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脊液置换加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5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死亡率高,并发症多.脑脊液(CSF)置换和尼莫地平对SAH的治疗有明显疗效,有助于改善预后.我院于2003年1月至2006年4月收治SAH患者5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由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而易误诊.为了提高对老年人SAH的诊断率,现将我院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5例老年人SAH误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为常见脑血管病之一 ,发病率仅次于脑梗死和脑出血 ,居急性脑血管病第三位。临床上分损伤性和非损伤性SAH ,前者指颅脑外伤引起 ,多为继发性 ,后者称原发性或自发性SAH ,是神经内科急症之一 ,现将我院1997年 1月— 2 0 0 0年 4月收治SAH 94例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94例中 ,男 37例 ,女 5 7例。男∶女 =1∶1.5 4。年龄最小 31岁 ,最大 84岁 ,其中 <4 0 (岁 ) 9例(9.5 % ) ,4 0~ (岁 ) 2 1例 (2 2 .3% ) ,5 0~ (岁 ) 2 0例 ,6 0~ 70(岁 ) 32例 (34.0 % ) ,>70 (岁 ) 12例 (12 .7%…  相似文献   

4.
伊丽瑾 《北京医学》2005,27(5):292-29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常见的疾病,为了观察脑脊液(CSF)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我科对1999年1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58例SAH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2年1月~2007年1月我科与介入科合作,对21例患者的23枚颅内动脉瘤采用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其中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43岁。21例均为破裂瘤,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首次SAH19例,再次SAH2例,按Hunt-Hess分级,I级1例,Ⅱ级16例,Ⅲ级4例  相似文献   

6.
尼莫地平和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占脑血管疾病的10%~15%[1],其病情凶险,隐性期易并发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CVS),死亡率高.本文对我院自2003年1月-2006年1月收治入院时神志清醒的30例SAH患者,采用尼莫地平和腰穿脑脊液(CSF)置换治疗取得显著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翠平  王明霞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2):1309-131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通常为脑底动脉瘤或脑动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又称自发性SAH[1],本病复发较多见,复发者病死率较高。因此,预防复发至关重要,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2000年1月~2007年9月我科共收治SAH126例,男67例,女59例;年龄18~72岁,平均43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及病因,以便早期诊断和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24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的临床表现,CT治疗预后.结果:行内科保守治疗的24例中,治愈6例,好转17例,死亡1例.结论:老年SAH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头痛、意识障碍为主,早期识别SAH临床特征是防治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中自发性SAH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应用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的AKI诊断及分期标准,比较AKI组与非AKI组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SAH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356例SAH患者中83例发生AKI,发病率为23. 3%,AKI1到AKI3期分别有58例(16. 3%)、12例(3. 4%)、13例(3. 7%)。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利尿剂(OR=1. 983,95%CI:1. 054~3. 732)、APACHEⅡ评分(OR=1. 224,95%CI:1. 165~1. 285)是SAH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SAH患者中75例死亡,AKI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AKI组(59. 0%比9. 5%,OR=13. 69,95%CI:7. 55~24. 84,P<0. 001)。APACHEⅡ评分预测SAH患者发生AKI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 843,P<0. 001),具有较好的准确性。结论:在SAH患者中AKI发生率较高;AKI的发生显著增加患者死亡率,患者入院时APACHEⅡ评分是预测患者发生AKI的最佳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皮层脑电图监测下前颞叶切除术(ATL术)与颞下入路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SAH术)在颞叶内侧癫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术后并发症及神经心理学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6月我院98例颞叶内侧癫痫手术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式不同分为ATL组53例、SAH组45例.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现对我科1995年1月至2002年1月收住院1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995年1月至2002年1月入住我科160例SAH患者,男85例,女75例,年龄30~70岁,平均52岁。临床症状:意识障碍86例,精神症状49例,偏瘫53例,癫痫发作23例,剧烈头痛96例。病史:有高血压者92例,脑血管畸形56例。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连松 《当代医学》2008,14(20):19-20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 CVS)是指颅内动脉的一支或多支发生部分或完全性的狭窄,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最常见的并发症。有作者报道,血管造影可发现70%的SAH患者出现CVS,而30%的患者继发缺血性脑损害由其造成的脑缺血,轻者引起脑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13.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 CVS)是指颅内动脉的一支或多支发生部分或完全性的狭窄,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最常见的并发症。有作者报道,血管造影可发现70%的SAH患者出现CVS,而30%的患者继发缺血性脑损害由其造成的脑缺血,轻者引起脑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14.
黄翔  李罗清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0):111-111,113
目的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自发性SAH患者106例做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106例SAH行DSA检查,发现脑动脉瘤83例(78.3%),发现脑血管畸形2例(1.8%),烟雾病1例(0.9%),阴性23例(21.7%)。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多样,DSA检查是极为重要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韦龙祥 《吉林医学》2004,25(6):53-53
目的分析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症状体征,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6年~2003年我院住院的38例老年人SAH(老年组)与52例中青年SAH(对照组)的临床表现进行比较.结果老年人SAH头痛、呕吐发生率低,项强直、布氏征、克氏征不明显,而意识障碍及精神症状多见,病死率高.结论掌握老年人SAH的临床特点及早作头颅CT及腰穿检查,可避免误诊,从而得到及时治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我国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发病人数明显增多.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10 d内发生的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 DCI)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虽在SAH中并不多见,但却是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其病理基础是脑血管痉挛[2,3].目前治疗脑血管痉挛仍然缺乏特效办法,护理工作在配合治疗方面显得尤为重要[4].现将我科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183例动脉瘤性SAH中的26例DCI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表现、CT征象、病因机理及临床应用,评价CT诊断SAH的意义.方法 分析我院74例有完整资料的经腰穿检查、生化检查及CT证实的SAH,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 自发性SAH35例,外伤性SAH39例.男46例,女28例.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或尖叫61例,频繁呕吐47例,一过性意识障碍31例,脑膜刺激征36例,偏瘫11例,抽搐8例,紫绀5例,病理反射7例,眼底出血3例.CT表现为:1)局限于侧脑裂内条带状或小片状高密度影.2)局限于脑池内铸型高密度影.3)局限于脑纵裂、脑沟内线状、条带状高密度影.4)广泛分布于脑基底池、脑裂及脑沟内的高密度影.5)不典型脑裂或脑沟内线片状稍高密度影.6)出血的CT密度一般在35~60HU,并常合并其他表现.结论 CT诊断SAH是完全可靠的,一般无需做腰穿检查.16排以上螺旋CT机及双源CT检查后进行3D重建后处理可发现SAH的病因,为临床治疗提供客现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左翃  何国英 《四川医学》2002,23(5):481-482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是出血性脑血管病中较为常见之疾病 ,笔者搜集了我院 4年来 36例中青年人SAH的病例 ,分析探讨其发病因素、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6例患者均通过其临床表现、头颅 CT或腰穿证实为 SAH。36例中男 19例 ,女 17例 ,<2 0岁2例 ,既往体健 ;2 0~ 2 9岁 11例 ,占 30 .5 % ,既往史无明显异常 ,其中 1例有高血压家族史 ;30~ 4 0岁 2 3例 ,占 6 3.9% ,既往有心脏病史者 2例 ,高血压病史者 4例 ,高血压家族史者 2例 ,有≥ 10年吸烟史者 6例 ,平均≥ 15支 /天 ,3例有 10 + 年饮酒史 ,平均 10 0~ …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迟发性脑血管痉挛4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为脑底大动脉壁平滑肌的收缩或血管损伤引起其管腔狭窄.根据痉挛的发生时间可分为急性和迟发性,急性脑血管痉挛在SAH后立即出现,持续时间短,多在数十分钟或数小时缓解;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发生在SAH后3~4d,第2周达高峰,一般需3周左右的恢复过程.我院2003年以来收治的102例SAH患者中有42例发生DCVS,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脊液乳酸(Csf-Lac)、脑脊液糖(Csf-Glu)和血乳酸(Blood-Lac)、血糖(Blood-Glu)水平及乳酸/糖比值之比(L/G.R)动态变化特点,及其与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以12例在神经内科或骨科住院的腰腿痛患者为对照组;发病后24 h内入院的SAH患者47例,根据SAH患者是否出现CVS分为CVS组(19例)和nCVS组(28例)。分析CVS组及nCVS组SAH患者第1、3、7、10、14天Csf-Lac、Csf-Glu和Blood-Lac、Blood-Glu水平动态变化及TCD(经颅多普勒)结果,计算每组患者L/G.R值。结果 47例SAH患者发生CVS 19例,其中SAH后1~2 d 4例,3~7 d 13例,8~10 d 2例。SAH组患者不同时间及对照组的Csf-Lac、Blood-Glu、L/G.R和动脉平均流速(VmMC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检者Csf-Lac、Blood-Glu、L/G.R和VmMC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CVS组与nCVS组上述指标比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