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春燕  伍强 《农垦医学》2012,34(2):141-14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诊断胆囊穿孔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证实的12例胆囊穿孔患者多排螺旋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CT征象.结果:胆囊穿孔CT影像上最常见的直接征象是胆囊壁中断,邻近中断处胆囊壁表现为粘膜皱襞样,其次为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壁中断处胆囊旁积液或积液量较多是主要的间接征象,对帮助诊断有重要意义.结论:多排螺旋CT诊断胆囊穿孔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胃肠道穿孔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2例手术证实成人胃肠道穿孔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胃、十二指肠球部穿孔20例,十二指肠腹膜后段穿孔1例,空回肠穿孔6例,阑尾穿孔3例,结肠穿孔2例。提示穿孔部位CT征象有:气腹、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积液、穿孔部位局限性肠壁增厚和周围脂肪间隙模糊。结论螺旋CT不仅能确定有无胃肠道穿孔,而且能初步判断其穿孔部位。其中局限性肠壁增厚及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邻近腹腔、腹膜后间隙积液为诊断穿孔部位较为特异性征象。  相似文献   

3.
王亚莉  宋莉  付兵 《四川医学》2011,32(9):1471-147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扫描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3月~2011年3月32例CT检查资料、手术病理结果齐全的绞窄性肠梗阻的CT影像,分析其对诊断绞窄性肠梗阻有价值的CT征象。结果诊断绞窄性肠梗阻有意义的CT征象有: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淤血;漩涡征及鸟嘴征;肠壁积气征;肠曲排列异常;肠腔积液密度增高;腹腔积液及血性腹水;腹腔游离气体;肠壁强化异常;肠系膜血管栓塞。结论螺旋CT扫描是术前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重要方法,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消化道穿孔部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证实的75例消化道穿孔患者的CT表现。结果 75例患者中,胃穿孔35例,小肠穿孔31例,6例为阑尾炎穿孔,2例结肠癌穿孔,1例结肠憩室穿孔。主要64层螺旋CT征象:腹腔游离气体量及发布,腹腔积液,腹膜炎改变。结论 64层螺旋CT对消化道穿孔的准确率较高,通过腹腔气体、腹腔积液、腹膜炎改变对推断消化道穿孔部位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在急性胃肠道穿孔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穿孔患者的X线腹部立位平片及上腹部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中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8例,外伤穿孔5例,肿瘤穿孔3例,炎症穿孔3例。主要CT征象:腹腔游离气体,CT扫描游离气体检出率为89.5%,与腹部立位平片74%的检出率相比较,两者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积液、肠壁增厚、系膜密度增高。结论:螺旋CT可清晰显示胃肠道穿孔的主要征象,较腹部平片更迅速准确地判断腹腔游离气体的有无、多少,并可根据游离气体的分布特点准确判断穿孔部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DCT)检查在诊断上消化道穿孔部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我院外科手术确诊的12例胃肠穿孔病人,年龄26~81岁,平均59.9岁,术前先采用SIEMENS Emotion 16排或GE Optima 64排进行螺旋CT检查,10例扫描范围从横膈到盆腔底部,2例只行上腹部平扫。且判定穿孔位置,和临床诊断结果实行比照。结果CT检查根据穿孔位置周围炎、积液、游离气体、腹膜炎和消化道管壁增厚对胃肠穿孔的定位诊断和临床手术结果相符。7例发生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其中4例为穿孔性十二指肠前壁溃疡),胃窦穿孔5例。结论MDCT对上消化道穿孔的术前定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在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及判断病情方面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平面重建对十二指肠球后溃疡急性穿孔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1例十二指肠球后溃疡急性穿孔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11例球后溃疡穿孔均位于十二指肠降部近侧,近球顶部(上曲部)4例,近十二指肠乳头7例。后壁穿孔7例,内侧壁穿孔4例。穿孔大小为0.5~1.5 cm。多层螺旋CT表现:局部肠壁缺损,造影剂外漏;穿孔处周围腹膜后积液积气,蜂窝组织炎;局部消化管壁增厚模糊。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平面重建方便快捷,可清晰显示球后溃疡穿孔的直接征象及继发改变,准确做出定位定性诊断,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对隐匿性胃肠道穿孔部位的诊断价值,并与术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方法对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隐匿性胃肠道穿孔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中胃、十二指肠球部穿孔9例,十二指肠腹膜后穿孔2例,空回肠穿孔2例,阑尾炎穿孔3例。穿孔部位CT表现:游离气体,腹膜腔或后腹膜积液,局部肠间隙积液,局部肠壁增厚,外伤者受累肠曲附近出现高密度血肿及受累肠壁局部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强化局限性减弱,相邻肠管强化相对增强。结论 CT能诊断隐匿性胃肠道穿孔,且能初步确定其穿孔部位。  相似文献   

9.
翟志坚  尚伟  张颖 《吉林医学》2010,31(31):5513-5514
目的:分析消化道穿孔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9例急性胃肠道穿孔患者术前腹部CT检查资料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胃窦前壁穿孔4例,幽门前壁穿孔2例,胃小弯前壁穿孔5例,十二指肠球部穿孔4例,肠穿孔3例,阑尾穿孔1例。胃肠道穿孔的CT表现:直接征象有管壁不规则,周围脂肪层模糊;间接征象为腹腔内散在游离气体,以及穿孔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结论:CT对临床症状较轻,X线透视膈下无游离气体,特别是对胃后壁穿孔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而且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螺旋CT检查诊断穿孔性阑尾炎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2015年08月1日至2016年11月1日在我院就诊的疑似穿孔性阑尾炎的患者6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螺旋CT检查及手术病理检查,了解螺旋CT检查在诊断穿孔性阑尾炎的准确性。结果:手术病理检查显示有32例为穿孔性阑尾炎。术前螺旋CT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3.5%(29例)。螺旋CT检查的征象:包括阑尾增大、阑尾周围蜂窝组织炎、阑尾周围脓肿、阑尾周围气体、阑尾腔外粪石、阑尾壁强化缺损。结论:螺旋CT检查在诊断穿孔性阑尾炎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的64排螺旋CT扫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行全腹部64排螺旋平扫,所得图像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及曲面重建,对阑尾的大小、形态及周围改变进行观察分析。结果60例资料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21例、化脓性阑尾炎32例、阑尾脓肿5例、阑尾穿孔2例。64排螺旋CT直接征象为阑尾增粗、增大(直径>6 mm),阑尾壁增厚,阑尾结石;间接征象为阑尾周围炎、阑尾周围脓肿或周围炎性包块、腹腔游离气体、局部淋巴结肿大。结论急性阑尾炎有典型的CT表现,64排螺旋CT重建技术能更好的显示阑尾及其周围情况,明显提高对阑尾炎的诊断能力,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多排螺旋CT在绞窄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58例经手术证实为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腹部多排螺旋CT影像资料,总结绞窄性肠梗阻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结果: 绞窄性肠梗阻的直接征象:9例肠系膜上动脉或上静脉充盈缺损均得到正确诊断。间接征象:肠腔扩张积液41例(70.7%);靶征:肠壁水肿增厚12例(20.7%),其中有8例肠壁出现分层改变(13.8%),4例肠壁未见强化(6.9%);腹腔积液25例(43.1%);缆绳征:肠系膜水肿及渗出38例(65.5%);漩涡征:肠系膜血管增粗、扭曲及旋转4例(6.9%);鸟嘴征:扩张的肠袢在梗阻部位逐渐变尖,向某点集中2例(3.4%);肠壁积气2例(3.4%)。肠系膜静脉积气1例、门静脉积气1例。结论: 多排螺旋CT能较好显示绞窄性肠梗阻的直接和间接征象,为绞窄性肠梗阻术前重要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腹腔游离气体分布对上、下消化道穿孔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54例消化道穿孔患者的MSCT资料,观察腹腔游离气体的分布特征,并与手术证实的穿孔部位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上消化道穿孔患者MSCT腹腔游离气体在肝门、镰状韧带、圆韧带和胃十二指肠周围分布百分率均高于下消化道穿孔患者(P<0.05~P<0.01),而下消化道穿孔患者腹腔游离气体在空回肠、肠系膜、阑尾和盆腔周围分布百分率均高于上消化道穿孔患者(P<0.05~P<0.01).结论: MSCT图像上游离气体的分布有助于上、下消化道穿孔的鉴别,能够提高术前穿孔部位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4.
陈祖蓉  宋锦宏 《吉林医学》2013,34(22):4432-443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胃肠道穿孔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消化道穿孔的患者,先做常规腹部立位片,常规X片无阳性发现者,进一步做64排螺旋CT。结果:拟诊急性胃肠道穿孔而腹部立位平片阴性的22例急诊患者,CT均有穿孔的阳性发现。结论:64排螺旋CT是诊断胃肠道穿孔的有效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多排CT检查门静脉周围积气征(PPFA征)在消化道穿孔中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经腹部CT图像和手术证实消化道穿孔76例中,上消化道54例,下消化道22例,当门静脉周围出现气体者,则为门静脉周围积气征阳性。观察阳性病例与消化道穿孔部位的相关性。结果:上消化道穿孔54例中,PPFA征52例(96.3%),下消化道穿孔22例中,PPFA征7例(3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FA征、镰状韧带征、圆韧带征在上下消化道定位中敏感性分别为92.8%、85.7%、57.1%;特异性分别为65.0%、55.0%、75.0%;准确率分别为85.5%、77.6%、75%。结论:门静脉周围积气征在消化道穿孔定位诊断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观察cT征象,并与内窥镜、DSA等检查对照。结果造影剂外溢16例,提示消化道活动性出血;未发现造影剂外溢共4例,但增强后肠道肿块或肠壁粘膜局限性强化,或肠壁静脉扩张等提示间歇性出血来源;把高密度肠内容物误认为造影剂外溢1例。结论MSCT检查可替代诊断目的的DSA检查,作为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的首选方法,对需介入或手术治疗者其指导意义更大,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对于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的CT表现特点.结果 CT表现包括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直接征象包括阑尾增粗增大,间接征象包括阑尾周围炎和阑尾盲肠周围脓肿,周围软组织肿胀积气、腹腔积气.结论 急性阑尾炎的CT征象对于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肿瘤及并发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汝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患者3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及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总结肿瘤诊断及并发症征象。结果 38例患者中,发现胃肠道肿瘤者34例,肠管壁增厚者4例。主要并发症征象有肿瘤转移、肠梗阻、肠套叠、肠扭转、消化道出血等。结论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肿瘤及并发症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为患者后期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典型消化道穿孔CT表现特征,提高消化道穿孔的CT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例经手术证实的消化道穿孔患者CT表现。结果 4例患者显示腹腔游离气体,胆道积气及脓腔积气各1例;1例显示腹腔积液;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腹膜炎表现。结论多排螺旋CT腹部扫描结合临床资料,对消化道穿孔的发病部位、原因及范围的判断有着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肿瘤及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胃肠道肿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观察分析胃肠道肿瘤的直接CT征象及并发症征象。结果 CT可以直接发现胃肠道肿块的32例,肠管壁增厚11例,肠梗阻18例,肠套叠3例,肠扭转5例,消化道出血1例,肠系膜血管增粗26,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5例,肝脏转移7例,大网膜转移3例。结论多排螺旋CT在消化道肿瘤的诊断方面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