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primary intrahepatic stones,PIS)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法检测胆汁及肝内胆管黏膜组织中Hp—DNA;采用改良fishman法检测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lucuronidase,β-G)。结果37例PIS患者胆汁及胆管黏膜行Hp—DNAPCR检测,总阳性数为26例(70.27%),而对照组胆汁中Hp—DNA仅1例阳性,Hp感染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IS患者有Hp感染者与无Hp感染者外源性β-G比较无明显差异,然而内源性β-G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IS与Hp感染相关,并且Hp可能通过内源性β-G途径参与PIS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β-G)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关系。方法 采用改良的Fishman方法测定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胆汁及肝组织中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结果 (1)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结石侧胆管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非结石侧胆管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左肝结石患者的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左侧明显高于右侧,右肝结石患者的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右侧明显高于左侧,而左右肝同时有结石的患者左右侧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左肝结石患者的肝组织内源性β-G的活性左侧明显高于右侧,右肝结石患者的肝组织内源性β-G的活性右侧明显高于左侧,而左右肝同时有结石的患者左右侧肝组织内源性β-G的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源性β-G也可能参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成石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β-G)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的Fishman方法测定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胆汁及肝组织中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结果(1)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结石侧胆管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非结石侧胆管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左肝结石患者的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左侧明显高于右侧,右肝结石患者的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右侧明显高于左侧,而左右肝同时有结石的患者左右侧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左肝结石患者的肝组织内源性β-G的活性左侧明显高于右侧,右肝结石患者的肝组织内源性β-G的活性右侧明显高于左侧,而左右肝同时有结石的患者左右侧肝组织内源性β-G的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源性β-G也可能参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成石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在两类原发性胆总管结石(胆固醇结石与胆色素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Fishman法检测实验组、对照组胆总管胆汁中内、外源性β-G活性。结果胆红素结石组(PS)、胆固醇结石组(CHS)与对照组(CG)比较,内、外源性β-G活性及总活性均有显著性差异;胆红素结石组与胆固醇结石组之间比较(手术当天)外源性β-G活性差异有显著性,内源性β-G活性差异无显著性。(2)实验组手术当天胆汁中内源性β-G活性与术后第七日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外源性β-G活性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内、外源性β-G可能是这两类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形成与再发的基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在两类原发性胆总管结石(胆固醇结石与胆色素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Fishman法检测实验组、对照组胆总管胆汁中内、外源性β-G活性.结果 胆红素结石组(PS)、胆固醇结石组(CHS)与对照组(CG)比较,内、外源性β-G活性及总活性均有显著性差异;胆红素结石组与胆固醇结石组之间比较(手术当天)外源性β-G活性差异有显著性,内源性β-G活性差异无显著性.(2)实验组手术当天胆汁中内源性β-G活性与术后第七日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外源性β-G活性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内、外源性β-G可能是这两类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形成与再发的基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β-G)活性与胆红素结石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4例胆红素结石,8例胆固醇结石及25例肝外伤之肝组织中β-G活性表达进行定位定量比较研究。结果 胆红素结石肝组织中β-G活性表达阳性反应细胞百分率(49.2%±4.6%)明显高于胆固醇结石肝组织(32.5%±3.8%)和外伤肝组织(27.8%±4.2%),P<0.05; 胆红素结石组内β-G活性表达阳性反应细胞百分率与患者年龄、病程长短、结石大小等因素均无相关性。结论内源性β-G活性与胆红素结石密切相关,不同个体间其活性差异可能是影响结石形成的内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癌组织中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β-G)mRN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法检测25例肝癌组织及10例正常肝组织中β-G mRNA的表达,并分析肝癌组织中β-G mRNA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AFP水平不影响肝癌组织中β-G mRNA的表达.β-G mRNA的表达在有门静脉癌栓以及淋巴结转移者中明显高于无门静脉癌栓以及淋巴结转移者(t=7.857,9.341,P<0.05).结论 β-G mRNA的表达与肝癌患者有无门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密切相关,β-G可能在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游离胆红素(UCB)是否影响胆囊胆固醇及色素性结石的形成以及UCB与相关指标在胆囊结石形成中的关系。方法收集29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胆囊胆汁,分为急性炎症合并结石组(AI)和慢性炎症合并结石组(CI)。分别测定胆汁中的UCB浓度、总胆红素(TB)浓度以及内、外源性肛葡萄糖醛酸酶(β-G)活性。结果Ai组与口组相比,UCB和TB浓度显著降低(P〈0.05);内、外源性β-G活性显著增高(P〈0.05)。UCB浓度与TB浓度呈负相关。结论UCB影响胆囊胆固醇及色素性结石的形成;本组研究中,UCB浓度与TB浓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细菌代谢产物在胆囊结石成石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细菌在胆固醇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测定50例胆囊结现人和15例对照组胆囊胆汁中β-葡萄糖醛酸酶(β-G),内毒素(ET),超氧化的歧化酶(SOD)和糖蛋白含量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胆囊结石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01)。上述指标结石组细菌培养阳性组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0.01),β-G,ET及SOD均与糖蛋白有相关性,尤以SOD明显(P<0.001)。ET与β-G(pH6.8)和SOD之间呈相关关系(P<0.01)。多因素分析表明SOD与ET糖蛋白的影响最大。结论 细胞可能通过其代谢产物(β-G,ET,SOD等)影响糖蛋白的分泌,参与胆囊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β-葡萄糖醛酸酶(β-G)蛋白及β-G mRNA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肝脏组织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半定量分析显示β-G mRNA的表达在肝脏癌组织(3.71±0.32)与癌旁肝组织(1.83±0.22)以及正常肝脏组织(1.71±0.32)间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而癌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正常肝组织、癌旁组织到肝癌组织β-G蛋白的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48.2%±5.5%)、(56.8%±6.2%)和(83.8%±9.1%),呈递增趋势(χ^2=42.33,P〈0.01);β-G蛋白的表达与肝癌病人的门脉癌栓以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因素有关(P〈0.01),而与肿瘤大小、AFP水平无关。结论β-G与肝细胞的癌变过程密切相关,可能在肝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肝胆管结石病即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primary intrahepatic stones,PIS)是指始发于肝内胆管系统的结石,不包括胆囊内排降并上移至肝内胆管的结石,也不包括继发损伤性胆管狭窄、胆管囊肿、胆管解剖变异等其他胆管疾病所致胆汁淤滞和胆管炎症后形成的肝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病是我国的常见病,东南地区及台湾地区为高发区。  相似文献   

12.
金石散对胆道梗阻性胆汁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中药金石散对胆汁性肝纤维化的防治效应。方法:大鼠经手术结扎胆总管造成胆道完全梗阻,以血清碱性磷酸酶(s.ALP)、谷丙转氨酸(s.ALT)及肝组织羟脯氨酸(h.HYP)和脱氧核糖核酸(h.DNA)为指标,观察造模同时服用和胆道再通后经口投予金石散的防治效果。结果:胆总管梗阻后及复通后1周时s.ALP、ALT及h.HYP均明显增高,h.DNA明显降低,肝组织呈明显的淤胆及胆汁性肝纤维化病变;而用金石散防治则能显著改善上述变化。结论:金石散对胆总管梗阻引起的肝组织损伤及胆汁性肝纤维化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尤以胆流复通后为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猴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病程中血及腹腔液β葡萄糖醛酸酶(β-G)的变化以及生长抑素对其的作用.方法实验用猴12只,胰管逆行注入胆汁和5%胰蛋白酶混合液制成ANP模型.治疗组6只,于模型制成后1 h开始以10 μg*kg-1*h-1的速度给予生长抑素,取血或腹腔液,测定β-G活性.结果(1)对照组死亡率为100%(6/6),平均生存时间(31±9) h;治疗组死亡率为50%(3/6),平均生存时间为(53±24)  相似文献   

14.
重症胰腺炎感染期TNFα的变化及对器官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重症胰腺炎感染期TNFα的变化特点与器官功能的关系。方法 测定21例感染期病人的血、尿、胆汁和正常人血清、胆汁内TNFα活性及肝、肾、肺功能。分为细菌阳性组(Ⅰ组,102例次)和阴性组(Ⅱ组,44例次)及正常血清对照组(Ⅲ组,26例)、胆汁对照组(Ⅳ组,11例)。结果 Ⅰ组的胆汁、尿和普液感染病人的血清TNFα活性较Ⅱ组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1、<0.01和=0.08);Ⅰ组胆道感染病人的胆汁内TNFα活性较Ⅱ组显著升高(P<0.01);Ⅰ组和Ⅱ组的血清、胆汁TNFα活性均显著高于Ⅲ、Ⅳ组(P<0.01);Ⅰ组的肝、肾、肺功能较Ⅱ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全血感染期血清、胆汁TNFα活性存在高、低两个水平,前者可能与器官功能不全有关,后者维持机体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清热利胆中药的利胆增效作用。方法:选用健康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清热利胆组、活血化瘀组、清热利胆和活血化瘀合用(利胆活血方)组、熊去氧胆酸组。制作梗阻性黄疸动物模型,5 d后自"T"管端分别注入药液,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胆汁流量,胆汁及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胆汁及血清总胆汁酸、胆汁及血清胆固醇,胆汁及血清磷脂,肝组织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及肝脏MRP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活血化瘀组及清热利胆组比较,利胆活血方能显著促进梗阻性黄疸大鼠胆汁流量、胆汁胆红素、胆汁总胆汁酸、胆汁胆固醇的分泌;能显著降低血清胆红素、血清总胆汁酸、血清胆固醇水平;对胆汁及血清磷脂水平无影响;能显著增加肝组织Na+-K+-ATP酶与Ca2+-Mg2+ATP酶活性;能显著增加肝脏MRP2蛋白的表达。结论:活血化瘀中药对清热利胆中药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肝内结石     
在一篇肝源性胆总管结石的文章中,Digby注意到在香港中国居民中常见肝内胆管结石。目前认为此疾病在下列地区发病率最高,如中国南部、台湾、香港,其次是日本、新加坡。在台湾的发病率最高,其肝内绪石占胆石疾病的30%。肝内结石主要由胆红素钙组成,结石是由产生大量β葡萄糖醛酸酶的多种肠道细菌引起肝内胆管感染而形成的,该酶不与胆汁内的胆红素二葡糖苷酸结合,不结合胆红素与钙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胆红素钙。鉴于肝内结石和肠道中的细菌是相同的,可以认为其  相似文献   

17.
初步探讨肝内胆管结石行肝移植术的适应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行肝移植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先后接受外科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431例的临床资料,手术包括T管插入联合术中胆道纤维内镜肝内取石术、肝切除术、胆总管空肠吻合术及肝移植术.结果 961例患有左或右肝内胆管结石者接受了肝切除术或T管插入联合术中胆道纤维内镜肝内取石术,结石残余率为7.5%(72/961);470例患有双侧肝内胆管结石者接受了除肝移植术外的上述其他手术治疗,结石残余率为21.7%(102/470).残余结石患者中仅15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接受了肝移植术,术后患者全部存活.根据胆汁性肝硬变的程度,受者分为胆汁性失代偿性肝硬变(n=7)和胆汁性代偿性肝硬变或无肝硬变(n=8)2组.2组在手术时间、液体灌注量及失血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汁性失代偿性肝硬变组7例患者中有6例出现了手术并发症,而胆汁性代偿性肝硬变或无肝硬变组受者恢复平稳,未出现并发症.所有受者术后1年的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满意度较移植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对于肝硬变明确者、继发性胆汁性失代偿性肝硬变者、或肝内胆管结石弥漫性分布难以取出且无法行肝切除、胆总管空肠吻合和胆道镜手术者,可选择肝移植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肝癌患者血清及癌组织中β-葡萄糖醛酸酶同步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体内β-葡萄糖醛酸酶(β-G)变化现规律。方法采用ELISA法、免疫组化法对3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肤癌组中β-G进行同步研究,并对其中10例进行免疫电镜研究。结果β-G在肝癌患者血清及癌组织中部呈过度表达,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β-G机能学及形态学的联合检测,可能成为肝癌诊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新的人肝脏及肾脏组织中β-葡萄糖醛酸酶(β-G)mRNA的检测方法,并进行不同组织间的比较。方法收集10例正常肝脏、10例正常肾脏及8例肝癌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β-G mRNA在各组织中的表达。结果β-G mRNA的基因扩增产物在人肝脏及肾脏正常组织及肝癌组织中均可被检测,且产物大小一致,均为422bp;β-G mRNA相对表达含量在正常肝脏组织(1.71±0.32)和正常肾脏组织(1.83±0.22)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肝脏组织与肝癌组织(3.88±0.8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查找基因文库中的β-G基因序列并自行设计软件合成引物,检测肝脏及肾脏组织中β-G mRNA基因表达的方法是可行的,对进一步对不同组织中β-G mRNA变化的探讨以及分子机理研究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发性左肝内胆管破裂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发性肝内胆管破裂引起胆汁性腹膜炎,并发中毒性休克,在临床上属于少见的急腹症之一。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9—2005年期间收治自发性左肝内胆管破裂3例,其中1例误诊误治,2例为胆汁性腹膜炎并发中毒性休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