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中药与现代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Bobath法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及中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痉挛状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Ashworth痉挛分级疗效、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评分状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中药与现代康复技术对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秦会超  刘丰艳 《新中医》2020,52(7):129-131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联合中药熏蒸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中风后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中药熏蒸治疗,试验组给予针灸推拿联合中药熏蒸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肌肉痉挛程度[应用Ashworth量表及临床痉挛指数(CSI)进行价]、肢体运动功能[应用简式Fugl-Meyer(FMA)评分进行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应用Barthel指数分级法评分进行评定)的变化,并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试验组为88.2%,对照组为7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Ashworth、CS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试验组各项评分改善均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针灸推拿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脑中风偏瘫痉挛,能较好地改善患肢肌肉痉挛及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单纯中药熏蒸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温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温针治疗,对照组应用电针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温针治疗可有效的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基于神经解剖学温针灸与穴位贴敷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1例应用穴位贴敷治疗,研究组5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基于神经解剖学温针灸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4周。记录2组治疗前后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2组治疗后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和CSI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5),且研究组降低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均0.05),且研究组升高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基于神经解剖学温针灸与穴位贴敷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傅晓峰 《新中医》2019,51(5):253-256
简版:目的:观察针灸辅助治疗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并将其分为对照组26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针刺疗法,比较2组临床疗效、Ashworth评分(MAS)、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和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BI)评分。  相似文献   

6.
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8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脑卒中肢体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电针治疗,2组患者同时配合康复运动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5d、治疗30d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简化Fugl—Meyer评价法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15d后2组上肢Ashworth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30d后2组Ashworth评分比较则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15、30d后2组下肢Ashworth评分均有所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30d后治疗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温针灸可有效地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7.
徐安瑜  徐应倩  黄璐 《新中医》2021,53(3):135-139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结合推拿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临床症状、肢肌张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分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2组均予以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联合推拿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2组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肢肌张力改善情况(Ashworth评分)、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Fugl-Meyer评分)、神经功能恢复(改良RANKIN量表)及生活质量(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上、下肢肌张力Ashworth评分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Ashworth评分分级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RANKIN量表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RANKIN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疗法结合推拿可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肢体肌张力与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中风偏瘫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为40例。对照组仅给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药二法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疗效、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分级情况、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7.50%(31/40)明显小于治疗组(100.00%)(P0.05)。2)2组治疗后Ashworth分级情况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Ashworth分级情况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分别为(36.78±9.59)分、(53.29±12.77)分,治疗组分别为(37.39±10.02)分、(69.05±19.38)分,2组治疗前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治疗组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为(32.00±5.62)分与治疗组(33.27±6.08)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73.29±18.8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7.77±14.51)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大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4)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针药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通络牵正方联合的康复疗法对中风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4例中风恢复期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Bobath方法、强制性运动疗法、减重步行训练、运动再学习方案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灸和自拟通络牵正方内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进行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ADL)、Ashworth法评价痉挛程度,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评估肢体综合运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价生活质量,并进行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结果:观察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93.5%,优于对照组的77.4%(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Ashworth,Fugl-Meyer(上肢和下肢)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FCA评分上升,观察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残损和Ashworth肌张力分级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药结合的中医康复手段改善了患者痉挛状态及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减轻了临床症状,改善了患者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其在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康复治疗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温阳化痰通络汤治疗阳虚痰瘀阻络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温阳化痰通络汤治疗阳虚痰瘀阻络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阳虚痰瘀阻络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豨簽通栓丸,观察组给予温阳化痰通络汤,对比2组临床疗效、改良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结果 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分级均降低;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分级降低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Barthel指数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升高,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上述评分升高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温阳化痰通络汤治疗阳虚痰瘀阻络型中风痉挛性偏瘫可通过发挥温阳益气、化瘀祛痰的功效从而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有效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浮针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浮针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120 例中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60 例。治疗组采用浮针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30 d 后采用 Ashworth 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简化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 Barthel 指数(Barthel Index, 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结果:治疗后,治疗组 Ashworth 评分、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BI 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浮针配合电针可明显缓解偏瘫肢体的痉挛并且优于对照组。结论:浮针配合电针可有效地缓解脑卒中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辨证为血虚寒凝证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4周;对照组予基础药物治疗4周。采用Ashworth标准、Fugl-Meyer评分法和Barthel ADL指数为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肌张力改善情况、Fuge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得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可以明显改善中风后的偏瘫痉挛,对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中药熏洗在中风痉挛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痉挛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灸结合中药熏洗。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认知功能情况评分(NCSE)、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CSS评分均降低(P0.05),BI指数、Fugl-Meyer评分均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NIHSS评分、C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BI指数、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结合中药熏洗在中风痉挛偏瘫患者康复中应用具有较好疗效,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8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在常规药物干预基础上实施临床康复训练和Bobath技术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行温针灸治疗,均治疗4周。以神经缺损、上肢肌张力改善情况为依据判定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评价上、下肢运动功能,采用巴塞尔(Barthel)指数评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77.50%(P0.05)。两组治疗前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SS-QO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后观察组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评分、SS-QO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本次治疗观察组仅出现1例(2.50%)多次针刺引发下肢肌阵挛所致的明显疼痛,未见其它针刺不良反应。结论: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可减轻神经缺损和痉挛症状,显著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应用Brunnstrom理论指导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偏瘫痉挛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9例脑血管病后遗症偏瘫痉挛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评价所有患者Ashworth积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的改善程度。结果:观察组Ashworth积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Brunnstrom理论指导电针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偏瘫痉挛期患者具有明显的提高疗效的作用,可缩短痉挛期病程,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中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2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试验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每组61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温针灸治疗,观察2组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巴塞尔指数(Barthel指数)、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以及临床痉挛指数(CSI指数)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 72%)高于对照组(72. 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在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以及CSI指数方面,组间差异不明显(P 0. 05);治疗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CSI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风偏瘫患者在治疗期间,温针灸疗法的应用,对于提升疗效、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降低CSI指数,效果显著,最终为上肢功能障碍的改善以及加快病情康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MOTOmed重复性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痉挛偏瘫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采用规范化的诊断和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法、Fugly-Meyer评分法、Barthel分级测定评分法进行疗效判定,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MOTOmed重复性训练,对照组采用MOTOmed重复性训练进行治疗。结果:两组均能改善中风后痉挛偏瘫状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的Ashworth痉挛状态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Fugly-Meyer评分和Barthel分级测定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MOTOmed重复性训练能够明显降低中风后痉挛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有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风痉挛性偏瘫的康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为研究重点,采用改良后的Ashworth痉挛评定级、简化Fugl-Meyer评价法、Barthel氏ADL指数分别评定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反映患者功能水平。将中风病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训练。结果中医综合康复方法对痉挛状态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而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两组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伸肌结合辨证取穴对卒中偏瘫患者腕踝关节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卒中偏瘫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4例和观察组84例。两组均接受西医内科药物及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辨证取穴进行电针治疗,观察组采用电针刺激伸肌结合辨证取穴治疗,疗程两个月,观察日常生活能力(ADL、Barthel指数评分)、患侧肢体痉挛程度(改良Ashworth分级)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有显著差异(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改良Ashworth分级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 0. 05)。结论:电针刺激伸肌结合辨证取穴可改善卒中偏瘫患者关节活动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光明中医》2021,36(4)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在中医偏瘫痉挛状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2月—2019年11月收治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现代康复训练)与观察组(现代康复训练+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Fugl-Meyer量表评分、Barthel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将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应用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提升患者临床疗效,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