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研究分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的临床特征,为预防与控制CLABSI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9-2011年CLABSI资料汇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0例住院患者发生CLABSI53例,发病率为7.1‰;在分离出的53株病原菌中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共27株占50.94%,真菌14株占26.42%,革兰阴性杆菌12株占22.64%;CLABSI发病率与插管时间、插管部位、导管腔数、全胃肠外营养(TPN)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ABSI发病率与最大无菌屏障及灌注抗菌药物无关(P>0.05).结论 插管时间、插管部位、导管腔数、全胃肠外营养是CLABSI的主要因素,应针对上述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降低CLA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缝合固定方法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016年外科ICU、内科ICU、内科CCU入院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2d的患者3 680例,2014年1月-2015年6月采用传统缝合固定导管集束化作为对照组1 730例,2015年7月-2016年12月采用无缝合固定导管集束化作为干预组1 950例,比较两组患者CRBSI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千日导管感染率为4.08‰、高于对照组的1.54‰;对照组针刺伤发生15例,发生率为0.87%,干预组未发生针刺伤;对照组导管维护时间为(17.26±2.56)min,干预组导管维护时间为(12.00±1.65)min,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合集束化干预能有效降低针刺伤、缩短导管维护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制订标准流程管理对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方法 制订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标准管理流程,对全院PICC置管实行统一管理,比较流程管理前后CRBSI的发生情况.结果 流程管理前每1000个导管留置日的CRBSI发生率为6.0‰(48/79 783),明显高于流程管理后的2.9‰(29/99643)(P=0.000).结论 遵照标准程序统一管理,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PICC相关性感染.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process management in preventing peripheral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CRBSI). Methods A standard process management policy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uniform management of PICC in our hospital. The incidences of CRBSI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olicy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nces of CRBSI was 6.0‰ (48/79 793 ) every 1000 catheter-days before process management and 2.9‰ (29/99643) after process management (P =0.000).Conclusion Standard process management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control CRBSI caused by PICC.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对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以降低血流感染率。方法随机选取ICU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危重患者26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130例,对照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进行深静脉置管,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置管法进行深静脉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平均穿刺所需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平均导管留置时间及患者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穿刺所需时间为(8.76±3.68)min,一次穿刺成功为112例,成功率为86.15%,导管留置时间为(58.34±6.78)d,患者置管后发生血流感染8例,感染率为6.15%;试验组患者穿刺所需时间为(9.34±3.17)min,一次穿刺成功124例,成功率为95.38%,导管留置时间为(59.07±5.97)d,置管后发生血流感染1例,感染率为0.77%,两组患者置管穿刺所需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要高于对照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真菌感染临床易感因素和真菌耐药性,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65例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中出现真菌感染进行危险因素和病原菌耐药性分析。结果 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真菌感染13例,感染率为35.38%;共分离出真菌39株,其中热带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最高,占33.33%;热带假丝酵母菌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耐药率较低,分别为7.69%和11.11%,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胞嘧啶耐药率较低,为10.0%,光滑假丝酵母菌对酮康唑耐药率为0;中心静脉插管时间长(>14d)、低蛋白血症、多个静脉导管接头(>3个)、多根留置体腔内引流(>4根)、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时间长(>7d)、伴有其他部位感染、肠外营养时间长(>7d)、病情严重(评分为45分)是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真菌感染与置管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加大干预后可降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江苏省19所三级综合医院ICU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进行监测,并对置管后的维护进行全过程管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CRBSI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CRBSI的发病密度为3.82/1000导管日,调查时间段中后三个季度CRBSI的发生率分别为2.55%、3.30%和2.99%,明显低于监测开始的4.73%,综合ICU CRBSI的发生率为3.50%,高于专科ICU的1.74%,导管留置天数和置管地点是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有助于降低CRBSI发病率,注重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的维护和操作时的最大无菌屏障是降低CRBSI发生率的重要措施,缩短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可以减少CRBSI的概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基于循证的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干预策略(CLB),在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的效果,为进一步降低CRBSI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 将ICU995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第1阶段2011年1-12月411例患者,2777个导管日为对照组,进行常规目标性监测;第2阶段2012年1-12月584例患者,3920个导管日为观察组,通过施行CLB措施预防CRBSI,比较两组CRBSI发生率,观察该集束干预策略在ICU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CRBSI发生15例,发生率为3.83‰,对照组发生21例,发生率为7.56‰,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CIB措施后CRBSI发生率呈逐步下降趋势.结论 ICU施行CLB能有效降低危重病患者CRB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探究其相关因素,为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6年11月于ICU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患者610例,采用医院微生物半自动鉴定系统进行细菌分离及鉴定,通过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药敏试验结果,同时搜集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610例ICU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出现血流感染的患者31例,感染率为5.08%,共分离出76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46株占60.53%;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第三代以下头孢菌素、四环素类、部分氨基糖甙类等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部分可达100.00%;logistic多元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患者的意识状态、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及静脉营养是引起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出现相关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应注意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独立危险因素,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存在较严重的耐药现象,应针对病原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导致肠外营养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为肠外营养患者临床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的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医院收治的经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肠外营养治疗的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和细菌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0例肠外营养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患者34例,感染率为16.19%;34例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4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9株,占47.50%,革兰阴性菌14株,占35.00%,真菌7株,占17.50%;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导管留置时间、肠外营养时间、拔管时最高体温和多发创伤。结论导致肠外营养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有导管留置时间、肠外营养时间、拔管时最高体温和多发创伤,临床实践过程中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用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感染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对2009年7月-2010年11月入住ICU> 24 h、年龄>1月龄的置管患者进行监测,并对发生CRBSI的病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监测患者共1145例,其中接受血管内置管的患者890例,血管内导管使用率为77.7%,置管日为9189 d,发生CRBSI 26例,CRBSI感染率为2.9%,平均日感染率为2.8/千日;CRBSI感染率与置管时间、置管次数均呈正相关(x2=40.71,P=0.000;x2=28.6,P=0.000);留置天数(OR=2.415)与置管次数(OR=1.531)是综合ICU的CRBSI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严格执行手卫生、无菌技术置管和维护、尽早拔除导管是预防CRBSI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21例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对2011年1-7月住院发生的21例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例进行调查分析,并采取干预措施.结果 培养阳性病原菌24株,其中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亚种各5株,分别占20.8%,褪色沙雷菌3株,占12.5%,阴沟肠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耳葡萄球菌、鲁氏不动杆菌、科氏葡萄球菌解脲亚种各1株,分别占4.2%;导管留置30~43 d感染11例占45.8%,20~29 d感染2例占20.8%;主要感染科室为ICU、神经外科,分别占28.6%、23.8%;主要疾病为脑出血、脑外伤感染,分别占23.8%、14.3%.结论 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置管留置时间、无菌操作及置管技术、患者年龄、免疫功能及疾病程度、置管后护理、环境污染等密切相关,应针对上述原因提出干预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降低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方法 A组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出院病历,逐项填写记录表;B组采取目标性监测方法,由两名深静脉导管专职护理护士负责具体操作,采取一系列感染控制措施,将两组资料分别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判断、计算感染率并做比较。结果 A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为20.9‰,B组实行目标性监测落实感染控制各项措施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下降至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综合控制措施中,提高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的技术水平和执行力,设专业导管护理小组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全过程质量管理,是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非常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血液净化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分析CRBSI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肾病科血液净化室,2008年1月-2010年12月所有新增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医院32例半永久留置、105例临时留置CRBSI患者发生率分别为1.09次/1000导管日、5.19次/1000导管日,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时导管留置时间>45、<45 d患者的CRBSI发生率分别为6.73次/1000导管日、2.28次/1000导管日;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患者的CRBSI发生率分别为2.43次/1000导管日、6.95次/1000导管日,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面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是常见病原菌.结论 置管方式、部位、留置时间是CRBSI的危险因素,留置导管的CRBSI应根据本中心的经验及药敏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4.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调查分析,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防治。方法分析2007年1月-2008年12月临床31例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病例。结果 31例置管感染患者置管时间最短7 d,最长58 d,平均置管时间23.38 d;感染发生>7 d者29例,占93.55%,其中>2周的22例,占70.97%;20例感染前全身性使用抗菌药物,占64.52%;感染与导管留置时间、置管部位等相关,危重、老年患者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易感人群。结论减少导管留置时间,长期留置导管患者需加强导管的监测与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医院综合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CRBSI治疗提供合理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2 344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确诊患者血液及中心静脉导管末端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18例确诊为CRBSI,感染率为9.3%;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21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64.7%、革兰阴性杆菌占21.1%、真菌占14.2%,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及白色假丝酵母菌,分别占28.9%、14.2%、8.3%及8.3%;革兰阳性菌耐药严重,但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均敏感;革兰阴性菌对各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很高,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亚胺培南耐药性相对较低;白色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敏感性良好,光滑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耐药率较高,对伏立康唑较敏感。结论 CRBSI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耐药现象严重,治疗困难,对病原菌进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对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CRBSI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治疗专科学组在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2010年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作为对照组,2011年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作为观察组,通过成立静脉输液治疗专科学组,开展循证实践、建立标准化流程和监控以促进患者血管通路的安全,观察学组运行前后CRBSI发生率及静脉输液治疗护理专科质量评价得分的变化。结果对照组CRBSI发生率为8.31‰,观察组CRBSI发生率为4.5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输液治疗护理专科质量评价得分2010年平均为83.5分,2011年平均为93.9分。结论成立静脉输液治疗专科学组能提高临床护士预防CRBSI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降低CRBSI发生,促进患者血管通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真菌感染(CVC-RBFI)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ICU中发生导管相关性真菌血流感染的6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VC-RBFI临床特点和主要生化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数据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 CVC-RBFI患者基础疾病前4位分别为肿瘤、神经系统疾病、肺部疾病、腹部疾病,分别占34.9%、19.0%、14.3%、14.3%;诱发因素主要有广谱抗菌药物使用>5d、静脉营养≥10d、中心静脉导管留置>5d等,其分别占96.8%、95.2%、93.7%;共检出真菌63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26株占41.27%,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8.7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细菌菌血症、APACH EⅡ评分>18分是CVCRBFI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CU CVC-RBFI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病死率高,加强对上述危险因素及真菌药敏监测、及早撤除医源性侵入因素,可以改善CVC-RBF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管理预防肝移植患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为临床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规范化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1年11月-2012年10月32例肝移植患者行PICC术未采取集束化干预管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2年11月-2013年10月29例肝移植患者行PICC术采取集束化干预管理的患者作为试验组,比较两组CRBSI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3 840d,发生CRBSI 7例,CRBSI发生率1.82‰;试验组29例,导管留置时间4 524d,发生CRBSI 3例,CRBSI发生率0.66‰;两组CRBS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干预管理可以有效预防肝移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控制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自2007-2011年入住NICU并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患者资料,按照是否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感染进行分组,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明确NICU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自2007-2011年NICU进行中心静脉置管778例次,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感染175例次,发生率为22.4%,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平均时间9.1d;送检导管中病原菌检出阳性率为40.2%,导管血送检病原菌检出率为42.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及置入三腔导管进入最终的回归模型,OR值分别为3.777、9.094和7.342.结论 N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病率高,中重度昏迷、糖尿病史及置入三腔导管是发生中心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建议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重点防护.  相似文献   

20.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危险因素,为CRI的预防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ICU 2008年3月-2011年3月共529例留置过中心静脉导管(CVC)的患者,计算感染率,筛选危险因素并用SPSS17.0软件以向前逐步回归法进行非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 共有51例患者发生CRI,CRI发生率为9.6%;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19.6%和17.6%,是最常见的病原菌;CRI与导管材料(x2=10.718,OR=2.722)、导管留置时间(x2=43.746,OR=7.538)、血清白蛋白(x2=29.218,OR=4.676)和APACHEⅡ评分(x2=40.984,OR=12.148)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置管部位(x2=0.497,OR=0.796)和年龄(x2=0.083,OR=0.911)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减少导管留置时间、选用抗感染导管、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可以降低CR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