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振动法对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以提高临床骨折康复质量。方法:实验于2005-10/11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实验中心完成。①选用清洁级6~8月龄的家兔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骨折后24h振动治疗组、骨折后48h振动治疗组、骨折后72h振动治疗组,10只/组。②各组均建立胫骨横断骨折模型,术后立即对骨折的胫骨进行对合,自制夹板外固定。为减少损伤后局部瘀血、红肿,在骨折局部包敷中成药七厘散干粉[商品名:辽源七厘散,四川乐山大千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药品批号:国药准字Z51021507,主要成分为血竭、红花、乳香(制)、没药(制)、大黄、骨碎补(烫去毛)、方海、降香、土鳖虫、三七等十三味],中药外敷后包扎固定。③骨折后24,48,72h振动治疗组采用小型振动仪,分别在骨折后24,48,72h开始施以振动疗法,频率为25Hz,20min/次,1次/d。空白对照组任其自然愈合。④各组分别于骨折前及骨折后1,2,3周拍摄X线片,观察骨痂形成情况。第3周末处死,行弯曲试验测试骨折愈合的强度,取愈合处骨及周围软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实验选用6~8月龄家兔40只,骨折后24,48h振动治疗组各有1只因重度腹泻死亡,共38只进入结果分析。①振动治疗后X线观察各组骨痂形成情况: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第3周末骨折后48,72h振动治疗组骨痂形成率均明显升高(50%,88.9%,90%,P<0.05)。②弯曲实验中各组骨折愈合强度指标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骨折后48,72h振动治疗组最大载荷、最大破坏弯矩均明显增加(P<0.05)。③振动治疗对骨质结构组织学愈合情况的影响:各振动治疗组血管吻合支丰富,结缔组织完整;而空白对照组大多有黏液样基质,夹杂少许含铁血黄素,提示供血不良。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振动治疗组骨质结构组织学愈合等级均优于空白对照组(χ2=16.38,P<0.01)。结论:采用小型振动仪间歇振动可有效促进骨折的愈合速度和质量,且振动介入以骨折后2~3d为佳。  相似文献   

2.
背景: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均在软骨内成骨及骨折愈合血管增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对比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以动物为观察对象,双因素设计的验证性实验,于2005—08/2006—05在华北煤炭医学院病理学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成年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4只,共取兔双前肢桡骨48侧,制作双侧桡骨中段骨折动物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每组24侧。方法: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分别在骨折局部注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0.2u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0ng,术后不用外固定。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后2,4和6周取材,测定骨痂矢状径、横径及截面积;通过X射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测定外骨痂总面积:观察骨折愈合的组织学变化,并测定骨痂中小梁骨、软骨、纤维组织所占百分比。结果:①骨折后2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的骨痂横径及矢状径大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P〈0.05);4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的骨痂矢状径及截面积大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P〈0.01):6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的骨痂截面积大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P〈0.01)。②骨折后2周,在X射线片上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可见较多外骨痂,骨折线较模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骨折间隙较小。4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骨折基本愈合。6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骨折愈合。③骨折后2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组织切片小梁骨痂所占百分比大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P〈0.01);6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的小梁骨痂所占百分比大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P〈0.01)。结论:骨折时局部应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骨折愈合,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促进早期骨折愈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中晚期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3.
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临床中发现失神经可导致骨折断端骨痂过度生长甚至在肌肉中出现异位骨化,这一现象提示神经因素对骨折愈合有影响。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6/2006—03在解放军第二军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健康雄性3个月龄SD大鼠120只,体质量250—300g,随机分为单纯左胫骨骨折组和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每组60只。注射用神经生长因子由厦门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方法:两组人鼠制备单纯胫骨骨折,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肌注2000AU(1.4g),1次/d,分别注射两侧腓肠肌,连续肌注2周。伤后第4周对2组大鼠骨折断端行断层CT,测量骨折断端最大横截面及计算骨痂灰度值,行生物力学3点折弯试验。主要观察指标:①骨组织形态计量学、骨密度测定。②骨痂组织形态学的观察。③免疫组化法测定骨痂组织骨钙素的表达。④观察2组大鼠骨痂中成骨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Western印迹检测Ⅰ、Ⅱ型胶原的表达。结果: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3点折弯试验各项生物力学参数均优于单纯左胫骨骨折组(P〈0.05)。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观察见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骨折愈合优于单纯左胫骨骨折组。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单纯左胫骨骨折组(P〈0.05);而单纯左胫骨骨折组骨痂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P〈0.05)。结论:生物力学测试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和成骨细胞微观结构均说明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断端的骨化有促进作用,其途径有可能在骨痂生长的不同时期通过调节Ⅰ、Ⅱ型胶原的量来调控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4.
骨折并侧方液压脑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拟建立一种伤情稳定、重复性好的骨折与脑损伤复合模型,为临床脑损伤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加速的机制研究提供动物模型。方法:实验于2007-04/08在广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雄性SD大鼠72只,按体质量经SPSS15.0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6),单纯骨折组(n=30),脑损伤骨折组(n=36)。用改良的脑损伤液压装置,采用侧方液压法建立SD大鼠脑损伤模型。用摆锯从胫骨外侧锯断胫骨中段,然后行克氏针髓腔逆行固定,制备胫骨骨折模型。结果:7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伤后3h,脑损伤骨折组大鼠顶叶、额叶、枕叶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脑皮质及白质深部的基底节、海马、胼胝体、丘脑挫伤出血,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挫伤周围神经元变性、坏死。伤后1d挫伤灶周围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可见血管周围出血及均质透明栓形成。②术后4周X射线平片显示脑损伤骨折组骨痂大于单纯骨折组且骨痂致密,骨痂直径及骨痂应力大于单纯骨折组(P〈0.05)。结论:股骨离断及侧方液压制作的SD大鼠骨折脑损伤动物模型伤情稳定、重复性好,能满足脑损伤骨折实验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术后辅助高压氧治疗对其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将43例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根据手术时机分为早期组(n=22)和晚期组(n=21)。两组均于受伤后3~7d内行固定手术治疗,早期组术后立即辅助高压氧治疗,晚期组术后2周开始高压氧治疗。分别于术后2,4,6周拍摄X线片,测量骨痂生成量。结果术后2周早期组股骨骨折患者骨痂生长量为(218.7±16.01)cm2,胫腓骨骨折患者骨痂生长量为(72.6±8.26)cm2,肱骨骨折骨痂生长量为(146.3±11.35)cm2,均多于晚期组(117.1±11.81),(48.6±6.00),(97.5±10.56)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401,27.437,23.509;P〈0.05);术后4,6周各种骨折患者骨痂生长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选择高压氧治疗,可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超早期(伤后6h)切痂疗法对小型猪严重烧伤后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及氧供氧耗的影响,并与休克期(伤后24h)切痂进行比较。方法:实验于2005-09/12在唐山工人医院烧伤研究所进行。取30只小型猪,将其背部置人80℃热水中1min,造成35%Ⅲ度烫伤(病理切片证实)。烫伤后将30只动物单纯随机分为伤后6,24h切痂组2组(n=15),分别于伤后6,24h麻醉后一次切除全部Ⅲ度焦痂。于伤前、伤后6,8,16,24,48,72h等不同时相点检测两组猪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以及氧供和氧耗等指标的变化。结果:30只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伤后6,24h切痂组猪心输出量和右心房压在伤后6h分别降至伤前值的66%和68%,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伤后6h切痂组在伤后8h即开始恢复,伤后48h已基本恢复正常。伤后24h切痂组在伤后8h时此2项指标均已降至伤前值的59%,随液体复苏右心房压缓慢升高,至切痂前(伤后24h)仍低于伤前值(P〈0.05),伤后72h基本恢复正常;心输出量则持续下降,至伤后24h达伤前值的41%,切痂后有较大幅度回升,伤后48h基本达到伤前水平,此后继续升高,伤后72h已明显高于伤前值。②两组动物伤后低切变全血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升高,切痂后两组各指标均逐渐降低,两指标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③两组氧供在伤后6和8h均较伤前显著下降,伤后16h时,伤后6,24h切痂组分别为(398.83&;#177;3.56),(391.20&;#177;7.80)L/min,已恢复至伤前水平,并稳步上升。④两组氧耗各时相均较伤前有所下降,伤后6,24h切痂组分别于伤后8和16h达最低值[(138.46&;#177;1.49),(137.09&;#177;1.67)L/min];切痂治疗后有了明显改善,逐渐恢复至伤前水平。结论:④与休克期切痂比,超早期切痂能提高心输出量、右心房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机体供氧和利用氧的能力。②超早期与休克期切痂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说明两个时间段切痂同样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背景:弱激光的生物刺激作用已被许多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证实,其作用表现在促进组织修复、镇痛、抗炎等方面。 目的:观察He-Ne激光和小剂量CO2激光照射对骨折愈合的作用。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承德医学院激光医学研究室。 材料:选择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48只,体质量2.0~2.5k。 方法:实验于1998/2003在承德医学院激光医学研究室完成。①将48只新西兰白兔左桡骨造成实验性骨折,将之分为3组,每组16只,其中一组为对照组,另外两组分别接受28mW/cm^2的He-Ne激光照射(He-Ne组)及150mW/cm^2的CO2激光照射(CO2组),1次/d,10min/次,直接照射骨折部位。②骨折后15d和30d拍摄X射线片后分批处死动物。取出实验骨,对15d的实验骨,测定骨痂中的钙与胶原含量。对35d的实验骨,测定生物力学抗扭性能。 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X射线片观察结果。②各组骨痂中胶原与钙的含量。③各组生物力学抗扭强度测试结果。 结果:45只进入结果分析。①骨折后15d,CO2组及He-Ne组的X射线片、骨痂中的胶原及钙含量均优于对照组,且CO2组骨痂中的胶原及钙含量高于He-Ne组[(341.9&;#177;30.1)比(302.1&;#177;28.7)mg/g,(197.1&;#177;19.7)比(156.5&;#177;17.6)mg/g,P〈0.05]。②骨折后35d,CO2激光及He-Ne激光照射组的生物力学抗扭性能均优于对照组,两个照射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③两个时间得到的X射线片的结果显示CO2激光及He-Ne激光照射组均优于对照组,两个照射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CO2激光及He-Ne激光照射均促进了骨折愈合,且在骨折后15d时,CO2激光照射的作用效果显著优于He-Ne激光照射,而在骨折后35d时,从临床意义上讲,其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8.
接骨胶囊促进骨修复及抗炎镇痛作用的动物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接骨胶囊促进家兔骨折愈合及对小鼠的抗炎及镇痛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1/12在河南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选择日本大耳家兔56只,分为接骨胶囊高.低剂量组、药物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4只,造成双侧桡骨骨缺损后分别给予接骨胶囊0.8,0,4g/kg、麝香接骨丹0.5g/kg和生理盐水10mL/kg。于给药20.40d后,取双侧桡骨样本,应用X射线片及组织学观察评价骨折愈合程度。②选择昆明种小白鼠120只,用于3个实验(毛细血管通透性、耳郭肿胀实验及镇痛实验),每个实验40只。各实验中小鼠分别分为接骨胶囊高、低剂量组、药物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接骨胶囊0,8,0,4g/kg、麝香接骨丹0.5g/kg和生理盐水1mL/只。检测小白鼠腹腔注射醋酸后毛细血管通透性通过测定伊文思蓝吸光度。小白鼠右耳涂抹二甲苯致耳郭肿胀,3h后与左耳对比,以左右两耳片质量差值作为耳肿胀度。小白鼠腹腔注射醋酸后15min内观察疼痛所致扭体次数。结果:家免56只及小白鼠12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X射线改变:术后各组家兔均较空白对照组改变明显(H=58~92P〈0.05-0.01)。用药40d,各药物组骨折端已由骨痂所充填,进入骨痂改建期,空白对照组的骨折愈合进程明显慢于各药物组。②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应用伊文思蓝吸光度表示,空白对照组小鼠高于接骨胶囊高剂量组和药物对照组[0.46&;#177;0.09,0.28&;#177;0.07,0.37&;#177;0.10,(t=4.84,2、14,P〈0.01,0.05)]。③耳廓肿胀度:接骨胶囊高、低剂量组和药物对照组小鼠均低于空白对照组『(8.51&;#177;1.82),(10.42&;#177;1.57),(9.72&;#177;1.68),(15.89&;#177;2.71)mg,(t=7.15,5.52,6.12,P〈0.01)1。④扭体次数:空白对照组小鼠高于接骨胶囊高剂量组和药物对照组[(35.6&;#177;6.6),(17.1&;#177;5.2),(28.7&;#177;7.1)次,(t=6.92,2、25,P〈0.01,0.05)]。接骨胶囊高、低剂量组和药物对照组的镇痛率分别为51.9%,17.4%和19.4%。结论:接骨胶囊能明显促进家兔骨折愈合;显著抑制醋酸所致的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二甲苯所致的小白鼠耳郭肿胀,证明其有抗炎作用;接骨胶囊又可以明显抑制腹腔注射醋酸引起的小白鼠扭体反应,具有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9.
小夹板加动态肩外展矫形器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军  周勇  尹艳  廖博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9):146-146,157,i0006
目的观察小夹板加动态肩外展矫形器对肱骨干骨折愈合及肩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唐都医院全军骨肿瘤研究所2001/2004收治的肱骨干骨折患者5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小夹板加动态肩外展矫形器外固定)35例和对照组(常规夹板外固定)20例,治疗后4,6,8,12周进行X射线评分评估骨痂生长情况、并比较骨折愈合时间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①X射线评分:治疗后各时间点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0.01)。②无论临床愈合时间或骨性愈合时间治疗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0.01)。④功能恢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矫形器治疗肱骨干骨折能达到理想的复位和维持稳定的固定效果,可有效地遏制骨延迟愈合、骨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兔骨折模型应用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后骨折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变化,以进一步探讨其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方法:将36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成6个时间组,每组6只,均造成双侧桡骨骨折的模型,并于术后24h即开始超声治疗,左前肢为治疗侧,右前肢作为对照侧。各实验兔分别于术后第1、2、3、4、5、6周拍x线片并取双侧桡骨骨缺损处骨痂,制成切片,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图像分析测定TGF-β表达强度。结果:X线片观察,治疗侧的愈合程度优于对照侧(P〈0.01)。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治疗侧骨、软骨组织内TGF-β染色达最高,且持续时间较对照侧长。结论:低强度脉冲超声通过影响骨折不同时期TGF-β的表达及含量的变化.促进骨、软骨组织的损伤修复.有效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1.
基因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rhBMP-2)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作用与影响。方法:选择10月龄,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3个组:生理盐水对照组(I组),rhBMP-2治疗组(Ⅱ组),密盖息治疗组(Ⅲ组),每组20只大鼠。手术方式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实验模型后,Ⅱ组于骨折处注射rhBMP-2,剂量8.5μg/kg,分别于用药后2、4、8、12周进行骨痂组织X线摄片、骨痂组织骨密度(BMD)测定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X线检查:用药后8周,Ⅲ组骨痂面积大于Ⅱ组,P<0.05。其余各时间3组骨痂面积无显差异。骨痂组织BMD:用药后8周,Ⅲ组较Ⅱ组高,有极显性差异,(P<0.01),而Ⅱ组与I组比较,有显性差异(P<0.05)。生物力学测试;用药后12周,骨标本在扭转破坏试验中,最大扭矩、扭转刚度、破坏能量方面3组比较差异无显性。结论:单独局部应用rhBMP-2治疗骨折,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采用载体方式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局部注射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作用。方法:对68例四肢新鲜骨折患者进行骨折端经皮局部注射NGF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治疗观察。据骨折类型、治疗方法相同或相似的原则设立相应的对照组,对骨痂生长情况、骨折临床愈合的时间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结果:两组病例均获随访,两组骨痂出现的时间、骨痂量的多少2周内无明显不同,3周后骨痂量治疗组多于对照组,治疗组各类型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缩短,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临床应用神经生长因子经皮局部注射在骨折中后期有促进骨折愈合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经皮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连的疗效。 方法:选择2000-01/2005-12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肱骨干及胫骨干骨折患者140例,无高血压、糖尿病、营养不良等慢性病史。男100例.女40例,年龄6-67岁,平均36岁,匀为术后6-8个月并且X射线片显示骨折线清晰、骨折端硬化、骨髓腔闭塞后开始治疗、按骨不连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即自体髂骨移植组(70例)及经皮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70例).分别进行自体骨移植及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并行简单有效内外固定。观察两组患者术后X射线观察骨痂形成及平均愈合时间。 结果:14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术后X射线片观察结果:2个月骨折端周围有新生骨痂,5个月有连续骨痂形成,自体骨髓于细胞移植组平均愈合时间明显短于自体骨移植组[(7.0&;#177;3.0),(9.0&;#177;3.0)个月,P〈0.05).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两组各有2例5个月时无骨痂形成,分别进行骨髓干细胞经皮注射在14个月时愈合.自体骨移植组3例出现取髂骨部位血肿.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有5例出现抽取骨髓部位疼痛.所有病例无明显其他并发症.随访24个月无再次骨折发生。 结论:经皮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较传统植骨治疗骨不连有明显优势,疗效满意,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临床观察表明,截瘫患者骨折常常愈合加快或在下肢有异位骨化形成,表明周围神经系统对骨折愈合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目的:观察一侧下肢失神经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计量学参数及骨痂形成和生物力学的变化。设计:自身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天津医院。材料: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6个月龄,平均体质量210g。方法:实验于2001—03/2004—03在天津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将大鼠一侧下肢制成失神经胫骨骨折模型,对侧制成正常神经支配骨折模型。骨折后2周、4周麻醉状态下处死大鼠,取双侧胫骨,拍X射线片、测定生物力学强度,制备不脱钙切片,进行骨计量学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骨折后双侧胫骨和骨痂湿质量比较。②X射线平片计分。③胫骨标本生物力学测试结果.④骨折愈合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①两组大鼠骨折后双侧胫骨和骨痂湿质量比较:骨折后2,4周失神经组重量远大于正常神经支配组[(0.94&;#177;0.15)比(0.76&;#177;0.14)g,(1.06&;#177;0.26)比(0.81&;#177;0.10)g,P〈0.05]。②X射线平片计分结果:失神经组骨痂形成量明显增多(P〈0.01)。③胫骨标本三点弯曲生物力学测试结果:骨折后2.4周失神经组骨痂的强度明显低于正常神经支配组[(9.88&;#177;8.49)比(16.62&;#177;13.38)N.(12.77&;#177;7.55)比(20.19&;#177;10.60)N,P〈0.05]。④骨计量学检测结果:静态参数与正常神经支配组比较,失神经组矿化骨小梁宽度明显减小(P〈0.05),类骨质宽度增加,破骨细胞指数及骨吸收表面明显增大(P(0.05),成骨细胞指数及骨形成表面两组无差别;动态参数与正常神经支配组比较,失神经组矿化沉积率明显变小(P〈0.05),类骨质成熟时间延长(P〈0.05)。结论:周围神经在骨折愈合早、中期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完整的神经支配是骨折愈合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5.
实验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的骨密度及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端骨密度及组织学变化特征,阐明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特点。方法:60只3月龄,雌性SD大鼠,手术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组和一般骨折模型组各30只。于骨折模型建立后2、6、12周截取股骨,用双能X线吸收法作骨折端骨密度测定。并同时对骨折端骨痂组织作光镜观察。结果:(1)骨折端骨密度:骨折后2周,两组动物骨折端的骨密度差异不明显(P>0.05);而在骨折后6周及12周,骨质疏松性骨折组的骨密度较一般骨折组明显低(P<0.05,P<0.01)。(2)光镜观察:术后2周,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折端结缔组织数量多,小梁骨较细小;术后6周,一般骨折组骨折端软骨痂为编织骨取代,而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折端则仍有透明样软骨存在,其软骨痂向骨性骨痂转化缓慢;术后12周,骨质疏性松骨折组原始小梁状骨向成熟小梁状骨转化亦较慢,且原已形成的成熟小梁状骨多吸收、消失。结论:(1)骨质疏松不仅使全身骨密度减少,也使骨折愈合中骨折端的骨密度升高减慢。(2)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质量降低是骨折端骨密度值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葛根素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情况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2/2006—01在解放军第四五四医院骨科和南京大学药理教研室完成,选择SD雌性大鼠40只,均摘除双侧卵巢,术后继续饲养2个月,建立骨质疏松模型;2个月后,利用骨折器,建立股骨闭合性骨折模型。按随机排列表法分为4组,即葛根素5,10,20mg/(kg&;#183;d)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大鼠。术后葛根素5,10,20ms/(kg&;#183;d)组大鼠给予5mg/(kg&;#183;d),10mg/(kg&;#183;d),20mg/(kg&;#183;d)的葛根素灌胃,对照组给予2mL生理盐水处理。分别于骨折后第8周,x射线观察各组大鼠骨痂生长以及骨折线的变化情况;同时利用QDR-2000型DEXA骨密度仪检测各组大鼠骨密度;采集大鼠血清,分别按试剂盒操作说明在全自动测定仪上检测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等骨形成生化指标的变化。 结果:纳入4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骨折后第8周各组大鼠骨折线的变化情况:对照组大鼠骨折线明显,无骨痂形成;葛根素5mg/(kg&;#183;d)组大鼠骨折线明显,无骨痂形成;葛根素10mg/(kg&;#183;d)组大鼠骨折线明显,有少量骨痂形成;葛根素20mg/(kg&;#183;d)组大鼠骨折线模糊,有明显骨痂形成。②骨折后第8周各组大鼠的骨密度比较:葛根素10,20mg/(kg&;#183;d)组大鼠的骨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356&;#177;0.014,0.471&;#177;0.021,0.195&;#177;0.033)g/cm^2(P〈0.05)1。③骨折后第8周各组大鼠的骨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水平比较:葛根素10,20mg/(kg&;#183;d)组大鼠的骨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1.07&;#177;1.22,7.89&;#177;1.56,15.23&;#177;0.98)μkat/L(P〈0.05);(13.89&;#177;1.02,10.56&;#177;1.24,19.80&;#177;1.65)μg/L(P〈0.05)]。 结论:葛根素可以调节骨代谢,促进骨形成,从而加快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7.
背景: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因子对神经细胞的存活和增殖非常重要。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因子水平均较低。目的:探讨酸性肽能否增加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因子。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9/2005—05在郑州大学生物活性肽研究所第一实验室和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培养中心完成。选取出生后2d内的SD乳鼠15只作为实验对象。方法:①将SD乳鼠在无菌条件下断头取出大脑皮质部分,进行星形胶质细胞的纯化培养,采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化方法鉴定星形胶质细胞。②将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血清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酸性肽37.5,75,150mg/L治疗组。空白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实验因素,血清对照组加入体积分数为0.2的血清,阳性对照组加入1000U/mL干扰素,酸性肽治疗组则分别加入37.5,75,150mg/L的酸性肽。③将长满瓶底的第2代星形胶质细胞消化成单细胞悬液,以5&;#215;10^5mL等量接种于3块12孔培养板中。各组均于培养24,48,72h各时间点测定细胞存活率、细胞上清液中和细胞内神经生长因子及脑源性神经因子含量。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培养时间各组细胞计数和存活率的检测结果。②酸性肽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的影响。③不同培养时间各组星形胶质细胞上清液中神经生长因子及脑源性神经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酸性肽75,150mg/L治疗组细胞计数和细胞存活率在培养24,48,72h时均明显增加(P〈0.05,0.01,0.001);酸性肽37.5mg/L治疗组虽有所增加但不明显。②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酸性肽37.5,75,150mg/L治疗组细胞增殖率均显著升高(0,17.5%,45.5%,72.5%,P〈0.001)。③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酸性肽37.5,75,150mg/L治疗组细胞上清液中神经生长因子的吸光度值在培养24,48,72h时均明显增加(P〈0.001);除了在培养24h时间点酸性肽37.5mg/L治疗组不能增加星形胶质细胞分泌脑源性神经因子外,其他各浓度酸性肽治疗组在培养24,48,72h时脑源性神经因子的吸光度值均显著提高(P〈0.05,0.001)。结论:酸性肽能够不同程度地增加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因子。  相似文献   

18.
背景:骨折愈合方式有一期和二期愈合,二期愈合同自然愈合过程相接近。一些实验结果证实,即使应用非常坚硬的AO钢板,能达到胫骨一期愈合的也仅占37%。不同的内固定材料对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的形成及其含量有着不同的影响。目的:应用计算机辅助判断不同内固定材料对骨折愈合不同阶段骨痂的形成及其含量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第二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材料:实验于2000-03/2001-07在第二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和骨科实验室完成。随机抽取新西兰兔51只,雌雄不限,按内固定物的不同分成3组,每组17只。矩形髓内钉组,Ender钉组和不锈钢接骨板组。方法:先行骨折动物模型的造模术,骨折内固定部位为兔左胫腓骨交界下2mm处,均不用外固定。每组动物于内固定术后2,3,4,8,12周分别拍摄手术侧胫骨正侧位X射线片。拍片后各组处死3只动物进行骨痂肉跟观察及骨痂的最大直径测量,对不同时期X射线片变化作定量分析,将X射线片经扫描仪扫描输入到计算机,经图像处理系统,用光标定出各实验侧骨痂区相同的面积,用积分法计算出各组不同时期的骨痂灰度密度积分。实验组各组间差异性用方差分析和SNK检验进行分析处理。主要观察指标:观测不同时期X射线片测量的骨痂的最大直径,计算各组不同时期骨痂灰度密度积分。结果:纳入实验动物51只,因腹泻死亡4只及伤口局部感染骨外露,共脱失6只。矩形髓内钉组、Ender钉组和不锈钢接骨板组各脱失2只,进入结果分析动物数45只。①骨痂直径测量结果:同组相比8周时骨痂直径最大;同期比较矩形髓内钉组的骨痂直径最大,Ender钉组次之,不锈钢接骨板组最少[4周为(11.24&;#177;0.38),(10.86&;#177;0.65),(8.12&;#177;0.36)mm;8周为(13.56&;#177;0.88),(12.84&;#177;0.20),(10.52&;#177;0.68)mm;12周为(12.66&;#177;0.65),(11.84&;#177;0.55),(9.68&;#177;0.27)mm。矩形髓内钉组、Ender钉组和不锈钢接骨板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矩形髓内钉组和Ender钉组相比则无显著差异。②骨痂灰度密度分析显示结果:同组的骨痂灰度密度值随术后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同期比较矩形髓内钉组的骨痂灰度密度积分值最高,Ender钉组次之,不锈钢接骨板组最少[4周为89.11&;#177;1.05,86.42&;#177;3.12,47.28&;#177;1.57;8周为159.69&;#177;3.64,148.72&;#177;1.68,79.63&;#177;2.41:12周为192.46&;#177;4.96,186.53&;#177;1.84,107.3&;#177;2.37]。矩形髓内钉组、Ender钉组和不锈钢接骨板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矩形髓内钌组和Ender钌组相比,8周后组间差异显著。结论:矩形髓内钉组和Ender钉组在骨折不同时期的骨痂量较不锈钢接骨板组多,促进了骨折愈合。利用骨痂量来判断骨折的愈合程度是一传统的方法,具有直观明了、客观确实、简单实用等特点。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处理可以避免阅片时的主观性,同时进行的数字化处理不仅可以更好的帮助判断骨痂的量,而且还可以帮助判断骨痂的质。对临床治疗起着更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在卵巢去势后雌激素缺乏状态下,由于骨质疏松时全身及局部骨结构发生骨量减少和骨微细结构以及生长因子基因定位分布变化,无疑会对骨折愈合产生明显的影响。目的:观察雌激素对骨折愈合过程超微结构变化和骨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4基因表达及定位分布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云南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对象:实验于1999—07/2002—07在云南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2月龄雌性SD大鼠96只,平均质量160~200g。方法:①取96只大鼠腹腔麻醉后,其中48只作双侧卵巢切除术为骨质疏松组,余48只行假手术为对照组。所有大鼠1个月后,在麻醉状态下于双侧胫骨骨干中段行手法折断,任其自行修复,制作成骨折愈合模型。两组动物分别于骨折后1,3,5.7,14,28.56,112d麻醉后处死取骨痂和周围软组织,每个时间点取6只。②大鼠陉骨骨组织超微结构采用电镜下观察。③骨痂组织和软组织骨形态发生蛋白4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法观察,杂交液中不加标记探针作为阴性对照。选取两组1,3d时间点原位杂交阳性表达切片各6张,每张在25倍物镜下随机选取3个视野,统计每个视野所有阳性表达颗粒数。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胫骨骨组织超微结构观察结果。②骨痂和软组织骨形态发生蛋白4表达结果。结果:9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大鼠胫骨骨组织超微结构观察结果:骨折28d以后,对照组骨性骨痂、骨胶原纤维性排列致密,骨陷窝中见骨细胞,体积小、胞质少,但体积小骨小梁周围见破骨细胞。骨质疏松组:纤维性骨痂、骨基质中胶原纤维排列疏松,成骨细胞数量多、体积大,破骨细胞多见。②骨痂和软组织骨形态发生蛋白4表达结果:骨折后1~3d,对照组〈骨质疏松组(23.7143&;#177;5.0568,21.7143&;#177;5.0238比51.2857&;#177;8.1387,49.5714&;#177;9.0711,P〈0.01)。表达局限于骨折周围骨痂形成区的软组织内。结论:卵巢切除后骨质疏松组大鼠骨形态发生蛋白4基因表达增多,并呈现一定的区域性,即局限于骨折周围的软组织内。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基质的形成和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微量元素锌对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的影响,探讨其促进骨痂形成及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将86例创伤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治疗组)及B组(常规治疗+口服锌制剂组),每组43例。分别于术后第1、3、5周行X线及ALP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ALP含量。结果:X线观察显示,在第3、5周B组的骨膜反应、骨痂形成均比A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B组ALP含量在术后第1、3、5周均明显高于A组。结论:微量元素锌可活化ALP及促进骨痂钙盐的沉积,对骨折愈合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