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告1例跖部烧伤瘢痕并发鳞状细胞癌。患者男,35岁,因右足跖跟部烫伤后瘢痕31年,溃疡1年就诊。皮肤科情况:右足跖跟部见约5 cm×9 cm大小瘢痕,其上有3 cm×5 cm大小不规则、表面不平的溃疡,周围红晕边缘隆起,表面有少许脓液。诊断为烧伤瘢痕和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麻风治愈后高分化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男,78岁。右手背感染后肉芽状增生伴疼痛1周,怀疑麻风复发皮损。皮肤科检查:右手背部一约7 cm×8 cm×1 cm淡红色至暗红色菜花样乳头样组织增生,呈结节状或疣状突起,生长迅速易破溃并向周围浸润,结节易破溃,形成火山口样溃疡,可见污垢坏死组织和脓样分泌物,伴恶臭。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可见鳞状细胞团块,抗酸染色(-)。诊断: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在不宜行手术治疗的皮肤肿瘤中的疗效.方法 8例光线性角化病、6例鳞状细胞癌、3例Bowen病和1例基底细胞癌患者行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氨基酮戊酸配成20%溶液涂于皮损,4~6h后行635 nm红光照射,能量密度为80~ 100 J/cm2,时间20 min,每周照射1次,共3 ~6次,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结果 8例光线性角化病,4例鳞状细胞癌,3例Bowen病得到完全缓解,2例鳞状细胞癌,1例基底细胞癌得到部分缓解.18例患者在治疗结束后1、2、3、6个月随访时皮损均无复发.结论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于不宜行手术治疗的皮肤肿瘤是一种无创、无明显瘢痕形成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治疗日光性角化病、Bowen病、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光敏剂5-氨基酮戊酸(ALA)涂于53例日光性角化病、23例Bowen病、36例基底细胞癌、40例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皮损处,避光3~4h后,使用光动力治疗仪照射约20min,1次/周,经4~6次治疗后评估疗效。结果 ALA-PDT疗法治疗日光性角化病及Bowen病的有效率为100%;基底细胞癌浅表型的疗程短(3~5次),且有效率为100%,结节型疗程长(4~6次),且有效率仅为77.77%;高分化鳞癌有效率为100%,中分化为85.71%,低分化鳞癌有效率为40.00%,所有皮肤肿瘤患者的总痊愈率为84.21%,有效率为95.35%。结论 ALA-PDT治疗日光性角化病、Bowen病、浅表型基底及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疗效确切,美容效果佳,无不良反应,治疗结节性基底细胞癌及中分化、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尤其是年老体弱、美容要求高的患者亦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本科改良Mohs手术的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9年12月在本科行改良Mohs手术的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 149例患者接受本科改良Mohs手术治疗。非溃疡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可高达100%,但溃疡组患者有9.38%复发或转移。溃疡渗出组术中需二次手术率及复发率44.44%及16.67%均高于干燥组10.71%及3.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组低分化癌比例为71.88%,高于非溃疡组的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溃疡糜烂组低分化癌比率为77.78%,高于干燥型的64.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小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溃疡组术后复发率高于非溃疡组,溃疡渗出型术后复发率高于干燥型。皮肤鳞状细胞癌大小与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无关。在没有条件开展Mohs手术情况下可行改良Mohs手术。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80岁。60年前右侧额部被柴火烧伤。愈后局部遗留一瘢痕。1年前瘢痕部位出现瘙痒,搔抓后表面破溃、增生,久治不愈于2005年12月13日就诊。皮肤科检查:右侧额部近发际处有一3cm×8cm大形态不规则的溃疡面,呈暗红色,表面高低不平,有少许渗出,边缘隆起(图1A)。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呈鳞状细胞癌变,侵及皮下结缔组织,有角化及角珠形成。癌细胞呈轻至中度异形,癌巢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图1B)。组织病理诊断:鳞状细胞癌。烧伤瘢痕并发鳞状细胞癌@袁华刚$潼南县人民医院皮肤科!重庆402660 @曾清荣$潼南县人民医院皮肤科!重庆402660 @陈旭$…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31岁,全身反复结节囊肿10余年,加重1年。皮肤科情况:头面颈部、胸前、腋下、臀部散在红色、暗红色大小不等丘疹、结节、囊肿、瘢痕,部分融合、破溃,见黄色、暗红色分泌物,肛门左侧见一直径约2.5cm的火山口样圆形溃疡。溃疡组织病理示:皮下见癌细胞呈多角形,可见角化珠形成,核仁显著,可见核分裂象,中分化鳞状细胞癌。诊断为毛囊闭锁三联征合并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24岁。左乳房巨大肿物、破溃3个月,肿物迅速增大,就诊时达8.0 cm×12.0 cm。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鳞状细胞癌。患者出生后因左乳房"海绵状血管瘤"接受同位素治疗,愈后遗留色素脱失斑。3年前发现HIV阳性。鳞状细胞癌较少见于青年,考虑该肿瘤的发生可能与既往放射及HI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9.
瘢痕癌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瘢痕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瘢痕癌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瘢痕癌中,鳞状细胞癌8例,基底细胞癌1例,均经组织病理检查证实。结论瘢痕癌多发生于不稳定性瘢痕,主要见于50岁以上患者。  相似文献   

10.
7岁女性患儿,全身散在斑疹、增生物7年,加重半年。体格检查:双眼睑结膜明显充血,下睑外翻。皮肤科情况:全身曝光部位皮肤干燥,散在大小不一棕褐色斑疹;头面部散在较多黄豆至鸽蛋大小暗褐色或黑色疣状增生物,多处表面糜烂、渗出,结黑痂或脓痂;前额正中及右鼻翼分别见10 cm×8 cm×4 cm和4 cm×3 cm×2 cm大小菜花状肿物,肿物裂隙内糜烂,有淡黄色渗液及少量血性渗出,表面结黑痂,伴恶臭味。前胸部褐色斑片、额部肿物组织病理检查分别提示符合着色性干皮病及高分化鳞状细胞癌。诊断:着色性干皮病并发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16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50例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和30例健康人群的正常组织中p16蛋白和PC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16蛋白和PCNA与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0.01),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CNA指数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0.01);p16蛋白阳性表达率随着癌组织浸润深度增加而降低(P0.01),PCNA指数随着癌组织浸润深度增加而增大(P0.01);PTNMⅠ~Ⅱ期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PTNMⅢ~Ⅳ期(P0.01),PTNMⅠ~Ⅱ期PCNA指数显著低于PTNMⅢ~Ⅳ期(P0.01);p16阳性表达的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CNA指数为30.67±9.82,显著低于p16阴性表达的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51.96±12.43(P0.01)。结论在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16蛋白缺失,而PCNA大量表达,且p16蛋白和PCNA表达与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分期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提示p16蛋白和PCNA可作为评价鳞状细胞癌病变程度的重要指标,对指导治疗鳞状细胞癌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病例1,女,49岁,右膝盖内侧瘢痕继发斑块伴渗液、结痂8个月。病例2,女,56岁,右足跟部瘢痕继发斑块伴糜烂、渗液2个月。组织病理检查示:瘢痕组织中异型鳞状上皮呈舌状或不规则浸润性生长。诊断:高分化鳞状细胞癌。治疗上均予手术扩大切除后+光动力治疗。两例患者术后创面逐渐愈合,随访半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烧伤瘢痕癌发病的特点及防治方法。方法 对8例烧伤瘢痕癌患者的病史、治疗及随访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烧伤瘢痕癌与治疗方法不当,使创面瘢痕愈合有密切的关系;瘢痕形成后反复破溃,长期不愈,并发感染等也是瘢痕癌变的诱因。对溃疡或反复破溃或反复破溃或易磨易压以及确诊为癌变的瘢痕应及早手术。结论 深度烧伤早期手术植皮,可减少瘢痕形成;对已形成的瘢痕应加强防护。手术仍是治疗瘢痕癌的理想方法,但也需进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4.
小儿头皮瘢痕癌变罕见,我院于1997年1月收治1例,经手术切除植皮治疗痊愈,现报告如下。患儿男,13岁。头部烧伤12年,伤后瘢痕区溃烂出现疣状结节1年,有恶臭粘稠的脓性分泌物,触之易出血(见图1)。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见图2)。头颅片示骨质有破坏。在全麻下行头皮鳞状细胞癌根治术,术中植全层皮肤,第14天拆线愈合。图2鳞状细胞癌,癌细胞呈棱形,核大小不等,染色深,核分裂像多见(1×200倍)讨论:鳞状细胞癌多发生于中老年,40岁以下者较少,小儿尤为罕见。本病多由角化病、粘膜白斑等癌前期病变转化而来。本例病变部位暴露,…  相似文献   

15.
报告1例表现为脂溢性角化病样皮损的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并发鳞状细胞癌.患者男,52 岁.四肢皮肤丘疹、斑块20余年,右手背溃疡2 个月.右前臂斑块组织病理检查:同时有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及脂溢性角化病的表现.右手背溃疡组织病理表现符合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16.
临床资料患者男,68岁.左手背出现增生性结节伴溃疡2年,加重3个月,于2010年6月来我院就诊.患者20年前左手背被烟头烧伤,自愈后留有瘢痕.12年前瘢痕处出现数个粟粒大红色丘疹,伴轻微瘙痒,未予处理.2年前皮损逐渐增大成斑块状,伴糜烂渗出,曾于当地门诊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科检查:左手背可见3 cm×4 cm暗红色不规则形状斑块,边界清楚,质地坚实,表面覆以脓血痂,结痂剥脱处可见溃疡形成(图1、2).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鳞状细胞增生,侵及真皮网状层,可见角珠形成,棘层上皮瘤样增生,棘细胞排列紊乱,可见核分裂相,真皮内淋巴细胞浸润.病理诊断:鳞状细胞癌(I-II级)(图3、4).行手术切除,术后随访,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7.
报告1例足部扁平苔藓继发鳞状细胞癌.患者男,51岁.双足跟、足外侧缘皮损32年,左足跟溃疡1年.足部皮损组织病理活检显示右足界面皮炎(符合扁平苔藓病理改变),左足皮损符合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18.
报告尖锐湿疣继发鳞癌1例.患者男,67岁,龟头反复出现赘生物并伴溃疡一年半,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19.
992344 神经性皮炎继发鳞状细胞癌一例/陈士莲(临朐县医院皮肤科)…//皮肤性病学杂志.-1998,4(4).-15 女,56岁。病期8年,破溃出血半年。常用偏方烫洗、搔抓。检查:臀沟处皮肤苔藓样变,界清,中央有1cm×1.5cm大糜烂面,边缘呈疣状突起,上覆污痂,基底较硬,去除污痂见溃疡面不平呈菜花状。溃疡处组织病理符合鳞状细胞癌Ⅰ级,距溃疡边缘1.5cm处组织病理符合神经性皮炎。(张国平)992345 光热疗法治疗神经性皮炎59例/金胜英(解放军475医院)//人民军医.-1999,42(2).-111~112 采用KS光热治疗仪选择特定波段光热对病灶进  相似文献   

20.
<正>皮肤鳞状细胞癌(SCC)是第二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最多是基底细胞癌、第三是黑色素瘤)。鳞状细胞癌在非黑色素瘤皮肤癌中占20%。不像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有非常强的恶性趋势,可转移到淋巴结及其它脏器,危及生命。1诱因很多因素与皮肤SCC的发生有关,阳光过多照射和免疫抑制是皮肤SCC的危险因素,而长期阳光曝晒(UVB紫外线)则是最危险的环境因素。详见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