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关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局部脑血流 (rCBF)变化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国内报道较少。本文观察SAH患者SPECT(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 )显像rCBF变化并结合临床分析其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材料1.1.1 资料来源 病例均系我院 1990年 3月— 2 0 0 0年 3月间住院患者。观察组 30例 ,男 19例 ,女 11例 ,年龄 30~ 6 7岁 ,平均 (43.0± 11.4)岁。对照组 36例 ,男 2 5例 ,女 11例 ,年龄 36~ 70岁 ,平均 (45± 10 .5 )岁 ,其中 14例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 ,8例为颈椎病患者 ,14例为早期癌症术后化疗患者。1.1.2 病例选择…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老年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1998~2003年60岁以上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病女性患者较多.60~90岁段发病率高,发病无明显诱因多,以轻微头痛、呕吐为主要特点。部分患者可以头晕、意识障碍、精神症状、高血压为首发表现,脑膜刺激征阳性率低.为63%,CT阳性率低,为74%,再出血26%,脑血管痉挛9.2%.死亡率高达31%。临床上易误诊为高血压,颈椎病、脑炎等疾病,因此以该病的早期诊断需结合腰穿及CT检查。  相似文献   

3.
4.
<正>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形成与脑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0—20%,有报道最小者仅2月半婴儿,最大94岁,但以40—50岁最多见。由于年龄差异,病因不同,出血部位及脑组织损害的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不典型等原因,很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病,现将15例SAH误诊病例临床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 15例SAH误诊统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心电图改变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1年12月收住的64例SAH患者的心电图、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其中初次心电图正常15例,异常4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血压均无明显差异。住院期间复查心电图,观察心电图有无改善或恶化,并与病情变化作比较。结果 15例初次心电图正常者,14例痊愈出院(93.3%),1例死亡(6.7%)。49例初次心电图异常者,35例痊愈出院(71.4%),5例恶化(10.2%),9例死亡(18.4%),两组患者的预后有明显的差异(P<0.05)。49例心电图异常患者中有43例(87.8%)进行一次或一次以上心电图复查,其中心电图复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的29例,死亡1例;而心电图趋于恶化或无改善的14例中,恶化5例,死亡8例,余1例痊愈出院。结论 心电图的变化可作为判断SAH预后的参考指标。在治疗上要注意保护SAH患者的心功能,同时应把心电图作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6.
从Levin(1953年)报道了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aemorrhage)(以下简称SAH)的心电图变化后,对这一疾病所引起心电图改变的报道逐渐增多[1.2]。我院自1984年2月~1999年9月共收治SAH156例(除掉由脑实质出血、外伤和出血性疾病所致的SAH)。其中64例(41.1%)表现正常(Ⅰ组),余92例(58.9%)均有不正常的心电图表现(Ⅱ组),现对这二组病例的有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1)、Ⅰ组年龄16~68岁,平均年龄51岁,男40例,女24例,Ⅱ组年龄15~84岁,平均年龄60岁,男58例,女34例。(2)、高血压病史:Ⅰ组有14…  相似文献   

7.
现将我院自1991~1997年收治的20例新生儿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20例,男17例,女3例;月龄:0.5~24h12例,~48h5例,>48h3例;服龄:<38周6例,38~42周11例,>42周3例;胎次:第五胎18例,第2胎2例;胎儿因素:脐带绕颈3例,足位2例,双胞胎1例,巨大儿1例;母亲因素:胎盘功能不全2例,羊膜早破2例,重度妊娠中毒症、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病及多囊肾并发肾衰各1例;产时情况;自然娩出7例,第H产程延长6例,产钳助产3例,创官产4例;缺氧情况:宫内窘迫8例,生后窒息19例(轻度4例,重…  相似文献   

8.
9.
青绍华  顾成武  何会 《当代医学》2009,15(25):53-54
目的探讨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1998~2007年60岁以上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误诊率为43.8%,常误诊为高血压、颈椎病、脑炎、上呼吸道感染、腔隙性脑梗塞、癫痫、上消化道出血、椎动脉型TIA。结论对该病的早期认识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0.
钟盛武 《广西医学》1999,21(6):1300-130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急重症之一。病死率高,发病率占所有急性脑血管病的8%~10%[1]。本院自1995年1月~1999年1月共收治38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老年组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其中50~59岁4例,60~69岁10例,88岁1例。青壮年组23例,男性12例,女性11例。其中40~49岁7例,30~39岁8例,20~29岁7例,17岁1例。发病年龄最小17岁,最大88岁。发病1天内入院26例,1天~1周入院11例,15天入院1例。1.2 发病诱因:劳动或用力时发病10例,排便时发病5例,情绪激动时发病4例,劳累后发病6例;睡眠或静…  相似文献   

11.
12.
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例 1:精神异常误诊为神经官能症。患者 ,男 ,6 5岁 ,3天前生气后出现语无伦次 ,随地大小便。当地按神经官能症治疗加重。查体 :颈稍抵抗、克氏征(+) ,布氏征 (+)。头部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SAH易并发脑血管痉挛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一系列精神症状。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 ,神经细胞减少 10 %~ 17% ,有的甚至减少 2 5 %~ 30 % ,对SAH应激状态耐受性降低而出现精神症状。有人认为与额叶受损有关。对老年人突然出现的原因不明的精神症状 ,无论有无头痛和脑膜刺激征均应除外SAH。例 2 :头痛、头晕误诊为高血压病。患者 ,女 ,6…  相似文献   

13.
14.
我们对 1991~ 2 0 0 1年 6 2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探讨对本病的认识。1 临床资料经临床、腰穿、CT证实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住院病人共 6 2例 ,其中男 4 0例 ,女 2 2例 ,平均年龄5 6 .2 3岁。病初意识障碍 2 6例 (占总数的 4 1.9%)。并发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S) 12例 ,发生率 19.4 %,DCVS发生开始时间为 1~ 10天 ,DCVS组 12例中病初意识障碍 8例 (占 DCVS总数的 6 6 . 6 7%) ,非DCVS组的 5 2例中病初意识障碍 18例 (占非 DCVS总数的 36 .0 0 %)。再出血 6例 ,发生于病后 5~ 2 0天 ,平均 12…  相似文献   

15.
1 临床资料本组老年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 SAH) 46例 ,男 15例 ,女 31例 ,年龄 60~ 83岁 ,平均 68.3岁。入院时出现头痛 4 0例 ( 87% ) ,呕吐 33例 ( 71.7% ) ,脑膜刺激征 4 0例 ( 87% ) ,意识障碍 2 3例 ( 50 % ) ,抽搐 14例 ( 30 .4 % ) ,尿失禁 17例 ( 37% ) ,病理反射 19例 ( 4 1.3% )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7例( 15.2 % ) ,死亡 1例。出血再发 5例 ( 10 .9% ) ,死亡 4例。首诊误诊 5例 ( 10 .9% ) ,死亡 15例( 32 .6% ) ,其中 1周内死亡 9例 ( 60 % )。所有病例均经头颅 CT检查确诊 ,其中 4例 CT正常者经腰穿确诊。既往高血压史 2 …  相似文献   

16.
蒋华清 《华夏医学》2006,19(1):130-131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0%~15%,由于患者的年龄、病因、出血量多少不同而造成脑组织损害的部位、程度不同,引起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易造成误诊。笔者将1998~2004年曾在我院就诊、病后一度被误诊的18例SAH患者的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估脑脊液置换减轻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并进而无创预测颅内压(ICP).方法:将60例SAH患者随机分为脑脊液置换组与非置换组各30例,发病第1、3、5、7天均行TCD检测,记录收缩期峰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对大鼠实验性蛛网膜十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时脑血流(CBF)的作用。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n=6):A组假手术+盐水;B组假手术+NOC12;C组SAH+盐水;D组SAH+NOC12。模型制成48h,通过Laser-Doppler血流仪观察NOC12(NO供体)持续静脉注射1h内CBF的变化。结果:A组CBF无变化,B、D组CBF明显增加,且B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对大鼠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时脑血流(CBF)的作用.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n=6)A组假手术+盐水;B组假手术+NOC12;C组SAH+盐水;D组SAH+NOC12.模型制成48h后,通过Laser-Doppler血流仪观察NOC12(NO供体)持续静脉注射1h内CBF的变化.结果A、C组CBF无变化,B、D组CBF明显增加,且B组增加幅度高于D组.结论NO能有效增加正常对照及CVS时的CBF,但CVS时脑动脉对NO的反应性下降.  相似文献   

20.
卢永彪  蒙喜斯 《广西医学》2003,25(4):610-611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自发性、非外伤性的由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出血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的疾病 ,是神经内科急症之一。现就我院内科 1 997~ 2 0 0 1年收治的 61例作一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61例 ,男 2 7例 ,女 34例 ,年龄 1 8~ 75岁 ,平均 5 6.6岁 ,有高血压病史 1 2例 ,糖尿病史 5例 ,首次发病 5 2例 ,复发 9例。住院天数 2~ 2 8天 ,平均 1 9.4天。1 .2 发病诱因 :有明显诱因者 44例 ,占 72 .1 3% ,其中排便时发病 6例 ,劳动或用力活动时发病 2 2例 ,与他人争吵 4例 ,饮酒 5例 ,看电视 5例 ,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