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眼弱视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蕾  严良  陆豪 《眼科新进展》2002,22(4):256-258
目的 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ERG)技术,同时记录分析视网膜的线性成分(一阶kernel反应)和非线性成分(二阶kernel反应),从而可以了解视网膜不同层次,不同部位的功能及是否存在异常。方法 共观察了18例单眼性弱视按1987年全国斜弱视学组标准确诊,采用德国Roland公司的多焦视网膜电图,用M系列刺激,检查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5个环61个六边形的一阶kernel反应(firt order kernel,FOK)和二阶kernel反应(second order kernel,SOK)。结果 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一阶kernel反应各环的振幅密度值与对侧眼无差异;(2)二阶kernel反应的第一环的振幅密度值均明显低于对侧眼;(3)二阶kernel反应的2-5环的振幅密度值与对侧眼无差异;(4)一阶kernel和二阶ker-nel反应的各环的峰潜时与对侧眼无差异。结论 (1)弱视眼视网膜感光细胞层无异常改变,不存在损害;(2)弱视眼黄斑部可能存在视网膜内层及x型神经细胞的损害;(3)弱视眼神经信息的传递在视网膜层无延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弱视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VERIS Science^TM4.2多焦电生理系统对24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分别进行多焦图形视觉诱发电位(VEP)、视网膜电图(ERG)同步记录和多焦闪光VEP、ERG同步记录,并与30例正常对照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不同视网膜区域弱视眼多焦图形VEP、ERG反应和多焦闪光VEP、ERG二阶反应振幅均降低,VEP特征峰潜时延长,ERG潜时无改变。弱视眼多焦闪光一阶反应VEP、ERG的反应振幅密度均降低,潜时无明显改变。多焦图形VEP波形异常程度中心区大于周边区,且与弱视眼的视力异常程度有相关性。弱视眼多焦图形和闪光二阶反应的视网膜.皮层传导时间(RCT)显著延长,闪光一阶反应RCT三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弱视眼的mVEP和mERG具有明显的特征性改变,表明弱视眼的视网膜、视觉传导通路和视皮层都存在明显损害,且中心区损害重于周边区,中枢损害重于视网膜。(中华眼科杂志,2005,41:41-46)  相似文献   

3.
用多焦视网膜电图方法研究弱视眼视网膜功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用多焦视网膜电图的方法对两种类型单眼弱视弱视眼与健眼的视网膜功能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弱视的视网膜功能状况。方法使用视觉诱发电位仪,刺激图形为黑白同心圆形阵列,共有63个刺激单元,刺激野30°,检测52例单眼弱视儿童,对弱视眼与健眼一阶反映的P1波振幅密度值及潜伏期值进行比较。结果(1)弱视眼与健眼第一环P1波振幅密度值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双眼第二至第五环P1波振幅密度值、双眼各环P1波潜伏期值均无统计学差异。(2)所有弱视眼与健眼在第一环P1波振幅密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弱视眼第一环P1波振幅密度值在不同程度及类型弱视中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功能存在异常,而周边视网膜功能无异常改变,信息传导时间在视网膜层无异常。(2)不同程度及类型的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功能异常的程度未见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4.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SC)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特征。方法 对18例(18眼)CSC患者的患眼和对侧眼做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记录61个部位反应,比较分析视网膜后极部不同区域的a波(第1个负波)和b波(第1个正波)平均反应振幅密度。结果 CSC眼组1~3环a波和b波平均反应振幅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多焦视网膜电图能对CSC局部视功能进行定量定位测定,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效果监测提供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380例高度近视眼多焦视网膜电图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高度近视眼患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分布特征,探讨高度近视眼患者早期视网膜功能改变。方法连续收集高度近视眼患者380例(720眼)和正常对照者280例(560眼),采用德国Roland公司生产的RETIscan多焦视觉电生理检查系统,记录一阶反应的P1波波形与数值,分析比较其5个环形视网膜区域的变化情况。结果 380例高度近视组5个环形视网膜区域的P1波平均反应密度值、振幅总和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潜伏期值比对照组明显延长,其中以1环和2环改变最为明显,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反应密度、振幅均降低,潜伏期延长,以黄斑中心凹区域改变最为明显,说明高度近视眼患者的早期视网膜损害主要发生于黄斑中心凹区域。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electroretinogram,mfERG)对正常对照眼和特发性视网膜前膜眼进行检测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方法:用VERISScience4.0视诱发反应图像系统对17例(20只眼)正常对照者和15例(19只眼)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进行检测。结果: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皆出现程度不同多焦视网膜电图异常,与正常对照组的比较显示视网膜前膜组1~6环的P1波反应密度值和1~6环的N1波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视力与第一环振幅无相关但与第一环的潜伏期存在相关。结论:多焦视网膜电图可用于对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进行视功能评估。  相似文献   

7.
黄斑病变的M-ERG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 (M ERG)观察视网膜功能。方法 :对 16例 (16眼 )经眼底荧光素造影证实的单眼黄斑区病变 (中浆、老年性黄斑病变、外伤性黄斑出血等 )者分别应用二进制短M序列记录多焦视网膜电图 (RETIscanMultifocalERG ,M ERG)及按ISCEV标准记录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GanzfeldF ERG) ,分析患眼与对侧眼的M ERG一阶kernel反应 (FOK )、F ERG混合最大反应 (MCR) ,评价其视网膜功能。结果 :16例黄斑区病变眼的M ERG中心 1环P1波振幅密度值较对侧 (正常 )眼明显降低 (P <0 0 1)、峰潜时缩短 (0 0 10 0 5 ) ;而F ERGa、b波振幅、峰潜时与对侧正常眼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正常眼M ERG中心 1环的P1波振幅密度值最大、峰潜时最长。结论 :黄斑区病变可使M ERG中心 1环 (黄斑中心凹周围 0~ 5°区域 )的一阶kernel反应振幅降低、峰潜时缩短 ;短M序列记录时程短、采样少 ,可能更适合固视力差或检查欠合作者 ;M ERG通过不同的kernel反应可反映视网膜外层 (感光细胞层 )和内层 (神经节细胞等 )的功能 ,对评价后极部尤其是黄斑区视网膜功能有独特作用 ,其优越性大于全视野ERG。  相似文献   

8.
龚铠  刘东伟  王炜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0):1915-1917
目的:探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一阶(first order kernel,FOK)和二阶(second order kernel,SOK)反应在亚临床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14-06/2015-05确诊为2型糖尿病,但眼底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32例58眼作为糖尿病组,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反应、二阶反应检查,并与同期门诊检查的正常组对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FOK总和反应b波潜伏期无明显延迟,而b波的振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9,P=0.012).糖尿病组SOK总和反应b波的峰时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3,P=0.025),且b波的振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3,P<0.01).糖尿病组a波在FOK和SOK中的振幅和潜伏期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将b波振幅、潜伏期分别与糖尿病病程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波振幅与病程呈负相关,而b波潜伏期与病程无相关性.结论:在亚临床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FOK、SOK均有变化,主要反映在b波的振幅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与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图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共同性内斜视弱视眼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方法 采用德国Roland公司生产的RETI Scan多焦视觉电生理检查系统对13例20眼共同性内斜视弱视眼(研究组),10例20眼正常眼(正常对照组)进行检测,记录一阶反应的波形与数值,分析其5个环形视网膜区域的反应.结果 研究组3个环形视网膜区域环1、环2、环3的平均反应密度(75.06±22.68)nV·deg-2、(45.96±15.12)nV·deg-2、(32.24±9.49)nV·deg-2,低于正常组(136.15±29.08)nV·deg-2、(65.51±12.33)nV·deg-2、(43.15±11.02)nV·deg-2,振幅(1.12±0.41)μV、(0.89±0.27)μV、(0.89±0.38)μV、低于正常组(1.75±0.49)μV、(1.33±0.29)μV、(1.19±0.29)μV;潜伏期较正常人明显延长[研究组:(47.49±3.54)ms、(43.24±2.91)ms、(41.29±3.59)ms;对照组:(39.92±1.93)ms、(38.01±1.36)ms、(36.24±1.25)ms],2组环1、环2、环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组环4、环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1),共同性内斜视弱视眼的视网膜损伤主要发生在黄斑区中心凹处.结论 共同性内斜视弱视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反应密度与振幅均降低,潜伏期延长,黄斑中心凹处最为明显,说明共同性内斜视弱视的视网膜损害主要发生在黄斑区中心凹处,存在黄斑抑制,是中心视力损害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Li JJ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7):583-584
在中华眼科杂志2004年第10期(655—662页)发表的“弱视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的研究”(以下简称“弱视多焦研究”)一文中,作者检测了屈光参差性弱视(28例)、斜视性弱视(25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14例)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el ectroretinogram,mfERG)的一阶、二阶反应振幅密度和潜伏期,并与正常儿童(30例,包括6例单眼眼外伤患者的健眼)进行比较。其结论为“弱视患者mfERG有明显改变,提示弱视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受损,但神经信息的传递无延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挫伤眼球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改变,探讨多焦电生理检查在眼球挫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视网膜挫伤患者44例47眼,应用国产多焦电生理系统国特GT2000NV进行MERG检查,对伤眼与正常眼的总体参数及各环的振幅和潜伏期进行比较。结果:受伤眼的矫正视力与中心凹区一环的b波振幅密度之间具有线性正相关关系:伤眼与正常眼之间多焦视网膜电图的a波及b波的潜伏期及一环b波振幅密度值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国产多焦电生理系统能够客观反映挫伤眼球的视功能损害程度,是评价眼球挫伤患者视功能的客观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2.
正常眼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分析正常人眼多焦视网膜电图 (m ERG)测量值 ,并探讨正常眼视网膜后极部不同部位的电生理功能。方法 :对 19例 (2 5眼 )散瞳正常眼作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 ,记录 6 1个部位反应波形图 ,分析视网膜后极部不同区域的a波 (第 1个负波 )和b波 (第 1个正波 )的潜伏期、振幅值及振幅密度。结果 :视网膜后极部中心环 (第 1环 )振幅密度为最高 ,a波为 (33.92± 18.95 )nV/deg2 ,b波为 (6 8.78±19.84 )nV/deg2 ,随着离心度的增加 ,各振幅密度逐渐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a波及b波潜伏期、振幅及振幅密度在四个象限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多焦视网膜电图能客观、定位、定量地测定视网膜后极部不同部位的视功能 ,其测定的正常值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参考数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视网膜挫伤的多焦视网膜电图 (mf -ERG) ,在视网膜挫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 3 0例 ( 3 0眼 )视网膜挫伤 ,应用德国罗兰多焦电生理系统RETIscanversion 3 .15进行mf ERG检查 ,对 1环、1~ 3环、4~ 6环及 1~ 6环的波和P1波的振幅密度和潜伏期与对侧正常眼对照 ,并对患眼 4个象限的N1波以及波的振幅密度和潜伏期进行比较。结果  1环、1~ 3环、4~ 6环及 1~ 6环的N1波和P1波的振幅密度与对侧眼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潜伏期的差异显著性 (P >0 0 5 ) ,患眼 4个象限的mf ERG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mf ERG能够客观反映视网膜挫伤的视功能损害程度 ,是评价视网膜挫伤时后极部视网膜功能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4.
严良  赵婕  丁琦  徐翀  秦洁  陆豪 《临床眼科杂志》2006,14(3):207-209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早期视网膜病变时视网膜功能的变化。方法对中心视力正常、眼底正常或为轻度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分别行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 ERG)一、二阶kernel反应(first and second order kernel,FOK&SOK)检查。将结果正常同龄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1环(黄斑中心凹)的FOK P_1波振幅密度值降低,后极部30°视网膜总合反应的N_1、P_1波峰时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92,P=0.0136;t=2.1124,P=0.0391和t=2.0241,P=0.0477);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1环(黄斑中心凹)的SOK P_1波振幅密度值降低,峰时延迟,后极部30°视网膜总合反应的P_1波振幅密度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00,P=0.0086;t=2.5515,P=0.0136和t=2.7990,P=0.0070)。结论糖尿病眼中心视力尚正常时,由mf-ERG检得的黄斑中心凹和后极部视网膜功能已有异常;kernel反应异常表明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内、外层视网膜功能均已受到损害,kernel反应的振幅和峰时是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视网膜颞上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各参数的特征.方法 时视网膜颞上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的病例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分析其一阶反应,比较不同程度黄斑水肿、患眼与对侧眼N1、P1波振幅密度及潜伏期的差异.结果 局限性黄斑水肿组1环N1波振幅密度和潜伏期分别为:(25.17±2.45)nV·deg-2、(20.48±5.02)ms,黄斑囊样水肿组分别为(18.26±2.20)nV·deg-2、(24.07±3.49)ms,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40、P=0.035);P1波振幅密度在局限性黄斑水肿组为(63.26±22.02)nV·deg-2,弥漫性黄斑水肿组为(42.03±16.25)nV·deg-1,黄斑囊样水肿组为(41.71±15.24)nV·deg-2,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眼1环、2环及3~5环N1、P1波振幅密度及N1波潜伏期与时侧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环P1波潜伏期与对侧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颞上象限N1波和P1振幅密度分别为(6.24±3.18)nV·deg-2、(15.53±7.52)nV·deg-2,N1波和P1波潜伏期分别为(22.24±1.93)ms、(40.37±3.56)ms,与对侧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在多焦视网膜电图上表现以中心凹处的改变最明显;P1波振幅密度及N1波潜伏期可做为敏感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 mf-ERG)评价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的患眼及对侧眼视网膜功能. 方法 mf-ERG检测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为单眼CSC患者20例40只眼,年龄31~53岁,平均年龄41岁,男13例,女7例.CSC患眼视力0.2~0.8,对侧眼视力0.8~1.5.同时设立对照组24例29只正常眼(视力≥1.0,无其它眼病),年龄30~54岁,平均年龄37岁.mf-ERG检测选用61个六边形刺激成分,提取所刺激部位的一阶反应波形,按不同离心度从中央向周边分成5个环反应波,对N1、P1波的振幅密度和潜伏期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不仅CSC患眼1~3环处P1,N1波的振幅密度较正常眼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P<0.01),而且CSC患眼的对侧眼1、2环P1,N1波的振幅密度较正常对照眼低,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同时CSC患眼的对侧眼1~2环处P1波振幅密度较患眼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P<0.01),但对侧眼各环N1波振幅密度较CSC患眼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P>0.05).而且5个环N1、P1波潜伏期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P>0.05). 结论 CSC是一种累及双眼的黄斑病变,不仅表现为患眼黄斑区视网膜功能下降,而且对侧眼黄斑区视网膜功能也有影响.mf-ERG是一种敏感的视功能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试并比较正常人和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患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方法 应用美国EDI公司生产的VERIS Science 4.0视诱发反应图像系统对正常人13例(13眼)和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患者6例(12眼)进行检测,并将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患者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的N1、P1波的潜伏期和平均反应密度值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患者各环N1、P1波潜伏期均明显长于正常人而反应密度值均低于正常人.结论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患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有明显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8.
多焦视网膜电图一级反应的测量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多焦视网膜电图一级反应进行测量并对各种变异进行分析。方法 应用 VERIS 4 .0视觉诱发反应图像系统对三组不同年龄组的正常人 (共 4 4例 5 0只眼 )及各种眼病病人 (共 12 5例 15 0只眼 )进行检查。结果 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图振幅在第一环处反应密度最高 ,随着离心度增加 ,反应密度值逐渐降低 ;潜伏期在第 3环处最短 ,向 1环处和 6环处渐增加 ;随年龄增加 ,各环各波振幅有所降低而潜伏期有所延长。不同类型视网膜病变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改变模式不同。结论 多焦视网膜电图在正常人存在年龄性影响 ,在患者存在病变部位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二阶kernel反应在亚临床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变化特点,评价其发现糖尿病早期视功能变化的作用.方法 选择确诊为2型糖尿病、经散瞳眼底镜检查均未见视网膜病变患者32例,进行mf-ERG二阶kernel反应检查,并与正常组对照.结果 mf-ERG二阶kernel反应在亚临床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已有异常:在5个环中,1-2环a波潜伏期延迟,1-5环b波潜伏期延迟,1-3环b波振幅总和、振幅密度减低,5环b波振幅密度减低;在4个象限中,鼻上象限b波振幅密度减低,颞下象限b波潜伏期延迟,振幅总和减低,颞上象限a波、b波潜伏期延迟,b波振幅总和、振幅密度减低.结论 mf-ERG二阶kemel反应可较敏感地检测出亚临床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功能异常,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弱视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Ju H  Zhao KX  Zhou N  Zhang W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0):655-662
目的 探讨弱视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 (mfERG)的改变和视网膜的损害。方法 对 2 8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 (A组 )、2 5例斜视性弱视患者 (B组 )、14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 (C组 )行mfERG检测 ,记录总体和不同视野区域的一阶、二阶反应N1波、P1波的振幅密度和潜时 ,并与正常对照者 (D组 )进行比较。结果 A、B、C组mfERG的一阶反应P1波、N1波和二阶反应P1波的振幅密度均降低 (P <0 0 5 ) ,且这种改变在视野中央明显 ,随偏心度的增加而减少。 4组mfERG均表现颞侧视野一阶反应P1波、N1波振幅密度较鼻侧视野降低 ,且潜时延长 (P <0 0 5 ) ;上方视野二阶反应P1波振幅密度均低于下方视野 (P <0 0 5 ) ,其余指标上、下方视野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A、B、C组各阶反应波的潜时与D组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弱视患者视力与mfERG指标之间无线性相关关系 (P >0 0 5 )。A、B组中健眼mfERG指标与患眼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与D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弱视患者mfERG有明显改变 ,提示弱视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受损 ,但神经信息的传递无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