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起病形式、可能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及治疗结果,并分析静脉用药及颈动脉用药疗效。结果患者多亚急性起病,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多为高颅压综合征,脑脊液压力多数升高,影像学表现静脉血流减慢、闭塞,脱水、抗凝治疗疗效佳,颈动脉用药优于静脉用药。结论在高危因素存在下,出现高颅压症状,精神症状、肢体瘫痪等,应考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及早行血管检查(MRV或DSA),诊断明确后早期应用溶栓治疗,特别是颈内动脉用药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认识。方法总结1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检查结果。结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而无特异性,易误诊误治。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易误诊误治,对无明确原因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压增高者,头颅CT、MRI仍无阳性发现,要及时行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与诊疗效果.方法 对本院 2011年 1月~2013年 7月收治的 35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诊疗方法及效果.结果 42例患者发病初期表现为头痛,后发展为癫痫与意识障碍,所有患者影像检查可见脑脊液压升高;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T检查阳性率为 57.6%,联合应用脑 CT与 MRI检查阳性率近100%;对患者行降颅压药物与对症治疗治愈率为78.6%.结论 以头痛、癫痫与意识障碍等作为诊断标准,联合应用脑 CT与 MRV影像技术对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行早期诊断,能够有效提升诊断率与治愈率,对疾病预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李强  李宜云  张全斌 《江苏医药》2012,38(4):482-483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病变深在颅内、病因多样、发病凶险等因素导致病死率很高,据统计达10%-33%.长期以来,临床上对于此病的治疗多采取降颅压、抗凝及针对病因的药物治疗,缺乏更为直接有效的治疗手段.自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们对6例起病急剧,临床症状较危重,血栓范围广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实施了抗凝基础上的动静脉联合介入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至2011年收治的2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发病率较记载高,病因多样,以头痛为首发症状,MRV是诊断的可靠手段;D-二聚体检查可协助诊断,抗凝治疗有效。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有很多,有些是病因不明的,不要纠缠于病因学而延误诊断,尽早确诊,及时积极地抗凝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正>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指静脉窦血栓形成,而静脉窦血栓形成很罕见,按病变性质分为非炎性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和炎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近年随着高分辨放射影像技术的应用,使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成为可能,笔者复习了国内外的有关文献,对1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尚文鹏 《首都医药》2008,15(10):24-25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9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围产期多见;颅高压为其主要症状[1];磁共振(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可同时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采用抗凝等治疗,多数痊愈.结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围产期高发;影像学检查为确诊主要手段;抗凝等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36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起病形式、可能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方法 对36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多为高颅压综合征,脑脊液压力多数升高,影像学表现静脉血流减慢、闭塞.脱水、抗凝等综合治疗疗效佳.结论 及早行血管检查(MRI或MRV)明确诊断并进行治疗,对于提高本病的生存率,降低致残率,减少严重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哲  张爱国  吕彦锋 《河北医药》2011,33(21):3342-3343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由多种病因所致,是以脑静脉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为特征的一种脑血管病特殊类型。一般多发生于孕产、口服避孕药、外伤、感染等高凝体制的人群,误诊率高达50%。经查MRV或DSA检查证实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D-二聚体对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疗有重要参考作用并可作为观察溶栓药物疗效的一个指标。现将我科应用经静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球囊扩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及护理重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8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此病可见于各个年龄段,以中青年女性为多。妊娠、感染等为常见原因,部分病例病因不明。高颅压、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要临床表现。腰椎穿刺检查多数脑脊液压力升高,脑脊液蛋白和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典型颅脑CT可见到血栓局部条索状高密度影或伴有出血和水肿,但阳性率低。MRI平扫可见受累静脉窦内异常血栓信号,MRV和DSA可见受累静脉窦显影不良或不显影,MRI、MRV及DSA检查阳性率高,可明确诊断。经抗凝、降颅压及对症支持治疗,部分病例行局部溶栓治疗后,11例(61.1%)患者痊愈,6例(33.3%)好转,1例(5.56%)死亡。结论中青年患者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高颅压症状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腰椎穿刺检查提示颅内压升高时应高度怀疑CVT可能。围产期女性为高危人群。颅脑CT检查阳性率低,尽早行MRI检查以明确诊断,DSA是CVT诊断的金标准并可指导溶栓路径。治疗上早期降颅压、抗凝治疗,严重病例经动脉或静脉行局部溶栓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临床特点以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2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产褥期5例,口服避孕药3例,出汗、脱水4例,中耳炎2例、鼻窦炎2例,贫血3例,自身免疫性疾病2例,原因不明2例。CT及颅脑静脉磁共振成像(MRV)检查23例,脑血管造影术(DSA)检查10例;好转22例,死亡1例。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多可明确病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RV是一种安全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抗凝是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首选、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①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以青年女性多见;②多为急性、亚急性起病;③诱发因素有分娩、妊娠、炎性反应、口服避孕药、外伤等;④早期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发作,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⑤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梗死。结论熟悉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诱发因素、起病方式,临床特状,利于提供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32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VST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中以中青年育龄妇女多发:病因以产后高凝状态最常见,其次为感染、口服避孕药、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增多症等,有6例患者病因不明:多为急性、亚急性发病;临床表现以头痛、呕吐、视物不清、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局灶性神经缺损等多见:84.4%的患者D-二聚体增高;87.5%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异常。影像学表现颅内静脉窦狭窄或闭塞、脑梗死、脑梗死伴出血等;治疗以脱水降颅压、抗凝治疗为主,根据病因、高危因素及并发症给予抗炎(感染性血栓)、扩容改善循环、抗癫痫对症治疗等;临床治愈18例,好转12例,无效1例,出现脑疝自动出院1例,总有效率为93.8%。结论CV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可疑患者及时做腰穿、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化验,可为诊断提供支持.监测治疗效果;影像学检查CTV或MRI+MRV、DSA具有确诊价值,是早期诊断CVST的关键;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和(或)干预高危因素、及早应用抗凝药物、脱水降颅压及对症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方法随机选择55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因以及治疗方法。结果治疗后,46例腰穿压力正常,3例腰穿压力未正常,3例转入上级医院,3例无明显好转出院。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MRV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检查方式,诊断明确,值得推荐。对于不明原因的脑血管病,可以行MRV来排除外静脉窦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加深对脑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提高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22例脑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的年龄、病因、临床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结果 2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1:1;年龄自16岁到61岁;临床症状以头痛最为常见,可伴发呕吐、视乳头水肿、癫痫、肢体偏瘫、语言障碍、动眼神经麻痹等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及意识障碍;影像学检查可采用MRV/DSA/CTV,血栓累及侧窦、上矢状窦最常见,且常合并累及多个静脉/静脉窦;经抗凝、降颅压、对症等治疗,有 20例症状缓解,复查提示原来血栓形成的静脉/静脉窦不同程度的再通; 2例病情加重,其中1例死亡.结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因多种,发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随着磁共振MRV、CTA、DSA的应用,脑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已不是难题,且治疗效果较好;另外神经介入治疗值得关注与期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大部分患者可找到病因,常见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复杂,结合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提高对其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针对不同病因进行干预,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 76例CVST患者有诱发因素的57例,占75.0%,未找到诱因的19例,占25.0%。最常见的发病诱因是妊娠和分娩,占43.5%;最多发生血栓的部位是上矢状窦,占40.8%;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占74.1%;经综合治疗,29例痊愈,42例好转出院,4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发生多种原因可促发,通过积极干预,特别是抗凝治疗,有较高的治愈率或好转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3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疗方案及预后情况.结果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继发于感染7例,非感染性18例,其中产褥期发病12例;5例病因不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癫痫及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方案中单纯肝素抗凝治疗23例,肝素联合静脉窦内溶栓治疗7例.本组22例患者痊愈,4例遗留残疾或后遗症,4例死亡.结论 CVST的临床表现变异很大且缺乏特异性,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因此关注患者是否存在CVST发生的高危因素,尽早行颅脑CT、MRI、MRV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后应积极地抗凝治疗,必要时联合介入溶栓治疗,并纠正病因、对症治疗,大多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致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抗血栓治疗方案选择以及药学监护中的作用。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致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药物治疗。治疗期间,临床药师协助医师制定抗血栓治疗方案,为患者制定药学监护计划并实施药学监护,评估药物疗效,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开展用药教育。结果 经过抗凝、脱水降颅压、控制癫痫等治疗后,患者无头痛、恶心、呕吐,无肢体抽搐,左侧肢体乏力改善,好转出院。治疗过程中未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以及黑便等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临床药师对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全程的药学监护,可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20.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由诸多病因诱导的,临床表现为脑静脉回流受阻和脑脊液吸收障碍等,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按病变性质可分为炎症性和非炎症性,一般多为炎症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多以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症状为主,可表现为单纯颅内压增高,也可以突发、罕见的至死性脑卒中为表现~([1])。临床除了重视脱水降颅压、抗感染、调整血压等一般治疗外,特殊治疗包括溶栓、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等~([2])。目前,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进步,血管腔内介入已经成为CVST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2017年8月28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了1例CVST患者,经脑血管造影+颅内静脉窦取栓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