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胃脘痛的病位在胃 ,但胃与脾互为表里 ,而肝为刚脏 ,性喜条达而主疏泄 ,故胃痛与肝、脾有密切关系。其发病的基本原理是脾胃纳运升降失常 ,气血淤阻不畅 ,即所谓“不通则痛”。治疗上多用通法 ,使气血调畅 ,纳运复常 ,则其痛自已。“理气止痛”是临床常用之法 ,但当辨虚实寒热 ,在气在血 ,分别施治。此外 ,由于胃痛多兼气滞 ,所以常用辛香理气药 ,一般应中病即止 ,不可过量 ,更不宜长服 ,以免耗气伤阴。1 饮食停滞 有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厚味、馊腐食物。治以消导行滞 ,和胃止痛。方用保和丸 (山楂、神曲、法夏、云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  相似文献   

2.
杜磊 《河南中医》2009,29(6):574-575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胃脘痛的疗效。方法:将72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对照组38例单纯运用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有效率为84.3%,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胃脘痛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采用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3.
《陕西中医》2014,(7):853-854
目的:观察运用温中散寒法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门诊治疗的30例胃脘痛患者,采用温中散寒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并设置为治疗组,另取同时期30例胃脘痛患者采用西医对症治疗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3%。结论:温中散寒法来治疗胃脘痛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陕西中医》2015,(8):1053-1055
目的:介绍李世平老师辨治胃脘痛的治疗经验。方法:以胃脘痛的性质和规律为辨证要点,结合伴随症状、舌脉等因素分型论治,列举临床常见痞痛、暴痛、坠痛、隐痛四个证型为例选择方药,所选经验方分别为紫苏二陈汤,自拟寒痛方,补中益气汤,黄芪健中汤。结论:胃脘痛是各种胃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发生率高,疼痛的性质以"痞痛、暴痛、坠痛、隐痛"为常见,紫苏二陈汤,自拟寒痛方,补中益气汤,黄芪健中汤为治疗常见胃脘痛的有效方。  相似文献   

5.
五更泻从脏腑辨证,分为肾虚火衰证、肝郁气滞证、脾虚湿困证、肺失宣肃证、肠络瘀阻证、胃肠积滞证,分别选用四神汤与附子理中汤加味、逍遥散合痛泻要方加减、二陈汤或平陈汤、华盖散、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合小柴胡汤加减、膈下逐瘀汤或少腹逐瘀汤治疗。  相似文献   

6.
蒋真真  王忠山 《河南中医》2015,35(2):378-379
经间期出血主要证型有:阴虚内热证、湿热下注证、瘀血内阻证、阳虚不固证、肝失疏泄证、气虚失摄证。其治疗应注意阴阳并补、注重补血、分期用药、重视脾肾,重点在于保障阴阳转化的顺利,不止血而血自止。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10例门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予以健康宣教、基础护理、心理引导等临床护理。对照组55例尚未穿孔时,碳酸钙、硫酸镁、次碳酸铋等抑酸,阿托品、复方颠茄片等止痛,做好对胃黏膜的保护治疗;穿孔立即手术。治疗组55例辨证分型治疗。肝胃不和型:柴胡疏肝汤;脾胃虚寒型:黄芩建中汤加香砂六君子汤;胃热型:丹栀逍遥散;血瘀型:分别予以桃仁承气汤和归脾汤。1剂/d,水煎300mL,早晚温服。连续治疗3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60d),判定疗效。对治疗组50例,对照组38例患者随访120d,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29例,有效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10%。对照组治愈18例,有效20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69.1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辨证分型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10例门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予以健康宣教、基础护理、心理引导等临床护理。对照组55例尚未穿孔时,碳酸钙、硫酸镁、次碳酸铋等抑酸,阿托品、复方颠茄片等止痛,做好对胃黏膜的保护治疗;穿孔立即手术。治疗组55例辨证分型治疗。肝胃不和型:柴胡疏肝汤;脾胃虚寒型:黄芩建中汤加香砂六君子汤;胃热型:丹栀逍遥散;血瘀型:分别予以桃仁承气汤和归脾汤。1剂/d,水煎300mL,早晚温服。连续治疗3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60d),判定疗效。对治疗组50例,对照组38例患者随访120d,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29例,有效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10%。对照组治愈18例,有效20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69.1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辨证分型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肝郁证治     
王惠英 《河南中医》2011,31(12):1401-1402
五郁是中医理论中以脏腑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肝郁为五郁之要,可贯穿于临床各科杂症之中,重视肝郁的治疗对提高疗效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肝郁证可分为肝气郁滞、肝郁脾虚、肝郁血虚、肝郁肾虚、肝郁血瘀以及肝郁湿热等证型,对肝郁证在其萌芽阶段进行中药辨证施治和合理的心理调治,对各科疾病均可起到积极预防的保健作用,并阻断其向疾病发展。对肝郁证的早期干预和调治是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顽固性呃逆(呃逆≥24h未停止)病程长,持续耗损正气,加之素体虚弱,脾阳虚衰或突发情志不遂,阳虚及阴,阴不涵阳,正虚气逆;呃声响亮有力,形神未衰者属实证;呃声低闷无力,神疲形枯者属虚证。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黄芪建中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以小建中汤加黄芪为用:黄芪一两半,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针对脾胃虚弱加减,脾胃气虚加人参、白术及甘草,以甘温益气;兼有恶寒或腹痛遇寒加重生姜换干姜以温中散寒;吴茱萸、丁香、柿蒂则可温胃平呃;生湿使脘腹胀闷去大枣加茯苓;聚积成痰痰加陈皮、枳壳、瓜蒌皮化痰行气;化火必有结加黄柏、浙贝母,此火多是下焦虚火,故用黄柏;伤阴加知母、麦冬;久则生瘀轻加丹参;瘀重加五灵脂、莪术、桃仁;瘀血愈重,元气愈虚,党参换为人参;肺虚损不足酌添半夏;气虚及血,血虚加当归,补血降逆,血可载气,逆气归元,具补中益气汤的意义,当归亦可降逆。附呃逆(顽固性膈肌痉挛)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1.
高翔 《中医研究》2020,(3):47-50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国医大师唐祖宣指导下,经过临床实践,认为胃脘痛主要病因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素体脾胃虚弱,其病机主要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包括寒凝而痛、食积而痛、气滞而痛、火郁而痛、血瘀而痛、阳虚胃失温养而痛、阴虚胃失濡养而痛等。逐渐总结出"治胃六法",即疏肝平胃、通降顺胃、温阳化胃、解郁清胃、消导安胃、健脾益胃。  相似文献   

12.
刘敏侠 《国医论坛》2002,17(4):18-18
银屑病 ,也叫牛皮癣 ,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红斑鳞屑的急慢性皮肤病 ,属祖国医学“白疒匕 ”范畴。其皮损以红斑鳞屑为主 ,强行剥去鳞屑 ,有点状出血如匕首所刺之状 ,故称“白疒匕 ”。本病男女老幼皆可得之 ,但以青壮年为主 ,男性多于女性 ,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约 1 5 %~ 30 %的患者有家族发病史。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营血亏损 ,生风生燥 ,肌肤失养而成。临床上缠绵难愈 ,且反复发作。中医治疗方法颇多 ,今将其归纳为 1 0法 ,分述如次。1 祛风散寒 ,调和营卫法本法适应于儿童及初发病例或关节炎型。临床可见皮损红斑不鲜 ,鳞屑色白较厚 ,抓…  相似文献   

13.
宋康教授从医三十余年,临床治疗肺系疾病强调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以法统方治疗各种肺系疾病,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笔者对宋师治疗肺系疾病的方法进行整理与归纳,主要有以下16法:轻清宣散法,宣肺降气法,宽胸理气法,寒凉清解法,祛风脱敏法,芳香开窍法,化瘀涤痰法,解毒排脓法,化痰平喘法,润肺止咳法,运脾化痰法,和胃降逆法,宁心安神法,舒肝解郁法,固本祛邪法,四时分治法。  相似文献   

14.
笔者自 1989年至今采用穴位注射治疗胃痛患者156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156例中男性 12 8例 ,女性 2 8例 ;年龄 <30岁者 36例 ,30~ 6 0岁者 93例 ,>6 0岁者 2 7例 ;病程 1周~ 4 0年 ;均经胃镜及病理检查 ,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14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 18例 ,消化性溃疡 96例 ,胃癌 2 8例 ;胃痛失去节律性者 98例 ,伴反复恶心、呕吐者 78例 ,疼痛呈痉挛性难以忍受者 4 2例。治疗方法取中脘、双侧足三里、内关穴。穴位注射药物为西米替丁 0 .2 g、庆大霉素 8万 U、6 54- 2 10 mg,伴恶心、呕吐者加维生素 B610 0 mg。…  相似文献   

15.
张志远教授擅长治疗胃脘痛,疗效显著。其经验认为,胃脘痛不能单纯治胃,胃脏出现问题多与肝、脾和肺三脏有关,肝阴虚、脾阳虚或肺气郁结,都会使胃的气机阻滞,进而导致胃失和降。因此主张从肝、脾和肺脏入手,通过滋肝、清肝,益气健脾,润肺解郁,从而和中养胃,行气止痛,以愈胃脘痛。  相似文献   

16.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证。它既是一个独立的病症,又是脾胃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者,均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多年从事脾胃病的诊治和研究,尤其对胃脘痛的诊断,辨证审慎、要点明晰、机法圆活,且形成了付诸临床颇具效验的的辨证规律。本文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传承研究”纵向课题“李振华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及河南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名老…  相似文献   

17.
肝胃不和是脾胃病最常见的证候之一。临证时应详细分析病情,明辨病期,细察病理因素,灵活选用疏肝气法、降肝气法、降胃气法、降肝火法、泻肝火法、清胃火法、泻胃火法、活肝血法、补肝血法、补肝阴法等,方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四关穴治疗胃痛的疗效。方法:将168例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电针治疗,治疗组取穴以四关穴为主,对照组按照常规取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愈所需治疗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四关穴为主治疗胃痛疗效显著,且能减少治疗次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王少华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六十余载,学验俱丰。笔者为王老师学术经验继承人,有幸侍诊案侧,获益匪浅。现择其治疗热性胃痛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隔姜灸治疗虚寒型胃痛的疗效。方法:将70例虚寒型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服用黄芪建中汤,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隔姜灸疗法于神阙、中脘、双足三里穴,均连续治疗10天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隔姜灸治疗虚寒型胃痛疗效显著,能明显缓解疼痛等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