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收录的88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对照组的44例患者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而观察组的44例患者在常规的基础上采取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情况。结果两组的治疗结果对比,两组的患者在治疗3月后的PTA和TBil以及ALT与HBV-DNA等的改善情况明显的优于治疗前的水平,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的PTA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PTA情况,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观察组在治疗3个月后的存活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情况,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对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采取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治疗能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值得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6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照组63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只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比较2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乙肝病毒DNA(HBV-DNA)水平和病死率。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PTA高于治疗前,但2组升高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TBil、ALT和HBV-DN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但2组降低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死亡6例(9.2%),对照组死亡6例(9.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PTA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Bil、ALT和HBV-DN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死亡8例(12.3%),对照组死亡17例(27.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3个月后,可以明显降低乙肝病毒DNA(HBV-DNA)水平,改善肝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药物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11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94.5%、5.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7.3%、38.2%,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肝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其抗病毒治疗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批准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核苷(酸)类药物主要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4种,其中拉米夫定是第一种获准上市的此类药物。随着拉米夫定用药时间的延长,耐药发生率随之升高,其余3种药物同样存在耐药性问题。耐药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探讨采用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停药后复发患者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62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按苷(酸)类似物口服治疗,调查分析患者停药复发临床特征及复发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组男女比例显著高于初治组患者,ALT、AST指标水平显著更低,年龄超过60岁,长期饮酒为复发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在患者停药后应加强随访工作,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反复给予对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正>病毒性乙型肝炎是一个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据2002年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HBsAg流行率为9.09%,所以,中国是病毒性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研究证实,10%~20%的慢性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1%~5%的慢性患者可进一步演变为肝细胞性肝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合理应用核苷(酸)类药物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阻止患者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相似文献   

7.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苷(酸)类似物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效的药物,收集近期相关医学文献,介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临床医生在应用时要充分了解其不良反应,减少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8.
妊娠期妇女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已成为中国肝病治疗的年度关注焦点之一,这不仅是个医学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迄今,已有较多的循证医学说明,妊娠CHB患者用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是必要、有效和安全的。本文就NAS对妊娠CHB患者抗病毒临床应用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中国药房》2015,(23):3280-3282
目的:研究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停药后的效果持久性。方法:选取150例CHB患者,均行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至少1年。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停药标准,排除7例虽达标停药但随访时间不足1年者,将剩下患者分为达标组(n=56)和未达标组(n=87),行1年随访。对两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HBVM)、HBV-DNA进行定量检测,并对两组患者停药后复发、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消失、HBV血清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达标组和未达标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者复发率均比HBeAg(-)者复发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达标组HBeAg(+)者复发率比未达标组HBeAg(+)者复发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标组HBeAg(-)者与未达标组HBeAg(-)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标组总复发率低于未达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标组、未达标组4种核苷(酸)类似物单药治疗后停药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久应答患者中,达标组3例HBs Ag消失,其中2例HBs Ag血清转换,1例无HBs Ag血清转换。复发患者中,达标组2例再次出现HBeAg(+),1例HBeAg(-)者发展为肝癌;未达标组5例再次出现HBeAg(+),其中1例死亡,1例HBeAg(-)者发展为肝癌。结论:以《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为停药标准,核苷(酸)类似物停药后仍然具有较高复发率,并且HBeAg(-)患者复发率高于HBeAg(+)患者,未达标患者复发率高于达标患者。核苷(酸)类似物的药物品种不会对停药后复发率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胸腺肽α1对核苷(酸)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停药后的复发率。方法选择达标后停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8例,30例序贯胸腺肽α1治疗,作为治疗组,28例直接停药作为对照组。3个月后观察ALT、HBV、DNA及HBV血清学标志物。结果治疗组的复发率为20%(6/30),对照组的复发率为46.4%(13/28),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核苷(酸)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达标后停药序贯胸腺肽α1治疗可以减少达标后停药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12.
查莉娜 《上海医药》2017,(20):31-33
目的:研究和分析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人性化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核苷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观察两组定期复查、服药依从性、疾病知识掌握度以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定期复查、服药依从性和疾病知识掌握度例数分别为27例(90.0%)、28例(93.33%)和29例(96.67%),对照组分别为21例(70.00%)、20例(66.67%)和21例(7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有效率观察组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为的73.33%(22/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人性化护理核苷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合并脂肪肝对慢性肝炎患者行恩替卡韦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研究于2017年2月~2018年6月期间在江门市中心医院体检中心收集51例慢性乙肝合并肝脂肪变患者,设置为观察组,择取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单纯性慢性乙肝患者51例设置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两组患者,以及观察组中轻度及中度肝脂肪变患者治疗48周时的肝功能指标及病毒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肝功能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病毒学指标水平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中轻度肝脂肪变患者肝功能及病毒学指标水平与中度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乙肝合并肝脂肪变会对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核苷类药物在病毒类疾病的治疗中占据重要位置。此文综述了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开发状况、作用特点及新型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策略等  相似文献   

15.
L-(-)2',3'-Dideoxythiacytidine (L(-)SddC, Lamivudine) resistant hepatitis B virus (HBV) develops in patients after prolonged treatment. Point mutations detected in the viral genome from these patients have been shown to be responsible for L(-)SddC resistance. Therefore, new drugs active against L(-)SddC resistant HBV are needed. Using a transient transfection system, we studied the sensitivity of L(-)SddC resistant HBV to other anti-HBV nucleoside analogu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L526M mutation alone caused greater resistance to penciclovir (PCV) than did the V553I mutation alone. Both mutations also caused the virus to be less sensitive to L(-)SddC and 2'-fluoro-5-methyl-beta-L-arabinofuranosyluracil (L-FMAU), although the degree of resistance was much less than that to PCV. The A546V mutation had no impact on the sensitivity to L(-)SddC, L-FMAU, and PCV. When these single mutations were coupled with the M550V/I mutation, all the double mutants were resistant to those drugs. Although 2',3'-dideoxy-2',3'-didehydro-beta-L(-)-5-fluorocytidine (L(-)Fd4C) was also less active, the IC50 of L(-)Fd4C against the L(-)SddC resistant mutant was at least fifty times lower than that against cell growth in culture. DNA polymerase associated with L(-)SddC resistant virions was also found to be less sensitive than that with wild-type HBV to those L-nucleoside triphosphates. All the L(-)SddC resistant mutants were still sensitive to 9-(2-phosphonylmethoxyethyl)-adenine (PMEA).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different mutations in the HBV genome have a different impact on its sensitivity to those compounds, and L(-)SddC resistant HBV may also be resistant to PCV, L-FMAU, and L(-)Fd4C. A nucleoside analogue less toxic than PMEA could be developed against L(-)SddC resistant HBV.  相似文献   

16.
徐化平  张羽 《齐鲁药事》2008,27(4):231-233
目的综述核苷类靶向制剂研究进展。方法在查阅国内外文献得基础上,从被动靶向制剂方面进行探讨。结果与结论核苷类靶向制剂市场潜力巨大,有很好的应用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7.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核苷类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近年来,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对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亚萍  张俊林 《安徽医药》2014,18(1):152-154
目的 探讨慢性重型乙肝患者血乳酸水平变化及核苷类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血乳酸并计算MELD评分.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两组,分别采用拉米夫定(LAM)、恩替卡韦(ETV)治疗,观察血乳酸和MELD评分的变化.结果 慢性重症肝炎患者随着MELD评分的增加,血乳酸浓度逐渐增加(P<0.05);治疗后,两组血乳酸值稍高于治疗前,但组间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MELD评分上也无明显改善(P〉0.05);个例初步分析以乳酸水平轻度升高为多,但无乳酸中毒.结论 MELD评分与血乳酸具有良好相关性,二者联合应用对于病情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严重肝病患者以血乳酸轻度升高为主,临床上应权衡利弊选择使用并注意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本院感染科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影响因素和用药合理性。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在本院感染科住院的138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分为非肝硬化组(n=72)和肝硬化组(n=66),对2组患者住院期间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收集影响因素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非肝硬化组使用最多的是恩替卡韦(50.0%),肝硬化组使用最多的是阿德福韦酯(27.3%);职业、胆红素、年龄、ALT、AST、HBV DNA是非肝硬化组使用的影响因素。ALT、AST、ALT/AST、胆红素、白球比是肝硬化组使用的影响因素。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受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选用哪1种或2种联用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情况和个人意愿;本院感染科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用药基本合理,但也存在少数不合理的用药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