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吴茱萸次碱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及其机制。 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和4个实验组,实验组大鼠以5%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制作SAP模型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乌司他丁、吴茱萸次碱、乌司他丁+吴茱萸次碱处理。术后24 h,行病理学检查,并检测各组血清淀粉酶活性及血浆与胰腺组织和内皮素1(EF-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 结果:除假手术组外,各实验组大鼠均胰腺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胰腺炎病理改变;与假手术组比较,各实验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清淀粉酶活性升高,血浆与胰腺组织ET-1浓度增加,而血浆与胰腺组织CGRP含量在吴茱萸次碱处理组与联合用药组均明显升高(均P<0.05),其余实验组无明显改变(均P>0.05);实验组中,各药物处理组胰腺病变程度、血清淀粉酶活性、血浆与胰腺组织ET-1浓度均较生理盐水处理的模型组明显降低,且均以联合用药组最为明显(均P<0.05)。 结论:吴茱萸次碱对大鼠SAP具有治疗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增加CGRP水平从而改善胰腺组织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2.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早期干预大鼠急性胰腺炎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大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变化并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Valsartan)对其的早期干预作用。方法 5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急性胰腺炎组、缬沙坦干预组。采用胆胰管逆行注射法制做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缬沙坦干预组在制模后10 min给予缬沙坦 40 mg/kg。在病程不同时间点测定大鼠血清淀粉酶、脂肪酶、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并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急性胰腺炎组随病变进展,胰腺炎病理由水肿向出血坏死发展,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持续升高。缬沙坦干预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较急性胰腺炎组明显升高(P<0.05),其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水平,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较急性胰腺炎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早期应用缬沙坦可使急性胰腺炎大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明显升高,对大鼠急性胰腺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8只、SAP组24只、迷走神经切断(VNC)组24只和迷走神经刺激(VNS)组24只。其中SAP组、VNC组和VNS组根据1、3、6小时不同取材时间各自分3小组,每组8只。经胆胰管逆行注入5%牛磺胆酸钠建立大鼠SAP组模型;SAP组制模后,立即切断双颈部迷走神经建立VNC组模型;VNC组造模后,立即予以左迷走神经近心端以5V,2 ms和1Hz强度的电流持续刺激20 min产生VNS组模型。1、3、6 h剖杀各组大鼠。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ET和NO水平,观察胰腺病理改变。结果:SAP组和VNC组ET、NO、ET/NO比值和胰腺病理组织学评分较Sham组均显著增高(P<0.05)。相比SAP组,VNC组NO含量降低,ET/NO比值及胰腺病理组织学评分显著上升(P<0.05)。VNS组ET/NO和胰腺病理组织学评分显著下降,NO含量明显升高,较SAP组和VNC组(P<0.05)。结论迷走神经刺激可增加一氧化氮合成或释放,减轻ET/NO比值失衡,改善微循环,减轻大鼠重症胰腺炎胰腺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AP)时大鼠体液因子和组织病理学的表达及川芎嗪对其的影响,探讨川芎嗪(TMP)对AP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十二指肠胆胰管逆行加压注射5%牛磺胆酸钠的方法制备大鼠AP模型,动态观察大鼠血浆丙二醛(MDA)、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a(TXB2/6-Keto—PGF1α)比值(TIP)、胰腺细胞凋亡指数(AI)、胰腺组织形态及大鼠72h死亡率、平均生存时间等各项指标。结果川芎组大鼠血浆MDA:1.45±0.22(12h)、T/P比值:6.52±0.96(12h)、胰腺组织病理评分:4.85±0.98(6h)、AI:9.88±0.98(6h)与胰腺炎组比较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MP对AP治疗作用与其纠正TXA2、PGI2失衡,改善AP大鼠的微循环,减少自由基造成的损伤,诱导细胞凋亡,减少胰腺细胞坏死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急性胰腺炎(AP)大鼠血浆血栓素、前列环素比值的变化及川芎嗪(TMP)对该比值的影响及其意义。笔者通过十二指肠胆胰管逆行加压注射5%牛磺胆酸钠的方法制备大鼠AP模型,动态测定AP大鼠血浆血栓素与前列腺环的比值(T/P)、淀粉酶(AMY)、腹水量及胰腺病理改变等的变化及TMP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示AP时,T/P值增高,其增高程度与AP病变程度有关;经TMP治疗后,大鼠T/P值明显降低(P<0.05),且与AP病理改变的减轻、血清淀粉酶的下降基本同步(P<0.05)。提示TMP通过降低T/P值,减轻胰腺微循环障碍,对AP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黄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的作用机理。 方法 :用胰胆管内逆行注射去氧胆酸钠法制作大鼠SAP模型 ,随机分为对照组、SAP组、大黄素治疗组 ,动态测定术后 0h、6h、12h各组血清TNFα及IL - 6浓度 ,并取胰组织作病理学检查 ,同时应用TUNEL技术分析大鼠胰腺腺泡细胞凋亡的变化。 结果 :发现大黄素给药后 6h及 12h时血清TNFα、IL - 6水平明显降低 ,腹水量减少 ,胰组织病变程度改善 ;术后 6hSAP组胰腺腺泡细胞凋亡指数为 (3 92± 0 94 ) ,大黄素治疗组为(2 6 5 0± 6 72 ) ,两组比较 ,P <0 0 5。 结论 :大黄素可明显抑制大鼠胰酶及TNFα、IL - 6的释放 ,并且诱导已受损的不可恢复的腺泡细胞凋亡 ,从而改善大鼠重症胰腺炎的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虎杖甙(polydatin,PD)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e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SAP模型组和PD治疗组各组模型制备成功后6 h,分别采集各组大鼠静脉血液标本和胰腺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分别检测血液中内皮素-1(ET-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量,并检测血淀粉酶(AMY),光镜下观察胰腺组织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测胰腺细胞内超微结构的病理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AP模型组和PD治疗组血中AMY、ET-1、1CAM-1浓度均有明显升高(P<0.01);而PD治疗组的血中AMY、ET-1浓度与SAP组比较有明显下降(P<0.01)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相对于对照组,PD治疗组和SAP模型组光镜下可见胰腺细胞坏死、微血管出血等病理改变,电镜下胰腺细胞内各细胞器均有不同程度结构、功能改变:而PD治疗组胰腺病理变化比SAP模型组明显减轻.结论 早期应用PD对治疗急性胰腺炎具有一定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PD通过抑制SAP大鼠血液中ET-1的表达,阻止微血栓形成;进而改善胰腺微循环,减轻胰腺组织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8.
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Ⅱ在急性胰腺炎大鼠病程演变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在急性胰腺炎病程演变中的作用。方法:42只SD大鼠分急性胰腺炎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作胃窦切开缝合术,血管胰腺炎组用十二指肠闭襻法复制急性胰腺炎模型,结果:(1)急性胰腺炎组随着病变的进展,血浆淀粉酶升高,病程10h时胰腺炎病理呈水肿性改变,24h时呈出血坏死性改变;病程24h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显高于10h(P<0.05)。(2)急性胰腺炎组血浆肾素活性在病程10h时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24h时略高于10h,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急性胰腺炎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在病程10h,24h时均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24h又显高于10h(P<0.05)。结论:肾素、血血管紧张素Ⅱ在急性胰腺炎病变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急性胰腺炎大鼠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变化以及卡托普利的干预效应。方法 63只SD大鼠分对照组、急性胰腺炎组、卡托普利干预组三组,进行不同处理。急性胰腺炎组用十二指肠闭襻法制作急件胰腺炎模型,干预组在制模后立即腹腔注射卡托普利(5 mg/kg),在病程不同时点测定血浆淀粉酶(AMY)、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水平,并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1)急性胰腺炎组随着病变的进展,胰腺炎病理由水肿向出血坏死发展,病程10h内,PRA、Ang Ⅱ水平升高,胰腺炎病理呈水肿性改变;10h后,Ang Ⅱ继续升;苟,PRA却升高不显著,但仍保持高水平,病程24h胰腺炎病理呈出血坏死性改变,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的会高于10h(P<0.05)。(2)卡托普利干预组随着胰腺炎病变进展,血浆PRA、Ang Ⅱ水平低于急性胰腺炎组,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低于急性胰腺炎组(P<0.05)。结论 早期运用卡托普利可降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对大鼠急性胰腺炎病变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一再灌注(I/R)损伤对大鼠急性胰腺炎(AP)胰腺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54只按编号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6)、胰腺炎组(n=24)和I/R损伤组(n=24)。经胆胰管逆行加压注入3%牛磺胆酸钠建立大鼠AP模型,在此基础上,I/R损伤组通过暂时阻断脾下动脉造成局部胰腺I/R模型,对照组于术后lh,其余两组于术后1h、3h、6h和12h采取断颈方法分批处死动物,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换酶(TdT)介导的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缺血一再灌注区胰腺细胞凋亡。并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胰腺炎组大鼠术后1h、3h胰腺组织仅为充血、水肿性改变,6h出现出血、坏死性改变;而1/R损伤组大鼠术后1h缺血一再灌注区胰腺呈现出血、坏死性改变,病变持续加重;AP后胰腺凋亡细胞明显增多,I/R损伤组和胰腺炎组的凋亡细胞高峰值分别在术后3h和6h;I/R损伤组术后1h、3h缺血一再灌注区胰腺凋亡细胞显著高于相应时相的胰腺炎组(P<0.01,P<0.05).而6h、12h明显低于胰腺炎组(P<O.05,P<O.01)。结论I/R损伤在促发胰腺炎从水肿型向出血坏死型转化过程中,同时诱导胰腺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可能是阻止AP病变加重的一个有利反应。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