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京  吴雄飞  刘宏  王军霞 《重庆医学》2003,32(6):682-684
目的 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治疗中的疗效,并与间断血液速析(IHD)在DGF中疗效作比较。方法 尸肾移植术后早期出现少尿或无尿,诊断为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患者22例。早期10例行IHD,近期12例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分别采用日间缓慢连续性超波(SCUF)、连续性动-静脉血液滤过(CAVHDF),观察对比CRRT组和IHD组治疗DGF后血肌酐、尿素氮、24h尿量、移植肾超声的变化及1年后血肌酐水平。结果 所有患者移植肾功能均恢复正常,但CRRT组等待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IHD组。结论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尸肾移植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的治疗上优于间断血液速析,能明显提高移植肾短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肾移植术后早期耐激素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对34例尸体肾移植术后3d内应用激素冲击治疗期间发生排斥反应的患者以及手术3d后发生耐激素排斥反应的患者采用ATG治疗。结果:其中32例排斥反应得以逆转,肾功能恢复正常,其治愈率为94.1%。2例虽然控制排斥反应,但其肾功能未能恢复,未行移植肾切除。结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早期耐激素排斥反应的效果显著,可以使有耐激素排斥反应的肾移植患者获得良好的肾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中急性移植肾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总结27例肾移植术中急性移植肾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肾移植术中肾缺血事件病因:血管痉挛11例,其中肾外动脉痉挛5例,肾内血管痉挛6例;肾血流灌注不足6例,肾动脉狭窄1例.肾动脉血栓2例,肾静脉血栓1例,肾动,静脉扭转3例;肾动脉内膜损伤2例,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2例肾动/静脉血栓溶栓治疗成功.4例(肾动脉狭窄1例、肾动脉血栓1例、肾动脉内膜损伤2例1术中切取移植肾二次灌注再吻合成功.1例超急性排斥反应,切除术后病理证实.其余病例经抗凝、解痉、升压、调整移植肾位置等治疗缓解.1例术后因急性排斥并移植肾破裂手术切除.余25例中22例人肾存活良好,3例移植.肾因慢性移植物肾病而失功.8例发生肾小管坏死.急性排斥4例,用甲泼尼龙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l治疗后3例逆转.结论 肾移植术中发生移植肾缺血,及时准确判断原因和及时恢复血供,与移植肾的存活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诱导治疗对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诱导治疗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45例肾移植患者行术前诱导治疗,其中组反应性抗体(PRA)阴性患者23例,行赛尼哌诱导治疗13例,ALG诱导治疗4例,OKT3诱导治疗6例;PRA阳性患者22例,行赛尼哌诱导治疗11例,ALG诱导治疗5例,OKT3诱导治疗6例。结果45例患者均行肾移植手术。23例PRA阴性患者中,术后3个月内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一年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2%,与同期相同条件患者(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例PRA阳性患者术后无超急排斥反应发生,1例(4.5%)发生加速排斥反应。术后3、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2和27.2%,与同期PRA阳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年内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0.9和81.8%,与术前无诱导治疗的PRA阳性患者(87.0、7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PRA阴性患者,诱导治疗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不明显,但对PRA阳性患者,诱导治疗能有效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显著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尸体肾移植术后加速性排斥反应的临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尸体肾移植术后加速性排斥反应的临床治疗。方法 对7例临床上诊断为加速性排斥反应的患者给予强有力的抗排斥治疗。结果 自1996年5月至1999年5月所行的300例尸体肾移植患者中,7例发生加速性排斥反应,发生率2.33%,经强有力的抗排斥治疗后6例完全逆转,排斥逆转率85.5%,目前6例均健康存活,带肾存活率最长已达3年半;1例治疗无效切除移植肾。结论 加速性排斥反应的防治重点在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小剂量抗CD3单克隆抗体(OKT3)治疗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33例发生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肾移植病人分为两组,A组16例(OKT3 5 mg/d);B组17例(OKT3 2.5mg/d).观察排斥反应逆转情况及感染的发生率.结果A组13例(81.25%)急性排斥反应逆转,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移植肾自发性破裂行移植肾摘除术,2例移植肾失功恢复血液透析.B组15例(88.24%)急性排斥反应逆转,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移植肾自发性破裂行移植肾摘除术,1例移植肾失功恢复血液透析.两组排斥反应逆转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合并感染43.75%,B组5.8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OKT3治疗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良好,并发症少,且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7.
供肾质量和移植肾急慢性排斥反应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供肾质量的因素与术后移植肾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观察87例移植供肾缺血时间、活检组织的光镜表现结合移植后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移植术后跟踪3年.发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28例,其中5例(17.8%)有供肾组织有不良改变;慢性排斥反应13例,其中6例(46.1%)有供肾组织有不良改变。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冷缺血时间、肾小管损伤是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冷缺血时间、肾小球硬化是慢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与慢性移植病的发生可能相关。结论提高供肾质量和减少上述的危险因素.对减少肾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再次肾移植的临床经验,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2005年12月41例再次肾移植的临床资料,统计移植后受者1、3、5年的移植肾存活率及影响存活率的因素。 结果:再次移植后1、3、5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5.4%、76.2%、65.8%;再次移植前切除原移植肾患者1、3、5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8.9%、74.7%、62.2%,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33.3%;再次移植前未切除原移植肾患者1、3、5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2.6%、77.1%、68.5%,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30.4%,二者存活率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A阳性患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高于PRA阴性患者,应用抗体诱导治疗的患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低于未诱导治疗的患者。结论:再次移植前切除原移植肾不能提高再次移植的远期存活率,采用良好的HLA配型及抗体诱导治疗有利于移植肾的存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自发性破裂出血抢救的护理配合。方法:对4例肾移植自发性破裂出血抢救配合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2例移植肾肾功能恢复出院,1例行移植肾切除术转入透析治疗,1例加速排斥反应死亡。结论:熟悉抢救应急措施,迅速、准确配合抢救,严密观察病情,采取正确护理措施是确保抢救成活及移植肾肾功能恢复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0.
CRRT在顽固性频发心衰尿毒症患者肾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总结CRRT在顽固性频发心衰尿毒症患者肾移植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 2 0例伴发顽固性频发心衰尿毒症患者肾移植的效果及患者围手术期对心衰处理方法 ,特别是对 4例术后常规方法无法纠正和伴有急性排斥反应的顽固性心衰病人 ,采用CRRT。结果  16例患者通过常规处理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术后 3个月心脏缩小 ,心功能明显改善 ,移植肾功能正常 ;4例术后仍有频发顽固性心衰致少尿无尿 ,行CRRT ,其中 3例心衰改善后尿量迅速增多 ,肾功能逐渐恢复 ,1例因急性排斥反应肾脏破裂行肾脏修补术后虽经CRRT ,仍死于心肺功能衰竭。结论 肾移植术后频发心衰常规处理无效时 ,CRRT处理简便、安全、有效 ,可以快速纠正心衰 ,提高移植肾灌注 ,增加尿量 ,恢复移植肾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法(Plama Exchange,PE)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疗法,预防肾移植术后超急排斥和加速排斥反应的疗效。方法:选择1例第1次肾移植术后因超急排斥反应而摘除移植肾的患者,3例淋巴毒试验(试管法)大于10%的患者,在肾移植术前行PE的同时,加用ALG疗法,然后进行肾移植,观察临床疗效。结果:4例患者在肾移植术后均未发生排斥反应,获得人肾存活,结论:PE加ALG疗法,对于预防肾移术后超急排斥和加速排斥反应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NLA分型与肾移植术后移植肾早期排斥的关系。方法 根据HLA分型对390例术后肾移植病人进行移植肾早期排斥的分析。结果 HLA-DR抗原的0错配所发生急性排斥的占5.26%,HLA-DR抗原完全错配的占20.36%。HLA-DQ抗原的0错配发生急性排斥占4.17%,HLA-DQ抗原完全错配的占20.00%。HLA-A、B位点的相配和错配的结果与移植肾的早期排斥反应无关。结论 HLA-Ⅱ类分型与肾移植早期排斥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分析我国首例心肾联合移植中肾移植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例58岁男性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实施同期心肾联合移植术,供心和供肾来自同一供体。结果 移植肾立即泌尿,但术后第1天尿量仅800ml,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支持24h后血压逐渐升高,尿量显著增加而脱机。术后第3天移植心、肾功能恢复正常。术后第15天发生移植心、肾急性排斥反应,经处理后移植心肾功能正常至术后38d因肺部感染死亡。结论 不可逆转的心衰合并肾衰是心肾联合移植的适应证;移植心功能恢复、循环稳定后开始肾移植;心脏移植术中可能发生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紧急抢救可采用单纯血液超滤;移植肾血流开放时短时间升高血压然后维持较低水平,以降低移植心负荷,肾功能采用CRRT替代,术后第2天,可升高血压增多尿量,撤除CRRT;应分别对两个移植器官进行排斥反应监测;肺部感染是联合器官移植的重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4.
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病因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肾移植术后DGF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15例DGF的病因不同,在血液透析的基础上,分别给予急性排斥反应冲击治疗、调整免疫抑制剂,近期移植肾切除后再次原位移植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15例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8例;急性肾小管坏死5例;移植肾静脉血栓1例;环孢素A肾毒性1例,所有患者经治疗.肾功能在术后10~35 d恢复正常.随访0.5~3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DGF是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原因是急性排斥和急性肾小管坏死,区别不同原因采用相应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影响再次移植肾存活率的各种因素,提高再次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方法 对39例再次肾移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再次肾移植术后1、3、5年移植肾存活率显著低于初次肾移植(分别为76.5%、64.2%、56.5%和87.1%、75.1%、68.2%, P<0.05);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高于PRA阴性受者,使用抗体诱导治疗患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于未用抗体诱导治疗患者.是否切除失功肾对再次移植肾存活率无明显影响.结论 再次移植肾存活率明显低于首次移植.个体高免疫状态是再次肾移植的危险因素,必须更加严格地进行组织配型,进行抗体诱导治疗有利于再次移植肾的存活.如没有排斥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不主张切除原移植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达昔单抗诱导治疗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325例肾移植患者分为达昔单抗诱导组(180例)与对照组(145例),2组均常规应用环孢素A(CsA)、骁悉(MMF)和泼尼松(Pred),达昔单抗诱导组加用达昔单抗,分析2组患者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时间、强度及治疗的难易程度。结果:达昔单抗诱导组术后1和6个月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9%和21.1%,平均发生时间为64 d;对照组术后1和6个月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7%和31.7%,平均发生时间为19d,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达昔单抗诱导组发生排斥反应时BUN、SCr低于对 照组(P<0.05),病理多以交界性改变为主。结论:达昔单抗可以明显降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延迟首次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时间,减轻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强度,增加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7.
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高的免疫吸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高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患者进行肾移植,术后常发生超急性(HAR)或急性排斥(AR)反应,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方法:18例PRA高的患者行免疫吸附(IA)治疗前血液透析1~6年。8例第2次肾移植,3例第3次肾移植。PRA2例>70%,5例>50%,5例>30%,6例>20%。采用日本plasauto-IQ免疫吸附系统机进行免疫吸附治疗。结果:18例PRA高的患者行IA治疗3—8次后,复查PRA,9例为0,6例<5%,3例<10%,都达到了治疗效果。结论:PRA的检测对提高肾移植成功率和存活宰具有实际意义,移植后未发生HAR和AR,为患者解决了因PRA高而不能肾移植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肾移植2 200例次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总结1908例(2200例次)肾移植手术的临床经验,提高肾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率。方法 总结1985年以后人、肾1年、3年、5年的存活率;肾移植主要并发症及其处理原则;影响患者再移植存活率的因素;HLA-抗原/基因配型及群体反应抗体(PRA)检测。结果 (1)自1985年临床使用环孢素A(CSA)后,其1年人、肾存活率为87.3%,3年人、肾存活率为80.2%,5年人、肾存活率为67.0%.(2)50岁以上肾移植患者302例,术后1年移植肾存活率8.4%(252/302),1年人存活率8534%(258/302).(3)肾移植术后患者死亡原因主要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及感染。心血管系统疾病占死亡原因的50.7%,感染占死亡率的13.5%(4)。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 的发病率为1.5%(23/1580)。(5)肝损害患者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6)良好的HLA供-受者配型可以减少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有利于移植肾的长期存活。在HLA抗原不配合的情况下,受者应尽量选择不具有免疫原性抗原/基因的供肾移植。(8)对于慢性排斥应应采取综合方法进行治疗。结论 良好的组织配型、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药物的合理应用、对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及时治疗是提高肾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97例肾移植术后DG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DGF的病因包括急性排斥反应45例(46.4%),急性肾小管坏死39例(40.2%),环孢素A中毒7例(7.2%),髂静脉血栓3例(3.1%),输尿管梗阻3例(3.1%)。76例DGF经治疗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19例血肌酐稳定在200μmol/L左右,1例因应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后并发肺部感染死亡,1例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移植肾功能未好转而恢复血液透析治疗。结论急性排斥反应及急性肾小管坏死是引起肾移植术后DGF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的发病类型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的发病类型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98例在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接受.肾移植手术受者术后恶性肿瘤发生及治疗情况.结果 498例受者中,有18例(3.6%)发生恶性肿瘤,其中膀胱癌5例,肾盂癌及输尿管癌4例,白血病及淋巴瘤3例,肝癌2例,皮肤癌、直肠癌、肺癌、胸腺瘤各1例.10例经手术切除的肿瘤患者中,6例无复发,肾功能正常,移植肾无排斥反应;3例膀胱癌及1例输尿管癌术后7~15个月复发,其中1例膀胱癌死亡;1例肝癌术后8个月出现肺转移死亡.3例血液系统肿瘤行化疗,其中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11个月后死亡;5例丧失手术机会者在诊断肿瘤后8~17个月死亡.结论 肾移植患者恶性肿瘤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其中以尿路上皮癌比例较高,实体肿瘤首选根治性手术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