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与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极为密切,内皮微粒脱落于激活或凋亡的内皮细胞,能直接而特异地反映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检测血浆中内皮微粒对肾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监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目的:探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循环内皮微粒的数量和表型的变化及与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同基因和同种异基因大鼠腹腔原位肾移植模型;移植后5d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进行Banff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中CD144+内皮微粒数量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CD144+内皮微粒的数量;分析内皮微粒的数量和表型与肾组织病理变化的关系。结果与结论:与同基因移植组比较,异基因移植组Bnaff评分明显增加(P〈0.01),肾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明显增强(P〈0.01);与同基因移植组比较,异基因移植组CD144+内皮微粒的数量和携带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内皮微粒的水平明显增加(P〈0.01)。内皮微粒的数量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呈正相关(P〈0.01),携带细胞间黏附分子1内皮微粒的水平与移植肾脏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提示肾移植后对内皮微粒数量和表型进行检测对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临床康复》2011,(53):9916-9916
推荐理由:实验探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循环内皮微粒的数量和表型的变化及与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发生急性免疫排斥的大鼠血浆中内皮微粒数量和携带肾脏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内皮微粒数量明显升高,且和免疫排斥程度呈正相关。对无创性的肾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监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见2011年18期3323页。  相似文献   

3.
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移植肾组织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选择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在2002/2005进行的72例尸体肾移植的移植肾穿刺活检标本72份,其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54份,环孢素A中毒标本18份;并取8份正常肾组织作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移植肾内的表达,分析其与病理形态结构的关系.结果: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受者肾小管上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者及环孢素A中毒受者(P<0.05),且随移植肾排斥程度加重,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明显增多(P<0.05).结论: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病理分级密切相关,移植肾组织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检测对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背景:正常肾脏、肾小管上皮和血管内皮细胞仅有少量CD54表达,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CD54表达明显增加,同时大量白细胞浸润;间质浸润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CD54表达增加。目的:探讨流式细胞仪检测尿CD54+淋巴细胞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方法:来自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的肾移植后恢复正常者(n=18)、出现急性排斥反应者(n=8)、移植肾功不全者(n=9)以及健康志愿者(n=10)。流式细胞仪比较各组移植前后尿液中CD54+淋巴细胞比率变化。结果与结论:尿CD54+淋巴细胞在肾移植患者出现排斥反应时明显增加(P<0.01),抗排斥治疗后逐渐下降。移植肾功能正常者和移植肾功不全者CD54轻度升高。提示尿液中CD54+淋巴细胞水平能准确反映肾移植物移植后患者的免疫状态,可作为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特异标志。  相似文献   

5.
背景:在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会伴有移植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水平的增高。目的:探讨恒河猴移植肝组织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建立恒河猴同种异体肝移植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移植后不给予抗排斥处理)和对照组(移植中及移植后均给予抗排斥处理)。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移植后24,72h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01)。移植后12h实验组移植肝即表现为轻度急性排斥反应,说明急性排斥反应时肝功能变化滞后于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移植后24,72h表现为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后6h实验组肝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膜、胆管上皮细胞上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呈持续增强,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增强,排斥反应加剧,说明在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肝功能、病理学仅有轻微改变时,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即显著升高。提示移植肝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检测对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背景:在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会伴有移植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水平的增高。目的:探讨恒河猴移植肝组织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建立恒河猴同种异体肝移植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移植后不给予抗排斥处理)和对照组(移植中及移植后均给予抗排斥处理)。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移植后24,72h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01)。移植后12h实验组移植肝即表现为轻度急性排斥反应,说明急性排斥反应时肝功能变化滞后于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移植后24,72h表现为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后6h实验组肝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膜、胆管上皮细胞上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呈持续增强,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增强,排斥反应加剧,说明在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肝功能、病理学仅有轻微改变时,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即显著升高。提示移植肝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检测对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D15s抗原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检测和临床意义。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移植肾功能正常组、急性排斥反应组、其他原因引起移植肾功能不全组、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CD15s抗原表达率。各组分别于设定日期后第1、3、7、14、28天各采集标本1次。结果 CD15s抗原在移植肾功能正常组呈先降后升变化,但与其他原因引起肾功能不全组无显著差异;CD15s抗原表达率在急性排斥反应时明显增加(P<0.01),抗排斥治疗后逐渐下降。结论 CD15s抗原作为一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检测指标,能够准确反映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8.
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排斥反应是肾移植术后1年内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决定肾移植患者短期和长期存活的一个主要因素。急性排斥反应也是加速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在肾移植术后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大约为35%;与未曾发生过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相比,发生过1次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的移植肾的半衰期要减少4年[1]。可见,及时诊断和治疗急性排斥反应极为重要。本文就当前肾移植急性排斥期的实验室诊断技术作一总结。1肾移植急性排斥发生机理目前认为,移植肾AR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细胞免疫应答,即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2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眼科完成.实验分组同基因移植组Wistar大鼠5只为供者,Wistar大鼠10只为受者;同种异体移植组Wistar大鼠5只为供者,SD大鼠10只为受者.同种异体移植+环孢素A治疗组Wistar大鼠5只为供者,SD大鼠10只为受者.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角膜移植术后植片中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显微镜下记数植片中央区400倍视野中阳性细胞数的平均值,并以植片排斥反应指数及病理学表现作参照.结果纳入实验大鼠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同基因移植组角膜植片中的角膜上皮细胞、基质细胞及内皮细胞有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微弱表达,表达强度分别为3.16±1.25,2.83±1.54;同种异体移植组角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基质层细胞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增强,分别为16.77±2.76,13.63±1.93;同种异体移植环孢素A治疗组角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基质层细胞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有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弱表达,分别为6.77±1.86,4.57±1.91.②各组间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强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对比观察发现,各组角膜植片中NF-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部位和强度相似,相关性分析核因子-κB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875,P<0.01),且核因子-κB的表达与排斥反应指数也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829,P<0.01).结论核因子-κB可能通过调控细胞间黏附分子-1等基因的表达,参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在角膜移植免疫中起着中心调控者的作用.而免疫抑制剂GsA通过减弱核因子-κB核转位和发挥活性,抑制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外周血淋巴细胞(PBL)FasL的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AR)的关系。方法实验组:异基因移植组(SD→Wister),对照组:同基因移植组(Wister→Wister)。采用TdT介导的脱氧核苷酸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移植肾脏中的凋亡细胞及血清肌酐水平。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移植肾和PBL FasL的表达,并以同基因肾移植为对照。结果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在术后第3~5、7、9~11天分别发生轻、中、重度排斥,对照组无明显排斥现象。实验组术后第5、7、9、11天细胞凋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程度与血清肌酐水平、病理学检查结果一致。RT-PCR结果显示实验组自术后5 d起,肾组织和PBL中FasL mRNA表达水平即显著升高,于术后7~9 d达到高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外周血和肾组织中FasL mRNA的表达水平平均在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前2~3 d开始明显上升,其变化趋势早于血清肌酐。结论Fas/FasL介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在大鼠异基因肾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FasL是有价值的AR标志物。定量RT-PCR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中FasL mRNA表达可以较敏感预测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具有早期诊断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背景:以往动物研究表明,在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密切相关.目的:观察急性排斥反应时患者移植肾脏组织和外周血中B7-2/CD28信号通路的表达.方法:对53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于移植前1 d、移植后1,3,7,14,21,28 d分别取外周血以及在临床诊断急性排斥反应当天和抗排斥治疗1周后额外采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刺激分子B7-2/CD28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同时,行经皮肾穿刺活检供肾修整结束时、移植后7 d、1个月、6个月、1年或以上获取活检肾脏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活检组织中B7-2/CD28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3 d内所有患者外周血中CD28+,CD4+/CD28+,CD8+/CD28+细胞比率均有显著下降(P < 0.05),一二周后恢复到术前水平;移植后7 d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肾脏组织B7-2阳性表达率显著上升(P < 0.05),1个月后下降至移植前水平(P > 0.05).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外周血CD28+,CD4+/CD28+,CD8+/CD28+细胞比率及肾脏组织B7-2阳性表达率明显上升(P < 0.05),经抗排斥治疗1周后均好转.结果证实,在肾移植后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时,肾脏组织以及外周血中共刺激分子B7-2/CD28的表达上调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背景:核因子κB在转录水平调控着许多细胞因子、黏附因子的表达,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可能起着中心调控作用.目的:观察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角膜植片中的动态表达规律以及环孢霉素A的干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1/07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眼科完成.材料:选用健康清洁级SD大鼠40只及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3组:同基因移植组Wistar大鼠10只为供者,Wistar大鼠20只为受者;同种异体移植组Wistar大鼠10只为供者,SD大鼠20只为受者:同种异体移植+环孢霉素A治疗组Wistar大鼠10只为供者,SD大鼠20只为受者.方法:建立大鼠角膜移植模型,移植后所有受者术眼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隔日1次,每次2000U,共用3次;2.5 g/L氯霉素眼液滴眼,2次/d,每次2滴,连续用18d.50/L托品酰胺眼液滴眼,1次/d,每次2滴,连用1周.环孢霉素A治疗组移植后第1天开始用10g/L环孢霉素A眼液滴眼,3次/d,每次2滴,连续用18 d.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移植后3,7,12,18d测定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指数评分,并于各时间点观察角膜植片病理学变化,检测核因子κB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在观察期18 d内,同基因组未出现排斥反应,同种异体移植组在各时间点的排斥反应指数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0.05),而同种异体移植+环孢霉素A治疗组排斥反应指数低于同种异体移植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核因子κB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布角膜上皮层、基质层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各时间点,同种异体移植组角膜中核因子κB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0.05),而低于同种异体移植+环孢霉素A治疗组(P<0.05).结论:环孢霉素A通过减弱核因子κB核转位和发挥活性,抑制受其调控的多种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等移植排斥相关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mRNA及IL-10 mRNA表达水平对大鼠肝移植耐受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大鼠随机分3组:Ⅰ组为急性排斥组; Ⅱ组为CD4+CD25+T细胞处理组,供体Wistar大鼠,受体SD大鼠;Ⅲ组为移植对照组,供体、受体均为SD大鼠.每组12对.肝移植前7 d,Ⅱ组受体大鼠经阴茎背静脉注射含供体脾淋巴细胞的培养液,Ⅰ组、Ⅲ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7 d随机取6只大鼠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肝组织中细胞因子IL-2 mRNA及IL-10 mRNA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移植肝内分离出的淋巴细胞含量,同时检测肝脏病理学的变化;另6只观察移植大鼠的生存期.结果 IL-2mRNA在Ⅰ组大鼠移植物内出现高表达,Ⅱ组仅有微弱表达,Ⅲ组则未见表达,IL-10 mRNA仅在Ⅱ组中表达,且表达程度较强.Ⅱ组和Ⅲ组大鼠存活期均超过30 d,与Ⅰ组(8~11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Ⅰ组大鼠移植后肝脏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数量明显高于Ⅱ组和Ⅲ组[(14.31±3.41)×106 /g比(5.04±1.13)×106 /g和(1.55±0.40)×106 /g,P均<0.01],且显示中度排斥反应.Ⅱ组大鼠有中等量淋巴细胞浸润,病理为无排斥或不确定性排斥,且淋巴细胞中CD4+百分比[(43.31±8.07)%]和CD4+CD25+百分比C(11.39±1.92)%]均显著高于Ⅰ组[(33.65±7.25)%,(3.05±0.62)%]和Ⅲ组[(31.18±6.52)%,(3.37±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Ⅲ组未见明显淋巴细胞浸润,病理为无排斥反应.结论 IL-2参与了移植排斥的发生,而IL-10在CD4+CD25+T细胞诱导免疫耐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Chronic renal failure patients are at high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display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 critical element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therosclerosis. Upon activation, the endothelium sheds microparticles, considered as markers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that also behave as vectors of bioactive molecules. AIM: To measure plasma levels of 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 (EMPs) in chronic renal failure patients (CRF), either undialyzed or hemodialyzed (HD), and to investigate the ability of uremic toxins to induce EMP release in vitro. METHODS: Circulating EMPs were numerated by flow cytometry, after staining of platelet-free plasma with phycoerythrin (PE)-conjugated anti-CD144 (CD144+ EMP) or anti-CD146 (CD146+ EMP) monoclonal antibodies. Platelet MP (CD41+ PMP), leukocyte MP (CD45+ leukocyte microparticles (LMP)), and annexin-V+ MPs were also counted. In parallel, MPs were counted in supernatant of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incubated with uremic toxins [oxalate, indoxyl sulfate, p-cresol, and homocysteine (Hcy)], at concentrations found in patients.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CD144+ EMP and CD146+ EMP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RF and HD patients than in healthy subjects. Furthermore, annexin-V+ MPs were elevated in both groups of uremic patients, and CD41+ PMP and CD45+ LMP were increased in CRF and HD patients, respectively. In vitro, p-cresol and indoxyl sulfat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oth CD146+ and annexin-V+ EMP release. Increased levels of circulating EMP in CRF and HD patients represent a new marker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uremia. The ability of p-cresol and indoxyl sulfate to increase EMP release in vitro suggests that specific uremic factors may be involved in EMP elevation in patients.  相似文献   

15.
背景:体外实验数据表明了在同种异体移植免疫反应中存在CD30阳性的T细胞.目的:通过对肾移植手术前后患者血清溶解性CD30分子的检测,结合临床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对于评估受者术后免疫状态、监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以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临床病例分析,于2004-04/2007-03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完成.对象:肾移植患者153例,男103例,女50例,平均年龄37岁.方法:分别采集移植前 (未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移植后第0,1,3,5,7,14,21,28天移植受者外周血3 mL,分离血清-20 °C保存,使用由BenderMedSystems提供的溶解性CD30 细胞因子ELISA 检测试剂盒,检测各样本溶解性CD30水平.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前后溶解性CD30与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结果:对17例发生急性排斥患者与136例未发生排斥患者的术前溶解性CD30水平进行比较,排斥组平均113.2 U/mL,未排斥组83.2 U/mL,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术后5 d内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 > 0.05);而从术后5 d开始,排斥组与未排斥组具有明显差异(P < 0.01).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和排斥缓解的时间与溶解性CD30水平之间无相关性(P >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术后5 d溶解性CD30水平可以很好的诊断急性排斥反应,曲线下面积为0.850,理想的临界值为100 U/mL,其特异性为85.0%,敏感性为83.6%.预后结果显示,术前溶解性CD30阳性患者移植肾存活率明显低于阴性患者(P < 0.01).结论:肾移植患者溶解性CD30水平对于预测急性排斥反应及对预后的判断均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肾移植后T淋巴细胞降低就容易发生感染,肺部是主要靶器官,因此如何控制肺部感染,尤其是重症肺炎,成为改善肾移植患者预后关键所在。目的:探讨在肾移植后未发生肺部感染之前,根据监测到T淋巴细胞水平降低,予用免疫球蛋白预防肺部感染的作用。方法:纳入肾移植后半年内患者3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原有的免疫抑制剂。治疗组加用免疫球蛋白0.2g/(kg·d),2次/d,临床观察肺部感染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和T淋巴细胞水平。结果与结论:免疫球蛋白治疗组普通肺炎和重症肺炎发生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D4+T淋巴细胞水平和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明显上升(P<0.01),动态观察两组7,14,21dCD4+T淋巴细胞的亚群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肾功能无变化。结果提示,免疫球蛋白能提高肾移植后患者T淋巴细胞水平,恢复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感染能力,从而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移植肾急性排斥(AR)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中又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肾移植术后16例发生AR的患者及15例顺利恢复患者,无排斥反应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Foxp3水平进行动态监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Foxp3转录水平,流式细胞术(FCM)细胞内染色检测PBMC细胞内Foxp3分子,观察Foxp3翻译水平.分析比较两组患者Foxp3的变化规律.结果:排斥反应组术后Foxp3转录水平低于移植肾正常组,两组相比在术后多个时间点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p3翻译水平术后第5、10天也低于移植肾正常组(P<0.05).ROC曲线证明术后第7天Foxp3 mRNA可较好的诊断移植肾AR反应,敏感度80.1%.特异度77.2%.结论:肾移植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Foxp3水平与AR反应相关,其变化可作为肾移植AR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背景:越来越多的实验在分析免疫耐受标志,以期能够更好地辅助患者进行移植后免疫抑制治疗。目的:分析肾移植后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在肾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采集62例肾移植后患者(急性排斥反应组22例,移植稳定组40例)及2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抗凝血,经免疫染色,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所占CD4+T细胞百分含量,同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和白细胞介素10的质量浓度。结果与结论:移植稳定组中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所占CD4+T细胞百分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急性反应排斥组(P〈0.01);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百分含量与白细胞介素2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白细胞介素10呈显著正相关(P〈0.01)。提示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在肾移植后免疫耐受的机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