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糖尿病患者凝血酶-抗凝血酶(TAT)、D-二聚体(D-D)、血凝血栓烷B_2(TXB_2)和血管性学友病因子抗原(v WF:Ag)含量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血浆TAT、D-D、TXB_2和v WF:Ag含量测定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患者TAT、D-D、TXB_2和v WF:Ag(P<0.05)含最均升高,与糖尿病无并发症患者相比,糖尿病伴并发症患者TAT变化更显著(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伴并发症患者表现为凝血系统激活、继发性纤溶亢进、血小板活化增加及血管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糖尿病患者凝血酶-抗凝血酶(TAT)、D-二聚体(D-D)、血凝血栓烷B2(TXB2)和血管性学友病因子抗原(v WF:Ag)含量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血浆TAT、D-D、TXB2和v WF:Ag含量测定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患者TAT、D-D、TXB2和v WF:Ag(P<0.05)含最均升高,与糖尿病无并发症患者相比,糖尿病伴并发症患者TAT变化更显著(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伴并发症患者表现为凝血系统激活、继发性纤溶亢进、血小板活化增加及血管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止血凝血试验在恶性肿瘤疾病的临床意义,以便更好的应用在临床上。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172例肿瘤患者(观察组),其中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分别有165例和7例,所有患者均使用止血凝血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浆4项指标,同时检测10例正常人血浆4项指标(对照组),包括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和对照组患者比较,Fib、APTT、PT3项有显著差异的为食管癌、肝癌、肺癌、肠癌、卵巢癌、鼻咽癌,2项指标具有差异为恶性头颈部恶性肿瘤、宫肌瘤、宫颈癌、胃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4项指标中只有子宫体癌没有显著变化。结论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可作为恶性肿瘤血象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戴振华  王海燕 《江苏医药》1995,21(4):246-247
绝大多数急性心肌梗塞(AMI)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处血栓形成而造成的冠脉闭备近来年随着AMI的纤溶治疗的开展,人们对纤溶系统的研究感到兴趣。在人体内,凝血、纤溶等系统维持着血液内环境的平衡。纤溶系统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AS)和血栓形成的过程_本又对冠心病(CHD)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126例临产孕妇(观察组)和105例非孕健康妇女(对照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Fib)指标检测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的PT、APTT和TT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Fib则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临产前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对预防临产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可能出现的产科并发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常用止血药物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勤奋  李佩  陈字 《上海医药》2009,30(9):394-396
出血性疾病是由于先天性或获得性止血机制(包括血管、血小板数量和质量、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自发性或创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类疾病。出血是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数出血应先采用压迫、缝合、结扎或电凝等措施进行止血,无效时可考虑给予止血药。正常的止血机制有赖于血管壁、血小板、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和血液流变学等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生理性调节和平衡。临床应用的止血药物,或是通过收缩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或增强血小板功能,或加速、加强血液凝固过程,或抑制血块溶解过程来达到止血的目的。止血异常是复杂的综合因素造成的,出血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因素,各种因素之间也有相互的影响。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病因选择相应的止血药物方能奏效。滥用止血药或凝血药不仅是浪费,有时还会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造成血栓形成或加重出血现象,引起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在冠心病患者中凝血功能与心血管意外发生的关系。方法以我院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确诊为冠心病的3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心血管凝血功能,分析凝血功能与心血管意外发生的关系。结果将随访的结果分为三种,即死亡23例定为1组;非致死性心血管意外17例,定为2组;未发生心血管意外271例定位3组。1组各项指标数值最高,其次为2组,最低为3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与心血管意外的发生呈正关系,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水平越高发生心血管意外概率越高。因此,对于冠心病患者应对其高浓度凝血做好预防,以免心血管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孕妇产前凝血5项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123例产前孕妇与120例非妊娠妇女组的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分析.结果 实验组妊娠期妇女的PT、APTT和INR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bg和D-Dimer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妊娠期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孕妇临产前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对预防和早期治疗产科并发症有较好的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CL TOP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140例妊娠晚期孕妇(观察组)及70例健康育龄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化标准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的PT、INR、APTT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FIB高于对照组(P值〈0.01);而两组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妊娠晚期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检测其凝血功能,对预防或早期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蚓激酶对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蚓激酶能直接降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激活纤溶酶原,具有类凝血酶及类纤溶酶样作用,但对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Ⅺ、Ⅻ无明显作用。蚓激酶有望成为新的溶栓、抗栓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00例临产孕妇(观察组)及100例健康育龄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的PT(0.87±0.07s)、APTT(29.27±2.43s)、TT(9.81±1.02s)、FIB(4.61±0.71/L)相应与对照组的PT(1.05±0.11s)、APTT(30.30±3.25s)、TT(10.01±0.53s)、FIB(3.09±0.51g/L)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凝血指标对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血浆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从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10例,依据随机原则将其划分2组,即A组(轻度急性胰腺炎,n=60)、B组(重度胰腺炎,n=50例),之后选取同期入院的正常成年人60例将其当做参照组,对所有受检人员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浓度进行检测,对比所得结果。结果 A组与参照组相比较,P> 0.05;A组、B组与参照组相比较,P <0.0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与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相比较,P <0.05;治愈组和死亡组相比较,P <0.05。结论急性胰腺炎血浆凝血指标延长明显,说明有较差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探讨冠心病患者出现心血管意外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05月至2009年05月期间,科室冠状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患者1230例,对所有患者保持6—48个月的随访,总结分析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结果,对所有患者血液指标vWF、D-dimers、P-selection、TAT、FG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在VwF、TAT、D-dimers、P-selection、FG等几个指标上,非致死性心血管意外明显高于无心血管意外患者,而致死性心血管意外患者又高于非致死性心血管意外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意外的概率与凝血功能指标呈正相关的关系,凝血功能指标较高时应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避免严重心血管后果出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普利森CA-2000A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285例临产孕妇(临产孕妇组)与1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凝血四项进行检测并作统计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组PT、APTT、TT、FIB分别为(12.77±2.37)s、(31.07±10.26)s、(11.67±3.48)s、(3.74±1.05)g/L;对照组PT、APTT、TT、FIB分别为(12.95±1.48)s、(30.85±6.52)s、(12.73±1.32)s、(2.80±0.51)g/L;临产孕妇组与对照组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前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对预防产妇异常出血、血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肾病综合征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PT、APTT、Fib、TT、PLT、MPV、PDW和PCT等指标进行比较、统计学处理及t检验。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NS组的APTT、Fib、PLT、MPV、PCT等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S患者早期检测APTT等血小板参数,对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临产孕妇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酶原(FIB)检测的临床意义,我们对438例临产孕妇及17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的PLT、PT、APTT、TT、FIB值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实验组:438例住院待产的孕妇  相似文献   

17.
<正>为探讨妊娠期妇女凝血四项(PT、APTT、TT、Fbg,即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检测在防治产科并发症中的临床意义。现对笔者所在医院2004-01以来的216例临产妇女及60名健康体检的非妊娠期育龄女性的凝血指标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改变及其对治疗和预后的指导作用。方法:对正常人和肝硬化患者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质原(F IB)、凝血酶时间(TT),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PT、APTT、TT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F IB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发生广泛性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马天  王超  韩茹 《河北医药》2013,35(11):1641-1642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DM-CHD)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DM-CHD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治疗加通心络组(通心络组),每组60例,另设60例健康人为正常组。DM-CHD患者治疗2个月后,收集空腹血清,检测纤维蛋白原(Fi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原片段1+2(F1+2)、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内皮细胞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含量。结果对照组和通心络组vWF、F1+2、Fib、PAI-1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t-PA活性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通心络组治疗后vWF、F1+2、Fib、PAI-1水平下降,t-PA活性上升(P<0.05)。结论通心络能够改善DM-CHD患者凝血纤溶功能。  相似文献   

20.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这4项测定是判断机体止血与凝血系统病理变化、术前筛查出凝血疾病的重要指标,是目前临床用于诊断与观察血栓形成、抗凝治疗疗效的常用检测方法[1]。为了了解初产妇、多胎或有流产史临产孕妇的凝血指标变化在临床上的意义,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