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应用腺苷负荷201Tl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冠心病慢性血管闭塞相关区域存活心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30例经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CTA)检查证实为冠心病慢性血管闭塞病变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行腺苷负荷心肌核素显像检查。按恒定速度静脉注射腺苷(0.14mg·kg-1.min-1),在开始注射腺苷后第3分钟末静脉注射201Tl111MBq(3mCi),至开始注射腺苷后第6分钟末停止腺苷注入。10min后采集负荷相,3h后采集再分布影像。所有患者同期(1周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检查。结果 30例经冠脉CTA证实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患者中,CAG证实其中21例存在侧支循环,9例无侧支循环,按照CAG检查确定是否存在侧支循环分为侧支循环阳性组和侧支循环阴性组,分别对两组各节段负荷显像与延迟显像积分相减得出积分差。结果发现,存在侧支循环组患者平均积分差值为1.03±0.84,没有侧支循环组患者平均积分差值为0.31±0.56(P=0.0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腺苷负荷201Tl心肌灌注显像可以很好地评价冠心病慢性血管闭塞相关区域存活心肌。各节段负荷显像与延迟显像积分差越大,存活心肌越多,且与是否存在侧支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2.
侧支循环能够在冠状动脉(冠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保护心肌,保留相对更好的心肌收缩力,同时可以减轻缺血症状。当前冠心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然而,弥漫的慢性冠脉闭塞性病变或远端细小血管病变的患者通常不适合进行PCI或CABG。该组人群可表现为劳力性心绞痛和行动受限,但仍能保持较好的左心室功能,并维持一定的生活质量,其关键原因是大都存在侧支循环。治疗性侧支化(therapeutic collateralization)将可能会成为辅助治疗冠心病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主要阐述现阶段冠状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侧支血管出现与发展的影响因素.方法:经冠脉造影观察180例冠心病患者的侧支血管出现情况,对比其发展程度与心肌缺血病程、冠脉闭塞部位、冠脉病变程度及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合并症的关系.结果:侧支血管仅见于冠脉次全闭塞或完全闭塞的冠脉,心肌缺血病程长、右冠脉闭塞、无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合并症者侧支血管发展良好(P<0.01),闭塞或次全闭塞冠脉外血管的病变程度则与侧支血管的发展关系不大(P>0.05).结论:侧支血管出现提示有严重冠脉病变,慢性长期的心肌缺血可促进侧支血管的发展,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合并症是侧支血管发展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4.
分析19例患者闭塞冠状动脉(冠脉)的影象特点和球囊扩张治疗结果.发现16例并存非闭塞冠脉狭窄,其中12例表现为70%以上的重度狭窄.所有闭塞冠脉均有良好的侧支循环,左前降支和右冠脉闭塞均表现为对侧侧支循环,左旋支闭塞者3例为同侧侧支循环,1例为对侧侧支循环.13例闭塞血管经球羹扩张后再通,6例失败,其主要原因为导丝不能通过闭塞部位(5例)和球囊不能跨过闭塞部位(1例).  相似文献   

5.
<正>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痉挛是指心外膜下冠脉由于各种因素所致的节段性或弥漫性痉挛收缩,导致管腔不同程度狭窄,使心肌供血突然减少或中断而导致的心肌缺血综合征~([1]),临床上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2])。冠脉痉挛主要发生在已有动脉硬化基础的血管上,发生率约为1%~5%~([3]),本院收治一例冠脉痉挛引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阿斯综合征患者,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病变影像特征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病变影像特征与左室功能的关系。方法:79例接受冠脉和左室造影的冠心病患者,分别以病变血管支数、冠脉病变积分及闭塞或濒临闭塞病变侧支循环情况,比较其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室壁运动积分、左室舒张末压和左室最低压的差异。结果:冠心病组中3支病变者左室功能损害最严重,双支病变者次之,单支病变者仅LVEDP显著升高;冠脉病变积分高值者左室功能损害最严重,中值者次之,低值者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冠脉闭塞或濒临闭塞患者中无侧支循环者较有侧支循环者左室功能损害更严重。结论:冠心病左室功能损害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D3水平与冠心病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循环的相关性。方法189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根据侧支循环的情况分为冠脉循环发达组(107例)和不发达组(82例)。冠脉造影当天检测25-羟维生素D3水平。结果冠脉侧支循环不发达组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明显低于发达组(P<0.001)。25-羟维生素D3与冠脉侧支循环分级显著相关(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3是冠脉侧支循环不发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是冠心病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循环建立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严重冠脉狭窄患者侧支循环形成与否与血清二甲基精氨酸(ADMA)浓度的关系.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收集主要冠脉至少有一支狭窄程度在95%以上的123例冠心病患者,测定其血清ADMA浓度.采用Rentrop方法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0级为侧支循环未形成组(n=63),1~3级为侧支循环形成组(n=60).结果 侧支循环未形成组血清ADMA浓度(2.43±0.78)μmol/L显著高于侧支循环形成组(1.95±0.72)μmol/L(P<0.01).结论 严重冠脉狭窄患者血清ADMA浓度与侧支循环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医学水平的进展,冠状动脉(冠脉)介入诊断及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和治疗。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可提供冠脉病变的部位、性质、范围、侧支循环状况等准确资料,有助于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是诊断冠心病最为可靠的方法之一~([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指经导管通过各种方法开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从而达到解除狭窄、改善心肌血供的方法。碘造影剂~([2])是目前介入术中最常用的造影剂,在冠脉介入术中,需在短时间内将含碘  相似文献   

10.
促进缺血心肌区域侧支循环的建立健全和动脉血管的新生 ,即治疗性血管生成 ,是目前国际心血管病学界的研究热点。从近几年的文献来看 ,主要通过冠脉造影方法 ,证实了冠脉侧支循环对冠心病病人的心脏保护作用。同时 ,发现血管生成生长因子可诱导血管生成 ,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中医学在“生脉”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 ,关于中药的血管生成活性及其对心肌缺血保护作用的研究 ,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为冠心病的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1 治疗性血管生成、血管生成与冠脉侧支循环治疗性血管生成包括血管生成和动脉新生。血管生成是指心肌内侧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肌酐正常范围的冠心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对冠状动脉(冠脉)侧支循环的影响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我院心内科导管室2013-05至2014-04行冠脉造影结果示严重血管狭窄(狭窄程度≥95%)且肌酐正常的患者194例。根据造影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将患者分为冠脉侧支循环不充分组(Rentrop分级0~1级,共1 13例)和冠脉侧支循环充分组(Rentrop分级2~3级,共81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血肌酐值、空腹血糖、血脂水平等,通过肾脏疾病膳食改良(MDRD)研究公式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冠脉侧支循环不充分与eGFR的相关性。结果:在血清肌酐正常的范围内,eGFR水平在冠脉侧支循环不充分组较冠脉侧支循环充分组更低[(78.7±20.5)ml/(min·1.73 m~2)vs(89.6±3.2)ml/(min·1.73 m~2),P=0.012],冠脉侧支循环不充分组的空腹血糖值[(7.5±3.4)mmol/L vs(6.7±2.8)mmol/L,P=0.003]、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2.7±0.8)/mg/L vs(2.3±0.6)mg/L,P=0.029]较冠脉侧支循环充分组更高,Gensini评分(7.7±3.9 vs 9.1±5.0,P=0.004)较冠脉侧支循环充分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GFR(OR:0.19,95%CI:0.14~0.22,P=0.027)、hs-CRP(OR:1.58,95%CI:1.24~2.44,P=0.028)、Gensini评分(OR:0.98,95%CI:0.97~0.99,P0.00 1)、空腹血糖(OR:1.21,95%CI:1.06~1.41,P=0.002)是冠脉侧支循环不充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肌酐正常范围内的冠心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是冠脉侧支循环不充分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对相关资料进行meta分析,比较不同冠状动脉(冠脉)侧支循环情况对冠心病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CBMdisc、谷歌学术等数据库,查找冠脉侧支循环对冠心病死亡率影响的中、英文文献。根据异质性大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对其发表偏倚进行评估。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合计6 995例患者。冠脉侧支循环丰富组冠心病患者死亡率与冠脉侧支循环不丰富组冠心病患者死亡率之比的RR值为0.57(95%CI:0.39~0.82);亚组分析表明: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之比的RR值为0.56(95%CI:0.32~0.97),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死亡率之比的RR值为0.46(95%CI:0.34~0.62),经PCI治疗后患者死亡率之比的RR值为0.45(95%CI:0.36~0.56),患者院内死亡率之比的RR值为0.34(95%CI:0.16~0.74),随访1年以内患者死亡率之比的RR值为0.50(95%CI:0.31~0.80)。表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经PCI术治疗以及在院患者、随访1年以内的患者中冠脉侧支循环丰富组的死亡率均低于冠脉侧支循环不丰富组(P0.05)。结论:丰富的冠脉侧支循环对于冠心病患者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 ,分析了 1 2 2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证实有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患者 (有侧支循环组 )及 1 31例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闭塞而无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患者 (无侧支循环组 )的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资料。结果发现 :有侧支循环组 98.36 %的患者有一支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 ;与无侧支循环组相比 ,有侧支循环组患者中多支冠状动脉闭塞率及完全闭塞率明显增高 (分别为 30 .0 0 %比 1 1 .4 5 % ,P <0 .0 0 1 ;75 .77%比 6 0 .2 7% ,P <0 .0 5 )。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也证实 :闭塞血管数及闭塞程度与侧支循环形成间存在有意义的回归关系。此外 ,无侧支循环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及甘油三酯异常率较有侧支循环组明显增高 (5 .0 3± 1 .38mmol L比 4 .6 8± 1 .0 6mmol L ,P <0 .0 5 ;4 5 .80 %比 32 .78% ,P <0 .0 5 )。提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高脂血症不利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相关因素对冠状动脉(冠脉)高度狭窄的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11例经冠脉造影诊断1支或1支以上冠脉狭窄≥95%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74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63.8±9.9岁)按Werner等提出的侧支分级标准分为3组CC0组27例,CC1组45例,CC2组39例。于入院24h内采集晨起空腹(>6h)静脉血测血清脂蛋白,1周内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1)血清脂蛋白水平CC0和CC1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4.81±0.88mmol/L和4.80±1.02mmol/L)均明显高于CC2组的4.23±0.71mmol/L(P<0.05;P<0.01);CC0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高于CC1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0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1.22±0.28mmol/L)明显低于CC1组的1.38±0.34mmol/L和CC2组的1.40±0.24mmol/L(P<0.05和P<0.05);CC1和CC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冠脉病变程度①CC1组右冠脉闭塞率(62.2%)显著高于CC0组的33.3%和CC2组的43.6%(P<0.01);CC0与CC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CC1和CC2组无闭塞率(2.2%和10.3%)明显小于CC0组的25.9%(P<0.01);CC1和CC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CC0组多支闭塞率(11.1%)明显低于CC1组的26.6%和CC2组的38.5%(P<0.01);CC1与CC2组间多支闭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病变支数和优势冠脉三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左心室射血分数两两组间比较CC2组(60.31%±12.73%)显著高于CC1组的53.38%±12.95%(P<0.05)。(4)等级回归模型随左心室射血分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闭塞支数的增加,以及总胆固醇水平减低,患者具有良好侧支循环的可能性增加。结论侧支循环等级增高的几率随闭塞支数而增加,而血清总胆固醇水平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则不利于良好侧支循环的建立。在血管病变程度相当时,良好的侧支循环可以有效地保护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5.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象:1993~2002年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冠脉至少1支狭窄≥50%)的患者852例。其中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老年患者60例(老年有侧支组),年龄60~83岁,男47例,女13例;非老年患者62例(非老年有侧支组),年龄38~59岁,男57例,女5例。同期冠脉造影证实有冠脉完全或次全闭塞病变而无侧支循环形成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单纯药物治疗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探讨PCI影响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患者预后的可能机制.方法共593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存在慢性完全闭塞的患者,325例对闭塞病变行PCI术成功(手术组),268例因未行PCI或手术不成功而予单纯药物治疗(药物组),临床随访6~102月,部分行超声心动图和冠脉造影复查,比较两组随访病例临床终点事件、左室功能和造影结果的差异.结果(1)基线资料手术组与药物组各对283例(87%)和229例(85%)进行了临床随访,两组在临床资料及造影特征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2)临床终点事件手术组总死亡率显著低于药物组(5.65%与10.48%,P<0.05),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再次住院者手术组显著少于药物组(11.31%与17.47%,P<0.05),总的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手术组显著低于药物组(26.15%与42.36%,P<0.001).(3)超声心动图基线室壁运动指数和左室射血分数两组相似,但复查时手术组明显优于药物组(P<0.01).(4)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病例,两组均可见新的严重狭窄或闭塞病变,但手术组有23例可见来自开放的原闭塞血管的侧支循环.结论成功PCI手术可改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的远期预后,其机制不仅在于挽救可能存在的存活心肌,而且恢复为其他血管提供侧支循环的潜在可能,以预防或减轻其他冠状动脉病变时发生的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的条件、影响因素及其对心肌缺血、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管腔直径狭窄≥75%的214支血管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结果79支见侧支循环开放,63例72支完全闭塞血管中,31例38支侧支循环发展良好(A组),32例34支侧支循环发展不良(B组)。心肌缺血病程长、无高血压病或糖尿病史及右冠状动脉闭塞者,侧支循环发展良好率高。心功能指标A组明显优于B组,运动负荷试验阴性率两组间无差异。结论侧支循环开放依赖冠状血管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良好的侧支循环对缺血心肌和心功能有保护作用,但多数不能消除负荷所致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CTO)多支病变侧支循环形成的因素。方法选择2003—2008年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40例既往无心肌梗死的CTO患者,分为侧支良好组(A组)和侧支不良组(B组)。对两组患者的冠脉造影特点、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中左优势冠脉即回旋支粗大占67.8%,B组中左优势冠脉仅占25.0%(P0.05),A组近端病变患者明显多于B组(P0.01),心绞痛病程(3个月)在A组中占96.4%,在B组中占66.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揭示冠脉近端病变和糖尿病是良好侧支循环形成与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冠脉近端部位闭塞及左优势冠脉类型易于在CTO多支病变中建立侧支循环,心绞痛病程(3个月)时侧支循环明显增多,冠脉近端病变和糖尿病是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发生的时间关系。方法:回顾分析41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完全或次全闭塞患者,先将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分为3组:A组(心肌梗死后1个月内)、B组(1个月~1年)、C组(1年以上)。仅有心肌缺血者同样根据缺血时间(上述3个时间段)分为A、B、C组。分别观察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率,进行对比分析。再根据闭塞血管将所有患者分为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3组观察其侧支循环形成情况。结果:有心肌梗死及心肌缺血病史者A、B、C组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良好率两两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冠状动脉完全或次全闭塞时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率明显高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与右冠状动脉比较、回旋支与右冠状动脉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随着时间的延长侧支循环良好情况无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20.
<正>冠心病(CAD)是全球范围内人类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侧支循环能够减少和改变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面积[1],大量良好的冠脉侧支循环的存在已成为降低冠心病导致的负面事件(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