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通过临床实践及中西医相关理论文献研究,针对阳郁寒凝型痤疮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发病特点,提出了本病的病机系肝气不舒致阳气遏郁于上、郁久化火而发为上热之征象,脾肾阳虚、温煦失司、推动无力、寒凝血瘀于下而发为下寒之征象,提出了以行气解郁、温阳活血法治疗本病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2.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徐云生教授临床经验丰富,在痤疮治疗方面颇有心得,现将一真实验案浅析于文中。  相似文献   

3.
介绍余土根教授治疗聚合性痤疮的临床经验。余土根教授认为,聚合性痤疮为寻常痤疮之转归,长期失治误治,病邪久居不化则成顽痼,辨证分型以血瘀痰凝型为多,故以清热散结、活血养血为基本治疗原则,兼以补虚。创立以丹参为君,活血、清热、养血三管齐下的余氏消痤方。运用余氏消痤方联合口服盐酸多西环素,中西药联合治疗,攻补兼施。  相似文献   

4.
鉴于目前临床上治疗冠心病,多囿于现代医学观点,使用大队的活血化瘀之品,以达到改善心肌缺血的目的。但在临床上观察,大量服用此类药物往往疗效甚微。究其原因乃在于未能透过本病血瘀之现象,找出导致血瘀的本质,唯见血瘀之标,而昧于血瘀之因。近年来,  相似文献   

5.
痤疮验案3则     
周宝宽  周探 《河南中医》2013,33(8):1351-1352
痤疮又称青年痤疮,是一种由多因素导致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多种类型的皮疹为特征.好发于颜面,多发于青春期男女,常伴有皮脂溢出.中医学称本病为"粉刺"或"肺风粉刺".痤疮易留瘢痕,有损容倾向,既要及时有效治疗,又要尽可能减少或消除瘢痕.痤疮内治、外治均可,其遗留瘢痕多靠外治.笔者自拟诸方,内外兼治,疗效理想,尤其对瘢痕有良效.现举验案3则如下. 1肺经风热,热毒蕴结肌肤案 巴某,女,21岁,2010年4月8日初诊.主诉:面超粉刺、脓疱2a.现病史:2 a前面部起少许粉刺,能挤出白色分泌物,外涂氯柳酊缓解,不久,粉刺再起,面积扩大,粉刺感染形成脓疱,反复出现,已留有瘢痕,现来求治.  相似文献   

6.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病,属于毛囊皮脂腺慢生炎症碍容性皮肤病。好发于男、女青春期,多与饮食不节,偏食肥甘厚味,肺胃湿热瘀滞蕴结,以及毒邪侵袭而发病。临证可见丘疹。脓疱、结节、囊肿。中医治疗该病疗效肯定。副作用小,有一定特色和优势。我于1999年前后,在京跟随许连霈教授门诊学习,见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经验独到,用药精切,疗效颇佳。这些我至今记忆犹新,指导我临床实践,亦能得心应手。现将其验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痤疮验案1则     
正患者,男,22岁,于2016年2月8日就诊。主诉:颜面部出现痤疮1年,加重1周。病史:2015年春季始发痤疮,颜面部较多,背部偶见,痒痛不适,时有感染。曾外涂氟轻松软膏、片仔癀珍珠膏等均无明显效果。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出现失眠、精神不振、容易疲惫等症状。经介绍来我院就诊,寻求针灸治疗。刻下症:面部皮肤油腻发亮,前额、面颊部有密集分布的大小不等的红色丘疹,小者如粟粒,大者如黄豆,黑白头粉刺,破出  相似文献   

8.
从痰论治寻常性痤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从痰论治治疗痤疮136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56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36例,男50例,女86例;年龄最大47岁,最小10岁,平均20岁;病程3个月~6年.对照组120例,男44例,女76例,年龄最大45岁,最小10岁,平均19岁;病程3个月~6年半.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
正痤疮,中医称之为"粉刺"、"肺风粉刺"等,多发于面部及胸背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白头、黑头粉刺、脓疱甚至囊肿结节和瘢痕等多种皮损形态,多伴有月经不调[1],西医学认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雄激素作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皮脂腺过度分泌及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此外,遗传因素在痤疮的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瘀痰凝型聚合性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血瘀痰凝型聚合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大黄牡丹汤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周,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86.7%,优于对照组的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大黄牡丹汤联合西药治疗湿热瘀滞型聚合性痤疮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囊肿型痤疮是痤疮中较为严重的一型,临床治疗难度颇大。现代人生活方式导致湿热体质多见,湿热酿痰也逐渐成为痤疮的主要证型。伴随病情发展,庄国康教授认为伴随痤疮病情发展,出现痰瘀热三者互结、胶着难分的局面,临床表现为难治性、复发性囊肿性痤疮,可采用祛瘀通络、化痰散结法配以活血化瘀或活血清热法治疗,如二陈汤、三子养亲汤、仙方活命饮等加减,临床上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好发于青少年,常因饮食不节或月经前后发生,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饮食结构的改变,有研究发现嗜食肥猪肉、糖类、油炸类等食物是痤疮发病的危险因素[1],现在痤疮不仅在青少年发生,更多的出现在30岁左右的女性。易反复发作,经治不愈。不仅造成面部的损伤,而且对患者的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笔者自2012年来采用埋线疗法治疗血瘀痰凝型痤疮,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痰火上扰案一:(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精神病) 陈××男63岁退修教师1985年10月15日就诊。中风(脑血栓形成)年余。经中药、针灸治疗,病情好转,可以跛行。惟近半月来,情感易激怒、兴奋躁动,暴哭暴笑,言语不休,  相似文献   

14.
叶××,男,43岁,已婚。1973年5月13日初诊。患喘咳已5年,经治不愈,近日来受凉发作,证见咳嗽而喘,咯痰清稀而多,唇舌面色手指青紫,背微恶寒,心悸头眩,肌肉瞤动,下肢水肿,按之凹陷,尿少微黄,饮食甚少,  相似文献   

15.
1 精神抑郁案男 ,3 7岁 ,1 982年 1 1月 2 6日初诊。患者曾因吞咽困难 ,进食呛咳 ,口中流涎而辗转于泰安某人民医院、某精神病院求诊 ,均未予确诊。症见 :精神抑郁 ,神识痴呆 ,寡言少语 ,言则謇涩 ,举止失常 ,少动多寐 ,吞咽困难 ,口中流涎。舌体胖大 ,苔白腻 ,脉缓而滑。证属痰浊闭阻心窍 ,治宜涤痰开窍。方用导痰汤加减 :半夏 9g,陈皮 9g,茯苓 1 5 g,炒枳实 9g,胆南星 6 g,石菖蒲 1 2 g,郁金 9g,炙远志 6 g,炙甘草 6g。水煎服 ,日 1剂。 1 2月 1日二诊 :脉症同前 ,又增张口不利一证 ,进食口角流饭 ,原方加香附 1 5 g、焦白术 1 2 g、钩藤…  相似文献   

16.
一、严重脱发李××,男,41岁。1977年3月26日初诊。患者满头乌发和两侧眉毛在一个月内全部脱落,只剩几根鬓发,头皮麻木不适,夜间尤甚,颇感苦恼。就诊时口中粘腻,纳呆肠鸣,舌布紫气,苔薄白,脉弦滑。此为痰滞血络,血行不畅,毛发失养所致。治以化痰利湿,健脾助运为先。予温胆汤合平胃散加减:  相似文献   

17.
一、化痰逐瘀清泻相火陈××,男,57岁。1985年7月29日诊。患慢性前列腺炎及内痔已三年,此次因感受寒热,恣食辛辣而症情加剧四天。诊见:小便不利,或溲灼赤短,小腹急胀,烦躁不安,便血鲜红,粘滞不爽,口苦,口渴欲饮,腰膝酸痛,苔黄腻,舌紫暗有瘀斑,脉细滑。检查: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疗痤疮临床验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痤疮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多见于青春期,是发生在颜面、胸、背等处的一种毛囊、皮脂腺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在皮脂腺发达部位见毛囊性丘疹或黑头粉刺,周围红肿,指压有米粒大黄白色溢出物,溃破后遗留暂时色素沉着及结节,脓肿,疤痕甚至橘皮脸,伴皮脂溢出。病情缠绵难愈。病位主要在肺、胃经,以肺经风热,胃肠湿热,痰湿凝结症居多。西医治疗通常使用抗菌消炎等方法治疗,疗效均不理想。近年来笔者应用中药治疗该病,效果令人满意。现报道如下。1肺经风热型丘疹红肿疼痛,颜面潮红,火欣热或有脓包,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宣肺散…  相似文献   

19.
韓某,女,41岁,原籍黑龙江,工作于长沙。于1939年起,病痰中带血,以奔走革命,食疗均不甚适,时作时止。至1952年,併发喘息,此后则喘息痰鳴,而兼咯血,愈医愈剧。1959年3月来京就医,經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診断为支气管扩张,于同年12月行左肺下叶截切术。术后喘息漸愈,惟日漸困乏,心悸腹脹而滿。1961年12月喘息频作,周身发脹,五心煩热,汗  相似文献   

20.
陈彩飞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152-152
<正>绍兴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王燕副主任中医师,临证近三十载,对痤疮治疗经验丰富。王燕老师发现,很大一部分患者痤疮的致病因素和痰有关。她从痰论治,临床上得到了不错的疗效。我有幸拜师王燕老师门下,两年来随侍出诊,受益匪浅,现将其从痰论治痤疮的经验总结如下。1病案举例病例1:陈某某,女,19岁。2013年7月2日就诊。主诉:颜面起皮疹3年余。现病史:患者于3年前面部开始起红色丘疹、肤色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