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毒邪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为毒,《说文解字》:“毒,厚也,害人之草。”《广雅·释诂》“毒,犹恶也”,所论毒者,之深之甚也,险恶深重,超态之常。中医首论毒溯及《内经》,如“毒药攻邪”、“大毒治病”、“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所论大指毒物、药物祛邪,寓治疗之意。《神农本草经》亦有“解毒”、“逐毒气”之论,亦从治法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论阴阳毒,华佗《华氏中藏经》直言“毒邪”致病,“蓄其毒邪,浸渍脏腑,久不摅散,始变为疔”。晋·王叔和以“内伏寒毒化温”阐述温病之成因,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明述毒邪致病及病势趋向:“结胸者,谓热毒聚于心胸…  相似文献   

2.
从"毒"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惠乃玲  李振彬  杨静 《河北中医》2008,30(12):1276-1278
《说文解字》曰:“毒,厚也。”厚即程度较重之意。《素问·五常政大论》王冰注:“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尤在泾言:“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由此可见,毒包括致病性质强烈的外感邪气和蕴结不解的内生邪气等。其特点是致病酷烈顽恶,胶着难愈。我们认为“毒”可概括为导致脏腑或组织反复或持续性损伤的病理过程。毒邪与许多疾病(如肝病、肾病、肿瘤、哮喘、风湿免疫病等)的发生、演变、恶化及辨证论治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素问·评热病论》中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丹波元坚释曰:"此非邪凑则气虚之谓,言气所虚处,邪必凑之."邪,即邪气,包括了六淫病邪,以及食积、虫积、水饮、痰浊、瘀血和情志内伤等引起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的有害因素.正,即正气,主要指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康复能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句经文,强调了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主导地位.正气不足是内在因素,是发病的根本,而邪气的侵入是外部因素,是发病的条件.此理论可以说是中医发病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至今仍指导着中医临床治疗.历代医家对此理论均有发挥,并运用到临床治疗当中.本文仅对后世部分代表医家在发病学上的相关理论进行整理,以飨同行.  相似文献   

4.
浅议燥邪的发病季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旭红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804-1804
燥邪,为六淫之一,是重要的外感致病因素,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燥胜则干”的论述,虽《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独遗燥气,但经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诸涩枯涸,干劲皴竭,皆属于燥”,而成为六气一类。关于燥邪的发病季节,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种:1以秋季为主喻昌鉴于《内经》无伤燥一门,古方绝无治燥之剂,乃根据临床实际,将“秋伤于湿”改为“秋伤于燥”,自其提出“大意谓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医门法律·伤燥门·秋燥论》)之说,厥后递沿其言,医者多以为燥病生于秋,燥邪致…  相似文献   

5.
邪本是一个在古代文学和哲学上常见的词,引入中医学后具有特别的内涵。在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内经》中“邪”字共见441处,其中425处均音“斜”字义:“不正”,是指各种致病因素而言。其中王冰的两次注解有代表意义,能体现邪在中医理论方面的主要涵义。《素问·脏气法时论》注:“邪者,不正之目,风寒暑湿饥饱劳逸,皆是邪也,非唯鬼毒疫疠也。”在《素问·针解》注:“邪者,不正之目,非本经气,是则谓邪。”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气,及生活起居失于调节、经脉失和,出现“非本经之气”,以及六气胜复等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和因素,都可以称之为“邪”。…  相似文献   

6.
1《内经》中早就有"毒"的记载《内经》将"毒"作为致病因子,并用于阐述病机、治法及药物的功效。《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五常政大论》:"阳明在泉,  相似文献   

7.
论毒邪病因学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论述毒邪学说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阐述毒邪在中医病因学中的含义,认为毒邪是中医病因中独立的致病因素,同时论述毒邪的发病特点和毒邪致病的证候特点。毒邪可分为生物性毒邪,物理化学性毒邪和内源性毒邪3大类。其发病特点是毒邪致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毒邪可以与六淫相互夹杂而致病,感染人体后发病迅速,也可潜伏后发病。证候特点是初期可以不出现典型的症状也无明显的阴阳寒热属性;毒邪致病可以出现瘀血、肿块、痰液等病理产物;不同的毒邪而作用于不同的五脏六腑;毒邪致病有顽固性迁延难愈和广泛内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刘瑞  雷娜  李杰 《辽宁中医杂志》2012,(8):1532-1534
肿瘤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综合性病机变化的结果。内生五邪是促进肿瘤生长及转移的关键因素,其"发病隐匿,起病缓慢"的致病特点与肿瘤起病特点极为相似,并可通过其发病特点寻求治疗肿瘤的最佳时机,探讨其在肿瘤生长及转移的作用对于临床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痰、瘀、毒"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必须病理因素,其与内生五邪有着类似的致病特点,分析两者之间关系将为中医肿瘤理论基础研究增添新内容。  相似文献   

9.
杨辉舟  董立平 《光明中医》2012,27(10):1949-1950
毒邪,即有毒之邪也,指各种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致病因素。关于毒,《金匮要略心典》曰[1]:"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王永炎院士[2]认为邪气亢盛,败坏形体即转化为毒。可见毒邪具有亢极或蕴结的特性。毒邪致病相当广泛,不仅外感病与毒邪有关,许多杂病也与毒邪有密切关系,毒邪可以外来,也可以内  相似文献   

10.
从中风病防治论"治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即脑卒中,发病率高而治愈率低,常遗留神志、语言、肢体功能的残障,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风病的诊疗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但其发病率却也逐年上升,出现了越治越多的怪圈.神奇的祖国医学似有先见之明,早已在《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了"治神"理论,为走出这一怪圈指点了迷津.《素问·宝命全形论》:"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病为真…….""治神"是针治疾病的第一法则,也是各科临床行之有效治病法则.中风病防治必须遵循"治神"理论,其内容有"明神"、"调神"、"全神"等.  相似文献   

11.
正伏邪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通过观察、分析,根据人体感邪过程推导出的理论~([1])。伏邪意指潜藏于人体内尚未达到发病程度的"邪"。"伏邪"之名,最早见于明·吴又可的《瘟疫论》,而伏邪理论渊源始于《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热病论》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指出了人体感受邪气伏而不病,到一定时间发病的一种病变形式。其主要致病特  相似文献   

12.
艾滋病从"毒邪"论治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学伟  郭会军  刘琦  郭玉明  彭勃 《中医杂志》2006,47(11):803-805
从以下方面论述艾滋病(AIDS)与毒邪的关系:(1)“毒邪”学说的内涵。(2)艾滋病与“毒邪”致病:认为“毒邪”为艾滋病的直接致病因素。(3)艾滋病发病与中医“毒邪”的致病特点:包括广泛性、从化性、兼夹性等10个方面。(4)艾滋病从“毒邪”论治的实践依据:多年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已证实了中医清热解毒扶正方法治疗艾滋病的科学性。(5)依“毒邪”论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燕少恒  郭建博 《河北中医》2012,34(11):1709-1710
"六淫"作为中医外感病因的重要概念,其中"风、寒、暑、湿、火"论者代不乏人,但自《内经》以后却鲜见关于燥邪的相关论述,直至金·刘完素于《内经》"病机十九条"外补充"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清·喻昌"秋燥论"指出"春分以后之湿,秋分以后之燥,各司其政",燥邪作为独立致病因素在发病中的地位才又逐渐被重视起来.近代以来,论燥者多偏于对燥证治法方药的研究,鲜见有关燥邪的系统论述.我们不揣固陋,对燥邪的属性、致病特点等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气虚发热一词《内经》没有提及,但在《素问·刺志论》有气虚身热一词,并指出:“气虚身热,此谓反也。”意思是说正常的情况下气实则身热,气虚则身寒,但在特殊的情况下,会出现气虚身热的反常病理表现。可见气虚发热是疾病的一种特殊表现。遍查《内经》还发现一段与虚热证密切相关的论述,在《素问·调经论》中有“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虽然这里阐述的是阴虚内热之证,但从病因病机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其与气虚发热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劳则耗气,可致气虚,加之谷气不盛,不能…  相似文献   

15.
近日研读《内经》,习至《素问·六节藏象论》,发现教材对“肝为罢极之本”的解释颇有不尽人意之处。于是,查阅古今有关文献,细审原文医旨与各家疏注,悟出新解,特撰此文以飨同仁。”《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  相似文献   

16.
毒损肺络与SA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中医对毒与肺络的认识1 1 毒的涵义中医学中毒之广义指对生物体有危害的各种病邪及物质 ,如外界致病的邪气 ,像《素问·生气通天论》 :“虽有大风苛毒 ,弗之能害” ;或有这种性质的东西 ,即毒物。《素问·征四时论》 :“诊病不问其始 ,忧患饮食之失节 ,起居之过度 ,或伤于毒。”此外 ,亦指药物的偏性 ,或峻厉猛烈之性。如《素问·五常政大论》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素问·脏气法时论》 :“毒药攻邪 ,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1 2 肺络的涵义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络包含“经络”之络和“脉络”之络 ,狭…  相似文献   

17.
虚实是中医辨证的纲领,论治的依据。对恶性肿瘤的辨证论治.就是根据癌肿不同阶段的正邪变化,作出相应的治疗。所以能否正确认识癌症的邪正关系,也就决定了正确治法的能否确立,从而最终影响治疗的效果。1瘤邪所凑.正气未必先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是中医发病学理论中的一个常用术语。大多数医家将此语解释为:凡是遭受邪气侵犯,人体必定首先正气亏虚。也就是说,是正气亏虚招致邪气的侵袭。正气亏虚是因,邪气侵袭是果。在解释恶性肿瘤的发病缘由时亦借用此语。所以认定恶性肿瘤的发生同样是由于正气先虚…  相似文献   

18.
正"用药须使邪有出路"语出清代周学海《读医随笔》。《素问·热论》云:"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尽管汗、吐、下之治法有异,但皆为"使邪有出路"的具体体现。笔者个人临床及跟随盛丽先老师学习期间,深感"用药须使邪有出路"之因势利导在治疗小儿病中的重要意义。兹举例如下。1咳嗽咳嗽初起,主要以感受外邪为主,其中又以感受风  相似文献   

19.
"肝生于左"语出《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关于"肝生于左"的涵义,一般有两种解释:其一,"肝生于左"是对肝应东方的特殊表述。高士宗根据古代确定方位之法提  相似文献   

20.
“火”在祖国医学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历代医家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人体生理之火的机能与病理之火的危害。凡是有助于机体生理活动的火为之正火,凡是有害于机体生理活动的火为之邪火。邪火又有内外之别,外为六淫之一的火邪,内为五志化火的火热证候。所以认识和掌握人体之火对中医理论及临床是有重要意义的。一、生理的火人体正常状态下的火,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