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急性发作期证候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2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急性发作期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四诊信息,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观察证候分布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各证候类型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八类主要证候的相关危险因素:气虚证为颈椎病病史[OR=2.542,95%CI(1.167-5.538),P=0.019];肝阴虚证为年龄层次[OR=1.688,95%CI(1.076-2.650),P=0.023];热证为高血压病史[OR=4.864,95%CI(1.738-13.615),P=0.003];风痰证为酗酒[OR=5.575,95%CI(1.050-29.615),P=0.044]及低头伏案工作[OR=2.532,95%CI(1.232-5.204),P=0.011];气血两虚证为生活安逸[OR=5.106,95%CI(1.123-23.208),P=0.035]及久站[OR=5.006,95%CI(1.520-16.488),P=0.008];脾虚湿阻证为眩晕家族史[OR=9.848,95%CI(2.264-42.829),P=0.002)及电脑前工作[OR=3.246,95%CI(1.039-10.139),P=0.043);肝郁化火证为焦虑状态[OR=4.563,95%CI(1.508-13.810),P=0.007);肝郁痰热证为较小的工作压力[OR=3.533,95%CI(1.185-10.532),P=0.024]及饮酒[OR=2.822,95%CI(1.093-7.286),P=0.032]。结论:探索证候相关危险因素可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司维 《北京中医药》2012,31(5):330-331
目的通过对后循环缺血中医证候的分析,探寻其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根据文献,对15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观察记录。结果后循环缺血的中医证型以风证最多,其次为痰证、火热证、阴虚阳证,风证与阴虚阳亢证、风痰证、痰热证为本研究证型中常见证型组合。结论后循环缺血中医证候分布有一定规律,有利于临床对其中医中药治疗探寻规律。  相似文献   

3.
司维 《北京中医》2012,(5):330-331
目的通过对后循环缺血中医证候的分析,探寻其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根据文献,对15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观察记录。结果后循环缺血的中医证型以风证最多,其次为痰证、火热证、阴虚阳证,风证与阴虚阳亢证、风痰证、痰热证为本研究证型中常见证型组合。结论后循环缺血中医证候分布有一定规律,有利于临床对其中医中药治疗探寻规律。  相似文献   

4.
<正>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由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相应区域的供血不足,引起丘脑、脑干、小脑等部位的血液灌注不足,脑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流阻力增加,最终影响前庭功能而发生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平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眩晕综合征。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20%。按缺血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可分为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求后循环短暂缺血发作所致眩晕(PCTIV)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候与风痰证的相关性及其与外风的关系。方法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拟定中医证候要素积分量表,将122例PCTIV患者进行辨证,对各证候要素频数、百分比和等级进行统计。结果 122例PCTIV急性发作期患者中同时具有风、痰二证候要素者116例,占95.08%。68例(55.74%)患者可能具有外感风邪因素。结论 PCTIV急性发作期以风痰上扰为主要证候,外风可能与PCTIV发作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症,眩是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眩晕是以上述症状常常同时并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1]。眩晕病因复杂,现代医学可涉及数十种疾病,常难以明确病因。中医对眩晕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但目前仍存在辨证分型过多、辨证标准不一、个人经验总结较多、缺乏临床系统调查依据等问题,通常依《中医内科学》教材将眩晕分为肝阳上亢型、气血亏虚型、肾精不足型、痰浊  相似文献   

7.
《陕西中医》2017,(8):1008-1009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其和年龄、性别、病程等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结果:参加调查的389例患者中,单一体质类型162例(41.65%),复合体质类型227例(58.35%);单一体质患者中,平和质6例(3.70%),病理体质156例(96.30%),前三种单一体质类型分别是气虚质(38.27%)、阳虚质(27.78%)、痰湿质(13.58%);9种单一体质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气虚质在女性患者中的分布大于男性(P0.05),痰湿质在男性患者中的分布大于女性(P0.05),气虚质在中青年组分布大于老年组(P0.05),阳虚质在老年组分布大于中青年组(P0.05);不同病程的体质种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程的延长,单一体质逐渐减少,兼夹体质逐渐增多。结论: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年龄、性别、病程均与该病的体质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8.
于颖  樊光辉 《吉林中医药》2013,33(4):346-348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病机有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现代学者对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积极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治疗,如针灸、臭氧及中药注射等,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眩晕患者中医证候临床调研,运用统计学方法探讨影响眩晕中医证候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填写统一设计的病例观察表,收集了256例眩晕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疾病、眩晕病因、中医证候等资料,运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6例眩晕患者中痰浊上扰型最多,122例占47.7%,阴虚阳亢型次之,83例占32.4%,气虚清阳不升型最少,51例占19.9%。性别构成、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高血脂等疾病及头晕残障量表的基线评分在不同证型间无显著差异;而年龄、合并高血压病、眩晕的病因及眩晕严重程度量表基线评分在不同证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眩晕证候可能与年龄、合并高血压病、眩晕的病因及眩晕严重程度量表基线评分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0.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森林  全亚萍 《吉林中医药》2013,(12):1298-1301
西医认为后循环缺血是一种既非正常又非完全缺血的“相对缺血状态”,然而无论是临床表现或现有的影像学检查都无法可靠的界定此状态,这给后循环缺血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中医认为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属于“眩晕”范畴,其病机不外乎“风火痰瘀虚”,其运用中医传统理论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可取得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中风醒脑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按1∶1的比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予以中风醒脑液联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疗程为2周,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血管搏动指数、同型半胱氨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芪参还五胶囊联合羟乙基淀粉130/0.4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氧分压(Pa O2)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9月接受治疗的PCIV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以羟乙基淀粉130/0.4治疗,观察组则予以芪参还五胶囊联合羟乙基淀粉130/0.4治疗。分别比较2组疗效,治疗后HR、MAP、Pa O2水平,治疗前后眩晕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57/60),高于对照组的81.67%(49/60)(P0.05)。治疗后观察组HR、MAP、Pa O2水平分别为(76.6±11.3)次/min、(91.2±10.4)mm Hg、(81.4±12.6)mm Hg,均高于对照组的(68.9±12.6)次/min、(81.7±11.5)mm Hg、(73.2±12.8)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DH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而观察组又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侧椎动脉VM、右侧椎动脉VM、基底动脉VM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参还五胶囊联合羟乙基淀粉130/0.4治疗PCIV的疗效显著,且能有效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减轻疾病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同时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学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方法:选择120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经中医辨证分为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四型,观测其与血粘度、血脂相关性。结果:四个证型在血脂、血粘度等各项临床指标中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中医辨证分型与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在临床上以痰浊上蒙证为多见,各型之间的血脂、血粘度等指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自拟化痰活血解毒汤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互结兼热毒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拟化痰活血解毒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改良巴塞尔指数(MBI)评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MBI评分、UCLA评分、血Hcy及血SOD水平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自拟化痰活血解毒汤可显著改善眩晕患者的中医症状,提高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血Hcy水平及升高血SOD水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舒脑欣滴丸联合内科常规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脑血流量、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确诊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138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试验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合用舒脑欣滴丸,疗程4周。分别于入组当天,14 d,28 d,进行DARS、DHI-S、Barthel指数测评,并检测ET-1、CGRP、TM、v WF,于入组当天、28 d检测颈动脉彩超,并计算脑血流量。结果:试验组治疗后DARS、DHI-S、Barthel指数评分、脑血流量、ET-1/CGRP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1、CGRP、TM、v WF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脑欣滴丸联合内科常规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增加脑血流量,其作用机制与调节ET-1/CGRP比值促进血管舒缩功能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16.
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通过对近几年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有关文献进行分析,从病因病机到辨证论治方面阐述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中医治疗进展。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辨证论治在临床上普遍应用,中西医结合能提高临床疗效。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具有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等优点,但缺乏客观统一的辨证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葛根素联合克林澳(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神经内科住院20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及对照组(100例)。两组患者除给予常规治疗外,对照组给予葛根素注射液单药治疗,治疗组给予葛根素和克林澳注射液联合治疗,均10d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后循环血供,观察治疗前后2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临床症状、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椎一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7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葛根素联合克林澳能有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改善血液黏稠度和椎一基底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