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脂肪细胞性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195例,另选择年龄相匹配的40例绝经后女性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检测受试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评估双侧颈动脉有无粥样斑块形成;根据检查结果将195例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分为高血压非斑块组、高血压稳定斑块组和高血压不稳定斑块组。测定受试者血清LpPLA2和A-FABP水平,分析上述四组间Lp-PLA2和A-FABP水平的差异,并分别对Lp-PLA2和A-FAB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血压非斑块组72例,高血压稳定斑块组94例,高血压不稳定斑块组29例。高血压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A-FABP水平高于高血压非斑块组[(172.60±33.70)ng/L vs(133.04±29.49)ng/L,P0.05];四组受试者血清Lp-PLA2水平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A-FAB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相关(r=0.3446,P=0.0049),Lp-PLA2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无显著相关(r=0.2058,P=0.0996)。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A-FABP水平既与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稳定斑块发生有关(OR=1.017,95%CI:1.001~1.033,P=0.040),又与该人群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相关(OR=1.031,95%CI:1.010~1.052,P=0.003)。结论: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血清A-FABP水平是颈动脉斑块发生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血清Lp-PLA2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评价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690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斑块组1143例,无颈动脉斑块组547例。收集研究对象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糖尿病、吸烟、饮酒、缺乏休闲活动等基本信息,测量血压和腰围,检测TC、LDL-C和空腹血糖,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67.6%。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77.2%vs 62.7%,P0.01);60~64岁、65~69岁以及≥70岁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1.9%、71.3%和73.4%,随着年龄增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增加(χ~2=18.455,P_(趋势)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性别和年龄外,高血压病程[OR=1.19,95%CI:1.05~1.35,P=0.006]、高TC血症(OR=1.43,95%CI:1.14~1.79,P=0.002)和饮酒(OR=1.62,95%CI:1.17~2.23,P=0.003)与颈动脉斑块发生显著相关。颈动脉斑块组与无颈动脉斑块组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3%vs 12.2%,P=0.240)。调整相关因素的影响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与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无显著相关性(OR=1.09,95%CI:0.80~1.50,P=0.587)。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与炎性因子和相关高危因素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79例,原发性高血压并发ACS组患者85例,选取健康人48例作为对照组,测定每组患者的相关临床生化指标和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类胰蛋白酶(TPS)水平,统计每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生化指标、炎性因子和危险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ACS的意义。结果 :纤维蛋白原(Fb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TPS和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LP-PLA2、原发性高血压分级的OR值均大于1,其中Fbg是最有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242,95%CI:6.458~76.609,P0.001),其标化偏回归系数b’绝对值在6个变量中最大(b’:1.079),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ACS的影响最大。结论:Fbg、hs-CRP、LP-PLA2、TPS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原发性高血压分级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ACS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其中Fbg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生ACS最强的独立危险因素,Fbg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ACS的影响最大,为ACS的预防或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的相关性,以及是否有性别差异。方法 "老年高血压降压治疗长期随访研究"的研究对象中,172例7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内膜中层厚度(IMT)1.3mm诊断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根据有无斑块及斑块回声的特点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扁平斑块和硬斑块)和易损斑块组(软斑块和溃疡型斑块)。同时测定hsCRP、血脂、血清肌酐、尿酸。结果颈动脉斑块组(n=131)血清hsCRP为(3.2±2.5)mg/L,显著高于无斑块组〔(2.0±1.8)mg/L,n=41,P=0.005〕。对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血清hsCRP水平是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RR=1.299,95%CI=1.052~1.604,P=0.015)。进一步分析显示易损斑块组血清hsCRP为(4.2±2.5)mg/L,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2.5±2.2)mg/L〕和无斑块组(P0.001)。后两组之间血清hsCRP则无显著差异(P=0.278)。分别分析男性和女性血清hsCRP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易损斑块组的血清hsCRP均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及其稳定性相关,易损斑块者的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斑块者和稳定斑块者;并且这种相关性在7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都存在,未观察到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p-PLA2)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1年5月江苏省荣军医院收治的82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不稳定斑块组(n=49)和稳定斑块组(n=33)。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的高脂血症占比、脑梗死家族史占比、C反应蛋白(CRP)水平、斑块积分、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血清Lp-PLA2水平均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积分(OR=2.735,P=0.015)及血清Lp-PLA2 (OR=3.380,P=0.001)是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显示,血清Lp-PLA2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不稳定性斑块进行预测的最佳截断点为251.42ng/m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67%(41/49)和66.67%(22/33),曲线下面积为0.842(95%CI:0.745~0.913)。结论 血清L...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65例,按颈动脉彩色超声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45例和不稳定斑块组120例。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测定体重指数、踝臂指数、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肌酐、白细胞、血红蛋白、RDW、红细胞体积、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等,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RDW、hs-CRP、Fib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RDW(r=0.244,P<0.01)、hs-CRP(r=0.323,P<0.01)、Fib(r=0.164,P<0.05)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性别、年龄及其他传统危险因素后,RDW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OR=2.020,95%CI:1.191~3.426,P<0.01)。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RDW相关,RDW增高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炎性标志物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4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AIS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及相关临床资料,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 根据斑块特征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 SAA)、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6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颈动脉斑块及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01例AIS患者, 无斑块组87例(43.30%), 稳定斑块组57例(28.35%), 不稳定斑块组57例(28.35%)。不稳定斑块组高血压和既往卒中史的患者构成比以及hs-CRP、SAA和IL-6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均<0.026)。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在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 IL-6水平增高[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易损斑块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腔隙性脑梗死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0月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71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分为无认知障碍组86例,认知障碍组85例。2组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易损斑块、高敏C反应蛋白与腔隙性脑梗死认知障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无认知障碍组比较,认知障碍组易损斑块比例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和性别后,随着颈动脉易损斑块数目增多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认知障碍患病率明显增多(OR=2.866,95%CI:1.360~6.042,P=0.006;OR=3.373,95%CI:1.356~8.391,P=0.009)。进一步调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以及心房颤动等潜在混杂因素后,颈动脉≥2个易损斑块和高敏C反应蛋白第4分位患者认知障碍患病率仍较高(OR=2.870,95%CI:1.339~6.153,P=0.007;OR=3.622,95%CI:1.431~9.169,P=0.007)。结论颈动脉易损斑块数量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认知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住院绝经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27例,其中绝经前组240例,绝经后组487例(包括围绝经期34例)。所有患者均完成了入院时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回顾性分析绝经后组临床特点。结果绝经后组年龄、病程、腰臀比、TG、TC、LDL-C、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尿酸、C反应蛋白水平较绝经前组明显增高,24h尿钠、24h尿钾较绝经前组明显降低;绝经后组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葡萄糖耐量减退、空腹葡萄糖受损合并葡萄糖耐量减退、高TC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并发比例明显高于绝经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绝经后组左心室肥厚、颈动脉斑块、慢性肾脏病较绝经前组更常见(P<0.01)。尿酸增高是绝经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5,95%CI:1.0021.008,P=0.003)。结论绝经后高血压患者存在糖脂、尿酸代谢紊乱、尿钠排出减少、中心性肥胖等特点,其代谢综合征、难治性高血压发生比例增高,靶器官受损情况亦较绝经前发生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是否有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病史的绝经后妇女亚临床脑血管病及认知功能的差异,探讨EMT对亚临床脑血管及认知功能的远期影响及机制。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8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妇产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54例患者,根据有无EMT病史将绝经后患者分为EMT组(77例)和对照组(77例)。采用头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脑白质损害(WML)、腔隙性脑梗死及颅内血管狭窄,颈部超声检查颈部血管斑块,评估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或配对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绝经妇女发生颈动脉斑块及WML的风险因素。 结果 EMT组与对照组WML分别为40.3%(31/77)和22.1%(17/77)(P<0.05)及颈动脉斑块分别为36.4%(28/77)和19.5%(15/77)(P<0.05)。logistic回归显示,调整年龄、高血压、血脂异常后,EMT是WML(OR= 3.041, 95%CI 1.405~6.586)和颈动脉斑块(OR =2.971, 95%CI 1.340~6.483 )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EMT组患者的词语学习、符号数字及动物流畅测试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EMT是绝经后妇女发生WML及颈动脉斑块的风险因素,对女性亚临床脑血管病及认知功能具有远期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白三烯-B4(LT-B4)、MMP-9的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关系。方法根据超声将352例颈动脉斑块的患者,稳定斑块组(127例)和不稳定斑块组(225例),无颈动脉斑块患者125例为对照组。应用ELISA法测定患者外周血浆LT-B4、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结果颈动脉斑块组患者血清LT-B4、MMP-9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LT-B4、MMP-9浓度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T-B4水平升高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OR=2.104,95%CI:1.526~3.015)。结论血清白三烯B4、MMP-9与不稳定的颈动脉斑块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检查出颈动脉斑块的中老年人群上探讨血脂各项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颈动脉超声检查检出斑块的患者270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性斑块组130例和稳定性斑块组140例。对所有对象检验血脂各项指标。结果在对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因素进行校正后,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OR=1.27,95%CI 1.02~1.58,P=0.032)、TC/LD-LC(OR=1.67,95%CI 1.17~2.38,P=0.005)、apoB(OR=4.53,95%CI 1.21~16.94,P=0.025)、apoB/apoA1(OR=17.85,95%CI 3.63~87.87,P<0.001)等指标是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apoA1(OR=0.18,95%CI 0.04~0.87,P=0.032)是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生成的保护因素。危险因素分析发现指标apoB/apoA1是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生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poB/apoA1可能是中老年人发生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将入选的80例患者分为非冠心病对照组、稳定性冠心病组(sCAD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对每例患者行冠脉造影、颈动脉超声检测并测定hs-CRP,评价颈动脉超声联合hs-CRP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结果 sCAD组、ACS组较非冠心病组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sCAD组、ACS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sCAD组、ACS组较对照组冠脉狭窄程度较重,病变支数较多(P0.05);sCAD组30例患者颈部斑块以硬斑块为主(23例),ACS组30例患者以软斑块为主(19例)。结论颈动脉彩超联合hs-CRP测定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CIS)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9月该院收治的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CIS患者224例,根据颈动脉B型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45例、稳定斑块组62例及易损斑块组117例,调查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血压、身高、体重等,测定血清ox-LD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空腹血糖(FPG)水平;并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总斑块面积(TPA)及斑块性质,分析血清ox-LDL水平与CIS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结果三组高血压发生率、血清ox-LDL水平、颈动脉IMT平均厚度以及增厚率整体和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易损斑块组的总斑块面积(TPA)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三组血清ox-LDL水平与血清TC、LDL-C水平以及颈动脉IMT值呈正相关(r=0.376,0.397,0.203,P0.05),与TG、HDL-C、FPG无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易损斑块的形成仅与血清ox-LDL水平独立相关(OR=1.021,95%CI 0.996~1.072,P0.01)。结论急性CIS患者血清ox-LDL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形成独立相关,提示ox-LDL水平可作为临床初筛易损斑块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MRI多序列检查方法评估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并分析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经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分为糖尿病组30例,非糖尿病组33例。行颈部MRI多序列检查(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成像、T1加权像、T2加权像、血管壁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根据MRI检查定义斑块的易损性,比较两组斑块的稳定性及斑块大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因素。结果 (1)126支(63例)颈动脉中,91支有斑块。糖尿病组41支(30例),其中36支(87.8%)为易损斑块;非糖尿病组50支(33例),其中19支(38.0%)为易损斑块。两组易损斑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斑块大小比较,糖尿病组斑块最大厚度为(5.8±0.8)mm,非糖尿病组为(5.2±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总面积、管壁面积、管腔面积及管壁标准化指数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20.780,95%CI:4.531~95.217,P=0.000)、饮酒史(OR=13.518,95%CI:1.086~168.265,P=0.043)为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为斑块稳定性的保护性因素(OR=0.096,95%CI:013~0.069,P=0.020)结论颈部MRI多序列检查是检测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有效方法。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较非糖尿病患者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抵抗素样分子(RELM)-β与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住院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无斑块患者37例纳入A组,将斑块稳定患者35例纳入B组,将斑块不稳定患者30例纳入C组,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详细记录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等)、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RELM-β水平。采用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检验血清RELM-β水平与各主要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相关分析检验血清RELM-β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三组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RELM-β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清RELM-β、IL-6、IL-1β、hs-CRP水平最高,其次为B组,A组最低,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清抵抗素样分子β水平与IL-6、IL-1β、hs-CRP呈正相关(r=0.754、0.672、0.837,均P0.001)。将血清RELM-β作为因变量,将斑块是否稳定作为自变量,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RELM-β升高可能是诱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RELM-β水平过高可能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影响因素,增加斑块脱落风险,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开滦研究队列基线(2006年)血压水平及4年后(2010年)血压变化与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关系。方法在参加2006-2007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职工101 510人中分层随机抽取观察对象,按入选标准选取观察对象5440人组成研究队列,于2010-2011年对观察队列进行健康体检,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选取队列中非高血压人群共计3802人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基线血压和4年间血压变化进一步分为:(1)稳定为正常血压组(n=673);(2)正常血压进展为正常高值血压组(n=793);(3)正常血压进展为高血压组(n=408);(4)正常高值血压降为正常血压组(n=295);(5)稳定为正常高值血压组(n=915);(6)正常高值血压进展为高血压组(n=718),观察血压变化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正常血压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32.4%,正常高值血压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38.1%;正常血压稳定为正常血压、进展为正常高值血压组及进展为高血压组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19.2%、32.5%、54.2%;正常高值血压降为正常血压组、稳定为正常高值血压组及进展为高血压组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27.8%、34.4%、46.9%。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与稳定为正常血压组比较,正常血压进展为高血压组、正常高值血压降为正常血压组、稳定为正常高值血压组和正常高值血压进展为高血压组发生颈动脉斑块的OR值(95%CI)分别为2.451(1.604~3.744)、1.513(1.019~2.247)、1.643(1.212~2.228)和2.268(1.643~3.123)。结论非高血压人群中,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增加。血压稳定在正常水平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颈动脉超声证实患有明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旨在初步了解雄激素水平的变化在女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作用。方法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共114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以下两组:不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无AS组)患者43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组(AS组)患者71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测定患者的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AS组患者的雌二醇和睾酮水平显著低于无AS组患者(均为P<0.05);睾酮水平与年龄(r=-0.305,P=0.049)、腰臀围比(wHR)(r=-0.376,P=0.014)呈显著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r=0.401,P=0.008)呈显著正相关;血清睾酮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331,P=0.056);以有无颈动脉AS为因变量,一般临床资料和性激素水平为协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56,95%CI:1.019~1.132,P<0.01)、wHR(OR=1.81,95% CI:1.721~1.965,P<0.01)和睾酮(OR=0.924,95%CI:0.912~0.987,P<0.01)进入回归方程,提示年龄、wHR和低水平的睾酮可能是颈动脉AS的危险因素或预测因子。结论生理范围内的较高水平的血清睾酮水平可能在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AS的发展中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47例,根据ACS发生情况分为ACS组79例与非ACS组68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2型糖尿病并ACS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及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高于非ACS组,血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水平低于非ACS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OR=3.746,95%CI(1.048,13.400)]、空腹血糖[OR=16.912,95%CI(4.478,63.872)]、糖化血红蛋白[OR=5.778,95%CI(1.597,20.900)]、血清hs-CRP水平[OR=7.523,95%CI(1.961,28.863)]、血清VCAM-1水平[OR=6.166,95%CI(1.759,21.615)]、血清HMGB1水平[OR=5.387,95%CI(1.531,18.960)]是2型糖尿病并ACS的危险因素(P0.05),而血清SFRP5水平是2型糖尿病并ACS的保护因素[OR=0.186,95%CI(0.043,0.802),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清hs-CRP、VCAM-1、HMGB1水平是2型糖尿病并ACS的危险因素,血清SFRP5水平则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年龄和HOMA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nsulin-resistance,HOMA-IR)对糖代谢异常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将本院行动脉超声的30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糖代谢是否异常分为观察组(糖代谢异常,200例)和对照组(糖代谢正常,100例),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00例患者中,有颈动脉斑块者占59.00%(177/300)。对照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OR=1.06,95%CI:1.01~1.12,P0.05),而观察组患者是年龄(OR=1.07,95%CI:1.03~1.10,P0.01)和HOMA-IR(OR=1.53,95%CI:1.16~2.01,P0.05)。结论糖代谢异常可增加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风险,而糖代谢异常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是年龄和HOMA-I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