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房内差异性传导与P波形态多变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波形态多变常见于窦房结内游走性心律,窦房结-交界区游走性心律、多源性房性早搏或心动过速、房性并行性心律伴有房性融合波、房性逸搏或逸搏心律、房内差异性传导、心房梗塞、P波电交替等。其中房内差异性传导比较少见,而又具有重要意义。它常表现在异位搏动、异位心动过速或并行心律之后,一个或连续数个窦性P波的形态发生改变。本文  相似文献   

2.
1972年 ,因EdwardChung首先描述和提出心房内差异性传导 (aberrantatrialconduction)的心电图特征和诊断 ,因而该心电图表现又被称为钟氏现象 (Chungphenomenon)。与心室内差异性传导相似 ,房内也可发生差异性传导。并根据是否呈频率依赖性 ,又可分为时相性和非时相性房内差传。非时相性房内差传即为钟氏现象。它是一种少见的心电现象 ,发生率约为1‰。其心电图特征为 :①基础心律为窦性心律 ;②形态变异的“窦性”P波可出现在各种早搏 (房早、室早 )、并行心律 ,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长间歇之后 ;③窦性P波形态变异 ,即较长间歇后的第 1个或…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62岁。因间歇性胸闷、心悸半个月入院。查心电图见:窦性心律与房性早搏交替形成三联律,房性早搏的联律间期及QRS波群呈两种形状。在心前导联V_6中可见联律间期为0.54s下传的QRS波群形状呈左束支阻滞图形,且早搏联律间期0.54s与0.46s交替。心电图诊断:房性早搏二联律呈3相左束支阻滞与3相右束支阻滞交替。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64岁,临床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电图 V_1导联连续记录(附图)示:窦性 P-P 间期0.84—0.87s,P-R 间期0.14s,窦 P 基本形态有直立和正负双相两种考虑为窦房结内游走心律,窦性 QRS 波呈rSR′形,时限0.11s,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  相似文献   

5.
秦玉虎 《心电学杂志》1991,10(3):167-169
本文报告2例房性早搏(房早)引起的结间束差异传导和蝉联现象,并对其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作一探讨。例1 患者男性,7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陈旧性下壁心肌梗塞。图1A 上行为规整的窦性心律,68次/min,P-R 间期0.16s,P 波高尖,高度3.5mm,呈肺型 P 波。患者无右心房肥大的依据,因冠心病引起后结间束病变,传导速度减慢,使心房自上而下的除极向量增大,P_(Ⅱ、Ⅲ、aVF)高尖。故应诊断为右心房内或后结间束不完全性传导阻滞。中、下行第4个 P 波为房早,P′波以负向为主。房早发生的位置靠近前或中结间束。激动先经前或中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40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图1)示:图为V1导联连续记录。窦性P-P间距0.72~0.84 s,为轻度窦性心律不齐。P-R间期0.13 s,下传的QRS波群绝大多数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上行R4及下行R2提前出现,形态与窦性一致(仅S波略深),其前无窦性P波(R4)或无相关窦性P波(R2),为舒张晚期交接性早搏伴轻度室内差异传导。早搏长间歇后第1个窦性下传的QRS波群呈正常及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R′-R间距1.08 s时,下传的QRS波群正常,R′-R间距0.94 s时,QRS波群呈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R-R≤0.84 s时,QRS波群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不齐;②交接性早搏揭示完全性及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1交接性早搏揭示完全性及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讨论3相束支阻滞是一种随心率增快而出现的束支阻滞,当心率减慢时束支阻滞消失。发生此现象转变的最低心动周期称为临界周期,即>此临界周期时,束支阻滞消失,≤此临界周期时出现束支阻滞图形。临界周期在不同病例及同一病例不同时期不同,可有一定重叠。本例当临界周期≤0.94 s时呈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0.84 s时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65岁.反复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以劳累后为甚,加重2d人院.查体:血压158/83mmHg,心率74次/分,心律不齐,第一心音减弱,心脏超声及X胸片未见心脏肥大.临床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人院行动态心电图(图1)示:为MV5,连续记录,P-P间距规律出现,QRS-T波时限、形态正常,前5个P波顶端有切迹,第6,7个P波提前出现,重叠在前-T波之中,使T波形态发生改变,其后代偿不完全,成对房性早搏后出现3个形态和时限正常的窦性P波,以后P11~P15,又出现伴有切迹的P波,呈不完全性心内阻滞韦登斯基现象.  相似文献   

8.
昃峰  张海澄 《心电学杂志》2011,30(6):473-475
一、P波的定义及形态 正常窦性心律下,P波是每一次心脏电活动在心电图上形成的第一个波(心房除极波),P波时间<0.12s,P波电压在肢体导联一般<0.25mV,胸导联一般<0.2mV.P波在心电图上的形态多呈圆丘状,顶部圆钝光滑.一般来说,P波的前2 / 3是右心房的除极波,后2 / 3是左心房的除极波,中间1 / 3是两者的融合波,由于左心房和右心房的除极存在时间的差异,少部分人P波波峰存在切迹或双峰,但是双峰间距应当<0.04s.  相似文献   

9.
心房脱节与心室脱节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赵晻 《心电学杂志》2002,21(1):58-60
心房脱节 (atrialdissociation)与心室脱节 (ventri_culardissociation)或称阻滞性心房或心室脱节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完全性心房或心室内传导阻滞。心房内传导阻滞心房内传导阻滞是窦性激动在心房内传导时间延长或中断的现象。心电生理研究中 ,心房内传导时间是指窦性激动自高位右心房 (P波起始 )至左心房外侧壁 (冠状静脉窦远端、P波终末 )的传导时间。右心房传导时间为结间束传导时间 ,以P_A间期或高位右心房到低位右心房 (HRA_LRA)间期代表之。左心房传导时间则为房间束传导时间…  相似文献   

10.
凡心电图出现P波增宽,时间≥0.11s,P波顶端常有切迹或呈双峰,也可呈平顶状,PV1≥0.2mV,常呈正负双向,PtfV1≤-0.04mm·s,可称之为二尖瓣型P波,它还见于不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不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又分为间歇性和持续性两种类型,后者单凭心电图与左房肥大不易鉴别,需结合临床或X线、超声心动图方能作出明确诊断.本文对72例二尖瓣型P波的心电图进行分析,讨论其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我院从 1999年 1月起对 10例患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有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三腔起搏器 (双心房、单心室 ) ,随访观察双心房起搏治疗房性心律失常的疗效。  临床资料 全组 10例 ,男性 6例 ,女性 4例 ,年龄 6 4~ 84岁。为 1999年 1月至 2 0 0 0年 8月我院住院患者。其中 ,冠心病 8例 ,高血压病 2例 ,10例患者全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其中 2例合并有频发房性早搏和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8例合并有频发房性早搏和阵发性心房颤动。体表心电图有心房间阻滞的心电图表现 ;P波时限 >12 0ms。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右心房到左心房传导时间 >10 0m…  相似文献   

12.
间歇性房性并行收缩的发生可有多种解释,本文试用Ⅱ度二型传入阻滞的观点来解释此现象。附图录自 Izumi 报告的连续记录心电图第5段(Izumi K.JElectrocardiol 1992;25:59)。A 和 P 分别代表并行收缩和窦性心房波,偶而可见非并行收缩性房性早搏 P′和 P″波。图中数字  相似文献   

13.
刘彤  崔勇 《山东医药》2008,48(26):45-45
患者男,25岁.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V1导联连续记录示有3种形态的QRS波群,第1种为正常时限的rS型;第2种呈宽大的rS型,QRS波群时限>120 ms,其前未见相关P波,其后有或无代偿间歇,为室性早搏;第3种呈rsR′型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形态,其前可见P波形态及PR间期与窦性心律时完全相同,单独出现间或连续出现于成对室早后.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成对出现频发室性早搏,成对室早引发窦性心律伴右束支阻滞型蝉联现象.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25岁。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V1导联连续记录示有3种形态的QRS波群,第1种为正常时限的rS型;第2种呈宽大的rS型,QRS波群时限〉120ms,其前未见相关P波,其后有或无代偿间歇,为室性早搏;第3种呈rsR’型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形态,其前可见P波形态及PR间期与窦性心律时完全相同,单独出现间或连续出现于成对室早后。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成对出现频发室性早搏,成对室早引发窦性心律伴右束支阻滞型蝉联现象。  相似文献   

15.
心房内3、4相传导阻滞为间歇性不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的一种特殊类型。现报告右房内3相阻滞、左房内4相阻滞各1例。例1 患者男性,21岁,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心电图(图1)Ⅱa、Ⅱb、Ⅱc系同时不连续记录。Ⅱa示两种P波形态:(1)时限0.10s、电压0.15mV,呈双峰形。峰距0.04s,为“二尖瓣型P波”,其P-P间期0.60—0.67s;(2)时限0.09—0.10s、电压0.32—0.35mV呈“肺型P波”,其P-P间期0.60—0.69s,符合间歇性不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6.
<正> 晚近,P波异常与心房内传导阻滞的关系日益引起临床关注。本文报告我院所见6例不同类型的心房内传导阻滞。临床资料与心电图分析例1 女性,24岁。临床诊断心肌炎。图1为1985年11月30日屏气后描记的V_1导联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P间期基本均齐,频率约95次/分。P-R间期固定为0.18s。P波时间为0.10s,形态多变:呈例置、双峰、正负双相,且无一定规律性。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患者无心房肥大。考虑为间歇性不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双极食管导联记录右心房电位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心内电生理检查时同步记录高位右心房、希氏束、冠状静脉窦和双极食管导联心电图 ,分析食管导联中右心房电位和左心房电位的关系。 结果 双极食管导联记录到的窦性 P波由圆钝直立的右心房电位和尖锐高大的左心房电位组成。 2 8例右心房、左心房传导时间分别为 (4 2 .86± 8.81) ms和 (6 4.2 8± 6 .78) ms,右心房/左心房 =0 .10± 0 .0 3。在窦性心律 ,右心房、左心房和右心室起搏时 ,食管导联的右心房电位和心腔内高位右心房导联的 A波一致 ,左心房电位与冠状静脉窦导联的 A波基本一致。 结论 双极食管导联记录方法能够可靠记录到右心房电位 ,并且分别反映出右心房和左心房激动顺序 ,对了解心房间传导功能 ,分析房性心律失常 ,初步判断隐匿性房室旁路部位等方面 ,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不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引起P波改变类似间歇性预激症候群所致的“手风琴样”效应国内罕见报道,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性,58岁。高血压病已13年,冠心病5年。体检:BP210/110,心率125次/分,律不齐,偶有早搏,心音低钝,无明显杂音,心界向左扩大。二肺正常,胸片示:左室扩大,右房不大。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速,不完全性心房内(结间束)传导阻滞引起P波变化类似“手风琴样”效应,房性早搏,室性早搏,ST-T改变。  相似文献   

19.
再论非时相性心房内差异传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位搏动或阵发性心动过速终止以后,第一个恢复的P波或连续数个P波形态发生改变,该P波又是窦性P波应该出现的时间。这种P波形态的改变,与动作电位的时相无关,Chung称此现象为非时相性心房内差异传导(non—phasic aberrant intra—atrial conduction),后又被称为钟氏现象。  相似文献   

20.
例1患者女、74岁,诊断为冠心病,三度房室阻滞,阿斯综合征,急诊入院植入VVI起搏器。植入起搏器前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心房率115bpm,房性早搏,心室率58bpm,QRS波与P波无关。上行QRS波形态从CRBBB→IRBBB→时限正常→ILBBB→CLBBB;下行QRS波形态变化与上行相反(非连续记录),QT间期延长。例2患者男、77岁,冠心病,三度房室阻滞,近1月内偶发阿斯综合征,入院后植入VVI起搏器。植入起搏器前心电图(图2)示:窦性心律,心率88bpm,匀齐,心室波缓慢(46bp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