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响中药药效的因素很多,本文通过中药炮制的净制、切制、炮制及炮制辅料等各工序的质量对中药药效的影响分析,探讨提高中药炮制质量的对策,以进一步提高中药炮制的质量,保证中药的临床药效。  相似文献   

2.
李蜜 《山东中医杂志》1995,14(6):268-269
中药炮制对药效的影响山东中医学院附院(250011)李蜜关键词中药炮制,药效,中药研究1去除影响药效的不良因素1.1去除杂质及非药用部位中药来源于大自然,往往伴存一些杂质,如乳香、没药、五灵脂等常含有木屑、砂石等杂质,藿香、紫苏、淡竹叶等常夹有枯枝、...  相似文献   

3.
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性,药效物质基础及药物代谢途径不明确严重制约中药的发展。中药小分子经过体内代谢后转化成代谢物发挥药效或者清除。近年来随着MS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LC-MS技术进行精准定性定量分析,以阐明中药代谢物与机体生理及病理相关变化的关系,从而明确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体内代谢路径。本文从中药代谢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应用等方面,就近年来中药代谢分析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药物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这就是剂量与药效关系,又称量效关系。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在中药药理实验教学和临床应用中,中药的药效并非像西药那样,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说中药的剂量大小与药理作用不一定呈正比例关系,影响剂量与药效关系的因素很多。如个体差异、年龄性别、药物剂型、给药途径以及连续服用情况等,中药因其自身特点使它的量效关系有异于谣药,并且其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也较西药复杂。  相似文献   

5.
小议中药调剂与临床疗效张仙桃,龚光斗内蒙古中蒙医医院(010020)掌握合理的中药调配,对于更好地发挥药效,提高临床疗效有直接关系。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一些药物的特殊用法简要总结如下:互.芳香类药物芳香类药物含有大量挥发性成份.挥发油在高温下,日光...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药汤剂具有可根据病情灵活加减化裁药物以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及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的特点,因而是中医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剂型。由于受溶媒水的限制,有些药物必须进行待殊处理,才能发挥更大的药效。因此,中药的合理应用与否直接影响着中医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中药汤剂煎服过程中,浸泡方法、用水用量、煎煮方法以及服药方法等都会影响到药效发挥,本文就这几个方面研究中药汤剂煎服方法对药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药临床药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临床用药为核心研究中医辨证用药基本理论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1]。是以患者为对象,运用传统的用药经验,结合现代科学方法、手段和研究成果,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从而阐明中药生产、储存、供应、制剂因素、生物因素与药效的关系及如何使中药在体内发挥最大效用,以确保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  相似文献   

9.
胃肠动力学和血清药动学在中药有效组分研究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俊  魏玉平 《中成药》1998,20(1):48-48
为了能更科学更快地将中药开发成高水平新制剂.使中药新药开发更严密和科学,拟从胃肠动力学和血清药动学的角度谈谈对中药新药开发中中药有效组分研究的看法。首先、作为任何一味中药,目前还没能探清其药效和临床的物质基础,更不用说中药复方,因此任何中药或复方均是一个“灰箱”系统,既包括药效和理化性质明确的成分,也包括药效和理化性质不明确或不甚明确的成分.为了严密考察制剂研究的合理性,从植物化学、药理和制剂相结合的角度对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提出如下三条原则.1只有被胃肠液溶出的成分才能被机体吸收.该原则是根据中药…  相似文献   

10.
叶霁  李睿旻  曾华武  柳润辉  张卫东 《中草药》2019,50(19):4529-4537
中药质量是中医药应用、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因素,是中药发挥临床疗效的保障。长期以来,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的中药,特别是由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尚不明确,限制了其质量标准的制定,影响了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质量标志物主要依据中药属性、制造过程及配伍理论等特点提出,是中药及中药复方质量评价的指标性成分。近些年来关于质量标志物的解析和应用研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更加科学、明确的方向。从中药方剂整体观研究体系出发,围绕中药复方的药理活性以及相关化学物质基础、整合系统生物学和网络药理学的前沿技术,对质量标志物的发现进行综述,介绍相关经验方法和研究进展,以期为发现与临床疗效相关的药效成分即质量标志物提供丰富有益的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中药的发明和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中药应有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为了确保中药质量,使中药在治疗疾病,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中更好地发挥应有的疗效,现将影响中药质量和临床疗效的因素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中药组效关系辨识方法学与计算理论研究思路与策略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对中药化学组成和药效作用机制进行系统辨析,阐明中药复杂组效关系是中药学科领域的重大难题。开展中药复杂组效关系辨识方法学和计算理论研究,对于中医药基础理论创新发展及现代中药创制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在获取中药化学分析数据和药效检测数据基础上,使用药物信息学方法,寻找发现关键药效组分,并通过多组分药效预测模型对药效组分配伍进行优化设计,进而构建药效作用的多因素调节网络模型探索中药的多种药效组分协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药复方在中医药的临床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疗效得到充分肯定。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研究的热点,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继承和发展中药复方配伍理论、有效指导临床应用和研发中药新产品、揭示中药复方配伍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了解和认识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笔者对其研究难点、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作一综述。1研究难点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认为中药鲜品中保存了药品的大部分活性成分,临床应用范围较广。中药鲜品在储藏过程中可发生褐变,导致中药活性成分含量或结构改变进而影响其药效。通过对中药鲜品的果实、根、叶等的褐变过程、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中药储藏、中药养护、中药鲜品的临床使用等方面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药血清化学在药学相关学科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血清化学是依据中药口服后其移行入血的成分有可能发挥药效的思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的提取、分析技术,对药物口服吸收后含药血清中的原型成分及其代谢产物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从而可直接筛选和判断出中药及复方中的有效成分并据此较快速地探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同时辅助阐明中药复方的配伍机制和意义,以此发挥对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推动作用。本文结合中药血清化学的方法从其辅助血清药理学研究、药剂学的剂型和辅料筛选、中药炮制品的药性和药效优选、中药复方及院内制剂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复方加减方的配伍研究及临床上的药物热、药物基因组学及给药方案个体化等角度探讨了其在中药相关学科研究中的方法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应包括中药复方制剂与单味中药(可由许多种成分组成)。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功效有几千年的历史,并被现代临床疗效所肯定。但如何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说明中药的药效学、毒性,使中药为国际市场所接受,是目前中药研究面临的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是使中药打入国际市场,发挥中国传统医学巨大优势的至关重要的一步。1 中药药效和物质基础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揭示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之一,对于中药质量标准控制、生产工业标准化现代化的影响最大。由于现有研究设备和手段落后,动物模型和评价方法的局限,导致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困难。作者认为,中药的药效学研究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为了能适应阐述中药复方物质  相似文献   

17.
中药是祖国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病治病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由于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复杂性和中医药理论的特殊性,目前在中药生产、药效研究、安全评价、临床试验等方面,还未形成一个国际共同认可、使用的规范标准。中药的质量问题已严重影响了中医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水蛭炮制工艺改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蛭是中医用于治疗消症瘕,破积聚,化痞,消坚祛瘀血,通经的虫类中药。目前在临床中已突破传统的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等疾病。但临床应用需炮制,而现今炮制是滑石粉烫制,滑石粉烫制的方法不利于保证水蛭的药效质量,为保证和发挥、发掘水蛭在临床中的药效作用,本文对现行的滑石粉烫制进行了改革  相似文献   

19.
中药成分复杂,大多数中药药效的发挥需要在经胃肠道吸收进入到体内与靶点相互作用后发生。而中药的品种、炮制、剂量、配伍等因素均会影响到药物的体内过程。研究中药在体内动态变化过程对于其毒效研究至关重要。课题组将药动学应用于中药减毒增效研究中,并探索了中药药动学/药效学整合分析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药药效作用物质基础是现代中药研究的核心之一,但中药所含确切成份不清、作用途径不明、靶点不定等因素给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虽然提取和筛选临床确有疗效的中药方剂的药效物质成份,研究其药代动力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