贯彻"治未病"思想,以期提高临床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冯新玲  何万春 《光明中医》2014,29(12):2629-2630
中医学脾胃是人体脏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气血化生之源.作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始终坚持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围绕“脾胃为后天之本”这一理论,从根本的病因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防治脾胃病。  相似文献   

4.
陈瑞芳  杨秋菊 《新中医》2014,46(12):22-23
<正>劳绍贤教授出身"劳九芝堂"医药世家,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临床中融古贯今,辨病辨证结合,临床经验丰富。劳教授专于内科脾胃病,业内素有"南劳北周"之誉,在中医脾胃学说研究方面成绩显著。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调治脾胃是养生防病、治病防变、促进康复的关键环节,劳教授于诊疗过程中处处皆体现"顾护脾胃"之思想。笔者从事中医治未病工作10余年,有幸侍诊劳教授左右,蒙受教诲,现将其诊治脾胃病所体现的"治未病"思想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5.
姚春  赵炜 《四川中医》2008,26(5):17-18
本文阐述了"治未病"的含义,以及如何在脾胃病方面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周滔  张声生 《环球中医药》2009,2(4):265-268
中医“治未病”思想始于《黄帝内经》,逐渐在实践中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等方面。脾胃是人体脏腑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留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等论述体现了脾胃在“治未病”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在临床防治功能性胃肠病、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脂肪肝、肝硬化等脾胃病时,注重贯彻“治未病”思想,注重脾胃,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通过治未病学术思想对脑中风防治的探索:从防病于未然;已病防变;已病防复中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主要是预防中风的危险因素,及时治疗中风先兆症;重视对脑中风开展二级预防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以“治未病”思想指导干眼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眼是目前世界和我国最常见的眼表疾病,文章探讨了以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干眼的防治,强调治疗干眼未病先防,从改善环境、合理用药、合理饮食方面着手进行调治。对己出现干眼症状及眼表损害的应本着己病早治及既病防变的原则,强调内养外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治未病”思想的中医梯次防治高血压病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龙  周英武  刘如秀 《中医杂志》2012,53(16):1377-1378
将中医学治未病理论运用于高血压病防治工作中,将人群按照未发、欲病、病成、病瘥4个疾病阶段加以划分,并针对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从而构建出具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高血压中医梯次防治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代谢综合征(MS)是一种与饮食生活习惯、行为意识关系密切的终身性疾病,MS的防更胜于治。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与现代医学共识的三级预防思想在宏观层面上有共同之处,以治未病的思想指导MS防治的全过程,针对MS的各个阶段病机特点,实施积极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及治疗,对于阻止或延缓MS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如何将治未病思想贯穿于MS防治的全过程做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11.
中医脾胃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易复发的特点。《内经》确立了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奠定了中医养生的基础,从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入手,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论述其在脾胃病中的重要作用及防治要点。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最早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后世医家在此理论基础上多有发挥,如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清代医家叶天士根据温病发展规律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内涵丰富,意义广泛,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将其运用贯穿于高血压病领域,对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提前干预,对于预防、减少和延缓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促进恢复,提高生命质量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胡依文 《河南中医》2020,40(12):1797-1799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前期是2型糖尿病发生必定会经历的一个时期,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在疾病防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将"治未病"思想引入糖尿病前期的防治中,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对处于不同状态的人群进行干预,积极发挥其作用,对于防治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近视眼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且日趋低龄化,成为危害青少年健康的最突出问题。循证眼科学研究显示,目前现代医学不仅没有治愈近视的方法,甚至还没有一种可行有效的措施能够有效抑制近视的进展。中医学对眼外观端好、视近清楚、视远模糊为特征的近视问题认识很早,关于近视眼的论述与防治早有记载。中医学以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独特预防医学思想对近视的防治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中医学对近视眼病因病机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医"治未病"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奠基。"治未病"始见于《周易》,易医同源,中医在其发展过程中吸取了易经的许多哲学思想,后世医家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事物都是以发展变化为运动规律,没有一成不变的,所以《周易》提出了居安思危的理论,告诫人们要防患于未然。如《文言.乾》指出: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  相似文献   

17.
亚健康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又称第三状态、灰色状态.现代医学认为,儿童亚健康如不及时干预,与成人相比,更易发展为疾病,如采取积极的防治,也更易使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防治包括两层含义:即未病先防(从健康到亚健康的预防)和既病防变(从亚健康到疾病的预防).本文试结合中医"治未病"理论探讨对小儿亚健康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而亚健康状态就是气血阴阳轻度的失衡,但是并未达到疾病状态,在中医学中称“未病”.中医中药对亚健康各种临床症状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针对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的诊疗方案辨证施治,通过个性化用药治疗及调养,使个体达到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9.
以“治未病”理念指导糖尿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又一严重危害大众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产生的危害不仅在于血糖升高本身,而且在于长期血糖增高导致的人体一系列代谢功能紊乱和由此所产生的急性或慢性并发症。全世界每年用于糖尿病的治疗费用在成百上千亿美元,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国光 《中医药学刊》2005,23(7):1181-1182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源远流长,中医治未病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层含义。历代医家对此有精妙的论述和广博的阐发。继承和发扬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对于提高中医防病治病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