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骨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关系存在地域和人群的差异。目的:观察绝经后妇女骨钙素基因型频率分布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探讨福州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易感基因。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201例汉族绝经后妇女骨钙素基因型,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定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三角4个部位骨密度值。结果与结论:福州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骨钙素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χ^2=2.29,P〉0.05),基因多态性分布依次为HH5%、hh46%、Hh49%,与福州、北京、广州、台湾地区骨钙素基因HindⅢ位点多态性分布频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是与日本人、白种人差异明显(P〈0.05)。且HH基因型在大转子骨密度明显高于hh型(P〈0.05),但不同基因型在第2~4腰椎、股骨颈、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绝经后妇女骨钙素基因型与大转子骨密度可能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 Ⅰ,TAQ Ⅰ,APA Ⅰ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及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①2007-01/2008-12从福州常住汉族人中随机检测绝经后妇女576例,年龄48~84(62.17±6.37)岁.受试者均知情同意.②记录年龄、绝经年限、体质量指数和绝经后骨折情况.③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正位第2~4腰椎、左侧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三角区骨密度.④PCR-RFLP技术检测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 Ⅰ,TAQ Ⅰ,APA Ⅰ多态性.⑤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骨转换生化标志物(血清骨钙素、血清骨碱性磷酸酶、尿吡啶啉和尿脱氧吡啶啉).结果:561例合格受试者进入结果分析.①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 Ⅰ,TAQ Ⅰ,APA Ⅰ多态性各基因型间骨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 Ⅰ,TAQ Ⅰ,APA Ⅰ多态性各基因型间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⑧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 Ⅰ,TAQ Ⅰ,APA Ⅰ多态性各基因型间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 Ⅰ,TAQ Ⅰ,APA Ⅰ多态性各基因型间绝经后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 Ⅰ,TAQ Ⅰ,APA Ⅰ多态性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无明显关联,不能作为福州地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3.
背景:作为骨折发生的重要临床预测因子,骨密度在一定程度上由遗传因素决定.护骨素基因是骨质疏松症发病中的重要候选基因.目的:探讨护骨素基因T245G多态性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09/2010-04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常规查体的老年人281名,其中男182名,女99名.应用PCR-RFLP结合DNA测序检测护骨素基因T245G多态性,使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仪测定受试者腰椎、髋部标准位置及前臂的骨密度.同时收集受试者的生化指标及临床观察项目.应用ANOVA方法分析护骨素基因T245G多态性与各检测指标的关系.结果与结论:在老年男性及绝经后女性中,T245G基因T,G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老年男性中,GG和TG基因型具有较高的腰椎骨密度,而TT基因型的腰椎骨密度较低(P < 0.05),Ward's三角区及前臂骨密度在各基因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绝经后女性中,T245G多态性与骨密度无关,说明护骨素基因与老年男性腰椎骨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许多学者对不同人群、不同地区进行了多项遗传基因,如维生素D基因、雌激素受体基因、Ⅰ型胶原基因与骨量的研究,但是结论差异较大,这提示骨量不是单个基因起作用,而是受多种基因的调控.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骨钙素基因型的分布规律以及与骨量、骨代谢的关系,为筛选骨质疏松症相对高危人群提供理论依据.设计非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干预在北京市区汉族健康志愿者中,剔除患有影响骨代谢的急慢性疾病及用过影响骨代谢的药物者,选择经解放军总医院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dual-eners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测,骨密度正常者85例(男26例,女59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平均46岁.选择汉族绝经后妇女,腰椎骨密度低于峰值骨密度2.0~2.5标准差的12例为骨质疏松组,平均年龄52岁.分别对两组进行酶切产物分离及结果判定,用聚丙烯酰胺凝胶(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phorsis,PAGE)酸性银染法分离及显像酶切产物,以DNA片段长度标准物为参考,观察结果并照相.骨钙素基因判定参照文献方法,即缺乏相应酶切位点为HH型(253 bp)、Hh型(253,232,21 bp)为杂合子、hh型(232,21 bp)则代表存在相应酶切位点的基因型.主要观察指标应用PCR扩增及酶切方法确定骨钙素基因;分析判定中国汉族人骨钙素基因型的分布情况,骨钙素基因多态性和骨质疏松的关系;以及对中国汉族人与日本人骨钙素基因型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骨钙素基因hh,Hh,HH基因型分别为61%,35%,4%,等位基因频率H型和h型分别为0.2118和0.7882,与骨质疏松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比数比(odds ratio,OR)分析,骨密度较低的HH基因型骨质疏松的相对危险度是骨密度较高的hh型的3.47倍,是Hh型的1.73倍.结论骨钙素基因型可能影响到骨密度.  相似文献   

5.
降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骨质疏松是多基因调控疾病,峰值骨量达到和骨量丢失均受遗传因素影响.观察山东半岛地区汉族人群降钙素受体Alu-Ⅰ基因多态性各基因型频率及其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试验于2005-06/2007-06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试验对象:选取332名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地区无亲缘关系的汉族人群,纳入标准:健康门诊查体人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患者;患者对试验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各种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影响骨代谢相关疾病史;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等.其中骨质疏松合并骨折75例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余257例经过骨密度测定确定骨量,按骨质疏松诊断标准(骨密度测定值比同性别峰值骨密度均值降低2.5个标准差)分为骨量正常组(n =201)及骨质疏松组(n =56).②试验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测定257名山东半岛汉族成年人和75名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降钙素受体基因型,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定腰椎、股骨颈、粗隆间、Ward's三角和大转子区等部位的骨密度值.结果:纳入受试者332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本试验人群降钙素受体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 定律(χ2=0.47,P =0.493).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CC型占89.5%,CT型占10.5%,TT型占0%.②年龄与不同部位骨密度值之间呈负相关(P < 0.01),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值之间呈正相关(P < 0.01),在将年龄和体质量指数进行校正后发现女性CC基因型较CT基因型在ward's三角区有较高的骨密度(P < 0.05),骨量正常组各基因型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论:山东半岛汉族女性降钙素受体基因型与骨密度之间存在一定关联,降钙素受体C1377T基因多态性可能成为胶东半岛汉族女性发生骨质疏松危险性的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6.
背景:关于男性骨质疏松症候选基因的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针对不同的种族和人群,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目的:分析福州地区汉族老年男性雌激素受体α基因XbaⅠ及PvuⅡ多态性分布,进一步研究其与骨密度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骨密度及基因型相关性分析,于2007-02/2008-09在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门诊部及中医药管理局经络三级实验室完成.对象:福州地区60岁以上汉族男性150例,年龄(68.92±5.33)岁,体质量(66.47±9.08)kg,体质量指数(24.23±3.12)kg/m2.方法: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正位L2~4左侧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区骨密度,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雌激素受体α基因XbaⅠ及Pvu Ⅱ多态性.主要观察指标:骨密度;雌激素受体α基因型;年龄;身高;体质量.结果:150例受试对象中,雌激素受体α XbaⅠ基因型分别为XX型10例(占6.7%)、Xx型56例(占37.3%),xx型84例(占56.0%),X等位基因频率为25.3%、x等位基因频率为74.7%;PvuⅡ基因型分别为PP型18例(占12.0%)、Pp型78例(占52.0%),PP型54例(占36.0%),P等位基因频率为38.0%、P等位基因频率为62.0%;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分析基因型与骨密度的关系显示:与XX基因型相比,xx基因型人群在Ward's区、大转子具有较高骨密度值,差异具有显著性(P分别为0.0192及0.087);xx基因型人群在大转子比Xx基因型具有较高骨密度值(P<0.05);Pvu Ⅱ多态性各基因型间骨密度值均无差异.结论:雌激素受体α基因XbaⅠ多态性与福州地区汉族老年男性骨密度相关,x基因是骨密度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背景:许多学对不同人群、不同地区进行了多项遗传基因,如维生素D基因、雌激素受体基因、Ⅰ型胶原基因与骨量的研究,但是结论差异较大,这提示骨量不是单个基因起作用,而是受多种基因的调控。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骨钙素基因型的分布规律以及与骨量、骨代谢的关系,为筛选骨质疏松症相对高危人群提供理论依据。设计:非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干预:在北京市区汉族健康志愿中,剔除患有影响骨代谢的急慢性疾病及用过影响骨代谢的药物,选择经解放军总医院双能z线骨密度吸收仪(dl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测,骨密度正常85例(男26例,女59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平均46岁。选择汉族绝经后妇女,腰椎骨密度低于峰值骨密度2.0~2.5标准差的12例为骨质疏松组,平均年龄52岁。分别对两组进行酶切产物分离及结果判定,用聚丙烯酰胺凝胶(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phorsis,PAGE)酸性银染法分离及显像酶切产物,以DNA片段长度标准物为参考,观察结果并照相。骨钙素基因判定参照献方法,即缺乏相应酶切位点为HH型(253bp)、Hh型(253,232,21bp)为杂合子、hh型(232,21bp)则代表存在相应酶切位点的基因型。主要观察指标:应用PCR扩增及酶切方法确定骨钙素基因;分析判定中国汉族人骨钙素基因型的分布情况,骨钙素基因多态性和骨质疏松的关系;以及对中国汉族人与日本人骨钙素基因型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骨钙素基因hh,Hh,HH基因型分别为61%,35%,4%,等位基因频率H型和h型分别为0.2118和0.7882,与骨质疏松组比较无显性差异。比数比(odds ratio,OR)分析,骨密度较低的HH基因型骨质疏松的相对危险度是骨密度较高的hh型的3.47倍,是Hh型的1.73倍。结论:骨钙素基因型可能影响到骨密度。  相似文献   

8.
背景: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的发生相关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对于危险基因型的研究还存在商榷余地。目的:分析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妇女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检查的老年健康妇女120例,提取全血基因组DNA,选择限制性内切酶PvuⅡ和XbaⅠ进行酶切,分析基因型的分布与频率。同时选择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三角处的骨密度值。结果与结论:XbaⅠ酶切基因型XX 6例,Xx 78例,xx 36例;PvuⅡ酶切PP 32例,Pp 50例,pp 38例。不同基因型老年妇女的年龄、绝经年龄与体质量指数值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vuⅡ酶切PP基因型妇女的大转子与ward三角处的骨密度值明显大于Pp及pp妇女(P<0.05);而XbaⅠ酶切基因多态性在老年妇女中股骨颈、大转子与Ward三角的骨密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妇女骨密度有一定的相关性,P等位基因对老年妇女大转子与Ward三角处的骨密度的维持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但是调节骨量的基因需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护骨素基因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京地区绝经前后妇女骨密度之间的关系。设计:前瞻性调查研究。单位:北京协和医院。对象:选择2002-07在北京协和医院健康体检的495名北京地区无亲缘关系的汉族妇女,其中绝经前妇女为306名,年龄20~39岁,绝经后妇女(指自然停经1年以上者)为189名,年龄50~84岁。所有受试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方法:①骨密度测量: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方法,观察对象均采取仰卧位,采用骨密度仪测量其后前位第1~4腰椎及股骨近端,包括股骨颈、Ward’s三角和大转子部位的骨密度值。②基因分型:提取两组受试对象外周血DNA,初步确定护骨素基因分型。并取部分PCR产物送上海博亚有限公司测序,验证基因型,观察两组受试对象护骨素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并用Logistic回归作病因学进一步分析观察绝经后妇女护骨素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受试对象护骨素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②绝经后妇女护骨素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的关系。结果:纳入受试对象495名,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受试对象OP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无明显差异,两组总体基因型分布频率依次为163A→G位点,AA型为70.1%,AG型为26.9%,GG型为3.0%;245T→G位点TT型为71.3%,TG型为25.9%,GG型为2.8%。绝经前妇女在163A→G位点,AA组在L2-4、股骨颈、Ward’s三角和大转子的骨密度低于GG AG组,在245T→G位点,TT组与GG TG组相比各部位的骨密度也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绝经后妇女163位点AG GG组在L2-4、股骨颈、Ward’s三角和大转子的骨密度均显著低于AA组(P<0.05);245位点TG GG组在股骨颈、Ward’s三角和大转子的骨密度显著低于TT组(P<0.05)。②绝经后妇女163位点AG GG组在L2-4、Ward’s三角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OR=2.045,2.956,P<0.05,95%可信限1.05-6.7),245位点TG GG组在L2-4、Ward’s三角、大转子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OR=2.059,2.859,2.123,P<0.05,95%可信限1.04-6.5)。结论:北京地区绝经后妇女护骨素基因启动子区的163和245位点为变异型G等位基因时,股骨颈、Ward’s三角和大转子的骨密度较低,变异型G等位基因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降低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维生索D受体基因Bsm Ⅰ多态性及中医证型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影响骨密度的自身因素。 方法:①选择2003—01/2004-04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骨科门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180例。年龄45-70岁,绝经年龄40-58岁。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肾阴虚118例、肾阳虚42例、肾阴阳两虚20例。②用美国Hologie(4500W)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正位第2-4腰椎、左侧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区骨密度。③记录患者自身因素: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④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I多态性。⑨计量资料两组比较正态分布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用Bivariate分析患者自身因素与骨密度的相关关系。 结果:纳入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者18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与不同中医证型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比较,3种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差异不明显(P〉0.05);3种中医证型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差异也不明显(P〉0.05)。②在维生素D受体基因hh型中,肾阴阳两虚患者第2-4腰椎骨密度明显低于肾阴虚型(P〈0.05),其他证型问差异不明显(P〉0.05)。(勤在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中,bb型与Bb型骨密度相近(P〉0.05)。④在相关性因素中。年龄和绝经年限与4个部位的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r=-0.206- -0.441,P〈0.05-0.01);身高与腰椎、股骨颈、大转子的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171-0.222,P〈0.05-0.01);体质量与股骨颈呈显著正相关(r=0.188,P〈0.05);绝经年龄、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r=0.032—0.158,P〉0.05);年龄与腰椎、股骨颈骨密度均呈显著负相关(r=0.345,-0.427,P〈0.05),而绝经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r=-0.018—0.246,P〉0.05)。 结论:①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 Ⅰ多态性及中医证型分类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存在相关性。(呈)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质量是影响维生素D受体基因bb型患者骨密度的因素。年龄是影响维生素D受体基因Bb型患者骨密度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 (MMP-2) 水平及其与骨密度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78例48~65岁绝经后妇女的血清MMP-2, 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正位,股骨颈,Ward's三角和大粗隆的骨密度(BMD),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钙(Ca)、血清骨碱性磷酸酶 (AKP)和血清磷(P).将骨密度检测正常的30例妇女列为正常组,有骨质疏松症(OP)的48例为OP组.结果:①OP组患者血清MMP-2水平(1388±121)μg/L高于正常组(1126±141)μg/L(P<0.01).②OP组血清MMP-2与腰椎、股骨颈和Ward's三角骨密度呈负相关,在校正年龄和体重指数后,与股骨颈骨密度相关性消失.③OP组血清MMP-2与血清Ca负相关(P<0.05),与血清AKP和P无相关性.结论:绝经后妇女血清MMP-2与骨密度和Ca呈相关性,血清MMP-2水平升高可能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伴随骨代谢转换过程增快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质疏松是多基因调控疾病,峰值骨量变化和骨量丢失均受遗传因素影响.目的:通过观察维生素D受体基因 ApaⅠ多态性在山东半岛汉族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及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选取367名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地区无亲缘关系的汉族人群.将受试者分为骨密度正常组227例,骨质疏松组63例,骨质疏松性骨折组77例.结果与结论:实验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χ2 =1.583,P > 0.05).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aa型占53.1%,Aa型占10.6%,AA型占36.3%.年龄与不同部位骨密度值之间呈负相关(P < 0.01),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值之间呈正相关(P < 0.01),在将年龄和体质量指数进行校正后发现aa基因型在腰椎(P < 0.05)、wards三角(P < 0.05)骨密度较低.运用χ2检验分析骨密度正常组各基因型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 =4.795,P > 0.05).结果证实,山东半岛地区汉族人群中,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存在关联,提示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在决定个体骨质疏松症遗传易感性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但是调节骨量的基因需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护骨素基因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京地区绝经前后妇女骨密度之间的关系。设计:前瞻性调查研究。单位:北京协和医院。对象:选择2002—07在北京协和医院健康体检的495名北京地区无亲缘关系的汉族妇女,其中绝经前妇女为306名,年龄20-39岁,绝经后妇女(指自然停经1年以上者)为189名,年龄50-84岁。所有受试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方法:①骨密度测量: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方法,观察对象均采取仰卧位,采用骨密度仪测量其后前位第1-4腰椎及股骨近端,包括股骨颈、ward’s三角和大转子部位的骨密度值。②基因分型:提取两组受试对象外周血DNA,初步确定护骨素基因分型。并取部分PCR产物送上海博亚有限公司测序,验证基因型,观察两组受试对象护骨素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并用Logistic回归作病因学进一步分析观察绝经后妇女护骨素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受试对象护骨素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②绝经后妇女护骨素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的关系。结果:纳入受试对象495名,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受试对象OP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无明显差异,两组总体基因型分布频率依次为163A→G位点,AA型为70.1%,AG型为26.9%,GG型为3.0%;245T→G位点TT型为71.3%,TG型为25.9%,GG型为2.8%。绝经前妇女在163A→G位点,AA组在L2-4股骨颈、ward’s三角和大转子的骨密度低于GG+AG组,在245T→G位点,TT组与GG+TG组相比各部位的骨密度也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绝经后妇女163位点AG+GG组在L2-4股骨颈、Ward’s三角和大转子的骨密度均显著低于AA组(P〈0.05);245位点TG+GG组在股骨颈、Ward’s三角和大转子的骨密度显著低于TT组(P〈0.05)。②绝经后妇女163位点AG+GG组在L2-4、Ward’s三角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OR=2.045,2.956,P〈0.05,95%可信限1.05—6.7),245位点TG+GG组在L2-4、Ward’s三角、大转子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OR=2.059,2.859,2.123,P〈0.05,95%可信限1.04—6.5)。结论:北京地区绝经后妇女护骨素基因启动子区的163和245位点为变异型G等位基因时,股骨颈、Ward’s三角和大转子的骨密度较低,变异型G等位基因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降低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和骨质疏松症(OP)妇女的骨形成蛋白-4(BMP-4)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骨密度(BMD)、骨代谢、糖代谢的关系。方法选取上海地区无亲缘关系的绝经后汉族妇女485例,其中OP组(A组)120例、T2DM组(B组)108例、T2DM合并OP组(C组)130例、健康老年对照组(D组)127例。检测股骨颈、L2~4 BMD、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血浆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检测BMP-4基因多态性,比较各个临床指标与BMP-4基因型的相关性。结果在A组和C组中,股骨颈BMD、L2~4 BMD hh型低于HH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经年龄、绝经年限、BMI校正后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hh型低于Hh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经年龄、绝经年限、BMI校正后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HH型与Hh型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年龄、绝经年限、BMI校正后比较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上海地区绝经后汉族女性OP患者中,BMP-4基因型h等位基因纯合子可能与低骨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多态性及中医证型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影响骨密度的自身因素。方法:①选择2003-01/2004-04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骨科门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180例,年龄45~70岁,绝经年龄40~58岁。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肾阴虚118例、肾阳虚42例、肾阴阳两虚20例。②用美国Hologic(4500W)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正位第2~4腰椎、左侧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区骨密度。③记录患者自身因素: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④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多态性。⑤计量资料两组比较正态分布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用Bivariate分析患者自身因素与骨密度的相关关系。结果:纳入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者18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与不同中医证型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比较,3种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差异不明显(P>0.05);3种中医证型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差异也不明显(P>0.05)。②在维生素D受体基因bb型中,肾阴阳两虚患者第2~4腰椎骨密度明显低于肾阴虚型(P<0.05),其他证型间差异不明显(P>0.05)。③在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中,bb型与Bb型骨密度相近(P>0.05)。④在相关性因素中,年龄和绝经年限与4个部位的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r=-0.206~-0.441,P<0.05~0.01);身高与腰椎、股骨颈、大转子的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171~0.222,P<0.05~0.01);体质量与股骨颈呈显著正相关(r=0.188,P<0.05);绝经年龄、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r=0.032~0.158,P>0.05);年龄与腰椎、股骨颈骨密度均呈显著负相关(r=-0.345,-0.427,P<0.05),而绝经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r=-0.018~-0.246,P>0.05)。结论:①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多态性及中医证型分类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存在相关性。②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质量是影响维生素D受体基因bb型患者骨密度的因素。年龄是影响维生素D受体基因Bb型患者骨密度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基因XbaⅠ及PvuⅡ多态性与广州地区部分汉族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相互关系。方法:随机筛选年龄42~75岁广州汉族妇女157例,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其全身、腰椎2~4、股骨颈、Ward'三角和大转子区等部位的骨密度值,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其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ER基因型。结果:157例受试对象中,ER基因XbaⅠ及PvuⅡ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携带XXPp基因型的个体在多个部位拥有较高的骨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R基因XbaⅠ及PvuⅡ多态性与广州汉族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有一定的相关性,XXPp是一种对骨量有益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17.
背景绝经后妇女易于发生骨质疏松,不同年龄和体质量的人群,其骨量丢失的规律不同.目的分析年龄、绝经年限、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及人体质量指数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设计以绝经妇女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样检测.单位一所省级中医药研究院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一所大学医院骨科及一所大学骨伤系. 对象2000-09/2003-08福州地区自然绝经后妇女603例.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记录患者年龄、绝经年限、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及人体质量指数,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和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s区骨密度,用SPSS软件相关回归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年龄、绝经年限、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和人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及回归方程.结果绝经后妇女的年龄、绝经年限、体质量和人体质量指数与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s区骨密度的相关性十分显著;低体质量组骨密度明显低于超体质量组(P<0.01);影响腰椎、大转子骨密度的主要因素为年龄和体质量,影响股骨颈骨密度的重要因素为绝经年限和体质量.影响腰椎骨密度的因素依次为年龄、体质量和绝经年龄,回归方程y=0.927-0.009 3X1+0.003 7X2+0.004X3,影响股骨颈骨密度的因素依次有绝经年限、体质量和绝经年龄,回归方程y=0.687-0.008 1X1+0.004 8X2-0.003 4X3,影响大转子骨密度的因素依次有年龄、体质量和绝经年限,回归方程y=0.591-0.003 8X1+0.004 2X2-0.002 4X3,影响Ward's区骨密度的因素依次有年龄、人体质量指数和绝经年限,回归方程y=0.686-0.007 2X 1+0.013 6X2-0.004 6X3.结论绝经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其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呈下降趋势,对于体瘦者,患骨质疏松的危险性要大于正常体质量组及肥胖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YP11A1基因rsrs900798位点多态性与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标志物的关联。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骨科收治的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共420例,其中220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对照组,20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SNa Pshot技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测定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标志物[血清总骨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Total-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观察该基因多态性与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标志物的关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Total-PINP、β-CTX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G、GT、TT三种基因型的Total-PINP、β-CTX检测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髋部、腰椎、股骨大转子、股骨颈、Ward's三角5个部位GG、GT、TT三种基因型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代谢标志物PINP和β-CTX可用来预测骨折危险性,但与CYPll Al基因rs900798位点多态性和其无明显关联,且该位点与骨折患者骨密度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不同部位的骨密度检测及其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以明确其检测时应关注的部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的绝经后女性,比较其腰椎、髋关节(股骨颈、Ward's三角、股骨粗隆)的T值。结果:绝经后女性腰椎和髋部的T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腰椎和髋部的T值均逐渐下降,且在70~年龄段下降幅度较大;腰椎骨质疏松症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髋部骨质疏松症检出率在70岁以后才呈递增趋势;髋部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明显低于腰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绝经后女性进行骨密度检测,应同时检测髋部和腰椎骨密度,以便及时准确的诊断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基因启动子区209G→A、245T→G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yrosequencing技术,检测上海地区201名绝经后妇女的OPG基因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腰椎2-4(L2-4)、股骨颈、Ward三角和大转子的骨密度值(BMD)。结果:对OPG基因启动子区209和245位点进行检测共发现GG、GA和AA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8.66%、29.85%和1.49%。GG型者的腰椎BMD明显高于GA和AA型者,且在校正年龄、体重指数(BMI)因素后,这种差异仍然存在(0.968±0.012比0.921±0.018,P<0.05)。结论:OPG基因是在中国绝经后妇女中进行骨量以及骨质疏松危险性研究的有用的遗传学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