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梳理《伤寒论》中有关呕吐的相关条文,据呕吐病证特点,辨析其病位、病性与病势的证治规律。提出六经之呕吐各具特点;呕吐可用以判定病性之寒热、虚实;呕吐之轻重、有无可作为传变及预后的重要依据。临床呕吐辨证应灵活多变,审机定治。 相似文献
3.
邢玉瑞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5):1-2
病势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呈现的总态势,病势分析也称之为“定势”,是对病情轻重缓急、病证变化趋势以及病证动态之势的分析、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包含着定量分析,而分析疾病发展变化的趋势,则涉及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也是在对病证定性分析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精确化。 相似文献
4.
李心机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3):219-222
《伤寒论》就是"论伤寒"。在仲景前后那个时代"论伤寒"的诸家中,张仲景是影响最大的一家,但不可能是唯一的一家。历史的偶然和必然,使今人只见到一部比较完整论述"伤寒"的《伤寒论》。医学从来没有间断过对"伤寒"的再认识和新探索,从而在中国医学史上,形成了内容庞大的"伤寒病学"或"伤寒学"。伤寒学的定义可以借鉴现今温病学定义的表述形式。《伤寒论》是庞大的"伤寒学"体系中一支根深叶茂的主干。《伤寒论》是"伤寒学"非常重要或最主要的内容,但不是"伤寒学"的全部,"伤寒学"绝不等同于《伤寒论》。以伤寒病为对象研究伤寒病和以《伤寒论》为对象研究《伤寒论》,是两个不能混为一谈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罗卓洲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12(2):197-198
《伤寒论》载方 112首 ,用药 87种 ,其中与生姜为伍的方剂就有 37首 ,遍及三阴三阳六经 ,通贯表里、寒热、虚实诸证。本文就《伤寒论》对生姜的应用浅析如下。1 解表散寒 ,生姜功著从《伤寒论》六经辨证篇幅来看 ,太阳病证治篇幅居于首位。太阳主一身之表 ,统摄营卫 ,固护肌表 ,寒邪入侵人体 ,太阳首当其冲 ,太阳感邪后临床以“恶寒发热 ,头痛项强 ,脉浮”为主要脉证 ,在《伤寒论》中 ,凡称太阳病者一般都具备此证。因此 ,辛温解表法是本病总的治则。在太阳病篇 5 2方中 ,仲景选用生姜为伍的方剂就有 2 4首之多 ,如 :桂枝汤、桂枝加厚朴、… 相似文献
6.
刘力红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16(2)
拔刺雪污即然我们谈到穴位的问题,就不妨来看一看针刺之道。现在针灸在世界上都很红火,如果要出国找工作,针灸医师是很方便的。但是,针灸为什么能够治病,这个问题就不是太好解决。现在国内外都在研究这个问题,甚至动用了最现代的科学手段,结果怎么样呢?还是在神经、体液里面打转转,看不出什么新的突破。而中医在这方面探讨也很多,也没看出什么新道道来。这次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认真的思考了这个问题,发现这个事情真是奥秘,不过,奥秘归奥秘,没有发现的时候是奥秘,一旦发现了,才知道只是一纸之隔,点破了也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相似文献
7.
张洪钧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1):9-11
伤寒论》方、论神奇效验的背后,必然是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正确认识。作为《伤寒论》认识论框架的核心,即三阴三阳,其物质基础到底是什么,便成了揭示仲景生理、病理观的突破口。本文以临床实际和《伤寒论》原文为依据,对三阴三阳的内涵做如下探讨。1 构成人体的物质———气与形人体的物质分为两大部分,一为变动不居的部分,象天,有营卫津液、气血阴阳;一为静止守位的部分,形质相对固定,象地,有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天(气)与地(形)相因相用,相互转化,所谓“气聚而成形,形散而为气”,“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素问·天元纪… 相似文献
8.
董正华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23(6):7-9
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以六经病为纲、以方证为目,采用中医理论,参以西医印证,诠释《伤寒论》的六经及重点方证四十余首。在理论上他注重实践、讲求实效,联系临床而验证经文;在治疗上他强调师古不泥古,主张灵活变通,因人因地因时制家地化裁应用经方;在用药上,提倡中西药配合,取长补短,并结合实践体会,另制新方以补充仲景之未备。另外,他还认为《伤寒论》中,已包括了温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翼》为清;柯韵伯主要学术思想集中体现之作,是《伤寒来苏集》的重要组成部分。《伤寒论翼.制方大法》从辨证,立法,处方,选药等方面论述了仲景的辨证论治思想,主要表现为:临证立法处方应“知其机得其情”;“六经各有主治之方,而他经有互相通用之妙”,“合是症(证)便用是方”;“独重桂枝、柴胡二方;重传变,重预防,六经为百病立法,同病台,异病同治等。。其学术思想极大地拓宽了后世医家的眼界和思路,为运用 相似文献
10.
路永平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3(1):8-8
讨论《伤寒论》中“和法”的传统概念,提出张仲景并未明确指出治疗少阳病的小柴胡汤是“和法”的代表方,而是成无已的一家之言。认为仲景明示的“和法”应为较缓和的祛邪方法,半非单用于少阳经病。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使用桂枝达43方次之多,仲景用桂枝既治疗外感表证,又治疗内伤杂病,桂枝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调和营卫,温通心阳,通阳化气行水,温阳平冲降逆,温经活血,温经散寒,温中补虚,温阳散寒,通经止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金匮要略>二门课程属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在中医院校前期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本文就<伤寒论>、<金匮要略>在中医学课程中的地位及教材改革设想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但头汗出"辨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玉泓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17(2):7-8
“但头汗出”症状在《伤寒论》教材条文中见于多处,笔者对其归纳总结为四类证型,认为头为诸阳之会,热为阳邪,“但头汗出”充分反应了人体内阳邪、阳性、阳位的生理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14.
15.
《伤寒论》是具有独特经方理论体系的著作,论中很少涉及脏腑经络之说,而《脉经》是以脏腑经络辨证的理论体系,与《伤寒论》不是相同的理论体系,故不能用《脉经》之"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来解释《伤寒论》之促脉,而要从《伤寒论》原文精神探求.通观全论的基础上,认为《伤寒论》之促脉当为寸脉浮、关以下沉之象,其主病当为津液有所伤之表不解而已. 相似文献
16.
论扩大<伤寒论>方临床运用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梅国强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4):42-48
《伤寒论》方,为外感热病立法,然其兼说杂病,亦复有之。而辨证论治,原理互通,故《伤寒论》之方,可兼疗杂病;其中杂病之方,略加变化,亦可兼治伤寒(广义)。此所以扩大其临床运用之来由,一也。石寿棠谓“汉张太守《伤寒》一书,立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随病之变迁用之,千变万化,灵妙无穷,万病皆当仿之为法,不可仅作伤寒书读也”。“万病”,言其多也;“仿之为法”,并非按图索骥,谓其仿效、近似、以类相从,灵活变通之意也。 相似文献
17.
徐刚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1)
《伤寒论》脉学发微徐刚(北京中医药大学九三级博士生,北京100029)主题词《伤寒论》,脉诊清·徐大椿对仲景的脉学成就作过这样的评价:“其脉法,亦皆《内经》及历代相传之真诀”,可见,《伤寒论》虽然不是一部脉学专著,但其中有关脉学的论述,亦不乏精要之处... 相似文献
18.
试论《伤寒论》制法组方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赛美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9(1):52-53
通过《伤寒论》文献复习,探讨张仲景制法组方规律。认为其制法中八法兼备,法内有法;组方精炼有序,方外有方;纵横交错,变化万千,演绎出一幅“辨、变、活”的中医治疗图谱。深入探求并掌握其规律,对于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思维能力及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伤寒论》中的部分代表方剂予以分析,探求医圣用药时在相反方面的配伍规律,总结出散收并用、刚柔互济、补泻同施、升降并投、寒热互调、动静结合。反佐以防弊等七个方面的特点,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组方用药。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