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尿道汽化电切术治疗膀胱白斑合并腺性膀胱炎的效果。方法 2006年8月~2010年12月,对29例女性膀胱白斑合并腺性膀胱炎采用经尿道汽化电切术治疗,术后辅以膀胱药物灌注化疗8次。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未出现膀胱穿孔、尿失禁、膀胱颈狭窄等严重并发症。8周后症状消失或好转27例,2例症状无明显缓解。25例随访3个月~4年,平均22个月,其中16例〉12个月。1例术后15个月复发,未见恶变病例。结论膀胱镜检查加活组织检查对膀胱白斑合并腺性膀胱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经尿道汽化电切术并辅以膀胱药物灌注化疗是治疗膀胱白斑合并腺性膀胱炎的有效方法。较单纯膀胱白斑,合并腺性膀胱炎者复查膀胱镜检查间隔时间要短,并随时注意行可疑组织活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经膀胱镜检结合组织活检确诊23例腺性膀胱炎,均行经尿道电气化术治疗。结果 23例获得6~18个月随访,16例(69%)治愈,4例(17%)好转,3例(13%)无效。结论膀胱镜检结合组织活检对腺性膀胱炎可提示诊断及诊断术后复发。经尿道电气化术或电切术是治疗腺性膀胱炎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PK)联合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THP)治疗腺性膀胱炎23例的疗效。方法 23例中,男6例,女17例;年龄32~68岁,平均(47.54±10.24)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14例,伴血尿8例、排尿困难4例、不同程度的下腹部隐痛、不适9例。23例患者均行膀胱镜检查及组织活检证实为腺性膀胱炎。采用硬膜外麻醉下经尿道病变组织电切,术后1周开始膀胱灌注吡柔比星30 mg+生理盐水50 mL,保留2 h,每周1次,连续8次,之后每月1次至术后1年。结果 23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18例治愈,4例好转,1例无效,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6、16个月复发。23例均无恶变。结论 PK联合膀胱灌注吡柔比星治疗可显著改善腺性膀胱炎症状,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腺性膀胱炎39例诊疗体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与治疗效果,提高腺性膀胱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对39例腺性膀胱炎采用经尿道电切汽化术加膀胱灌注治疗。结果37例随访8~85个月,平均52个月。26例治愈,9例好转(在8~17个月复发),2例术后18~43个月恶变膀胱癌。结论在解除膀胱出口梗阻的前提下经尿道电切、气化加膀胱灌注是腺性膀胱炎的有效治疗方法。腺性膀胱炎有潜在恶变倾向,需长期随访复查。  相似文献   

5.
经尿道电切联合丝裂霉素治疗腺性膀胱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对55例腺性膀胱炎患者以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镜电切除病变组织,3例开放手术电灼膀胱病变部位并同时去除合并的相关诱因,术后3~7天均用丝裂霉素30 mg膀胱灌注,每周1次,连续8次;5例单纯丝裂霉素膀胱灌注8次.结果:随访6~36个月,63例患者中55例电切术后配合丝裂霉素灌注痊愈52例,好转2例;3例开放手术痊愈2例,好转1例;5例单纯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痊愈3例,好转1例,其他转归2例.结论:经尿道电切或电灼病变组织,需去除导致腺性膀胱炎的相关诱因,术后大剂量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可缓解或治愈腺性膀胱炎.  相似文献   

6.
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与治疗(附2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腺性膀胱炎的临床特征与诊治效果。方法 通过对22例腺性膀胱炎患者行抗感染,经尿道气化、电切,膀胱药物灌注等治疗方法,结合文献讨论腺性膀胱炎的诊断和治疗。结果 本组22例获得随访,其中1例随访最长时间达到2年。1例4个月后复发,1例合并膀胱癌者6个月后胱癌复发,1例术后1年恶变,其余均治愈。结论 膀胱镜检查结合组织活检对诊断腺性膀胱炎具有重要意义,腺性膀胱炎具有恶变倾向,须定期随访复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经膀胱镜检结合组织活检确诊24例腺性膀胱炎,均行经尿道电气化术治疗。结果24例获得6~45个月随访,平均25个月。18例治愈,6例好转,其中2例,5~12个月复发,无一例癌变。结论膀胱镜检查结合组织活检对腺性膀胱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经尿道电切或电灼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尿道汽化电切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方法 对30例腺性膀胱炎患者行经尿道汽化电切术治疗,术后1周给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1次/周,连续8周,8次后改为1次/月,连续12个月.结果 30例患者均获6~24个月随访,治愈22例,好转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3%.其中2例于术后6~12个月复发,无恶变病例.结论 经尿道汽化电切术联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确切,且创伤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腺性膀胱炎27例报告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目的:总线腺性膀胱炎的发病特点,提高腺性膀胱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7例腺性膀胱炎患者行抗感染、经尿道电切(TUR)、膀胱内药物灌注等治疗。结果:27例获得6-45个月随访,其中治愈20例,3例病情无变化,2例好转者于6-12个月内复发,2例有恶变倾向,病理检查仍为腺性膀胱炎。结论:膀胱镜检查结合组织活检对腺性膀胱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TUR加膀胱药物灌注是腺性膀胱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与治疗(附38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膀胱镜在腺性膀胱炎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膀胱镜检查和活检,病理诊断为腺性膀胱炎38例,电切镜下行病灶电切/电灼术,术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每周1次,共8次,其后每月1次,共10次)。结果38例随访6-12个月,29例治愈,膀胱黏膜逐渐恢复为移行上皮覆盖;症状缓解5例;复发4例。结论膀胱镜检查对腺性膀胱炎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经尿道电切镜下病灶电切/电灼术联合术后丝裂霉素膀膛灌注化疗,对腺性膀胱炎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上尿路梗阻伴发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的诊治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上尿路梗阻住院病人伴发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的临床资料,通过尿液培养、膀胱镜检查、活检等检查手段以及输尿管镜手术过程中确诊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结果〓137例中发现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32例(23.4%),这其中上尿路因结石梗阻出现的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27例(19.7%),非结石因素梗阻原因出现的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5例(3.6%)。32例非细菌性膀胱炎,腺性23例,增生性3例,膀胱白斑病变6例,合并慢性输尿管炎、输尿管息肉11例。在32例上尿路梗阻伴发非细菌性膀胱炎病例中,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3例,均为大肠埃希氏杆菌,96例不伴有慢性膀胱炎病例中中段尿培养阳性者11 例,大肠埃希氏杆菌10例,金葡菌和表皮葡萄球菌1例。6例上尿路梗阻伴发非细菌性膀胱炎病例予以随访3月,膀胱炎症病灶消失。结论〓上尿路梗阻情况下可伴发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小儿功能性便秘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在治疗便秘后对OAB症状的影响。方法采用罗马Ⅲ诊断标准、布里斯托尔大便分类Ⅰ/Ⅱ型确诊功能性便秘,利用OAB症状评分表(OABSS)及OAB-V8量表确诊合并OAB病例,给予乳果糖治疗便秘21d后评估疗效及OAB症状缓解情况。结果 78例小儿功能性便秘患者中23例合并OAB(29.5%)。治疗后,小儿功能性便秘合并OAB患者中便秘治疗总有效率87.0%,OABSS及OAB-V8量表OAB症状缓解率均为73.9%,便秘治疗后OAB症状程度明显好于治疗前。结论小儿功能性便秘中OAB的发病率高,诊疗时要注意OAB的诊断,随着小儿便秘的纠正OAB的症状也相应改善。  相似文献   

13.
小儿膀胱过度活动症106例治疗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门诊收治的106例小儿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表现、个性化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38例学龄前患儿经心理疏导、改变生活习惯等方法治疗,30例治愈,治愈率78.9%。其余76例患儿予口服654.2片,其中58例治愈,治愈率76.3%;另18例加服硝苯吡啶联合治疗,16例治愈,2例好转。总治愈率98.1%。结论小儿膀胱过度活动症治疗应根据个人特点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治愈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选择性M受体阻滞剂索利那新治疗高龄BPH患者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1年5月于我院泌尿外科门诊就诊、年龄≥75岁、确诊为OAB的BPH患者30例,给予索利那新治疗,每日1次,每次5mg,治疗周期3个月。治疗前后以排尿日记、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膀胱过度活动症状评分(OABSS)、患者感知膀胱症状情况分级量表(PPBC)、生活质量评分(QOL)为主要疗效指标,对疗效及服药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的24h平均尿急次数、24h平均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及每周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好转;IPSS、OABSS、PPBC、QOL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9例患者出现轻度口干、便秘等不良反应,均能耐受,对症治疗后缓解。2例患者出现排尿困难情况,停药1周并加用α受体阻滞剂后缓解。结论高选择性M受体阻滞剂索利那新治疗高龄BPH患者的膀胱过度活动症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尿路梗阻与伴发慢性膀胱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尿液细菌培养、膀胱镜和输尿管镜检查,对350例上尿路梗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350例上尿路梗阻中,75例(21.43%)伴发慢性膀胱炎;254例肾盂、输尿管结石性上尿路梗阻中,伴有慢性膀胱炎51例(20.08%);96例其他原因上尿路梗阻中,伴有慢性膀胱炎24例(25.00%)(P>0.05).在75例慢性膀胱炎中,非细菌性膀胱炎58例(58/350,16.57%),其中腺性膀胱炎38例(10.86%),膀胱白斑病11例(3.14%),增生性膀胱炎9例(2.57%).58例上尿路梗阻伴发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中,6例(10.34%)尿液细菌培养阳性;275例不伴有膀胱炎中,27例(9.82%)尿液细菌培养阳性(P>O.05).16例上尿路梗阻伴有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患者获术后随访,其中10例膀胱病灶区炎症消失.但其他6例炎症仍较严重而需进一步治疗.结论:上尿路梗阻与伴发慢性膀胱炎之间具有相关性,长期上尿路梗阻可诱发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的发生,其发病机制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α1A、α1D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萘哌地尔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伴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萘哌地尔25mg,每日1次口服,对50例BPH伴OAB患者进行了为期6周的治疗。于治疗前后,以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估(QOL)及最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e)、尿量(VV),以及血压和心率为评估指标,观察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服药6周后,可评价病例46例。IPSS平均降低9.75分(P<0.01),其中,排尿症状评分平均降低3.97分(P<0.01),储尿症状评分平均降低5.78分(P<0.01);QOL平均降低1.95分(P<0.01),Qmax平均增加4.29ml/s(P<0.01),Qave平均增加3.75ml/s(P<0.01),VV平均增加55.12ml(P<0.05)。血压及心律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4.35%(1例患者出现头晕)。结论:萘哌地尔治疗BPH伴OAB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伴有或不伴有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尿液前列腺素E2(PGE2)的浓度,确定PGE2是否与BPH继发的OAB相关。方法:86例因下尿路症状(LUTS)就诊的BPH患者根据OAB症状评分(OABSS)分为OAB组和非OAB组。同时选取34例无LUTS的50岁以上男性为对照组。检测这些研究对象的尿液PGE2浓度,并检测BPH患者的残余尿、最大尿流率、前列腺体积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记录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OABSS评分。OAB组给予口服坦索罗辛(0.2mg,1次/d)和酒石酸托特罗定(2mg,2次/d),非OAB组只给予坦索罗辛(0.2mg,1次/d)治疗。PGE2浓度除以尿肌酐浓度为标准化的尿PGE2值。结果:对照组PGE2浓度均明显小于OAB组和非OAB组(P均0.05);OAB组PGE2浓度高于非OAB组(P0.05)。经过12周治疗后,OAB组PGE2浓度随着OAB症状的改善明显下降(P0.05),而非OAB组PGE2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OAB组的IPSS储尿期评分、OABSS评分都和PGE2浓度无关(P均0.05)。结论:伴有OAB症的BPH患者尿液PGE2的浓度明显高于正常者和不伴有OAB的BPH患者,并随着OAB的改善而下降。尿PGE2可作为BPH患者OAB存在与否的生物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膀胱炎(Xanthogranulomatous cystitis,XC)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病理确诊为黄色肉芽肿性膀胱炎的7例临床资料。6例术前诊断为膀胱肿瘤,1例诊断为脐尿管肿瘤。6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行脐尿管癌根治术。结果:7例XC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大体观察见标本剖面可见灰黄色结节,部分可见坏死区域和(或)脓腔,内有脓液(黄色或褐色)。镜下可见大量黄瘤细胞(泡沫细胞),其实质为含有脂质的巨噬细胞,伴有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等。7例均临床治愈。随访10-40个月(平均26个月),患者无明显的尿频、尿急等症状,B超、CT未见肿物复发。结论:XC是一种良性但有破坏性的慢性特殊性炎性疾病,临床诊断困难,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保守治疗无效,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鉴别诊断在女性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诊断中的重要意义。方法回顾2005年至2011年间42例转诊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IC)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49(26~69)岁,IC病程14(6~24)个月。通过详细分析病史及辅助检查(如尿动力学检查、尿道膀胱镜检、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尿流率、剩余尿量测定、磁共振等)来探讨这些Ic病例是否存在其他泌尿系疾病,以及这些新发现的其他疾病经治疗后IC症状的改善情况。站栗尿动力学检查发现10例(24%)存在膀胱出口梗阻;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联合尿流率和剩余尿量发现16例(38%)存在远端尿道狭窄;核磁共振发现5例(12%)存在尿道憩室;尿道膀胱镜检发现21例(50%)膀胱三角区严重黏膜充血、滤泡增生明显,部分黏膜下可见弥漫脓包形成,5例(12%)存在尿道外口狭窄。42例患者根据新发现的病变进行相应的治疗,如膀胱出口梗阻或尿道外口狭窄接受尿道扩张、尿道松解术或者尿道外口成形术;膀胱炎接受经尿道膀胱黏膜电灼术;尿道憩室接受尿道憩室切除术等。42个患者中,26例(62%)的症状明显改善或完全消失,16例(38%)症状元改善。平均随访时间18(6~36)个月。结论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因与泌尿系统其他疾病的症状相似而容易被混淆。只有做好缜密的鉴别诊断才能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