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腰痛是指腰部感受外邪或外伤、肾虚引起的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腰府失养所致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1])。肾病腰痛是肾脏疾病常见的一种症状,主要是因为肾亏腰府失养,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而致腰痛。《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指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说明了肾病腰痛的特点。为探讨低频脉  相似文献   

2.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跳不安 ,不能自主或脉律失常的一种病证 ,本病多由阴阳气血不足 ,心失所养或痰瘀阻滞所致。在多年临床中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甚效 ,现将个人体会 ,述要如下 :1 补气养心益肾心悸虽为患者自觉心内跳动 ,心慌不安的病证 ,但究其原因 ,不独在心。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阴阳虚衰 ,均可导致心悸 ,如心气不足、心血亏虚、无以自主 ;肝血不足不能荣心 ,或木不生火 ;脾气不旺 ,生化乏源无以养心 ;肺体不润 ,宣布失可 ,致心脉不畅 ,或痰饮内生均可发生心悸。《内经》云 :“年四十阴气自半 ,其义至明。”因为中老年元气虚衰 ,尤以肾虚…  相似文献   

3.
《金匮》是仲景论治杂病的专书,而其中的虚劳病篇更是仲景论治杂病的典范。虚劳病是一种气血阴阳皆虚的慢性虚弱性疾病。在篇中,仲景对其脉因证治皆作出了经典性的,概括性的描述。脉象上,以脉大,脉极虚为纲;病因上,一是"生病起于过用",二是年老体衰;证治上,一是重视脾胃,如小建中类方。二是重气血,分虚实,如薯蓣丸,大黄蛰虫丸。三是重视脏腑性情,如酸枣仁汤,肾气丸等。《金匮》虚劳篇的脉因证治不仅整体上密切相联,而且四者皆取法于《内经》,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之精神。  相似文献   

4.
中风是以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甚至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口呙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口呙僻不遂为主症的病证.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优思恼怒、嗜食醉酒厚味、气候突变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成.凡外感风寒湿热,直接或间接(如外感引起感冒,白喉等再诱发)损伤脑脉,症见口眼歪斜,面颊顽痹,肌肤麻木等症状者,称为中风--中经络症,简称中络症.  相似文献   

5.
“主要脉证”语出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材《中医内科学》总论篇中,其在阐述气血、风寒燥火、痰湿饮、六经和卫气营血、脏腑的病机病证时,于每一证型下,列病机概要、主要脉证、治疗法则、方药举例等项,据1985年版《中医内科学》统计,“主要脉证”的使用频次达79次之多。笔者认为,将“主要脉证”作为中医专业的术语使用,其欠妥之处,概之有三点。 1.脉无主次之分:历代医籍关于脉象种类的记载不一,《脉经》提出24种脉象,《景岳全书》提出16种脉象,《濒湖脉决》提出27种脉象,而近代则多从28种脉象予以阐述。它们是通过部位、频率、形态、节律等方面来体会认识的。由于病变机体的正气有盛衰,邪气有兼挟,病位、病性有变化,临床上常可见到相兼脉,亦称复合脉,如浮紧脉、沉迟脉,但无主要脉、次要脉之说。再者,总论篇中所述79种证型的脉象,实际上是该证型的带见脉象,且多为相兼脉,当无潜在的次要脉,故说“主要脉”似欠妥。  相似文献   

6.
“厥脱”是指临床出现四肢逆冷、昏厥、呼吸微弱、脉象微细或沉伏,冷汗淋漓等一类危重证候。它类同于现代医学的以周围循环灌注不良为特征的休克症候群,以及晕厥、虚脱等范畴。一、厥脱的病因病机特点导致厥脱的病因有六淫外邪传变而致者,有气血津液之劫夺而生者,有率虚暴变者,有气机逆乱,血  相似文献   

7.
南宋医家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论》成书于南宋景定 5年 (12 6 4 ) ,全书 2 6卷 ,以论治内科杂病为主 ,并兼论妇、外科病证 ,内容颇切实用 ,是一部较有影响的临床参考书。该书对气血理论和气血病证的调治论述精详 ,颇有创见。本文就此探析如下。《灵枢经·本脏》说 :“人之血气精神者 ,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指出气血为人身至宝 ,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杨氏根据这一思想 ,进一步阐发气血的重要作用 ,认为气血与生命存亡休戚相关 ,为人身之根本。然而他强调气血二者的关系不是对等的 ,而是以气为主导。如曰 :“气者 ,血之帅也 ,气行则血…  相似文献   

8.
<正>《太素脉秘诀》"论四营脉"言:"浊者缓而粗。以手按之其脉浊,脉浊气亦浊也。重者,中浊而沉如紧。索隐重浊,亦在究其本原"。根据文献记载,浊脉的脉形是散脉和涩脉的兼脉,其形成与气血密切相关。浊脉是特异脉象,说明人体禀赋昏浊,气血运行失调,流动缓慢,血管硬化,易患冠心病与脑卒中[1]。浊脉的感觉是粗糙不畅、欠缺润滑。1历代医家对浊脉的论述浊脉起源于宋朝,出现于《太素脉法》中,起初是  相似文献   

9.
痛痹乃常见病证,多由寒邪入侵肌肤、经络,损伤筋骨关节,闭阻营卫气血所致。《素问·痹论》云:“寒气胜者为痛痹”,故痛痹亦称寒痹。其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剧烈疼痛,遇寒痛增,得热痛减为主要特征,甚者出现关节僵直变形、痿废不用,或变生他疾,危及生命。笔者临证多年,略述管窥之见,以就正于同道。一、寒凝经脉淤阻气血《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邪入侵,致使气血不和,营卫失调,经络痹阻,血行不畅。症见拘急收引,卒然而痛。所谓“寒则气收”即此意也。《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  相似文献   

10.
脱症是内科急诊常见症之一,以突然昏倒或不省人事,汗出如珠,四肢厥冷,口开目合、手撒尿遗、脉微欲绝等为主症。医著中多无专篇论述,常并于厥证中论及。属厥证中之虚证,故又称厥脱证,如《类经·厥逆》指出:“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逆……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侯”。 脱症起病急,变化快,症情重,医者必须认真,谨慎,果断、四诊合参。若惑于假象,迟疑不决,则祸必旋踵。脱是指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大量耗损而致生命垂危的病理阶段,因气机突然逆乱,清阳不升,气陷于下,血不上达,气机不相顺接,致气血运行失常,精明失养而昏仆厥冷。临症中,有气脱、血脱之分,若因气血急骤耗损,导致阴阳离决者称“暴脱”;若因体衰、久病、气血  相似文献   

11.
切脉与临床     
脉诊历史悠久,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擅长切脉。至张仲景,便确立了脉证并重之原则,对急危重病证更是如此。 古人重视脉诊,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王叔和著《濒湖脉学》撷取明以前各家论脉之精华,载27脉;李士材《诊家正眼》增订脉象为28脉,均为当今学中医者所必读。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因脉为血府而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而六腑与五脏表里相关。气虚,无  相似文献   

12.
五体即皮、肌、脉、筋、骨,是中医解剖学的概念,它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层次。痹是病因病机的概念,“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因此,顾名思义,所谓五体痹证就是指由于和五体相合的脏腑、经络的气血不足,感受了风寒湿热等邪而导致皮、肌、脉、筋、骨等部位气血闭塞不通的病证。《内经》对痹证的分类,主要有按病位区分的五体痹和以病因病性区分的风寒湿痹(《医宗金鉴》分别称之  相似文献   

13.
阎小萍  罗薇 《中国医刊》1999,34(7):46-47
中医之“心痹”病系五脏痹之一。其病证记载始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痹论篇》说:“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嗣后《难经》、《诸病源候论》、《圣惠方》、《圣济总录》、《医学正传》、《症因脉治》、《证治准绳》等历代...  相似文献   

14.
“热血入室”一证,是指妇人在经期或产后感受外邪,邪热乘虚侵入血室,与血相搏所出现的一种病证,属于外感病的范畴。此证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早已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方面都有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描述,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9条曰:“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人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相似文献   

15.
一、内伤治疗,以补虚理损为主内伤是泛指内损脏器而致阴阳气血失调的某些病证。如七情不节、饮食、饥饱、劳倦、强举重,或房事过度等因素,皆可导致内伤病证的发生。对于内伤病证的治疗,大法以补阴、补阳,或阴阳两补为关键。本人在临床治疗时,如有阴阳两虚但症状以脾胃阳虚且以里急腹痛为主的,治疗常取小建中汤,或黄芪建中汤加减而获良效。如果由  相似文献   

16.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证 ,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 ,甚至剧痛难忍为特点。其症因脉治 ,历代医家不乏详述 ,病机不外气血受阻 ,冲任失调而经行不畅。故以“经通而痛自减”为原则 ,法取调气行血、疏达冲任为主。余在临床中 ,多从疼痛的性质、时间和月经的期量色质来辨析气血受阻的原因 ,将痛经分为气滞血瘀、寒凝挟瘀、湿热蕴遏、气血虚弱和精血未充五证 ,颇有体验。兹报告如下。1 气滞血瘀女性多郁 ,稍不顺心 ,躁怒伤肝 ,疏泄失利 ,平时易气血周流不畅 ,及至经血将行 ,则瘀阻胞中作痛 ,此即《张氏医通》中说 :“郁怒则气逆 ,气逆则…  相似文献   

17.
简述桂枝芍药知母汤的源流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枝芍药知母汤是张仲景治疗风湿历节之方 ,此后不少医家对其主治病证进行了增补 ,并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减化裁或衍化新方 ,使其应用范围扩大。本文简述桂枝芍药知母汤的源流发展。桂枝芍药知母汤始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卷上 ,主治“诸肢节疼痛 ,身体赢 ,脚肿如脱 ,头眩短气 ,温温欲吐”。以后历代医家对桂枝芍药知母汤的主治病证进行了增补。如《类聚方广义》谓其“治风毒肿痛 ,憎寒壮热 ,渴而脉数 ,欲成脓者 ;治痛风 ,走注 ,骨节疼痛 ,手足挛痛者 ,兼用宾丸 ;痘疮其贯脓不足 ,或过期不结痂 ,憎寒身热 ,一身疼痛 ,而脉数者。”补充了肢…  相似文献   

18.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治验举隅陈果然(涟水县人民医院223400)黄芪桂枝五物汤原载《金医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治疗气血营卫虚弱而引起的局部肌肤麻木的病证.因本方是以温煦阳气、还经和营以达祛邪,故在老年患病的治疗中,笔者每用其义而却病.现举数例...  相似文献   

19.
七、紧脉《脉经》以“数如切绳状”为紧脉。《诊家直诀》云:“紧有形细而涩,亦有势艰而撼,撼者,左右弹也。”根据此说,紧脉有两种类型,一是形细而坚,一是左右弹手·《诊家正眼》认为:“盖紧之挺急而劲,与弦相类,但比之于弦,更有加于挺急之异,及转如绳线之状也。”《景岳全书》亦云:“紧脉急疾有力,坚搏抗指。”是紧脉尚有劲急之意。兹将仲景脉法中的紧脉分析如下: “主寒邪:《伤寒论》太阳病脉紧指寒邪在表(3条),少阴病脉紧则主寒邪在里  相似文献   

20.
一、《金匮》所论消渴的含义是什么? 答:《金匮》所论消渴的含义有二:一指症状。如原文所说:“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不肯止”。条文中的“消渴”仅指外感热病过程中的一个严重的口渴症。二指病名。如原文所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这里的“消渴”即指或多饮、或多食、或多尿为特征的病证,属杂病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