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有关三焦的划分及肝在三焦中的归属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从对"肝属下焦"之说的分析出发,证明其不合理性,从而反证"肝属中焦"的说法,进而又从肝的部位、功能、病变以及脉诊等方面对其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2.
关于痰与饮的同源异流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从痰与饮的物质来源、形成过程来追溯其源流;又从二者的致病特点、所致疾病的治疗方法来阐述二者的异流,最后得出痰与饮同源异流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2-DE及CDFI对“肝实质性占位”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年来临床确诊的74例“肝实质性占位”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超声诊断74例,其中“肝癌可能”50例、“肝血管瘤可能”20例,“肝增生结节”4例,经与肝穿刺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术后结果及CT相对照,误漏诊16例,诊断符合率78.4%。结论超声诊断“肝实质性占位”检出率高,可作为诊断此病的首选方法,可明显提高肝癌的临床检出率,有助于肝实质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肝脏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总病机为情志不畅,肝失条达,肝旺侮土,脾不健运,滋生痰浊,气机不利挟痰浊循经上行,气、痰、血凝结于颈部。治疗时调理肝脏是其治疗大法。从肝论治,以疏肝理气为主,兼顾清热、化痰、散瘀。方用平亢散结方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技安 《肝博士》2011,(3):28-28
慢性乙肝治疗的基础是抗病毒治疗,治疗目标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减轻肝细胞炎症及肝纤维化,预防和阻止肝硬化、肝癌发生,从而延长患者存活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之痰涎,来源于五谷,是由于机体代谢失常产生。张景岳讲到"痰即人身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按:‘化’即代谢)。此痰亦即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即成痰。"李时珍也曾说过"痰之为物……入于肝则流伏,蓄聚而成胁痛"及尤在泾"左胁之痛,多因留血,右胁之痛,悉是痰积",说明肝有一特异证候,即痰涎肝。痰涎肝与脂肪肝无论生理、病理、体征等极为相似,故冠以痰涎肝之名。  相似文献   

7.
肺癌是由正气虚损,肺气失司,气、血、痰、瘀、毒互结于肺而成。其病位主要在肺,但肝肺两脏之间有着气血相生、金木相制、流注开合为基础的轴系关系,即“肝肺循环轴”。本文基于肝肺之间密切的生理、病理关系,从“肝肺循环轴”探讨肺癌的发病机理及治疗,以期为肺癌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新思路,文中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中医理论并结合现代研究的资料,讨论了中医肝主疏泄功能失常与脂质代谢紊乱进而形成高脂血症的关系,作者认为肝肾阴亏,肝体失荣,肝用失司是高脂血症的发病基础,痰浊瘀血是本症的发展转归,因此,治疗本症应滋补肝肾而治本,袪浊和血而治标,从而达到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王海娥 《肝博士》2011,(1):34-34
祖国医学认为,肝主疏泄,肝藏血,可调畅全身气机,是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又是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重要器官。肝气不舒,周身气血运行便会紊乱,出现各种疾病。《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日:“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相似文献   

10.
脂肪肝中医临床辨证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脂肪肝属于中医“积聚”、“胁痛”、“痰湿”、“肝癖”范畴。本病因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浊瘀积于肝,以胁肋胀痛、右肋下肿块为主要表现的积聚类疾病。现代医学认为:脂肪肝是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过量脂肪在肝细胞持久积聚所致的疾病。酒精性脂肪肝愈后良好,极少数发展为肝纤维化及肝硬化。酒精性脂肪肝若持续饮酒可在数年内出现肝硬化。本根据罗凌介主任治疗本病的验方,现将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滋肾养肝、化痰消瘀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提出“肝肾亏虚,痰瘀阻络”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机病证,病在血脉,根在脏腑,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主在肝肾亏虚,阴虚多见,而涉及心,脾,标实主在痰瘀痹阻,痰浊为重,且常见痰与风,火湿相兼,瘀常与气,热,寒杂呈,本虚基于乙癸同源,多以肾之阴精亏少为先导,标实与痰瘀相关,多由津凝为痰而致血涩成瘀,本虚与标实既有个体的主次差异,又有因果消长变化,治疗当以滋肾养肝,化痰消瘀为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12.
从中医“肝主疏泄”理论谈肝癌辨治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癌的病因病机与肝主疏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①脾胃运化失司,导致正气亏虚,外邪入侵。②气血津液输布失调,痰、瘀、湿、毒聚集于肝,癌瘤内生。③情志不舒,助病情发展。所以笔者认为肝癌的辨治以健脾扶正为本,以化痰祛瘀、利湿解毒为要,以调畅情志为辅。  相似文献   

13.
温阳化气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肝是肝细胞内大量脂质异常蓄积所致。脂质属于中医学精微物质的范畴,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精微物质的布散是脾阳的功能。脾阳受损,脾主散精功能失调,使水谷精微(脂质)不能正常布散,停聚成痰,留于肝脏,是脂肪肝形成的中医病机。因此,对于脂肪肝的治疗,当以温阳化气为主,恢复脾散精的功能,使"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精微得以输布,痰浊得以消散。  相似文献   

14.
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分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患者不同临床分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将132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根据睾酮(T)水平及体质量指数(BMI),分为高雄组、非高雄组及肥型、瘦型、正常型;根据中医四诊分类,将PCOS患者辨证分型,主要分为肾虚肝郁证、肾虚血瘀证、肾虚痰阻证、肝郁血瘀证、脾虚痰湿证、肝经湿热证、痰瘀互结证七大证.观察不同的临床分型与中医证型的规律.结果 132例PCOS患者中,肾虚肝郁证45.5%,肾虚血瘀证11.3%,肾虚痰阻证1.5%,肝郁血瘀证16.7%,脾虚痰湿证0.8%,肝经湿热证9.1%,痰瘀互结证15.1%;肥型18.9%,瘦型18.9%,正常型62.2%.BMI从低到高的证型依次为肾虚肝郁证、肝郁血瘀证、肝经湿热证、肾虚血瘀证、肾虚痰阻证、脾虚痰湿证、痰瘀互结证.T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肥型、正常型、瘦型.不同中医证型、体型、雄激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肾虚肝郁证临床较为多见,PCOS病理因素主要与虚、郁、瘀、痰相关.肝郁者的BMI偏低,形态多瘦,而痰湿者的BMI较高,形体多肥.瘦型PCOS患者T水平较肥型高.不同中医证型分类与T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15.
现代病机研究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角度探索了“痰”在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及转移中作用,明确了“痰”是肝癌产生的物质基础,发展了肝癌的痰证学说。临床实际中,化痰法治疗肝癌在控制瘤体、延长生存期、改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表现出较好的疗效,尤其是名老中医的治则治法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实验研究方面也从分子水平上探索了单味化痰类中药以及中药复方治疗肝癌的机制与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促进肝癌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干扰细胞周期、抑制肿瘤细胞 DNA 合成等有关。  相似文献   

16.
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肝的三种基本治法.一、辨证施治法:目前一般认为痰、湿、瘀、积等病理产物是脂肪肝形成的条件,各种外来因素(病毒、酒精、不合理膳食等)所致的肝损伤是脂肪肝形成的基础.疏肝理气、健脾消导、化痰祛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法是治疗脂肪肝的基本治法.常见证型有五种.二、辨病论治法:从脾、肝、肾三脏着手,确立疏肝健脾益肾,祛湿化痰活血为论活本病大法.立法依据:1.脾主运化、脾主散精;2.脂肪肝病位在肝;3.肾主水、主气化,中医肾对机体能量代谢有调节作用.三、痛证结合辨治法:在明确脂肪肝诊断以后,运用中医学整体现方法,从调控脏俯气血入手,确定辨病论治基本治法,再根据病机演变情况,结合辨证……随症化裁,常能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精微物质的三种表现形式,所谓"一源三岐"。血与水、血与气常相因为病,三者自身的代谢异常,如气滞、痰浊、血瘀又或交互发生,气滞则无力推动血行,血瘀则阻碍气道,气机升降失常则水停为饮(痰)。气血津液代谢异常为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因素,而气血亏虚为机体本虚致呆的病理基础。因此,理气补血常贯穿治疗始终。历代医家亦强调痰与痴呆的关系,故临证应以气液理论为辨证基础,治以开玄府、通气液之法,药如醒脑散、涤痰汤。气虚可致痰致瘀,痰瘀常相间为病,因此应重视痰瘀并治,药如抵当汤、当归芍药散等。  相似文献   

18.
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重视从痰湿瘀滞论治,清化痰湿瘀滞为基本治法,以十味脂肝汤基础方,该方以疏肝理气、清化痰湿、活血消浊等复法组方,随证加减。从理法方药不同角度详细介绍周仲瑛教授辨治本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9.
王长洪教授认为脂肪肝的主要病因病机为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或大量饮酒,使湿热内生;或湿聚成痰,痰湿互结;或痰瘀胶结,内郁于肝而发。其治疗脂肪肝注重辨证同时又强调辨病,如临证时强调疏肝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讲究中西合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