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对比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和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中临床应用的利弊。方法对260例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患者进行观察对比,其中颈内静脉置管组56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组68例,股静脉置管组85例,PICC置管组51例。分别记录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组置管方式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中股静脉置管所致最多,且其血栓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种方式深静脉穿刺技术均为成熟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在临床上可以互补。PICC及锁骨下静脉置管要优于颈内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在无禁忌症及血管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PICC及锁骨下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2.
曾丽  杨莉  吴敏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36):3518-3519
目的 对比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和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中临床应用的利弊.方法 对260例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患者进行观察对比,其中颈内静脉置管组56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组68例,股静脉置管组85例,PICC置管组51例.分别记录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组置管方式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中股静脉置管所致最多,且其血栓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种方式深静脉穿刺技术均为成熟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在临床上可以互补.PICC及锁骨下静脉置管要优于颈内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在无禁忌症及血管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PICC及锁骨下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3.
两种深静脉置管术在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方法 对我科2006~2007年240例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种静脉置管术的一针穿刺成功率、插管完成时间、误穿动脉率、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感染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率进行比较.结果 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一针穿刺成功率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高,插管完成时间短,误穿动脉率低,但导管留置时间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短,导管相关感染率,深静脉血栓形成率高.结论 ICU患者如果需要留置导管较长时间,宜选择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而对于急性中毒患者,宜选择股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4.
程吉才 《临床医学》2009,29(4):29-30
目的评价颈内静脉、股静脉两种深静脉置管术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科2005年至2008年73例行深静脉置管术的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种深静脉置管术的一针穿刺成功率、插管完成时间、误穿动脉率、导管相关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股静脉置管术的一针穿刺成功率较颈内静脉置管术高,插管完成时间短,误穿动脉率低,但导管相关感染率高。结论股静脉穿刺置管简便、风险低、并发症少,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股静脉穿刺置管法的改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赖丽萍  王桂兰  蒋志梅 《护理研究》2007,21(12):1094-1095
[目的]对股静脉穿刺置管方法改良以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方法]选择2003年—2006年卧床危重心脑血管病人40例为实验组,行改良的股静脉穿刺置管术;1999年—2002年30例为对照组,行常规的股静脉穿刺置管术。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及置管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30例,总穿刺成功率100%,误穿刺股动脉5例,局部血肿发生3例,局部渗血2例;比对照组穿刺成功率高(P<0.05),误穿股动脉发生率及局部渗血发生率低。[结论]改良的股静脉穿刺置管方法,具有操作简捷方便,穿刺成功率高,尤其能减少误穿股动脉、局部渗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深静脉置管途径在急诊抢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对我科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急诊需行深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别进行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术,比较3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锁骨下深静脉置管与股静脉、颈内静脉置管比较在穿刺成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锁骨下深静脉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深静脉穿刺术安全可靠,在急诊抢救患者中有重要价值,尤以经锁骨下穿刺者并发症相对较少,是深静脉置管方式中的首选.  相似文献   

7.
深静脉置管行血液净化治疗患者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总结留置临时性深静脉导管行血液净化治疗患者出血的护理经验。行临时性单针双腔静脉导管留置术血液净化治疗患者223例,其中颈内静脉置管193例,右锁骨下静脉置管21例,股静脉置管9例。颈内静脉置管患者误穿颈总动脉并发出血发生率为3.1%(6/193),股静脉置管患者误穿股动脉发生率为22.2%(2/9),穿刺部位渗血发生率为7.1%(16/223),导管意外脱落发生率为1.3%(3/223)。误穿动脉,穿刺部位渗血,导管意外脱落为深静脉置管并发出血的主要原因。临床实践经验和技术熟练程度对防止置管术中出血至关重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不同的穿刺点置管可以减少出血并发症;对患者的卫生宣教也是防止导管脱落并发出血必不可少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3种途径深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3个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本文通过对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出现的并发症、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进行分析,以寻找最佳的深静脉置管的血管通路.方法 分析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我院血液净化室对90例需要行血液净化治疗病人先后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30例,颈内静脉置管30例,股静脉置管60例.结果 导管留置时间:锁骨下静脉13-116(30±9)d,颈内静脉16-103(26±11)d,股静脉2-60(15±8)d;穿刺成功率:锁骨下静脉90%,颈内静脉93%,股静脉98%;感染的发生率:锁骨下静脉10%,颈内静脉6.7%,股静脉16.7%.结论 深静脉置管有快捷、方便、安全的优点,导管留置时间锁骨下和颈内静脉差异无显著性,但比股静脉明显延长;穿刺成功率股静脉优于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感染率股静脉高于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内静脉前路、中路和股静脉3种不同径路临时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血液净化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共计124例患者,采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选择颈内静脉前路、中路和股静脉进行穿刺置管,评估3组(颈内静脉前路置管组、颈内静脉中路置管组以及股静脉置管组)不同风险及各自的优缺点.结果 置管成功率为98.39%,并发症发生率为4.03%;颈内静脉前路、中路和股静脉置管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种不同径路临时深静脉置管术均较为安全、可靠,临床可依据患者病情以及3种径路置管术各有的优缺点灵活选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定位在失血性休克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01例急诊失血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在高频超声定位和体表定位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记录两组患者穿刺一次成功率、穿刺置管时间以及误穿动脉、血肿、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穿刺一次成功率为75.0%,观察组为91.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穿刺置管时间为(267±37)s,观察组为(216±33)s,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8例误穿颈内动脉,观察组无一例误穿动脉(P〈0.05)。结论高频超声定位下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高,穿刺时间短,并发症少,优于体表定位下的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穿刺精确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在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的价值。方法:将2008-01-2014-01在我院治疗需要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500例患者随机分成超声组(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245例和对照组(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法置管)255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入院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超声组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而尝试进针次数和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穿刺精确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及优点.方法:将200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100例,A组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B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记录总成功率、一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上腔静脉到位率、操作时间、留置时间.结果: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具有操作简便,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完成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相比,是一种安全实用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锁骨下、颈内及股静脉3部位深静脉置管术主要并发症及置管的难易程度。方法:选取600例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静脉(A)、颈内静脉(B)和股静脉(C)组,比较3组的穿刺成功率及主要并发症指标,明确3部位穿刺技术的优缺点。结果:一次性成功率以锁骨下静脉最低,股静脉最高,3者比较P〈0.05;但总体成功率P〉0.05。锁穿发生导管易位率最高,P〈0.05,但与颈内静脉对比在其他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异,P〉0.05;股静脉置管虽在导管易位及气胸方面有优势,但其他并发症均高于前二者,P〈0.05。结论:三部位置管术各有优缺点,操作者应根据患者情况及自身经验合理选择,尽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良好的解剖学知识及丰富的置管经验是深静脉置管的必须条件。  相似文献   

14.
杨天婷  吴明琴 《全科护理》2016,(17):1768-1770
[目的]探讨不同进针方向在颈外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行颈外静脉留置针的80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离心方向进针,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向心方向进针,比较两组的操作时间、1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静脉留置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操作时间短(t=-4.856,P0.01),1次穿刺成功率高(χ~2=3.794,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χ~2=4.242,P0.05);两组在静脉留置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7,P0.05)。[结论]离心方向颈外静脉穿刺是可行的,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制可视深静脉穿刺针的穿刺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0只成年犬随机分为两组,各30只,颈内静脉组采用颈内静脉穿刺,股静脉组采用股静脉穿刺,分别观察能否清晰显示静脉、穿刺置管是否成功,对加压注入0.9%氯化钠溶液后水肿情况及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不同路径穿刺均能较清晰显示静脉、穿刺置管是否成功,在清晰程度上股静脉组清晰度略高于颈内静脉组,加压注水后穿刺局部都有水肿,但颈内静脉组水肿程度轻,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明视穿刺技术可有效提高穿刺精确度,解决困难穿刺的问题,并可减少穿刺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穿刺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下肢外周静脉穿刺至股静脉置管在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8例需经下肢化疗的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7例采用经下肢外周静脉穿刺至股静脉置管的方法给药,对照组21例采用头皮针或浅静脉留置针的方法给药。比较2组患者化疗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化疗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下肢化疗的患者建议予股静脉置管,以降低化疗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SVP)两种方法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心内科住院患者中选取64例置管的心力衰竭患者,其中PICC组30例,SVP组34例,分别观察两组的置管操作时间、1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PICC组置管操作时间短,为(16.3±3.4)main,留置时间长,为(34.7±5.3)d,与SV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发生导管堵塞和静脉炎的例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在临床应用中可根据PICC和SVP各自的特点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寻找更可靠的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方法]将250例病人按入院日期单双日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穿刺,观察组采用改进后的方法穿刺,观察两组穿刺成功率、术中漏血率。[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漏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后的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可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术中漏血。  相似文献   

19.
刘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6):117-118,121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颅脑手术后股静脉置管引起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方法将本科颅脑手术后放置右股静脉置管的120例患者分为2组,对50例术后放置股静脉置管的患者(实验组)采取循证护理的方法,制定、落实预防措施,与采取循证护理前的70例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循证护理能有效降低颅脑手术后股静脉置管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对提高护理质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股静脉置管在老年脑卒中患者行静脉治疗的优越性。方法:将6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股静脉置管,对照组使用留置针,观察并记录两组的穿刺次数、并发症发生率;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患者或家属对使用该穿刺方法的主观评价。结果:实验组的穿刺次数、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行股静脉置管后患者或家属在减轻痛苦及费用方面给予了较高的评价(P〈0.01)。结论:股静脉置管为老年脑卒中患者静脉治疗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保护了患者的外周静脉;为护理提供了方便,确保了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值得在老年脑卒中患者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