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迎迎  谭少健 《微创医学》2007,2(3):219-222
矫正屈光不正的手术方法主要有角膜屈光手术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hakic Intraocular Lenses,PIOL)植入,其中PIOL又包括了前房型PIOL(anterior chamber phakic,ACP—IOLs)和后房型PIOL,与后房型手术相比,ACP—IOLs植人术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屈光不正大体分为近视、远视及散光。由于角膜屈光力(43D)占眼球屈光系统总屈光力的70%左右,因此自上世纪70年代起兴起角膜屈光手术矫正屈光不正,先后经历了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adial keratotomy,RK)、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  相似文献   

3.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解剖部位上来分,屈光手术可以分为角膜屈光手术、晶状体屈光手术和巩膜屈光手术。许多矫正非正视眼的手术主要集中在角膜,如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但其在矫正高度近视和远视时已经显示了它的局限性,如眩光、医源性角膜突出、屈光回退等。而晶状体屈光手术是区别于手术部位在角膜和巩膜上的一类手术,包括有晶状体眼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无晶状体眼的人工晶状体植入以及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此,作者对有晶状体眼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作一综述,并提供一些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科技的发展及人们对近视力需求的提高,近视眼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迄今,仍无一种方法可以从根本上治疗近视.现市场上主流的矫正近视方法包括佩戴框架眼镜,佩戴角膜接触镜以及进行屈光手术[1].随着现代眼科显微手术的快速发展,角膜屈光手术的理论不断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完善.角膜屈光手术是通过各种手段改变角膜的屈光力,从而改变眼镜的屈光状态,最终达到矫正屈光不正的目的.角膜屈光技术现已经非常成熟,其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等优点使之成为最受患者青睐的屈光手术.在角膜屈光手术在眼科领域面市的二三十年时间里,角膜屈光手术术式已经经历了几次跨越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张湘  施玉英 《中国医刊》2007,42(6):38-41
目的观察儿童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术眼屈光状态、眼轴长度及角膜屈光力的变化,为合理选择儿童人工晶状体度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41例(70眼)2.72~12.31岁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且术后随访期大于6个月患儿术眼屈光状态及眼轴长度的变化。结果术眼在平均2.54年内(6个月~11.71年)发生-1.48±1.97D的近视漂移,按手术年龄分为2~3岁(13眼)、4~5岁(30眼)、6~7岁(20眼)及9~12岁(7眼)4组,各组术眼屈光变化速度为-0.92±0.68,-0.53±0.83,-0.60±0.55,-0.18±0.51D/年,4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38)。随访期内眼轴平均增长0.52±0.85mm,角膜屈光力无显著变化(P=0.983)。结论3岁以上儿童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近视漂移,手术年龄较小患儿术眼屈光变化速度较快,眼球发育接近于正常儿童,术前人工晶状体度数的选择仍应根据不同手术年龄采取低度欠矫正。  相似文献   

6.
吴丽珍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1):1048-1049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LASIK)手术像其他的板层角膜屈光手术一样,由于保留了角膜上皮层和前弹力层,从而减轻了术后的病理愈合反应,使患者术后疼痛减轻,也减少了不同类型上皮再生引起的欠矫或过矫的发生率,LASEK手术后常见的角膜雾状浑浊在LASIK术后检查中,更是难得见到。[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激光表层角膜屈光手术因术后疼痛度高、视力恢复及用药时间长等原因在临床上应用远少于角膜基质层手术。但随着现代激光设备的改进和技术的发展,表层屈光手术不断完善,并重新在屈光手术中占领主导地位,且其安全性、有效性也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和患者的认可。目前,最新的表层手术为德国阿玛仕准分子激光独有的经角膜上皮的激光角膜切削术,其因独特的优势已成为越来越多屈光不正或伴不规则角膜眼患者的首选,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增效手术。但表层手术存在的视力恢复慢、容易出现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术后疼痛度高等固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评估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筛查2007年8月-2009年10月在我院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127人186眼,屈光度均≥-10D,眼部无明显影响视觉质量的器质性病变,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均≤0.8.统计分析术后1、3、6、12、24m的视力情况及屈光状态.[结果]术后97.85%患者裸眼远视力等于或大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有效的矫治弱视患者的屈光不正.此外,对弱视患者的诊断应当充分考虑矫正方式不同对最佳矫正视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视眼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随着高度近视患者的增多,需要行屈光手术的患者逐渐增多。屈光手术可分为三类:角膜屈光手术、晶状体屈光手术、巩膜屈光手术。其中晶状体屈光手术又包括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005年11月我院开展了Verisyse虹膜夹持型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手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人工晶状体(IOL)度数误差的原因。方法对800例无缝线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IOL植入术前的白内障患者,应用A超测量眼轴、曲率计测量角膜曲率,根据SRKⅡ公式计算及预设IOL度数,分析其术后的屈光状态与术前IOL度数预设的误差。结果术后3个月非高度近视患者大部分获得良好的屈光状态及裸眼视力;部分患者因术前IOL度数检查误差,术后屈光度在+3.00-4.00D.结论加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术前反复、精确测量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尤其对检查欠合作者及高度近视患者),根据SRKII公式计算,可以提高预设IOL度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