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同型半胱氨酸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它可能通过破坏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纤溶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以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健康人群为对照组的病例-对照.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综合科及心内科.对象本研究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综合科及心内科完成.选择2001-12/2003-8本院心内科及综合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7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91例,其中男50例,女41例,平均年龄(66±6)岁;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86例,其中男43例,女43例,平均年龄(60±6)岁.正常对照组为同期于本院门诊体检的健康中年人85例,其中男43例,女42例,平均年龄(55±5)岁.方法收集外周血,检测血浆中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活性,用酶免疫试验法测同型半胱氨酸,并计算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比值.主要观察指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比值.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同型半胱氨酸,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均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从相关分析看,同型半胱氨酸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呈正相关,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呈负相关.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增高的同时,纤溶酶活性受损;同型半胱氨酸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呈正相关,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呈负相关;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冠状动脉早期病变的预报因子,可为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早期康复措施介入提供相关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2.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纤溶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同型半胱氨酸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它可能通过破坏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纤溶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以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健康人群为对照组的病例一对照。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综合科及心内科。对象:本研究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综合科及心内科完成。选择2001—12/2003—8本院心内科及综合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7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91例,其中男50例,女41例,平均年龄(66&;#177;6)岁;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86例,其中男43例,女43例,平均年龄(60&;#177;6)岁。正常对照组为同期于本院门诊体检的健康中年人85例,其中男43例,女42例,平均年龄(55&;#177;5)岁。方法:收集外周血,检测血浆中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活性,用酶免疫试验法测同型半胱氨酸,并计算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比值。主要观察指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比值。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同型半胱氨酸,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均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及正常对照组(P&;lt;0.0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lt;0.01);从相关分析看,同型半胱氨酸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呈正相关,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呈负相关。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增高的同时,纤溶酶活性受损;同型半胱氨酸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呈正相关,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呈负相关;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冠状动脉早期病变的预报因子,可为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早期康复措施介入提供相关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判断冠状动脉再通率.结果:根据冠脉再通标准判断,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再通11例,再通率73.3%,其中10例发病6 h以内溶栓再通8例,再通率80%;5例发病6~24 h溶栓再通3例,再通率60%.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剂量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和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纤溶酶原激活剂组40例,尿激酶组30例,链激酶组42例。分别应用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50mg、尿激酶75万u、链激酶75万u于30min内静脉输入。结果:小剂量加速静脉溶栓心肌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80%,尿激酶组53.5%,链激酶组50%。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与尿激酶组、链激酶组疗效比较P<0.05。3组溶栓后出血及5周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小剂量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明显优于小量尿激酶和链激酶,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联用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活化及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及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结果33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7d治疗后血浆GMP140、D二聚体和PAI1浓度显著降低(P<0.01),血浆vWF亦显著降低(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联用可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激活、内皮受损及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心肌梗死患者及正常人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并通过其相关性分析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纤溶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2-12/2003-10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95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87例为对照组。应用比色法测定两组受试者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同时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并对其结果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心肌梗死组93例、对照组87例进入结果分析。①心肌梗死组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3.60±0.97),(2.84±0.82)μkat/L;(0.85±0.19),(0.66±0.20)AU/mL,P均<0.01。②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7108,0.7829,P均<0.01)。结论:①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活性的增高与心肌梗死明显相关。②肾素-血管紧张素与纤溶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可能通过影响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活性而参与对纤溶平衡的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6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ADL指数评分和NIHSS评分改善更为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还可以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进而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液高凝状态的变化。方法:选择2003-01/2003-10上海市扬浦区中心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30例为患者组,男20例,女10例。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自愿者25名为对照组,男15名,女10名。均自愿参加。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常规治疗。患者组在入院当天及病情稳定出院前取动脉血1mL作血气分析,包括氧分压、二氧分碳分压和血pH值。取静脉血1mL送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检测两组对象静脉血中P-选择素、D-二聚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的水平。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30例,健康人25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检测动脉血P-选择素水平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患者组治疗前后明显高于对照组(t=9.17,4.02,P<0.01),患者组治疗前明显高于治疗后(t=7.66,P<0.01)。②检测D-二聚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反映血液是否处于高凝状态及内皮细胞功能:患者组治疗前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治疗后(t=3.92~10.42,P<0.01)。③检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水平反映人体纤溶功能:患者组治疗前后明显高于对照组(t=8.59,8.69,P<0.01)。④检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水平反映人体纤溶功能:患者组治疗前后明显低于对照组(t=18.33,18.42,P<0.01)。治疗后恢复不明显。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患者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活化因子及纤溶功能的相关性:氧分压与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364,-0.410,P<0.05);二氧化碳分压与D-二聚体呈显著正相关(r=0.442,P<0.05),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呈显著负相关(r=-0.481,P<0.01);pH与P-选择素、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367,-0.387,-0.404,P<0.05),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呈正相关(r=0.659,P<0.01);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均与P-选择素呈显著正相关(r=0.413,0.351,P<0.05)。结论:①P-选择素参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炎症反应过程,急性发作期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纤溶功能受损。②缺氧、酸碱失衡、炎症影响血小板功能。  相似文献   

9.
流式细胞术检测冠心病患者七种循环标志物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7种外周血循环标志物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确定只少一支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为冠状动脉造影阳性,其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组144例,包括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62例,ACS患者82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46例。应用流式细胞术进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 (IL-8)、sCD40L、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可溶性P-选择素(P-selectin)、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的测定。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清sCD40L水平(8.6±5.1)ng/L较稳定性心绞痛组(5.7±4.4)ng/L和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4.1±3.3)ng/L明显升高(P<0.01),其余标志物在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脉造影阳性组和阴性组,OR值最大的是sCD40L(OR=1.41,95%CI 1.08~1.85);而在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间,OR值最大的是sP-selectin(OR=1.06,95%CI 1.02~1.10),而IL-6在两种分组中,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6、sCD40L和sP-selectin作为冠心病严重程度的估计和监测可能优于其他几种标志物,同时也为进一步解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斑块不稳定性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提供有用的佐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外周循环血中血小板活化及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ELISA检测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前后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D-二聚体(D-D)的含量。结果 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TCA术后10分钟,GMP-140,tPA和vWF明显增高,术后24小时vWF仍显著增高,结论 AMI患者介入术后血小板活化和纤溶功能均出现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