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用《灵枢》经中的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足阳明胃经是怎样循行的? 答: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  相似文献   

2.
丁元庆 《光明中医》2001,16(6):18-19
口僻 ,俗称吊线风 ,是以口眼斜为主证的常见病证。患者多伴有患侧耳后疼痛 ,因口眼喁斜有时伴有流泪、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进餐时患侧颊内残留食物残渣等。本病急性起病者 ,称为急性口僻 ,相当于临床常见的急性周围性面瘫 ,多见于急性面神经炎。临床对急性口僻从阳明论治 ,取得较好的疗效。试作以下总结 ,不当之处 ,欢迎批评指正。1 口僻病在阳明 ,与肝脾有涉1 1 口僻病变主在阳明 ,特别是与足阳明胃经关系更为密切。阳明经脉行于面。阳明经脉有手足之分 ,胃足阳明之脉 ,“起于鼻之交中 ,旁纳太阳之脉 ,下循鼻外 ,入上齿中 ,还出挟…  相似文献   

3.
“三叉神经痛”乃一顽固疾患,以头面部阵发性剧痛为主要表现,现代医学尚乏满意疗法。据其症状,似属中医“头风”、“头痛”、“面痛”等病症范畴。究其治疗则多采用祛风散火、通络止痛之法,以为“高巅之上,惟风可到”,而重用风药。但前人早有明训,如《张氏医通》云:“面痛皆因子火,而有虚实之殊”。三阳之脉皆上于头面,三阳之火皆可引发本病。但因面为阳明之部,如《灵枢·经脉篇》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页安)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凡举三叉神经痛之常发部位,目眶、面颊、鼻旁、耳前、口齿等皆为胃脉所过。故此类头面疼痛,多系胃府胃经之火  相似文献   

4.
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之脉,起於小指之尺侧,循手掌之尺侧,(稍近手背)上腕,上行前膊之尺侧,达七膊骨内上髁之后侧,上行上膊之后内侧,由肩胛骨肩胛棘之后下方,经其后下缘至中央部,出其上缘,向内方交於脊柱之大椎,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於胃,属小肠。其支由缺盆循颈,上颊至外眥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 ,抵鼻至目内眥,斜络於颧。少泽部位:在小指尺侧,去爪甲角一分陷中。取穴法:伏手取之。(挨穴法曰:在小指外侧  相似文献   

5.
温扬智 《江西中医药》1993,24(6):40-40,42
中医对牙周炎的认识,根据《灵枢·经脉篇》的论述:“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贯颊,入下齿中”。认为牙龈为阳明经脉循行之地,病变多为热邪壅盛阳明经脉或少阴不足,阴虚火旺所致。临床多从胃有积热,火气上攻或少阴不足,阳明有余论治,常以清胃散、玉女煎或大补阴丸等方加减。然中老年牙周炎并非完全如此,笔者对其中部分患者从少阴阳虚、水湿凝滞着手,采用温阳利水法以真武汤加味治疗,获得了显著的疗效,今简介如下,仅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6.
(三)鼻:鼻司嗅觉,为气之门户,《内经》中称之为明堂,因其居于面部中央,下通于喉,为肺气所出。肺开窍于鼻,嗅诸气味。《灵柩·脉度篇》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鼻为呼吸之道,而肺之吸清呼浊,非鼻莫举,其机能正常与否,须靠脉络给予资助。足阳明经脉,起于鼻之交(安页)中;手阳明经挟鼻孔;手太阳经抵鼻旁;足太阳经起于目内訾,循鼻上行;足厥阴经过鼻咽之中;督脉总督诸阳经,其脉从巅顶沿额下过鼻柱。诸脉运行血液,滋濡鼻之内外,且肺气通于鼻,肺为经脉之首,气脉相合,而成嗅觉,最为灵敏。然鼻虽有吸清之益,但也能吸入秽浊之气,凡风暑燥湿疫疠之气,往往由鼻腔而入,入则肺当其冲,故发咳嗽气逆,痰浊上壅,或  相似文献   

7.
人中穴,又名水沟、鬼宫、鬼客厅、鬼市。系督脉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之交会穴。位于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取穴,为人体急救要穴之一。此处布有面神经颊支,眶下神经分支,古人认为此处可作望诊膀胱和子宫的参考,针刺人中,有清热开窍,镇痛宁神。回阳救逆,祛风止痛之功能。主治中风昏迷、小儿惊风、癫狂、痫症、高热、晕厥、中暑、产后血晕、丹毒、牙关紧闭、口眼歪斜、失语、低血压、面肿、消渴、鼻塞、鼻渊、面肌痉挛、急性腰扭伤等病症。考“人中”之名,首见于《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夫人中者,顾名思义,若就人体而言,当为人体之最中部也,若就面部而论,人中应在鼻上,然古人为何将人中穴定在  相似文献   

8.
肝脾相关,为医皆知,胆胃相关,论者不多,盖将胆胃等同于肝脾,因而忽略不讲。其实胆胃与肝脾仍有区别,现结合临床体会,介绍于下。1生理关系胆胃的经脉互相连属,在《灵枢·经脉》上说:“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出大迎,循颊车……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隔,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孔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隔,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由此可见,胆胃通过脉络会于大迎、颊车、缺盆…  相似文献   

9.
人中一穴,又称水沟、鬼宫、鬼客厅、鬼市等名。属督脉,为督脉、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其部位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人中”首见于《灵枢·经脉》篇:“大肠手阳明之脉,……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针灸甲乙经》记载:“水沟,在鼻柱下人中,督脉、手足阳明之会,直唇取之,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其穴名之义,陈修园解释道:“人之鼻下口上水沟穴,一名人中,取身居乎天地中之义也,……。天气通于鼻,地气通于口,天食人以五气,鼻受之;地食人以五味,口受之,穴居其中,故  相似文献   

10.
肩周炎,中医称其为肩痛、肩臂痛、肩凝证、五十肩。本病以40岁后多发,50岁以后最常见。其主证为急性发作之肩关节周围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常从头至颈项或上肢放射性疼痛,向侧边或后面活动时,疼痛加剧而受到限制,甚则扎领带或以手理头发时有显明障碍。本病初起多因风寒或风湿之邪乘虚侵袭肩胛周围的经脉筋骨所致,以45岁以上的妇女最为多见。究其病机,与手足太阳经脉的循行障碍有密切关系,如龚廷贤《寿世保元》说:“此乃太阳气郁不行也”。《灵枢·经脉篇》云:“小肠手太阳之脉……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  相似文献   

11.
现代针灸言经脉、络脉者多,言经别、经筋者少。而《灵枢》有关经别、经筋的精辟论述中所蕴含的辨证思想,对现代针灸临床同样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现就《灵枢·经筋》中“卒口僻”证治加以辨析。 经筋的循行分布和其相应的经脉有关。十二经筋中手足三阳经筋的循行都经过头面部,因此和头面部的病证如“项筋急”、“肩不举”、“痛引颔”、“不可左右视”有密切关系。“卒口僻”则在足阳明经筋一节中有非常详细的论述。关于经筋的分布,原文载:“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附上,……其直者……上颈,上挟口,合于(九页),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病候表现为:“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引缺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对眼睛与脏腑经络的联系早有明确阐述,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咏皆属於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夫十二经咏,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干面而走空窍,其精明之气上于目而为晴”,《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于目而为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於脑”,说明五脏六腑精气,通过十四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的输注,精气皆上注于目。经络理论是眼针疗法的治疗基础。古籍《内经》、《难经》、《甲乙经》均记载了眼睛与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奇经八脉的有机联系。一、眼睛与十二正经的联系“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颊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胃足阳明之脉,起  相似文献   

13.
任永新  李宏斌 《陕西中医》2003,24(3):288-288
“人面独能受寒者 ,何也 ?然人头者诸阳之会也 ,诸阴经皆至颈胸中而还 ,独诸阳经皆上至头耳 ,故令面耐寒也”。语出于《难经 .第四十七难》主要论述面能耐寒的机理 ,文中提及诸阳脉指手足三阳经 ,诸阴经乃手足三阴经。人的面部独能受寒是因为人的头部是手足三阳经聚会的地方 ,而手足三阴经循行至颈、胸而还 ,不上行头面 ,如手阳明大肠经“……贯颊 ,入下齿中……”。足阳明胃经……起于鼻 ,交安页中……。手太阳小肠经“……循颈上颊……。”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 ,上额交巅……。”手少阳三焦经“……下额出出页……”。足少阳胆经“起…  相似文献   

14.
李洁生教授,乃安徽省名老中医。其治学严谨,积六十余年诊疗经验,精研多科疑难杂症,治疗效果显著。笔者侍师数年,获益匪浅。兹将李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经验总结整理如下。1 揆度因机,邪犯三阳李师认为,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僻范畴,系由正气不足,机体抵抗能力低下时,风邪中于三阳经而发病。足阳明经挟口环唇,手太阳经循颈上颊,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若此三阳经脉络有虚,邪风袭面,遂致脉络拘急牵引而发病。早在《内经》中即有“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的论述。其后隋·巢元方说:“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  相似文献   

15.
针灸题解     
十七、十二经脉起止循行路线是什么? 〔题解〕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出于拇指内侧端;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上挟鼻孔;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之交(安页)中……入中指内间(应作次指外间);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之端……注心中;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之端(外侧)……至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至小指外侧;足少阴肾经起于小指之端……注胸中;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循中指出其端;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小指次指之端(无名指尺侧)……至目锐眦(外侧);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入小指次指之间(足第  相似文献   

16.
耳通过对耳部的保健按摩染防治疾病。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人体一切精华,耳是“肾的外表”,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肾开窍于耳”,耳廓组织的丰满在一定程度上是肾气盛的征象。中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上曾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在经脉循行线中,有的直接入耳中,如《灵枢·经脉》篇六:“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却人耳中”。“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人耳中出走耳前。”“手阳明之别……入耳会于宗脉…  相似文献   

17.
《新中医》2016,(1)
正"肺肾相关"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曰:"肾上连肺"。《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提示肺肾两脏经脉相连,经气互通。为全面认识肺肾关系,本文从呼吸运动、津液代谢、阴阳互资三个方面探讨"肺肾相关"理论,并对其现代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正>《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两者经脉通过示指的衔接,进行气血的流注。  相似文献   

19.
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内容,在人体生理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奇经虽有自己的经脉循行,但又参与了十二经气血的流注。正如《灵枢·营气》曰:“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  相似文献   

20.
舌诊是中医诊断一极为重要的环节,是辨证施治的可靠依据。《内经》有云:“有诸内必行诸外”,舌象是机体外在反映的一窗口,能够客观地反应机体的生理状态,可将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客观地反映出来。《内经》云:“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脾足太阴之脉,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劂阴者,肝脉也,……而脉络于舌本;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足少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乎舌本;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认为五脏六腑都直接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