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门卫"导丝技术(GWT)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正向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3月在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慢性完全性闭塞病人61例,随机分为"门卫"导丝组(31例)和常规组(30例)。两组病人均采用正向介入治疗,常规组按一般常规方法行介入治疗,"门卫"导丝组在常规方法基础上应用"门卫"导丝技术,比较两组X线曝光时间、PCI总时间、对比剂用量、导丝成功通过率、PCI术成功率、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0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等。结果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的血管病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X线曝光时间[(40.0±5.1)min与(44.8±5.4)min]、PCI总时间[(89.7±7.8)min与(96.9±11.9)min]、对比剂用量[(193.0±8.1)mL与(200.5±13.3)mL]、导丝通过率(96.8%与7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CI成功率(90.3%与73.3%)、手术并发症(6.5%与1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3.2%与10.0%)、次要终点事件(3.2%与1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整体不良事件(6.4%与2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病人LVEF[(53.8±4.7)%与(48.7±4.1)%]、6 min步行距离[(443.9±16.6)m与(401.6±22.0)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门卫"导丝技术可明显提高导丝通过率,降低心血管整体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左主干(LM)合并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效果及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冠状动脉LM介入治疗的患者3 960例,按照LM病变是否合并CTO病变,分为LM合并CTO病变组(n=91)和LM不合并CTO病变组(n=3 869),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长期预后。结果:与LM不合并CTO病变组患者相比,LM合并CTO病变组患者既往心肌梗死比例较高(26.1%vs. 40.7%),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63.1±7.7)%vs.(59.6±10.4)%],病变长度[(27.1±19.3)mm vs.(40.9±25.5)mm]及置入的支架长度[(31.9±19.8)mm vs.(45.8±27.1)mm]均较长,SYNTAX评分[(22.9±7.2)分vs.(27.2±7.3)分]较高,再狭窄病变(2.8%vs. 6.6%)、LM钙化病变(12.5%vs. 19.8%)、血栓性病变(1.1%vs. 13.2%)比例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应用率(7.4%vs. 16.5%)、介入操作并发症发生率(2.0%vs. 5.5%)均较高,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中3年全因死亡率为3.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LM合并CTO病变组3年全因死亡率(11.0%vs. 3.4%)和心肌梗死发生率(13.2%vs. 4.1%)均明显高于LM不合并CTO病变组(P均0.05)。结论:PCI对适宜的LM病变是可选择的治疗方法,但对于LM合并CTO病变患者,PCI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良心脏事件明显增加,因此此类患者应慎行PCI。  相似文献   

3.
目的:目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向或逆向技术的关键和难点均在于使导丝通过病变至远端血管真腔。本研究报道一种血管内超声指导的真腔寻径与跟踪(IVUS-TST)的前向新技术,用于前向治疗复杂CTO病变或介入失败的患者。方法:总结2013-01-01至2013-12-31同一介入术者所完成的全部CTO病例,分为造影引导组(n=49)和IVUSTST组(n=67)两组,对比成功率、并发症率并分析失败原因。复杂CTO病变定义为日本J-CTO评分≥1分。介入成功定义为经对侧造影或血管内超声(IVUS)证实的导丝位于闭塞段远端真腔,至少完成了球囊扩张治疗。结果:140例患者148个CTO病变中,去除32例32个简单CTO病变(J-CTO评分1分,PCI成功率100%)后,共108例患者[男性90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6.71±11.89)岁]的116个复杂CTO病变[J-CTO评分平均为(2.18±0.80)分]纳入分析。与造影引导组相比,IVUS-TST组J-CTO评分显著更高[(2.33±0.84)分vs(1.98±0.69)分,P=0.019],病变显著更长(37.99±22.51)mm vs(31.43±20.20)mm,P=0.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相比,IVUS-TST组较造影引导组PCI成功率有提高趋势(65.7%vs 49.0%,P=0.071);冠状动脉穿孔(9.0%vs 18.4%,P=0.136)和窦部损伤(0%vs 6.1%,P=0.073)比例也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无住院死亡或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IVUS-TST技术(比值比=2.756,95%可信区间1.019~7.453,P=0.046)是提高复杂CTO介入治疗成功的独立预测因素。复杂CTO介入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导丝入口即进入假腔(43.8%)或不能再穿入真腔(43.8%);IVUS-TST技术的优势在于能使导丝从入口直接穿进真腔(33.8%),或引导内膜下导丝再穿入真腔(35.3%)。结论:以真腔为目标的IVUS-TST技术是一种有效治疗复杂CTO病变的新方法,可望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对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自1993年6月至2007年12月连续的472例冠状动脉CTO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9.4±11.5)岁,按PCI结果分为CTO开通成功组(n=421)与CTO开通失败组(n=51)。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分析两组间心功能的差别。结果成功组与失败组分别有391(92.9%)例及46(90.2%)例患者于PCI术后(6.2±1.7)个月复查心脏超声。成功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术前〔(50±6)%vs(44±3)%,P0.05〕,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明显低于术前〔(78±14)ml/m2vs(85±14)ml/m2,P0.05〕。而失败组LVEF和LVEDVI术前与术后比较无明显差异〔(42±4)%vs(44±4)%,(87±14)ml/m2vs(6±15)ml/m2,P0.05〕。另外,与失败组比较,成功组心功能NYHA分级亦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介入治疗开通CTO病变可使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口部病变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口部存在病变(无需PCI)而在该冠状动脉远端病变严重行PCI术中,应用"门卫"导丝技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5年11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冠状动脉口部病变行PCI术的患者41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8例,随机分为A组(21例)、B组(20例);同时选取冠状动脉口部存在病变(无需PCI)而在该冠状动脉远端病变严重需行PCI术的患者52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5例,随机分为C组(28例)、D组(24例)。A组及C组应用"门卫"导丝技术,导丝放置后行PCI术;B组及D组采用标准术式,通过靶病变血管放置指引导丝后,行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分别统计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PCI总时间、压力嵌顿次数、恶性心律失常例数、手术失败例数等相关指标。结果 B组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PCI总时间、压力嵌顿比例较A组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患者未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PCI失败情况,B组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5例,PCI失败4例。D组对比剂用量、PCI失败比例较C组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冠状动脉口部病变行PCI术或冠状动脉口部存在病变(无需PCI)而在该冠状动脉远端病变严重行PCI术中,应用"门卫"导丝技术有较好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住院的资料完整心力衰竭患者66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15例。按照血运重建方式分为PCI组(n=35)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31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NYHA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比较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前降支近端病变、2支血管病变以及3支血管病变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相比,PCI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39.8±5.2)%vs.(53.9±6.0)%]、NYHA心功能分级[(3.1±0.7)vs.(1.2±0.4)]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增加[(222.5±126.9)m vs.(514.2±71.1)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ABG组术后较术前左室射血分数[(39.45±5.3)%vs.(54.4±5.6)%]升高,NYHA心功能分级[(3.2±0.7)vs.(1.3±0.6)]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增加[(215.4±125.3)m vs.(511.2±78.1)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I提高了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与CABG疗效相当,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采用主动脉外置导丝的新方法处理冠状动脉开口病变,并与常规PCI方法对比,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 冠状动脉开口病变患者86例,随机分为常规方法处理组和主动脉外置导丝组.常规处理组采用标准PCI术式,外置导丝组在导引导管进入冠状动脉开口前,将1根导丝送至主动脉外置,其余操作同标准PCI术.统计两组所用导引导管数最、导丝数量、X线曝光时间、PCI总时间、对比剂剂最、压力嵌顿次数、恶性心律失常次数和手术失败例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常规处理组导引导管数为(2.3±1.1)根,外置导丝组为(1.3±0.5)根,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使用导丝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处理组(2.0±1.1)根,外置导丝组(2.2 ±0.4)根,P>0.05].与常规处理组比较,外置导丝组显著减少X线曝光时间[常规处理组(18.8 ±6.9)min,外置导丝组(14.2 ±5.7)min,P<0.01],缩短PCI总时间[常规处理组(31.2±8.1)min,外置导丝组(20.1±4.5)min,P<0.01],减少对比剂用量[常规处理组(193.5±25.4)ml,外置导丝组(130.6±32.8)ml,P<0.01],术中出现嵌顿的次数明显减少(常规处理组19例次,外置导丝组2例次,P<0.01).常规处理组术中出现恶性心律失常8例次,PCI失败6例,外置导丝组无恶性心律失常及失败病例.结论 主动脉外置导丝处理冠状动脉开口病变,方法简单,容易掌握,可有效避免PCI术中导管嵌顿,减少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时关键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分别选取滨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次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的患者102例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按常规操作,研究组按对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关键技术的精细管理后操作。观察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穿刺成功率(99.0%vs.92.2%)、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94.1%vs.83.3%)、手术操作时间[(45.7±21.2)min vs.(57.6±18.5)min]、放射线曝光时间[(22.6±11.3)min vs.(27.4±12.1)min)]、对比剂用量[(140.4±35.7)mL vs.(176.8±24.7)mL]、术后住院时间[(3.2±1.7)d vs.(6.1±1.6)d]、周围血管并发症(4.9%vs.16.7%),桡动脉痉挛(2.9%vs.10.8%)、改股动脉途径(2.9%vs.14.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经桡动脉穿刺途径PCI治疗关键技术的精细管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球囊挤压"技术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于2013年4月~2017年5月期间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闭塞处存在分支血管的CTO患者41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采用"球囊挤压"技术行PCI,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PCI失败率、手术并发症、1年内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各指标比较,X线曝光时间对照组为(42.4±8.2)min,治疗组为(33.6±4.9)min;对比剂用量对照组(196.0±11.6)ml,治疗组(174.8±15.6)ml;PCI失败率对照组6例(27.3%),治疗组1例(5.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对照组1例(4.5%),治疗组2例(10.5%);比较两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对照组1例(4.5%),治疗组3例(15.8%),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球囊挤压"术可以降低CTO病变介入术的失败率、减少X线曝光时间及对比剂用量,未明显增加手术并发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球囊挤压"术在CTO病变介入术中应用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li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直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难点.南于CTO解剖结构上的特点,采用常规正向导丝技术的手术的成功率多在50%~60%.对部分经正向导丝无法成功的病例,采用逆向导丝技术可使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但由于逆向导丝操作技术非常复杂,还没有被广泛采用.本文介绍对CTO患者经桡动脉单导管逆行导丝技术行PCI成功一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小剂量冻干重组人脑钠肽(lyophilized 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lrhBNP;商品名:新活素)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心力衰竭并发低血压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收治的6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后,心功能Killp′sⅢ~Ⅳ级的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lrhBNP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lrhBNP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lrhBNP。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血压、尿量、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临床症状,分析lrhBNP使用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rhBNP组住院期间LVEF提升幅度明显增加(16%vs. 11%,P0.05);BNP降低幅度显著增加(49%vs. 2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肌钙蛋白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7.90 ng/mL vs. 362.74 ng/mL,P0.05)。lrhBNP组患者在住院期间使用lrhBNP后BNP浓度显著降低[(510.61±393.19)ng/mL vs.(1 057.93±606.10)ng/mL,P0.05];LVEF显著提升(43%±9%vs. 36%±7%,P0.05);速尿用量显著减少[(31.25±14.55)mg vs.(47.50±26.20)mg,P0.05)];患者尿量明显增加[(2 476.25±705.05)mL vs.(1 670.63±613.85)mL,P0.05],平均增加幅度58.38%;而用药前、后血尿素[(7.50±3.49)mmol/L vs.(8.91±6.82)mmol/L,P0.05]和血肌酐浓度(71.5μmol/L vs. 70.0μmol/L,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患者使用lrhBNP后血压有所降低,但仍在可控范围内[(95.44±7.35)mmHg vs.(102.63±9.60)mmHg,P0.05;1 mmHg=0.133 kPa]。结论小剂量lrhBNP治疗能安全且有效改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psⅢ~Ⅳ级、行急诊PCI治疗后并发低血压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研究改良的交替平行技术硬/软导丝组合与经典"升阶梯"导丝技术突破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硬/软导丝组合交替平行技术组(Improved组,61例)和经典"升阶梯"导丝技术组(Classic组,59例)。两组患者PCI均采用正向导丝技术,评估指标包括首次突破成功率、失败后再次突破成功率、导丝耗材数、X线暴露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并发症,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次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前、术后30 d评估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试验。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CTO受累血管部位等造影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mproved组患者首次导丝突破成功率(93.4%比77.9%,P=0.016)高于Classic组;经过交换导丝技术后,Improved组累次导丝突破成功率与Classic组比较(95.1%比96.6%,P=0.7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丝技术成功患者经球囊预扩张,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均成功。Improved组患者导丝耗材数[3.0(2.0,4.0)根比5.0(3.0,7.0)根,P=0.018]、X线暴露时间[(110±65)min比(175±73)min,P=0.024]、对比剂用量[(210±137)ml比(305±148)ml,P=0.017]均少于Class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夹层、感染、穿刺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mproved组患者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Classic组(16.4%比30.5%,P=0.045);两组患者NYHA心功能Ⅰ级(19.7%比11.9%,P=0.0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Improved组患者NYHA心功能Ⅱ级(45.9%比32.2%,P=0.038)高于Classic组,Ⅲ级(26.3%比37.3%,P=0.047)、Ⅳ级(8.2%比18.6%,P=0.026)低于Classic组;Improved组患者LVEF[(51.5±10.3)%比(47.3±11.4)%,P=0.029]、6 min步行距离[(437±43)m比(376±52)m,P=0.031]均高于Classic组。结论改良的交替平行技术硬/软导丝组合安全性好,突破困难和非常困难CTO的有效性、手术成功率优于经典"升阶梯"导丝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我国市场已有器械,经心外膜下侧支循环血管,对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行逆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方法 5例CTO病变均在常规正向PCI失败后,行逆向PCI.将7 F强支撑逆向指引导管送至供体血管,超滑导丝通过心外膜下侧支循环血管到达CTO病变远端,在微导管支持下交换较硬的导丝,逆向通过CTO病变,逆向导丝继续进入6 F正向指引导管,并在正向指引导管内球囊扩张锚定.逆向扩张病变后,正向导丝通过病变,用常规PCI方法完成手术.其中应用捕获逆向导丝技术和反向CART技术各1例.结果 在逆向导丝通过侧支循环的路径中,经左前降支至右冠状动脉远端3例,经左回旋支至右冠状动脉1例,经钝缘支至左前降支1例.其中4例成功开通CTO病变,完成支架置入术.另外1例虽然导丝及微导管到达CTO病变远端,但无法逆向通过闭塞病变.所有患者介入术中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在我国没有专门逆向PCI工具的情况下,如果室间隔支不适合作为逆向通道,心外膜下侧支循环在符合一定条件时也可作为逆向通道,进行CTO病变的逆向PCI.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采用Corsair微导管和CrossBoss导管引导的正向夹层重入(ADR)技术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结果,验证Corsair微导管用于建立内膜下通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4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CTO PCI并使用Corsair微导管(Corsair组)或CrossBoss导管(CrossBoss组)引导的ADR患者141例,接受符合入选标准的CTO PCI 144例次。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CTO靶病变特征、CTO PCI术中结果、院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和并发症,并分析组间主要终点ADR技术成功率,次要终点导丝操控时间、PCI时间、策略使用次数、导丝用量、对比剂用量、院内MACCE和并发症的差异。结果:144例次CTO PCI入选本研究,Corsair组和CrossBoss组各72例次。Corsair组技术成功率(94.4%vs.77.8%,P=0.004)、ADR技术成功率(83.3%vs. 66.7%,P=0.021)均高于Cr...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Gaia系列导丝在慢性完全性闭塞(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对88例CTO患者使用了Gaia系列导丝进行了PCI手术,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收集手术结果、术中并发症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MACE)事件。结果在88例CTO患者中,50例患者的J-CTO评分≥3分,最终手术成功65例(成功率73.9%),使用Gaia系列导丝成功通过病变共50例(成功率56.8%)。Gaia失败组J-CTO评分≥3分、闭塞段长度20 mm、使用股动脉入路以及行对侧造影指导的比例明显高于Gaia成功组。Gaia导丝导致冠状动脉穿孔1例,发生断裂1例,出现导丝严重毁损2例。结论 Gaia系列导丝能够提高复杂CTO病变的成功率,但导丝毁损或断裂的风险应当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非梗死相关血管慢性完全闭塞(CTO)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01至2011-06连续在我院确诊急性STEMI并行早期直接PCI治疗的185例患者,分为非梗死相关血管无CTO组(无CTO组)和非梗死相关血管合并CTO组(CTO组),共150例患者完成了1年随访,主要终点为1年时因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MI)、心力衰竭而住院或再次血运重建以及心血管死亡。结果:(1)无CTO组160例(86.5%),CTO组25例(13.5%),CTO组患者糖尿病及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CTO组(40.0%vs 20.0%,P=0.049;68.0%vs 36.3%,P=0.003);CTO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无CTO组[(40.0±20.1)%vs(51.3±15.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CTO组患者6个月、1年的心血管死亡以及1年时的主要终点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无CTO组(26.3%vs 6.1%,P=0.013;31.6%vs 8.4%,P=0.010;52.6%vs 16.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分析显示,非梗死相关血管合并CTO[风险比(HR)=3.889,95%可信区间:1.239~4.206,P=0.020]、心原性休克(HR=3.229,95%可信区间:2.760~3.725,P=0.012)及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HR=2.008,95%可信区间:1.549~3.372,P=0.040)是行直接PCI的急性STEMI患者1年心血管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非梗死相关血管存在CTO并接受直接PCI的急性STEMI患者多预后不良,非梗死相关血管合并CTO、心原性休克、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是这类患者1年心血管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医序贯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康复作用。方法入选2015年10月~2016年10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心血管病科明确诊断为AMI并行PCI的住院患者100例,男性66例,女性34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常规组,各50例。常规组患者PCI术后标准化药物治疗;康复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应用中医序贯疗法(服用中药茶饮+"中医导引操"),持续3个月。术后第6d、术后3个月测定6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术后24 h内及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冠心病中医症候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检测脑钠肽(BNP)以及血脂、肌酐等。结果与术后即刻比较,术后3个月两组心率、血脂、谷丙转氨酶以及BNP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3个月较术后24h内LVEDD、LVESD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后24 h内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LVEF提高,而康复组提高更明显[(61.07±6.31)%vs.(63.74±6.47)%];与术后第6d比较,术后3个月两组6MWT距离均增加,康复组增加更明显[(434.69±127.46)m vs.(503.26±84.97)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3个月测定的中医症候量表评分、SAS评分以及SF-36评分较术后24 h内测定的评分显著改善,而康复组改善更明显,[(10.17±3.94)分vs.(6.85±2.91)分]、[(34.31±5.37)分vs(31.11+3.76)分]、[(658.31±40.34)分vs.(694.09±33.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标准治疗基础上辅以中医序贯疗法,能更有效改善PCI术后AMI患者心率、心功能以及焦虑症状、中医症候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注射维拉帕米和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15年1月~2016年4月于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南山医院确诊的STEMI患者128例,其中男性96例,女性3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64)和实验组(n=64)。常规组通过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口内联用维拉帕米和替罗非班;实验组通过血栓抽吸导管超选择性到达罪犯病变远端后同等剂量给药。观察患者PCI术后血流、校正的TIMI帧数(CTFC)、ST回落情况、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常规组比较,实验组CTFC和CK-MB降低,ST回落比例和左室射血分数升高,[(27.47±5.58)帧vs.(23.43±4.57)帧]、[(97.63±15.32)U/L vs.(85.44±14.23)U/L]、(65.6%vs.81.2%)、[(42.78±7.80)%vs.(47.5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和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在冠状动脉罪犯病变远端注射维拉帕米和替罗非班可有效改善心肌灌注水平,临床使用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自制圈套器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逆向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入选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冠状动脉CTO病变逆向介入治疗患者74例,自制圈套器组32例使用自制圈套器辅助完成导丝体外化,无圈套器组42例采用逆向导丝直接进入指引导管完成导丝体外化。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CTO病变特点、导丝体外化时间、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使用自制圈套器组比无圈套器组能更高效地完成导丝体外化[(6.8±1.2)min比(8.9±1.8)min,P<0.001],且成功率更高(100.0%比85.7%,P=0.026)。使用自制圈套器组发生术后心脏压塞1例,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2)。结论 CTO病变的逆向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自制圈套器协助完成逆向导丝体外化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可提高逆向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再通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左室心肌重塑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5年9月~2017年6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确诊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同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再通成功的患者62例,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采集纳入对象的一般资料及再通前后的心脏彩超及血清学数据,应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基线水平相比,再通后1年患者体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295.25±468.90)pg/ml vs.(492.90±840.25)pg/ml,P=0.001]、低密度脂蛋白(LDL)[(1.94±0.65)mmol/L vs.(2.41±0.93)mmol/L,P0.001]、三酰甘油(TG)[(1.33±1.02)mmol/L vs.(1.52±1.02)mmol/L,P=0.018]、总胆固醇(TC)[(3.25±0.79)mmol/L vs.(4.15±1.12)mmol/L,P0.001]水平较前明显降低,其差距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基线水平相比,再通1年后单支血管病变亚组NT-pro BNP明显低于多支血管病变亚组[(254.9±381.6)pg/ml vs.(515.2±600.5)pg/ml,P=0.027]、无侧枝循环亚组NT-pro BNP值明显低于有侧枝循环亚组[(210.65±279.05)pg/ml vs.(457.65±559.48)pg/ml,P=0.040]。结论 PCI再通可明显改善冠状动脉CTO患者左室心肌重塑,提高患者心功能;单支血管病变、无侧枝循环的冠状动脉CTO病变患者更能从CTO-PCI中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