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既往研究表明神经因素在创面愈合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但有关神经调节与创面愈合后瘢痕形成之间的关系鲜有报道。目的:观察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神经支配与创面愈合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0只大鼠右侧T9~L1阶段脊神经根切断,制作失神经支配皮肤模型;然后在大鼠背部右侧失神经支配皮肤区域制作直径4cm的深II度烫伤创面,设为模型组,左侧对称正常皮肤制作同样的创面,设为对照组,伤后连续观察创面变化,于7,14,21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I和III胶原分泌情况,并计算I/III型胶原比例的变化,探讨创面愈合速度及愈合质量。结果与结论:模型组l,III型胶原分泌和I/HI型胶原比值于伤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O5)。模型组I型胶原分泌与伤后7,14,21d逐渐增3JH(P〈0.05),III型胶原于伤后21d时分泌明显增高(P〈O.05),I/III型胶原比值与伤后21d时明显降低(P〈0.05)。结果证实,创面早期神经支配可以促进创面愈合,创面重塑期减轻神经支配可能会改善创面重塑质量。  相似文献   

2.
神经支配与创面愈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关创面愈合机制的研究一直没有取得突破,随着发育学与比较生物学的介入,人们逐渐将创伤修复的工作与相关的组织结构、发育成熟、功能恢复等联系起来。大量研究显示,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是一个极敏感的神经依赖性器官。因此,在其创伤修复调节过程中,神经因素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近些年内分泌、免疫与神经相结合,产生的神经免疫、神经内分泌更显现出神经在创面愈合中的重要角色越来越受到重视。1 皮肤中的周围神经分布与支配1.1 正常皮肤的神经支配:皮肤中的神经是周围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来源于背根神经节的神经元。电境和共聚焦显微…  相似文献   

3.
背景:创面愈合是外科学研究的热点。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参与调节皮肤创面愈合过程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目的:综述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创面中的表达规律及其在瘢痕愈合和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中国CNKI学术总库(www.cnki.net)、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Springer Link及Pub Med数据库相关文章。以"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瘢痕;创面愈合;再生"为中文检索词;以"CTGF;CCN2;Wound healing;Regeneration"为英文检索词。纳入37篇关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基础研究及其在创面愈合实验中相关研究进行讨论。结果与结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皮肤创面愈合及瘢痕形成过程中呈动态表达。在创伤修复初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短暂上调可促进肉芽组织和新生血管形成等加速创面修复过程;在伤口修复和重塑阶段的持续表达可明显促进过度基质的产生、胶原沉积和瘢痕挛缩,导致病理性瘢痕的发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参与了皮肤创面的愈合过程,其在加速创面愈合和控制瘢痕形成方面可能具有应用前景。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作为转化生长因子β的下游产物,除本身的生物学作用外,其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的促成纤维细胞增殖、促纤维化、诱导黏附及迁移等作用是其影响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创面愈合与瘢痕形成的分子学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2,他引:27  
细胞因子是创面愈合的重要递质,相互间的协调作用是创伤后组织形态与功能完全修复的必要保证。若这一精确地调节机制出现混乱将会导致修复延迟,乃至瘢痕的形成。现概述细胞因子对创伤修复过程中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和凋亡活动的影响,以及对细胞外基质的作用,同时结合细胞因子在信号转导通路中的角色,深入探讨创面愈合与瘢痕形成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5.
细胞因子是创面愈合的重要递质,相互间的协调作用是创伤后组织形态与功能完全修复的必要保证。若这一精确地调节机制出现混乱将会导致修复延迟,乃至瘢痕的形成。现概述细胞因子对创伤修复过程中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和凋亡活动的影响,以及对细胞外基质的作用,同时结合细胞因子在信号转导通路中的角色,深入探讨创面愈合与瘢痕形成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370-371
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的愈合后颜面部Ⅱ度烧伤创面瘢痕增生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显效9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82.6%;对照组治疗后显效13例,有效9例。两组患者疗效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对照组患者比观察组患者有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3%vs 13.0%)(P<0.05)。丹芎瘢痕涂膜药物对创面愈合后已经明显出现瘢痕增生的患者有更优秀的临床效果和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8.
背景:拔牙窝的新骨形成与骨量保持受体内外多种因素调控,神经系统通过介导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调节骨代谢。目的:观察神经支配对拔牙窝骨愈合的调节作用,探讨神经支配与拔牙窝骨愈合的相互关系。方法:切除犬一侧下牙槽神经建立失神经支配动物模型,以未切除侧为对照,拔除失神经支配侧和正常侧前磨牙,放射影像学方法检测术后2,4,8,12周拔牙窝新骨形成和骨量保持。结果与结论:失神经支配组拔牙窝骨缺损区牙槽嵴高度、宽度和C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拔牙窝唇颊侧牙槽嵴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舌侧牙槽嵴高度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提示失下牙槽神经支配影响拔牙窝的新骨形成及骨量保持,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探讨大鼠烫伤前后血凝时间的变化及旋转磁场对血凝时间和创面愈合的影响,为临床磁疗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大鼠颈部皮下小静脉取血,采用玻片法直接测定血凝时间。结果:大鼠烫伤后1-2小时间和一因凝时间缩短,磁疗10天后血凝时间又延缓。  相似文献   

10.
神经再支配对修复细胞的影响及在瘢痕形成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将着重讨论(肌)成纤维细胞增殖与角质形成细胞迁移构成的真-表皮连接在保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病理性愈合中的作用,特别是这些修复细胞与神经再支配间的相互关系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初步探讨神经再支配对修复细胞影响在瘢痕形成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Abnormal scar formation in wound healing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eldon P 《Nursing times》2000,96(10):44-45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观察防疤烧伤膏疗效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该药对烫伤创面的促愈合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4只小型猪背部各制备9个面积为2.54cm2的深II度烫伤创面,并将创面随机分为3组(每组12个创面),即防疤烧伤膏治疗组,凡士林治疗组,空白对照组。以创面面积、创面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及组织学检查评价各级治疗效果。结果伤后11d防疤烧伤膏治疗组创面面积缩小为(0.10±0.03)cm2,明显小于凡士林组犤(0.81±0.54)cm2t=-3.22,P<0.05犦和空白对照组犤(0.70±0.21)cm2,t=-6.93,P<0.05犦;PCNA检测显示伤后7,11d各组创面组织均为强阳性表达;组织学检查表明伤后7d防疤烧伤膏治疗组的创面纤维组织生长多于凡士林组和空白组,伤后11d防疤烧伤膏治疗组创面已基本愈合,而凡士林组和空白对照组仍残留部分创面。结论防疤烧伤膏促进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表现为溶解创面痂皮,促进纤维组织和表皮生长。  相似文献   

13.
背景:针刺可促进烧伤创面愈合,但对创面组织胶原代谢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针刺对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胶原代谢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1997—01/2005—12在广州市创伤外科研究所完成。材料:雌性新西兰大白兔27只,体质量2.0~2.5妇,用于制备深Ⅱ度烧伤模型。 方法:每个兔背部脊柱两旁造成10个创面。实验分为3组,正常组(n=3):只背部剃毛备用;常规治疗组:伤后自由进食,创面外用25g/L的碘伏暴露:针刺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伤后24h内开始针刺治疗,取双侧“足三里(ST36)”穴,针刺后接电针仪,频率20Hz,时间30min,1次/d。伤后3,7,13,21d常规治疗组和针刺组各取3只动物处死,取组织待测。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动物不同时间点创面组织中羟脯氨酸水平。 结果:27只大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烧伤后13d常规治疗组和针刺组创面组织中羟脯氨酸水平均低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伤后21d常规治疗组创面组织中羟脯氨酸达到正常皮肤组织水平,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针刺组创面组织中羟脯氨酸水平高于常规治疗组和正常皮肤组织(P〈0.05)。结论:针刺可促进烧伤创面胶原的合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烧伤后创面愈合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Ⅰ(matrixmetallopro-teinasesⅠ,MMP-1)的变化,探讨其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在深Ⅱ度烧伤后创面的边缘切取标本,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烧伤创面不同时期MMP-1的表达,并以正常皮肤作对照。结果:MMP-1在正常皮肤中无表达,在烧伤后不同时期表达强度不同,24h后开始表达,以后逐渐增强,至第7天达到高峰,并维持约1周后逐渐减弱,但其表达始终强于正常皮肤。结论:MMP-1在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烧伤创面的愈合及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Remaining wound surface in late stage isoften found in patients with big area of deep burn and infection iscomplicated in most cases. There are many causes for remainingwound surface, but local repeated infec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reasons. Once infection occurred at wound surface, growth of ep-ithelial cells will be influenced seriously because of large amount ofbacteria and products of metabolism and effect of skin graft isn' tsatisfying. So, an effective method must be adopted to replace skingraft and promote healing of wound surface. Fuchunsan I effectivelyresolved this problem.  相似文献   

16.
吴素英 《中国临床康复》2012,(33):6215-6222
背景:皮肤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对于创伤和创伤后感染等引起皮肤难愈合的研究一直是临床创面修复的难题,对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基础研究相对较多,临床应用研究较少。目的: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研究的文献资料趋势进行多层次分析,探讨在小儿烧伤创面愈合中的应用疗效。方法:以电子检索方式对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2002-01/2011-12收录有关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采用检索词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创面愈合",运用数据库的分析功能和Excel软件图表的功能分析数据特征。结果与结论: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2002/2011收录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研究的文献共228篇,文献数量处于平稳发展趋势。《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收录的文献数量最多为26篇。解放军第304医院产出的文献最多。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研究文献的基金资助项目有16项,基金资助项目的文献共76篇,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文献最多。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小儿烧伤创面愈合中应用的文献虽然较少,但实验结果均显示治疗效果较好,有促进小儿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作用,而且无不良反应出现。  相似文献   

17.
背景:皮肤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对于创伤和创伤后感染等引起皮肤难愈合的研究一直是临床创面修复的难题,对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基础研究相对较多,临床应用研究较少。目的: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研究的文献资料趋势进行多层次分析,探讨在小儿烧伤创面愈合中的应用疗效。方法:以电子检索方式对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2002-01/2011-12收录有关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采用检索词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创面愈合",运用数据库的分析功能和Excel软件图表的功能分析数据特征。结果与结论: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2002/2011收录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研究的文献共228篇,文献数量处于平稳发展趋势。《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收录的文献数量最多为26篇。解放军第304医院产出的文献最多。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研究文献的基金资助项目有16项,基金资助项目的文献共76篇,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文献最多。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小儿烧伤创面愈合中应用的文献虽然较少,但实验结果均显示治疗效果较好,有促进小儿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作用,而且无不良反应出现。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al (rAAV) vector-mediated 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165) transfer on experimental burn wounds. DESIGN: Randomized experiment. SETTING: Research laboratory. SUBJECTS: C57BL/6 male mice weighing 25-30 g. INTERVENTIONS: Mice were immersed in 80 degrees C water for 10 secs to achieve a partial-thickness scald burn. Animals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at two injection sites on the edge of the burn either 1011 copies of the rAAV-VEGF165 or the vector carrying the control and inert gene beta-galactosidase (rAAV-LacZ). On day 14 the animals were killed. Burn areas were used for histologic examination, evaluation of VEGF expression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VEGF wound conten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determination of wound nitrite, and measurement of messenger RNA (mRNA) for endothelial and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eNOS and iNOS). MEASUREMENTS AND MAIN RESULTS: rAAV-VEGF165 increased epithelial proliferation, angiogenesis, and maturation of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Furthermore, gene transfer enhanced VEGF expression, studi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the wound content of the mature protein (rAAV-LacZ, 11 +/- 5 pg/wound; rAAV-VEGF165, 104 +/- 7 pg/wound). Moreover, VEGF165 gene transfer increased wound content of nitrate. Finally, rAAV-VEGF165 administration enhanced the messenger RNA for eNOS (rAAV-VEGF165, 1.1 +/- 0.2 relative amount of eNOS mRNA; rAAV-LacZ, 0.66 +/- 0.3 relative amount of eNOS mRNA) and iNOS (rAAV-VEGF165, 0.8 +/- 0.09 relative amount of iNOS mRNA; rAAV-LacZ, 0.45 +/- 0.05 relative amount of iNOS mRNA). CONCLUSION: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rAAV-VEGF gene transfer may be an effective therapeutic approach to improve clinical outcomes after thermal inju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