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假性动脉瘤与外伤导致的血管壁损伤有关。假性动脉瘤特殊的病理结构使其更易破裂,因此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近年来,针对颅内假性动脉瘤的病因、病理和血液流变学等特点,对其诊断与治疗提出了一些新方法。脑血管造影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本病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颅内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颅内假性动脉瘤与外伤导致的血管壁损伤有关。假性动脉瘤特殊的病理结构使其更易破裂,因此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近年来,针对颅内假性动脉瘤的病因、病理和血液流变学等特点,对其诊断与治疗提出了一些新方法。脑血管造影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本病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附50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7年10月至2003年1月,我们采用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5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朱军  李国新 《山东医药》2006,46(23):50-51
对8例颅脑损伤后假性动脉瘤破裂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术,手术经右侧股动脉入路,用球囊、弹簧圈闭塞瘘口或颈内动脉栓塞,结果3例可脱球囊一次栓塞成功,保留颈内动脉通畅;1例颈内动脉放置2枚球囊,连同颈内动脉闭塞;3例应用游离弹簧圈连同颈内动脉闭塞;1例因反复球囊被骨片刺破而改行孤立手术。随访1~5a未复发。认为血管内栓塞术是治疗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多种血管内栓塞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88例颅内动脉瘤中,56例给予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12例行微弹簧圈栓塞治疗,7例行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6例行动脉支架结合GDC栓塞治疗,4例行机械可脱式微弹簧圈(MDS)栓塞治疗,3例行球囊辅助结合GDC栓塞治疗。结果88例全部治愈。1例在GDC栓塞术后出现一过性失语及肢体瘫痪,经内科治疗后,24小时恢复正常。1例微弹簧圈栓塞术后出现对侧肢体肌力1-2级,经治疗后,3个月恢复正常,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GDC是目前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对宽颈口或梭形动脉瘤,可应用球囊结合GDC或动脉支架结合GDC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6.
颅内假性动脉瘤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乃池  赵晖  丁璇  王志刚 《山东医药》2008,48(21):61-62
回顾分析2002-2007年收治的12例因头外伤引起的颅内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探讨其治疗策略.12例中,10例行血管内栓塞术,2例行假性动脉瘤夹闭术.均全部治愈.认为血管内栓塞是颅内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应用水解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34-61岁,平均47岁),其中前交通动脉瘤5例,后交通动脉瘤11例。16例患者16个动脉瘤完全栓塞,其中1例应用球囊辅助成形技术,1例结合Neuroform支架栓塞;7例获随访3~9个月,均未见复发.认为水解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确切,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8.
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个体化血管内介入治疗(附63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栓塞技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适应证、操作规程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常规可脱弹簧圈技术、球囊再塑形技术、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及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63例(66个)。结果完全或近全栓塞率为69.7%,部分栓塞率21.2%,致残率6.1%,病死率3.0%,27例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5个月,均无颅内出血或再出血。结论对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疗效确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李玉明  李玉玲 《山东医药》2001,41(10):14-16
对9例假性颈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5例儿童患者均为炎症诱发,2例颅内段患者为外伤所致,3例老年癌症患者假瘤的产生与颈部放疗或肿瘤侵蚀有关。8例出现咽腔、鼻腔或颈部大出血,7例进行了动脉结扎或DSA栓塞术。9例患者中4例死亡,5例痊愈,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认为假性颈动脉瘤主要由炎症、外伤、放射线或肿瘤侵蚀引起,假瘤破裂大出血是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 及早诊断和有效的结扎或栓塞病灶动脉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效果及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12例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判断动脉瘤栓塞效果,对比分析不同栓塞效果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瘤栓塞结果的可能因素。结果 112例患者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致密栓塞60例,非致密栓塞52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致密栓塞组和非致密栓塞组性别、年龄、慢性病史、吸烟史、动脉瘤部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动脉瘤大小、形态、破裂状态、手术类型及术前Hunt-Hess分级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破裂状态、动脉瘤形态、大小、手术类型及Hunt-Hess分级均是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栓塞效果的独立因素。结论术前Hunt-Hess分级程度低,动脉瘤形态规则、体积偏小,术中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或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均有利于动脉瘤的致密性栓塞,而患者动脉瘤破裂则不利于形成致密栓塞。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并发症及其处理(附1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 7月至 2 0 0 2年 4月 ,我们应用机械可脱性弹簧圈 (MDS)和电熔断可脱性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60例 (67个动脉瘤 ) ,其中 14例(14个动脉瘤 )出现并发症 (术中动脉瘤破裂、弹簧圈脱出动脉瘤、载瘤动脉血栓形成、过度栓塞、动脉瘤栓塞后再出血 )。现分析并探讨其原因与防治方法。1 资料分析本组 14例 (14个动脉瘤 ) ,均为在栓塞治疗中出现并发症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男 8例 ,女 6例 ;年龄3468岁 ,平均 4 1.2岁 ;Hunt和Hess分级 :0级 4例 ,Ⅰ级 4例 ,Ⅱ级 3例 ,Ⅲ级 2例 ,Ⅳ级 1例。其临床资料详见表 1。表 1  14例患者临…  相似文献   

13.
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多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自身生理功能下降,呼吸、循环等系统的并发症高,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复杂性[1].本文拟分析老年脑动脉瘤破裂采用微弹簧圈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37例颅内动脉瘤破裂病例,男15例,女22例,年龄61 ~83[平均(67.3±7.1)]岁;均为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出血31例、两次出血4例、三次出血2例.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11例、Ⅲ级19例、Ⅳ级4例.29例合并有基础疾病,其中合并2种以上疾病15例.并发症包括高血压17例、糖尿病13例、冠心病2例、慢性支气管炎11例、肺气肿7例、心功能减退2例.  相似文献   

14.
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假性动脉瘤破裂后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脑血管造影仍主要的诊断手段。文章综述了假性动脉瘤的病因,血管构筑学,影像学变化,临床特征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atrix电解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技术要点、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对72例共80个颅内动脉瘤采用Matrix电解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47个(58.8%)动脉瘤致密栓塞,24个(30.0%)瘤颈残留,9个(11.3%)瘤体残留。手术发生相关并发症7例(9.7%),死亡2例。64例随访6~48个月,无再出血及新增神经功能缺损。38例42个动脉瘤术后6~24个月接受血管造影随访,稳定26个(61.9%),进一步栓塞5个(11.9%),再生长11个(26.2%),2个(4.8%)瘤体残留者复发需再次治疗。结论 Matrix电解弹簧圈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可靠、有效手段,定期随访血管造影评价栓塞效果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的包裹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但对夹闭不全或栓塞不全的动脉瘤,特别是较大的主干动脉和重要穿支动脉的梭形动脉瘤,手术夹闭和栓塞治疗均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和风险,外部包裹是最后的治疗选择.文章就颅内动脉瘤包裹治疗的历史、包裹技术和包裹材料的发展进行综述,并提出了研制可吸收和可降解人造生物膜包裹材料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与预后,对2001年收治的40例颅内动脉瘤进行临床分析。其中手术35例,死亡3例,随访2个月2例,均正常生活,随访3个月-1年28例,术后GOS分级;Ⅴ级21例,Ⅳ级3例,Ⅲ级3例。死于自发性脑干出血1例,2例失访,另未手术5例,其中术前动脉瘤破裂死亡。再出血行栓塞治疗术后植物状态各1例,自动出院3例。认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尽早行DSA检查,确诊为动脉瘤后应尽早手术。早期手术的优点在于防止动脉再次破裂出血和降低术后脑积水发生率,除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外,脑梗塞和脑积水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临床急诊,再次出血死亡率高.而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绝大多数因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本科自1999年开始采用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8例;年龄43~70岁,平均年龄54岁.根据Hunt及Hess分级,其中Ⅰ级6例,Ⅱ级2例,Ⅲ级1例,Ⅳ级1例.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介入神经放射滨不断完善,拓宽了此病的治疗范围和适应证。有关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动物模型、栓塞材料和栓塞技术的研究也有进一步的发展。采用可脱性弹簧圈,可以完全栓塞窄颈动脉;而用于宽颈动脉瘤的赤道技术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的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手术方法。4例海绵窦段动脉瘤行颈动脉血流阻断试验(Matas试验)后,施行颈内动脉孤立术,其余8例行"假性瘤颈加固夹闭术"或"破口夹闭术"。并对取下的瘤体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取下瘤体的病理学显示为大量血栓及机化物,无弹性纤维或平滑肌细胞等正常血管壁成分,符合假性动脉瘤的特点。出院时按Barthel指数(BI)评价预后,9例日常生活能力良好(BI≥75分),2例生活能力中度缺陷(BI:50~70分);1例死于术后脑梗死。9例进行了3个月至7年的门诊随访,有5例复查了DSA,2例复查CTA。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所有被随访的患者均未再出血。结论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手术风险高、难度大。术前需了解颅内血管的代偿充盈情况,有必要行Matas试验。必须充分认识假性动脉瘤的特点,并行个体化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