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下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已被公认为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本文通过对20例下肢手术患者术前D-二聚体(D-Di)水平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旨在探讨术前D-Di水平对预测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风险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围手术期监测D-二聚体变化对于预测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本院行手术治疗的成年病人为研究对象,设置标准筛选后共计病人62例入组,以同期术后未发生DVT病人随机抽选7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人均于入院时、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检测D-二聚体,第3、7天对病人进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诊断DVT。绘制不同检测时间点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G),比较不同检测时间点D-二聚体诊断DVT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最佳临界值。结果同一组手术中术后D-二聚体检测结果较术前均升高;术后相同检测时间点D-二聚体值,髋关节组、股骨组结果高于膝关节组、胫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组和股骨组术后相同检测时间点D-二聚体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最佳临界值为5.69ug/ml,敏感性为95.42%,特异性为80.28%;术后第3天最佳临界值为4.15ug/ml,敏感性为80.25%,特异性为70.33%;术后第7天最佳临界值为6.29ug/ml,敏感性为74.71%,特异性为85.74%。术后第1天敏感性最高,而术后第7天敏感性最差,但特异性则为最优。以不同时间点联合评价DVT结果表明,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联合检测结果最优,其敏感性为97.06%,特异性为87.22%。结论动态检测D-二聚体(术后第1天和第7天)对预测DVT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为提高检测效能,建议联合术后第1天和第3天的结果,如达到最佳临界值,则在第3天开始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以进一步明确是否存在DVT。  相似文献   

3.
D-二聚体监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二聚体监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Sys-mex-CA 7000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对95位DVT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3 d、1周、10 d及治疗结束后的D-二聚体含量。结果:DVT患者D-二聚体值在急性期内含量较高,治疗后7 d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10 d较溶栓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对于下肢DVT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在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GIA)法测定18例DVT患者在尿激酶溶栓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3天、1周、2周、治疗结束后)的D-二聚体含量,同步测量双下肢膝上15cm和膝下10cm处周径,计算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结果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2天。治疗后1周D-二聚体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2周D-二聚体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结束后D-二聚体降至正常范围。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和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的下降相符。结论动态监测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可以作为DVT溶栓治疗时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P-选择素与D-二聚体变化及其临床药物干预后的变化.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FCM),以单克隆抗体为探针测定40例下肢DVT患者及20例健康人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应用免疫方法测定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 DVT组在发病的早期P-选择素与D-二聚体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溶栓抗凝等治疗后不同时间P-选择素与D-二聚体阳性表达率呈降低趋势,其中应用奥扎格雷钠组与非奥扎格雷钠组比较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有显著差异.D-二聚体的变化无显著差异.出院1个月后P-选择素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降低,但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较正常人偏高.结论 急性DVT患者早期体内血小板活化,纤维蛋白溶解处于亢进状态;奥扎格雷钠能降低血小板活化;P-选择素,D-二聚体可做为DVT诊断的指标之一;出院后DVT患者仍是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联合D-二聚体在预测患者肺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胸腔镜下肺部手术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生DVT情况分为DVT组(15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imer,D-D)联合其他指标检测在脊柱退行性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连续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83例脊柱退行性变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两...  相似文献   

8.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检测对预测静脉腔内激光手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价值。下肢静脉曲张静脉腔内激光手术发生DVT患者21例为血栓组,同期相同手术治疗后未发生DVT的患者8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血浆D-D、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D-D预测患者发生DVT的价值。结果显示,DVT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血浆D-D和INR值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分别绘制101例D-D测定值ROC曲线,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633、0.859、0.742。结果表明,静脉腔内激光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血浆D-D水平,对DVT形成预测具有重要价值,尤以术后第3天最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建立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临界值.方法 应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DVT患者108例,非DVT可疑患者94例及健康对照96例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通过绘制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立本实验室D-二聚体在DVT诊断中的临界值.结果 与非DVT可疑患者相比较,DVT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加(P 〈 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非DVT可疑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加(P 〈 0.01),DVT患者中D-二聚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4(SD:0.030;95%CI:0.86 ~ 0.97),临界值为250 μg/L(敏感度0.85,特异性0.89,Youden指数0.74,阴性似然比0.17).结论 D-二聚体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建立本实验室的D-二聚体临界值有助于临床对DVT的安全排除.  相似文献   

10.
髋臼骨折术后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术后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对17例髋臼骨折术后症状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彩色多普勒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髋臼骨折术后症状性下肢DVT的发生率为9.14%。明确诊断后,经积极处理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缓解。结论髋臼骨折后出现小腿后侧疼痛时应考虑下肢DVT的可能,彩色多普勒可明确诊断。对高危患者围手术期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及其二者比值(D/F值)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接受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3至5天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的患者273例,根据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66例(男15例、女51例,中位年龄66岁)和非DVT组207例(男70例、女137例,中位年龄63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至5天血浆D-D值(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Fg值(凝固法检测)及D/F值的差异,并对术后血浆D-D和D/F值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结果 术前血浆D-D值及Fg值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血浆Fg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浆D-D值及D/F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VT组高于非DVT组。术后血浆D-D和D/F值诊断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8和0.6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浆Fg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急性DVT没有诊断作用;而血浆D-D值和D/F值对筛查诊断有一定价值,但准确性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脊柱术后D-二聚体(D—dimer)浓度的变化与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63例脊柱手术患者,其中男40例,女23例;年龄21~76岁,平均48岁。颈椎疾病15例,胸椎疾病4例,腰椎疾病44例。外伤骨折患者30例,非外伤患者33例,合并神经损伤11例。根据血浆D-dimer浓度≥500μg/L为阳性,〈500μg/L为阴性的标准,把病例分为D—dimer阳性组和D—dimer阴性组。分别取入院时、术后2h及术后1、2、3、4、6、8、10、15d不同时间点的清晨空腹静脉血。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手术部位、植入物、体位、年龄、出血量、体重及术前血浆D—dimer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例中19例术后D—dimer≥500μg/L,呈持续性或进行性升高,2例DVT阳性,分别于术后3d及5d发现,均为外伤性腰椎骨折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均出现在D-dimer阳性组,D—dimer阴性组中无DVT发生。结论:脊柱术后D—dimer浓度的监测可以有效筛查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骨盆骨折后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受伤24 h内)并收入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骨盆骨折患者665例。根据患者就诊即刻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 HbA1c)计算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stress hyperglycemia ratio, SHR)。根据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血栓组236例,其中男165例,女71例;年龄18~89岁,中位年龄56岁。非血栓组429例,其中男312例,女117例;年龄19~92岁,中位年龄49岁。比较两组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指标、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等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血栓组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分析危险因素对下肢DVT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 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在年龄、ISS、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血糖、SH...  相似文献   

1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目的评估测定血浆D 二聚体 (D dimer)含量在诊断急、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价值。方法应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 (GIA)检测 12 1例经连续多普勒超声和B 型超声证实为下肢DVT患者血浆D 二聚体的含量 (正常值≤ 0 5mg L)。 结果急性和慢性DVT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88 0 % (6 6 75 )和 34 8% (16 4 6 )。急性DVT组和慢性DVT组血浆D 二聚体含量分别为 (2 4± 2 2 )mg L和 (0 8± 1 3)mg L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GIA方法准确、简单、快速、无损伤 ,可用于DVT急性期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5.
探讨D-二聚体在预测胃肠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价值。我院2017年10月—2019年1月收治的胃肠手术患者63例,根据术后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其中DVT组28例,非DVT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3、7 d检测患者空腹静脉血D-二聚体浓度,观察其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两组患者术后1、3、7 d各时间点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其中以术后第3天增高最为明显(P<0.05)。绘制术后各时间点ROC曲线发现,术后1 d曲线下面积为0.715,其中D-二聚体浓度最佳临界值为2.07μg/mL,诊断DVT的敏感性为96.4%,特异性为45.7%;术后3 d曲线下面积为0.861,其中D-二聚体浓度最佳临界值为4.35μg/mL,诊断DVT的敏感性为71.4%,特异性为85.7%;术后7 d曲线下面积为0.763,其中D-二聚体浓度最佳临界值为2.69μg/mL,诊断DVT的敏感性为60.7%,特异性为82.9%。D-二聚体对于预测胃肠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一定价值,其中以胃肠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浓度升高诊断准确性最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2例疑似DVT患者进行血浆DD和FIB检测,并计算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值),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DVT组血浆DD、FIB及D/F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VT组与非DVT组比较,DVT组DD、FIB和D/F值明显高于非DVT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D/F值、DD、FIB对诊断DVT的敏感度分别为98%、94%、85%,D/F值在诊断DVT中较单独应用DD或FIB有较高的敏感度。结论检测血浆DD、FIB及D/F比值可提高DVT临床诊断的特异性,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二聚体增高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2012年2月~2013年8月收治4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检查提示D-二聚体增高,围手术期严密观察肢体肿胀程度,皮肤温度,皮肤颜色,肢体感觉及运动情况,并与健侧肢体进行比较。在使用抗凝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促进静脉回流、防止静脉内膜损伤等护理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46例患者中38例患者未出现肢体肿胀,皮肤温度,皮肤颜色和肢体感觉及运动情况的改变;8例患者出现肢体肿胀,皮温升高及皮肤颜色的改变,但经静脉超声检查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对D-二聚体增高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严密观察和护理干预,尽可能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以利于患者的早日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四通胶囊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下肢骨折手术患者240例.其中80例患者行四通胶囊口服治疗10 d,80例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10 d,80例患者纳入空白对照组.定期采用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检查并记录患肢情况.[结果]接受四通胶囊治疗的患者中仅4例发现深静脉血栓,无1例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异常;接受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的患者中8例发现深静脉血栓,但因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而停止治疗的患者有11例.空白对照组治疗的患者有28例发现深静脉血栓.组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四通胶囊对下肢骨折术后DVT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9.
腰间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6例腰椎间盘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占同期897例腰间盘术后病人的0.7%。作者就该并发症的发病原因、诊断、预防及治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手术时间过长、出血过多、大量输血及术后长时间应用止血药等因素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该病处理的基本原则是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保守治疗72小时无效,应及时采取手术取栓治疗;手术采用Fogarty导管和驱血带祛除血栓,以恢复下肢深静脉血流,结果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髋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 D-二聚体升高关系及使用不同抗凝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方法前瞻性分析70例行髋膝关节置换的患者,根据术后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血栓组(11例)和非血栓组(59例),记录两组在术前及术后D-二聚体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按照使用抗凝药不同分为低分子肝素(速碧林)预防组和利伐沙班预防组,记录并比较二者DVT发生率和术后伤口引流量关系。结果血栓组术前D-二聚体浓度与非血栓组术前D-二聚体的浓度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栓组较非血栓组增高。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术后第7天的D-二聚体浓度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各自组内比较,术后与术前的D-二聚体浓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浓度较术前均有增高。在使用抗凝药物情况下DVT的发病率为15.71%,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速碧林)干预后DVT发生的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P>0.05)。术后伤口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研究发现D-二聚体对DVT预测不是特异性指标;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使用抗凝药物情况下 DVT发生情况明显下降,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对于预防DVT作用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