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汪禾青  刘爱连  丰鑫  张婷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11):1184-1184,1190
胃血管球瘤临床少见,笔者遇到2例,报告如下。例1患者,女,28岁。上腹隐痛1年,加重1个月。无贫血,未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胃镜检查:胃窦大弯侧见一半球形隆起,大小约3.0cm×3.0cm,表面光滑,充血,质硬。诊断:胃窦粘膜下肿物,间质瘤可能性大。CT表现:胃后壁边界清楚的球形肿块,平扫CT值约50HU(图1),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明显斑点状强化(图2),静脉期及平衡期强化范围增大,强化程度稍减低(图3)。CT诊断:胃后壁富血供良性病变。手术所见:肿物位于胃窦粘膜下大弯侧,约3.0cm×3·0cm大小,质韧,光滑,有搏动。免疫组化染色:Actin( )、C…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CT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胃血管球瘤病例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学表现。结果病灶位于胃窦部5例,位于胃大弯侧2例,大小约1~5cm。病灶密度均匀,未见出血、坏死及囊变。增强动脉期明显均匀或不均匀性强化,门脉期进一步均匀性强化。结论胃血管球瘤相对少见但具有较典型的CT特征,CT平扫及多期增强对胃血管球瘤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3.
胃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胃间质瘤(gastricstromaltumors,GST)是一类来源于胃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以往常被误认为平滑肌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电镜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其研究不断深入。本文收集两家医院自2006年3月--2008年8月期间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胃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胃间质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体瘤的CT诊断(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CT表现。方法:收集CT资料完整、手术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7例,其中3例还作了DSA检查,分析其CT、DSA表现。结果:7例肿瘤均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平扫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颈内外动脉分离、距离加大。DSA显示肿瘤明显染色,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度增大,病灶局部颈内、外动脉受压。结论:颈动脉体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应与颈动脉鞘内的其他占位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胸腺瘤是前纵隔中较常见的肿瘤,主要由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根据细胞成分的不同可分为上皮细胞为主的上皮细胞瘤,以淋巴细胞(即胸腺细胞)为主的淋巴瘤,和上述两种细胞组成的混合型以及棱形细胞与小体的上皮细胞为主的混和性结构型肿瘤。笔者自1996年以来共收集经手术病理证  相似文献   

6.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影像诊断(附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AM)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AAM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3例患者均行CT检查,其中1例行MR I检查。结果3例患者均表现为盆腔、会阴或外阴部的软组织肿块,境界清晰,肿块推移但并不浸润邻近结构,其中2例CT增强扫描及MR I的T2W I显示肿块内特征性“旋涡状”和“分层样”结构,且1例复发病灶具有与原发灶相似的影像学表现。3例患者中1例表现为病灶内小囊状低密度。结论AAM的CT和MR I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且MR I较CT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是一种独立起源于原始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属于消化道间叶性肿瘤[1~3],术前CT定性诊断困难,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电镜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人们对其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对1997年1月~2006年4月在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GST的临床及CT征象作一分析,以期提高该肿瘤的认识。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12例,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38~72岁,平均54岁。所有病例均有CT和胃镜检查资料,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或饱胀不适伴乏力、纳差、消瘦、黑便、贫血、恶心返酸、嗳气、体检腹部包块10例,2例由查体钡餐发现。实验室检查:粪潜血(+)7例、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均有不同程度降低,12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1.2检查方法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然后再行胃镜检查,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肾脏炎性假瘤的CT影像特征,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肾脏炎性假瘤的CT表现.结果 4例病灶均位于右肾,肾内部分呈“楔”形,病灶内出现不同程度坏死区.局部肾实质切迹3例.病变累及肾实质与肾周间隙3例,局限于肾包膜下1例.多期增强扫描4例病灶缓慢强化,其中皮质期1例呈环形强化,所有病灶强化程度均低于肾脏皮质.结论 病变呈楔形分布、内伴坏死、肾周浸润、局部切迹及缓慢强化且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是肾脏炎性假瘤的CT影像特征.CT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胃间质瘤(GST)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对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例GST患者的CT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 10例中黏膜下型2例,肌壁间型7例,浆膜下型1例;肿瘤主体位于胃内4例,位于胃外6例;胃大弯侧6例,胃小弯侧4例.10例中恶性6例,良性3例,不能定性者1例.CT表现为外生性或内生性肿块,肿块最大径约3.1~17.3 cm,<5 cm者3例,≥5cm者7例.肿块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轻至中度强化,瘤内点状钙化灶2例,6例高度恶性肿物表现边缘强化,中心大片低密度.结论 G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检查有助于GST的定位,以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的CT特征,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在PACS影像诊断系统上,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HAML的CT表现,记录病灶部位、大小、边缘、密度及强化.结果 ①12例病灶均无包膜;②病灶内含脂肪密度11例,其中以脂肪密度为主的有3例,其余8例含少量脂肪密度.在降低窗位、增加窗宽时脂肪密度内可见网格状、团絮状影;③HAML呈现早期强化、延迟强化的特征,增强脂肪密度区CT值有明显提高,延迟扫描部分病例脂肪密度区形态改变;5例显示增粗的供血血管.结论 病灶内含脂肪密度、早期强化及延迟强化、增粗的供血血管是HAML的CT特征,发现上述征象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1.
男,48岁,中上腹反复不适1年,近2月来出现上腹部隐痛并伴嗳气,无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与饮食无明显关系,曾到其他医院消化科就诊并服药,症状无明显改善,遂来本院就诊.实验室检查:粪常规(-),大便隐血(+),小便常规(-),肝肾功能(-),血常规正常,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AFP及CEA均正常.体检:剑突下轻压痛,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心肺(-),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体瘤的CT诊断(附2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的CT表现。结果:22例共28个肿块,其中双侧6例,所有肿块位于舌骨水平颈动脉鞘区。23个肿块增强扫描CT表现特点:肿块显著强化;调整窗值可见肿块位于颈动脉分叉,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宽;螺旋CT动脉期薄层图像显示较大肿块周围多发增粗的供血动脉影(10/12);螺旋CT三维血管重建及MPR重组可显示颈动脉分叉角度扩大(10/12),呈"杯口状",肿块在其上。本组CT增强诊断符合率达100%。结论:颈动脉体瘤的增强CT表现具有特征性,易与其他肿瘤相鉴别,螺旋CTA可清晰显示颈部血管改变。  相似文献   

13.
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附4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嗜铬细胞瘤 4例 ,现将其CT表现与鉴别诊断分析讨论如下。1 材料与方法   4例中 ,男 3例 ,女 1例 ,年龄分别为 38岁、49岁、61岁和65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阵发性高血压和头晕。原发生于肾上腺者 3例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 1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扫描机为GFSYTEC - 1 60 0I型 ,平扫和增强横断扫描 ,层厚及层间距为 5 .0mm ,较大肿瘤加冠状矢状重建。2 结果  本组报告嗜铬细胞瘤 4例 ,5个肿瘤。 3例原发生在肾上腺 (其中 1例为双侧发病 ) ,1例发生在主动脉旁肠系膜下动脉开口处。发生在肾上腺的肿瘤中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一组手部血管球瘤的临床鉴别诊断进行研究.方法 对11例血管球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和病理分析.结果 经病理分析该组病例误诊长达13个月~11年,证实为手部血管球瘤.结论 临床对于男性手部血管球瘤疑似病例容易出现误诊,应在鉴别诊断上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结核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肾结核患者均经CT平扫与对比增强扫描,对其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肾髓质单发或多发囊腔23例(71.9%),常呈囊状低密度影并围绕肾盂似"花瓣"样排列;肾盏、肾盂、输尿管壁不规则增厚23例(71.9%),伴管腔狭窄或扩张;各种钙化16例(50%),以及肾脏体积增大17例(53.1%)或缩小5例(15.6%),肾外形分叶伴积水20例(62.5%)及肾功减退17例(53.1%),以及自截肾1例(3.13%)。结论肾结核在CT平扫和增强扫描像上具有较特征性的CT表现,对肾结核的诊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检查在胰岛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对照病理分析8例胰岛细胞瘤平扫加增强扫描的螺旋CT表现。结果:胰岛素瘤7例,直径为1.0~2.0 cm。CT平扫加增强扫描未发现肿瘤1例;6例CT平扫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为高密度,门静脉期为略高密度。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例,直径为7.7 cm,CT平扫为略低密度,双期增强扫描呈周边明显强化,肿瘤内部不均匀略强化。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岛细胞瘤诊断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