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乔治亚州人类资源部的公共健康科在疾病控制中心的技术支持下,分析了乔治亚洲所有输血服务机构的急性输血反应率报告,快速启动了追溯性调查。材料和方法 为确定2002年1月和2003年1月间(即调查期间)输用血液成分的单位数量(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和血液成分类型导  相似文献   

2.
正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对于血液制备和发放过程中血液外观的检查有明确的要求和标准。我们近期在成分制备目视检查中陆续发现了3袋血液中有不明白色颗粒物。在排除血袋质量问题的前提下,我们对这3袋白色颗粒物成分进行了取样分析,结果一致,现将其中1袋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背景2003年1月下旬,美国的一些血液中心和医院自发地暂停了一些红细胞和血浆单位的输血用途,因为在其中发现了不明原因的白色颗粒状物(WPM)。为了更好的了解WPM,采用许多技术手段,分析Terumo采血中心发现的颗粒的性质。设计和方法将AS一5非少白细胞红细胞和血浆袋放置在一个平台上,静置大约10分钟,作目视检测。将分离的微粒放在显微镜载玻片或塑料管,作进一步分析。应用电子显微镜,光  相似文献   

4.
5.
推广成分输血,提高输血疗效,减少输血反应,是当今输血技术的一大进步。浓缩红细胞(Red Blood Cell Concentrate,RCC)和少白细胞红细胞(Leukocyte-Poor Red Blood Cell,LP-RBC)是目前血站供给临床使用较多的血液成分制剂。随着血液质量的提高,临床上细菌性发热反应和ABO血型不合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已很少发生,约90%的输血反应系非溶血性、非细菌性输血反应,这些反应大多与输入的白细胞有关,因白细胞抗体的产生而造成输血失败。为此笔者对RCC和LPRBC制剂在临床使用时发生输血反应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两种血液成分与输血反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血液和血液成分制剂中细胞膜微粒的形成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膜微粒(MP)是指大小为0.05~1.5Mm的包含来源细胞膜蛋白的脂质颗粒。MP循环于血液中,在多种病理情况下可见其升高。血浆中存在有来源于血液细胞、上皮细胞和其他类型细胞的多种MP。MP具有重要的生理学意义,可能参与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诱导细胞信号传导,甚至在不同种类的细胞之间传递受体。在血栓形成、炎症、肿瘤转移或对病原体的反应过程中,MP都具有重要病理学意义。由于MP存在于血浆和血液细胞制剂中,研究其在血液制剂制备和贮存过程中的释放,对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献血者筛查、病原体抗原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的全覆盖,感染性输血风险已降至极低水平,病原体灭活技术(PRT)在保障血液安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理想的PRT除了能有效去除血液中的目标病原体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血液中有效成分的活性、不影响被处理血液成分的治疗效果.本文主要对病原体灭活技术的发展进行概述,并...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分离机分离血小板的质量。[方法]比较分离机制备和手工制备的血小板在血小板回收率、红细胞、白细胞的差别。[结果]分离机制备的血小板在回收率上要明显高于手工分离,而且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混入量也明显低于手工制备。分离机制备后血小板在形态上也没有过多的改变,没有造成血小板凝聚。[结论]建立的手工分离血小板标准化制备技术适合大部分采供血机构。  相似文献   

9.
输血治疗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和抢救病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异体输血存在着诸多不良反应.如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NHTR)即为最常见的输血反应之一.其发生主要由于输注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产生HLA抗体,引起同种免疫反应。导致发热等不良症状。发生率在10.2—41.0%。为了防治因输注白细胞后产生HLA抗体进而引起FNHTR的发生。本院已将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将去白细胞输血患者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BacT/ALERT 3D全自动微生物侦测系统在鉴别血液成分细菌污染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分析室间质评标本检测结果的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以评价检测系统性能,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血液及成分抽检标本结果对血液的污染情况进行监测。结果室间质评标本共71份,仪器报阳预警40份,阳性符合率97.5%,阴性符合率100.0%。血液及成分抽样标本共1 584份,假阳性率为0.6%。结论通过分析和评价检测系统在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及时查找并分析原因,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细菌监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实现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的自动化和标准化。方法通过成份分离仪制备血小板与手工制备血小板2种方法对血小板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分离仪制备的血小板,重量比较稳定,CV值为5.0%;手工分离制备的血小板重量的稳定性较差,CV值为32.4%。而混入的白细胞和红细胞2种方法也有统计学意义,前者t=14.52,P<0.01;后者t=7.89,P<0.01。结论使用TACE-Ⅱ血液成分分离仪制备血小板能够保证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为掌握本市卫生从业人员血液中HBsAg携带情况,指导今后卫生工作。我们于2002年6月至2003年6月,对嘉峪关市从事食品、公共场所的从业人员采集血样做了HBsAg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胃泌素瘤往往以1cm直径以下者多发。多不能用影像诊断,局部诊断不易。近来报道了该肿瘤的肠促胰液肽反应的新型局部诊断法。其为于胰动脉选择性增加肠促胰液肽的分泌而从静脉血中胃泌素的反应性升高判断局部肿瘤的存在。其不但于术前且也可在术中判断胰脏可否全切。术中肠促胰液肽负荷试验测定胃泌素要求必须快速而精确,然迄今所使用的商品试剂只是单纯的缩短反应时间,就常规法来说并未解决缓慢的离心分离的时间问题。我们以提高B/F分离的速度为目的进行了新的测定法研究,使全血标本测定时间缩短到50min,文中一并报告病例运用如下。1…  相似文献   

14.
全血采集后在室温保存的最长时间从8小时延长到24小时,有多方面的益处。欲作上述变更,除需表明经室温保存24小时后的全血所制备的血液成分仍保持其功能外,还需证明延长室温保存时间不增加细菌的繁殖。为此,将2单位全血混合,接种细菌后再分成2个单位,分别室温保存8小时和24小时,然后分离血液成分;在血液成分的贮存过程中,检查其中所含细菌的水平。结果表明,对所试验的5种常见血液污染菌,全血在室温保存24小时并不增加这些细菌在血液成分贮存过程中的繁殖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对血站2010~2011年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于2012~2013年采取相应的预防处理对策,比较2010~2013年4年间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率。结果在成分制备过程中常见的导致血液报废的原因包括脂肪血(92.18%)、颜色异常(4.31%)、离心破袋(1.34%)、渗漏(0.90%)、热合不严(1.27%);2012~2013年相对于2010~2011年各项原因导致的血液报废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3年相对于2012年又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导致的血液报废和人为因素以及仪器设备等有关,医护人员规范操作,提升操作技巧,定期维护或维修设备,对减少血液成分制备过程引起的血液报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血液灌流对急性中、重度毒鼠强中毒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通过64例中、重度毒鼠强中毒病例的治疗,评价血液灌流在治疗毒鼠强中毒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中、重度中毒病人于血液灌流前后及清醒、抽摔停止时的血毒浓度进行测定,血液灌流的间隔时间为24h。并对入院时、第3天、第7天的生化酶学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血毒浓度与临床症状:血毒浓度越高,其临床症状越明显;②血液灌流疗效:血液灌流能有效地降低血毒浓度,迅速改善临床症状,对于毒鼠强中毒的疗效显著,一般经2-4次灌流后即可达到治疗目的。③酶学指标变化:酶学水平与血毒浓度密切相关,随着血毒浓度下降,酶学指标则迅速下降,接近正常。结论:血液灌流是清除血中毒鼠强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1 前言 尿液颗粒计数自动化要求标准化的参考程序提供校准物,并保证其结果精确性和有效性.国际血液实验室特别工作组提议一份参考程序,范围涉及尿液的红细胞、白细胞、管型成分、鳞状上皮细胞.它以ISO/DIS(国际标准化委员会)草案国际标准78-2为基础,同时参考了ISO/CD15195,考虑了检测物与检测要求,在现有模式的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9.
国产抗-HCV ELISA试剂在血液筛查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抗-HCV酶免国产试剂检测结果可疑及阳性标本进行确认检测以加强对抗-HCV筛查试剂的质量控制.方法采用ELISA、重组免疫印迹分析(recombinant immunoblot assay, RIBA)、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284份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284份标本中确认阳性标本158份,确认阴性标本119份,检测结果不确定(单片段抗体阳性)的标本7份.国产试剂Ⅰ或国产试剂Ⅱ检测阳性的标本222份,2种试剂检测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当2种国产试剂对同一标本进行检测时结果不相符合的可以用分片段试剂进行进一步确认,以降低血液的报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快速鉴定血培养中阳性的白念珠菌的应用价值。方法:当BacT/ALERT报警后。涂片革兰染色,若发现念珠菌,与针对白念珠菌的特异性探针杂交,同时将分离菌转种沙保罗培养基,比较2种方法的鉴定结果。结果:探针的特异性经15株标准菌株证实,分离到的36株念珠菌中,杂交法在3h内可全部得到鉴定结果,与培养法比较,杂交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为100%.结论:使用FISH可直接快速鉴定报警阳性血培养中的白念珠菌,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