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骨碎补Drynaria fortunei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技术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骨碎补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包括3个木脂素类(13)和8个黄酮类化合物(411),其结构经1H-NMR、13C-NMR、2D-NMR、ESI-MS等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 (7′R,8′S)-二氢脱氢二松柏基醇4′-O-β-D-葡萄糖苷(1)、落叶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2)、(?)-secoisolariciresinol 4-O-β-D-gluco- pyranoside(3)、北美圣草素(4)、eriodictyol 7-O-β-D-glucopyranoside(5)、新北美圣草苷(6)、柚皮苷(7)、木犀草素(8)、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9)、木犀草素8-C-β-D-葡萄糖苷(10)、2′,4′-二羟基二氢查耳酮(11)、麦芽酚3-O-β-D-葡萄糖苷(12)、β-谷甾醇(13)、β-胡萝卜苷(14)。结论 化合物1311为首次从水龙骨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810为首次从槲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并发现化合物1在常温下存在旋转异构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多穗柯Lithocarpus polystachyus叶中黄酮类成分,为其药效成分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聚酰胺、葡聚糖凝胶树脂及反复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UV、1H-NMR、13C-NMR)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多穗柯中分离得到11种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根皮素(1)、根皮苷(2)、二氢查尔酮-2′-β-D-吡喃葡萄糖苷(3)、2′,6′-二羟基-4′-甲氧基二氢查耳酮(4)、槲皮素(5)、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6)、5-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7)、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8)、三叶海棠苷(trilobatin,9)、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0)、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苷(11)。结论 化合物346810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中的黄酮类成分及其对体外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 使用反复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通过测定黄酮类成分对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量(FIB)的影响研究其体外凝血活性。结果 从黄芩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黄芩素(1)、汉黄芩素(2)、千层纸素A(3)、韧黄芩素-I(4)、黄芩黄酮-II(5)、5, 7, 2′, 5′-四羟基-8, 6′-二甲基黄酮(6)、5, 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7)、5-甲氧基-7-羟基二氢黄酮(8)、黄芩苷(9)、汉黄芩素-7-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10)、汉黄芩素-7-O-β-D-葡萄糖醛酸丁酯(11)、木蝴蝶素A-7-O-β-D-葡萄糖醛酸丁酯(12)。所有化合物均对FIB没有影响,部分化合物能显著缩短TT、PT,同时能显著延长APTT。结论 化合物1112为新化合物。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体外对凝血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其对凝血系统的不同作用体现在凝血过程的不同环节。  相似文献   

4.
樱草杜鹃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优选樱草杜鹃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芦丁为评价指标,考察黄酮质量分数,通过正交试验对超声法提取黄酮的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超声提取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樱草杜鹃叶为原料,75%乙醇为提取液,m(樱草杜鹃)∶v(提取液)=1∶10,超声时间为60min,提取3次;在该条件下,总黄酮的提取率为11.01%,RSD为0.43%(n=3)。结论:优选了樱草杜鹃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提高药材的利用率,为更好地利用该药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藏紫菀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大孔树脂和Sephadex LH-20柱等进行分离纯化,用物理、化学和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出10个化合物,分别为齐墩果酸(1)、香草酸(2)、异鼠李素(3)、山柰酚(4)、槲皮素(5)、大波斯菊苷(6)、槲皮素3-O-(6″-O-E-咖啡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7)、芦丁(8)、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正丁酯(9)、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10)。结论 除化合物8以外,其余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云南黄果冷杉Abie ernestii var. salouenensis干燥枝叶中黄酮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果 从云南黄果冷杉干燥枝叶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槲皮素(2)、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3)、丁香亭-3-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3″, 6″-二-反式-对-肉桂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落叶黄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7)、牡荆苷(8)、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9)、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0)、异半皮桉苷(11)、柚皮素(12)、(?)-表没食子儿茶素(13)、(+)-儿茶素(14)。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71113为首次从冷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高山红景天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高山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干燥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1)、对羟基苯甲酸(2)、红景天苷(3)、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4)、苯乙醇-8-O-β-D-吡喃葡萄糖苷(5)、苯丙烯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6)、(2E, 4R)-4, 7-二羟基-3, 7-二甲基-2-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高山红景天醇,7)、槲皮素(8)、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9)、山柰酚(10)、山柰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11)、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14)、小麦黄素(15)、3, 5, 7, 5′-四羟基-4′-甲氧基黄酮(柽柳亭,16)、草质素-7-O-α-L-吡喃鼠李糖苷(17)、草质素-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18)。结论 化合物91216为首次从红景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81418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小白蒿Artemisia frigid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LH-20柱色谱法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分离,通过各种波谱法和对照法鉴定分离化合物。结果 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阿魏酸(2)、肉桂酸(3)、胡萝卜苷(4)、5, 7, 3′ ,4′-四羟基-6, 5′-二甲氧基黄酮(5)、5, 7-二羟基-6, 3′, 4′-三甲氧基黄酮(6)、5, 7, 4′-三羟基-6, 3′-二甲氧基黄酮(7)、5, 7, 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8)、5, 7, 3′, 4′-四羟基-6-甲氧基黄酮(9)、芦丁(10)、3′-甲氧基-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11)、5-羟基-3′, 4′-二甲氧基黄酮-7-O-β-D-葡萄糖醛酸苷(12)。结论 化合物110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黄荆Vitex negundo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和硅胶柱色谱等色谱技术,对黄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黄荆95%乙醇提取物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荭草素(1)、黄荆诺苷(2)、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3)、异牡荆苷(4)、木犀草素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5)、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6)、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7)、迷迭香酸甲酯(8)、5-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9)、咖啡酸(10)及银桦苷G(11)。结论 化合物511为首次从牡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艾迪注射液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相半制备液相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并通过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O-(3′, 4′-二乙酰氧基)-β-D-吡喃木糖基-6- O-β-D-吡喃葡萄糖基-环黄芪醇(1)、黄芪甲苷(2)、黄芪皂苷II(3)、黄芪皂苷I(4)、异黄芪皂苷I(5)、乙酰黄芪皂苷I(6)、人参皂苷Re(7)、人参皂苷Rf(8)、人参皂苷Rg19)、人参皂苷Rb310)、三七皂苷R411)、人参皂苷Rb112)、人参皂苷Rc(13)、人参皂苷Rb214)、人参皂苷Rd(15)、丝瓜苷H(16)、3-O-β-D-吡喃葡萄糖基 (1→4)-β-D-吡喃葡萄糖基 (1→3)-α-L-吡喃鼠李糖 (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 (1→4)-β-D-吡喃葡萄糖 (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7)、3-O-β-D-吡喃葡萄糖基 (1→3)-α-L-吡喃鼠李糖 [β-D-吡喃葡萄糖基-(1→4)]-(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 (1→4)-β-D-吡喃葡萄糖 (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8)、紫丁香苷(19)、刺五加皂苷E(20)、4-(1, 2, 3-三羟基丙基)-2, 6-二甲氧基苯-1-O-β-D-葡萄糖苷(21)、松柏苷(22)。结论 经LC-MS分析检测,化合物16为黄芪中的化学成分,化合物718为人参中的化学成分,化合物1922为刺五加中的化学成分,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新黄芪皂苷I。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麻黄属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根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 麻黄根用9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RP-18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MS、1H-NMR、13C-NMR)鉴定结构。结果 从草麻黄根的醇提物的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13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麻黄根素A(1)、麻黄宁A(2)、麻黄宁B(3)、麻黄宁D(4)、芹菜素(5)、山柰酚(6)、槲皮素(7)、二氢槲皮素(8)、3′, 4′, 5, 7-四羟基二氢黄酮(9)、儿茶素(10)、表儿茶素(11)、阿夫儿茶精(12)、表阿夫儿茶精(13)。结论 化合物7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鬼箭羽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鬼箭羽Euonymus alatus中的黄酮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其中二氢黄酮及其苷类4个:柚皮素(1)、香橙素(2)、二氢槲皮素(3)、橙皮苷(4);黄酮及其苷类8个:山柰酚(5)、槲皮素(6)、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7)、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8)、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9)、金丝桃苷(10)、山柰酚-3, 7-二-O-α-L-鼠李糖苷(11)、槲皮素-3, 7-二-O-α-L-鼠李糖苷(12);黄烷酮醇类1个:去氢双儿茶素A(13)。结论 化合物37911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徐国熙 《医学教育探索》2011,42(6):1079-1082
目的 对尖裂黄瓜菜Paraixeris serotina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以甲醇-石油醚-乙醚(1∶1∶1)提取,用氯仿进行萃取,对氯仿部位采用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MS、NMR、HMBC等)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其中包括2个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内酯、2个桉烷型倍半萜、3个黄酮、3个有机酸,分别为zedoalactone A(1)、zedoalactone C(2)、冬青叶豚草酸(3)、(7R,10S)-selina-4, 11(13)-dien-3-on-12-oic acid(4)、木犀草素(5)、黄芹素(6)、苜蓿素(7)、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8)、对羟基苯甲酸甲酯(9)、3, 4-二羟基苯甲醛(10)、β-谷甾醇(11)、木栓酮(12)、木栓醇(13)、loliolide I(14)、二十烷酸甘油酯(15)。结论 化合物171415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精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苦荞麦根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羟甲基-2-呋喃甲醛(1)、香豆素(2)、(?)-甘草素(3)、酞酸双(2-乙基己基)酯(4)、对羟基苯甲醛(5)、香草醛(6)、6-羟基豆甾-4, 22-二烯-3-酮(7)、2, 5-二甲氧基苯醌(8)。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荞麦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疏刺茄Solanum nienkui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疏刺茄的三氯甲烷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 2′, 4′-三羟基-5-甲氧基异黄酮(1)、香叶木素(2)、柚皮素(3)、山柰酚(4)、槲皮素(5)、咖啡酸乙酯(6)、原儿茶醛(7)、邻羟基苯甲酸(8)、香草醛(9)、水杨酸甲酯(10)、N-p-香豆酰酪胺(11)。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首次从茄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毛酸浆Physalis pubescens浆果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核磁共振谱、质谱等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毛酸浆浆果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 7, 3′-三甲基槲皮素(1)、山柰酚(2)、金圣草酚(3)、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4)、2α, 3β, 23-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5)、白头翁皂苷A(6)、白头翁皂苷D(7)、咖啡酸(8)、1-O-咖啡酰基-β-D-吡喃葡萄糖(9)、N-反式-阿魏酰酪胺(10)、新橄榄脂素(11)、梣皮树脂醇(12)、松脂醇(13)、蔗糖(14)、尿苷(15)、β-谷甾醇(16)。结论 化合物57915为首次从酸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珊瑚状猴头菌Hericium coralloides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手段,结合波谱方法(MS、NMR)分离鉴定珊瑚状猴头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结果 从珊瑚状猴头菌子实体的石油醚和氯仿部分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9, 12-十八烷二烯酸甲酯(1)、麦角甾-7, 22-二烯-3β-棕榈酸酯(2)、麦角甾-4, 6, 8(14), 22-四烯-3-酮(3)、麦角甾醇过氧化物(4)、麦角甾醇(5)、麦角甾-7, 22-二烯-3β-醇(6)、hericenone J(7)、啤酒甾醇(8)、麦角甾-7, 22-二烯-3-酮(9)、β-谷甾醇(10)、hericene A(11)、hericene C(12)。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珊瑚状猴头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产自我国广西的萝藦科武靴藤属植物武靴藤Gymnema sylvestre叶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低压柱色谱和反相中压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共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其中4个化合物为从原植物中分离得到,另外2个化合物为水解产物。经波谱解析和理化常数测定均为首次从武靴藤叶中分离得到,分别为3-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28-O-β-D-吡喃葡萄糖-齐墩果酸酯 [3-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 oleanolic acid 28-O-β-D-glucopyranosyl ester,1]、齐墩果酸型3-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1→6)吡喃葡萄糖苷 [oleanolic acid 3-O-β-D-xyl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2]、长刺皂苷元-3-O-β-D-葡糖醛酸吡喃糖苷(longispinogenin 3-O-β-D-glucuronopyranoside,3)、21-苯甲酰基-长刺皂苷元-3-O-β-D-葡糖醛酸吡喃糖苷(21-β-benzoyl-longispinogenin3-O-β-D-glucuronopyranoside,4)、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5)和长刺皂苷元(longispinogenin,6)。结论 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武靴藤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赤雹Thladiantha dubia茎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中压柱色谱和薄层制备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从赤雹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1)、山柰酚-3-O-(6″-O-α-L-鼠李糖苷)-β-D-葡萄糖苷(2)、咖啡酸乙酯(3)、3, 4-二甲氧基苯乙酮(4)、豆甾醇(5)、胆甾醇(6)、α-菠甾醇(7)、(2R, 3S, 2′S, 4E, 8E)-Δ4(5), Δ8(9)-鞘氨醇-2′-羟基-十六碳酰胺(8)、1-(17Z-二十四碳烯基)-甘油醚(9)、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10)。结论 化合物3910为首次从葫芦科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首次从赤雹属分离得到,化合物456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蓖麻Ricinus communi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蓖麻根中分离并鉴定了14个化合物,分别为蓖麻三甘油酯(1)、3-乙酰氧基-油桐酸(2)、豆甾醇(3)、蓖麻碱(4)、3, 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5)、没食子酸(6)、油桐酸(7)、短叶苏木酚酸乙酯(8)、9-hydroxytridecyl docosanoate(9)、羽扇豆醇(10)、木犀草素(11)、棕榈酸(12)、二十八烷醇(13)、正十八烷(14)。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蓖麻三甘油酯,化合物2351214为首次从蓖麻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