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肿瘤原发部位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远处转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36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类型、肿瘤原发部位、分化程度、肿瘤TNM分期、手术方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并分析其对术后总体远处转移的影响。结果本次研究中共发生远处转移46例,发生率为19.49%。肿瘤原发部位、肿瘤TNM分期与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远处转移有关(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原发部位、肿瘤TNM分期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右半结肠癌、左半结肠癌、直肠癌根治术后远处转移率依次呈递增趋势。在肝转移率方面,直肠癌高于右半结肠癌(P0.05),与左半结肠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转移率方面,直肠癌高于右半结肠癌、左半结肠癌(均P0.05)。右半结肠癌、左半结肠癌、直肠癌的腹膜转移、骨转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肿瘤原发部位与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总体远处转移密切相关,其中直肠癌术后总体远处转移发生率最高,左半结肠癌其次,故临床应重视此类患者术后辅助治疗,以降低远处转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肿瘤部位对不同期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420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根据结直肠癌肿瘤的具体部位将患者分为直肠组(n=220)、左半结肠组(n=105)和右半结肠组(n=95)。比较不同组别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方面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Cox回归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危险性因素,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应用log-rank法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 3组患者在年龄、BMI、吸烟史、嗜酒史、家族史、脉管瘤栓、N分期、肿瘤直径、神经侵犯和癌结节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病理学类型、术前肠梗阻、TNM分期、T分期和M分期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病理学类型、术前肠梗阻、TNM分期、T分期、M分期、原发肿瘤部位、神经侵犯和癌结节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性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原发肿瘤部位和神经侵犯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性因素(P0.05)。直肠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80.45%(177/220),左半结肠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67.62%(71/105),右半结肠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68.42%(65/95)。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结果显示,3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左半结肠癌及右半结肠癌患者。对于根治性切除术后不同分期结直肠癌患者,原发肿瘤部位可预测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年龄>80岁的177例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表明,右半结肠癌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左半结肠癌组,肿瘤直径大于左半结肠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腹部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左半结肠癌组,术后住院时间长于左半结肠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4.
肝切除术前门静脉栓塞疗效的荟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切除术(右半肝、扩大半肝切除术)前应用门静脉栓塞(portal veinembolization,PVE)的临床价值.方法 通过电子检索Pubmed、Medline、Ovid数据库,对1986至2008年有关右半肝或扩大半肝切除术前行PVE的病例对照研究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9篇,494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 显示,PVE手术组较单纯手术组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降低(P=0.02),但两者术后手术死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肝细胞癌和结直肠癌肝转移PVE手术组较单纯手术组1、3、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篇文献报道结肠癌肝转移发生率PVE手术组术后肝内复发转移发生较单纯手术组降低(P=0.001),而其他远处转移发生率相对增高(P=0.004).结论 术前行PVE能够有效降低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但临床医师应当谨慎把握行术前PVE的指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瘤护理技术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120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术中行常规护理配合,观察组根据无瘤护理理念进行护理配合。比较两组手术基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中腹腔肿瘤细胞种植率和术后复发转移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腹腔肿瘤细胞种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年内发生远处转移3例,发生率5.00%,对照组8例发生远处转移,1例切口种植,发生率为15.00%。两组术后无事件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3.338,P=0.068)。结论无瘤护理技术用于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有助于降低腹腔肿瘤细胞种植率,令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治疗老年Ⅲ期右半结肠癌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0–2015年期间280例老年(≥60岁)Ⅲ期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0例患者接受腹腔镜下CME治疗(称为观察组),120例患者接受传统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称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2组术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3年累积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及术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以及术后远处转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复发率少于或短于或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年累计生存率高于对照组(log-rank χ~2=11.865,P=0.001),观察组患者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高于对照组(log-rank χ~2=7.567,P=0.006);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2组患者术后复发的病例发现,肿瘤的分化程度、是否有脉管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是术后肿瘤复发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Ⅲ期右半结肠癌经腹腔镜CME治疗效果好,手术安全、可行,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吸烟与男性大肠癌人群发病部位的关联。方法收集我院2010~2016年的男性结直肠癌住院患者,按吸烟变量和发病部位分组,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结果右半结肠癌、直肠癌吸烟与不吸烟组在年龄构成上有差别(P0.05);左半结肠癌便血更多见于非吸烟组(35.4%),腹痛更多见于吸烟组(33.0%)(P0.05);吸烟组高中分化腺癌患者比例高于非吸烟组(P0.05);在吸烟指数上,直肠癌重度吸烟者依次高于右半结肠癌、左半结肠癌患者相应比例(P0.05)。结论吸烟和发病部位分别是影响大肠癌发病的独立因素,不同部位吸烟与不吸烟男性肠癌患者在肿瘤的诊断、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等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镜直肠癌D3根治术(Dixon)对中晚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1月60例中晚期直肠癌患者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保留组和未保留组,其中保留组(n=32)采用保留左结肠动脉的Dixon术,未保留组(n=28)采用高位结扎的Dixon术。采用SPSS 22.00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围术期各项指标用(x±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淋巴结清扫情况采用χ^2或Fisher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保留组肛门排气时间、边缘动脉弓压力显著少于未保留组(P<0.05),其余围术期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清扫淋巴总数、转移淋巴结数及阳性淋巴结总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保留组清扫第253组淋巴结数目显著大于未保留组(P<0.05);保留组吻合口漏发生率3.1%(1/32)显著少于未保留组10.7%(3/28),(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肿瘤复发、转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高位结扎的Dixon术,保留左结肠动脉不增加术后肿瘤复发转移概率,并且可有效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PANP)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治疗女性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71例女性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TME+非PANP组,n=35)与观察组(TME+PANP组,n=36)。记录两组术后1年局部复发率及生存率,比较两组术后排尿功能和性功能。结果术后1年,观察组有1例复发,对照组无复发病例。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均为100%。术后6个月,观察组总体排尿功能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近期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远期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观察组性功能正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单纯TME相比,TME+PAMP术后女性患者的排尿功能及性功能相对更优,两者术后1年局部复发率及生存率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体重指数对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直肠癌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本院228例接受TME的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消瘦组(BMI18.5 kg/m~2,n=48),体重正常组(18.5 kg/m~2≤BMI24 kg/m~2,n=60)、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n=53)及肥胖组(BMI≥28 kg/m~2,n=67)。比较不同体重患者手术相关情况、术后并发症、3年无瘤生存率及3年总生存率。结果四组间中转开腹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四组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进流质饮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术中出血量多于消瘦和正常组(均P0.05),消瘦组手术时间短于超重和肥胖组(P0.05),肥胖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少于正常组(P0.05)。四组间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消瘦患者相比,超重和肥胖直肠癌患者TME增加了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在术后恢复指标、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3年无瘤生存率及3年总生存率方面未见四组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靶向药物尼妥珠单抗用于Ⅳ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维持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66例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给予结直肠癌的标准方案进行一线化疗,在结直肠癌病灶化疗取得最大缩小率后,分为A组(n=34,同意接受单药尼妥珠单抗维持治疗)及B组(n=32,未接受维持治疗则停药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治疗效果、预后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的总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3年无瘤生存率为61.00%,B组为52.30%,A组3年无瘤生存率显著高于B组(Log-rank P=0.032)。A组5年总生存率为71.20%,B组为55.50%,A组5年总生存率显著高于B组(Log-rank P=0.049)。A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向药物尼妥珠单抗用于Ⅳ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维持治疗的疗效较好,可提高3年无瘤生存率及5年总生存率,且未见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主操作孔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对老年患者术后恢复和近期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70例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腹腔镜手术主操作孔位置不同分为观察组(主操作孔位于左下腹,38例)和对照组(主操作孔位于左上腹,32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预后。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并发症4例,对照组术后出现并发症9例,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3.415、1.646,P=0.065、0.200)。结论老年患者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采用左下腹主操作孔较采用左上腹主操作孔术后恢复更快,近期预后相当,远期效果有待更长期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中青年和老年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下根治术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中青年和老年结肠癌确诊患者各60例,分为中青年组和老年组,进行腹腔镜下根治术,其中中青年组患者中28例进行左半结肠切除术,32例进行右半结肠切除术;老年组患者中24例行左半结肠切除术,36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采用SPSS 18.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术中术后相关指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中青年组和老年组患者进行左半切结肠切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1%(2/28)、8.3%(2/24), P>0.05;两组患者随访2年的复发率、近端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半切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6%(5/32)、33.3%(12/36),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中青年组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老年组。 结论不同年龄段结肠癌患者进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左半结肠切除术,但中青年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不同化疗方案的毒副反应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本院87例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术后行Cape OX化疗方案(n=44),对照组术后行FOLFOX4化疗方案(n=43)。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毒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结直肠癌专用生活质量量表(QLQ-CR38)比较两组患者化疗结束时的生活质量,随访3年观察两组预后。结果观察组白细胞计数降低、血红蛋白减少及血小板减少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化疗结束时功能领域中身体形象和未来展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症状领域中体重下降和化疗副反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术后3年总生存率为88.64%,对照组为79.0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1.496,P=0.221)。观察组术后3年无进展生存率86.36%,对照组为74.4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1.969,P=0.161)。结论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接受Cape OX化疗方案毒副反应较轻,且对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有益,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灶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原发肿瘤部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期间的105例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多排螺旋CT图像及临床资料,记录肿瘤原发部位、CT图像中转移灶数目、位置及肠系膜下静脉(IMV)汇入门静脉的解剖位置。结果①肿瘤原发灶位于右半结肠组及左半结肠组,转移灶位于肝右叶与肝左叶的比例分别约为2∶1、1.2∶1,2组间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09,P=0.003)。②肿瘤原发灶位于左半结肠组中,其IMV汇入脾静脉(SpV)组、汇入肠系膜上静脉(SMV)组及汇入SMV与SpV汇合处组,转移灶位于肝右叶与肝左叶的比例分别为65∶98、116∶52及13∶15。3组间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75,P=0.000),进一步比较前2组间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951,P=0.000)。③IMV汇入SpV组中,76.0%(19/25)的病例其转移灶主要分布在肝左叶(P=0.001);IMV汇入SMV组中,73.5%(25/34)的病例其转移灶主要位于肝右叶(P=0.000)。结论右半结肠癌转移灶主要分布在肝右叶,而左半结肠癌中其IMV汇入SpV者转移灶主要分布在肝左叶,汇入SMV者转移灶主要分布在肝右叶。该分布规律,一方面对肝转移癌患者寻找肠道原发病变有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在初诊及随访时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安全远切端距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原则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安全远切端距离.方法 回顾性分析5年间412例TME原则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远切端距离(DML)分组间并发症发生率、远处转移率、复发率和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DML<2 cm组,2~3 cm(含2 cm和3 cm)组,>3 cm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远处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94和P=0.906).DML<2 cm组局部复发率(19.30%)显著高于DML2~3 cm组(8.37%,P=0.015)和DML>3 cm组(7.69%,P=0.029),后两组局部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3).DML<2 cm组,2~3 cm组,>3 cm组3年生存率依次为69.4%,86.5%,89.9%;5年生存率依次为63.0%,70.7%,71.1%.DML<2 cm组总生存率显著低于2~3 cm组和>3 c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和P=0.040).DML2~3 cm组和>3 cm组总生存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7).结论 遵循TME原则下的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2 cm的远切端距离是不足够的;对于分化较好的直肠腺癌,≥2 cm是可接受的远切端安全距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ISR手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科进行手术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62例,其中行腹腔镜辅助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患者32例,行低位前切除术(LAR)患者3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及术后半年的肛门功能、术后半年排便控制情况;术后半年病理分期、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情况。结果 ISR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LAR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半年的最大静息压、最大收缩压、静息向量容积和收缩向量容积均显著高于术后1个月,P0.01;ISR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半年的最大静息压、最大收缩压、静息向量容积和收缩向量容积均显著低于同期LAR组患者,P0.01。ISR组的术后控便良好率显著高于LAR组,χ2=4.4263,P=0.03540.05。两组患者术后分期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半年内均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全部生存。结论腹腔镜ISR手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安全性好,手术疗效可靠,虽然术后短期的肛门功能不如低位前切除术,但可以通过功能锻炼在术后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常规保乳术与整形保乳术治疗中早期乳腺癌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医院收治的75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常规组(n=35,行常规保乳术)与整形组(n=40,行整形保乳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统计并发症发生率,记录切除肿瘤组织重量、手术切缘阳性情况,评价乳房美观度,术后3年随访调查患者生活质量及术后复发、转移率及生存率。结果:两组切缘阳性率、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形组手术时间长于常规组,但术后引流量少于常规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标本重量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形组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且整形组乳房整形整体优良率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转移率、复发率及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形保乳术治疗早期乳腺癌临床价值优于常规保乳术,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乳房美观效果,促进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升,且术后复发、转移风险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收治的120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及开腹组,每组各60例。将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1~3年复发率和生存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P0.05)、手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开腹组(P0.05)。两组术后1年、2年复发率和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3年复发率低于开腹组(P0.05),生存率高于开腹组(P0.05)。结论相比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在结直肠癌患者中应用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并减少术后并发症,同时可获得更低的术后3年复发率及更高术后3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21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组(观察组,n=67)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组(对照组,n=54),比较两组手术及术后相关指标、预后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保肛率、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肿瘤下缘与远切缘距离、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较开腹手术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术后并发症少,安全、可行,临床疗效及预后与开腹手术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