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起病局限于邻近几个脊髓节段的神经元性肌萎缩的病例主要由日本和印度报道。尽管日本作者命名为局限性肌萎缩,但某些病例累及锥体和自主神经系统。EMG显示对侧肢体肌肉也受侵。但具有明显节段性,而无中枢神经损害的肌萎缩,仅见印度报道。本文报道32例非家族性邻近几个脊髓节段的神经元性肌萎缩的临床和随访结果。主要表现进行性、局限于一侧肢体、上肢或下肢肌萎缩。根据病变部位分类如下:Ia和Ib组仅局限于一侧上肢,前者在颈髓下段(C_8、T_1某些C_7),而后者累及C_3~C_6节段;Ic和Id组表现一侧下肢受累,Ic组累及L_(4-5)和S_1节段支配远端的肌肉。Id组累及L_(2-4)支配近端的肌肉。另外8例为上、下肢节段性神经元性肌萎缩,但发病年龄较大(30岁~38岁之间)。全组14例发病年龄在20岁以下(44%),最小的10岁,男∶女=  相似文献   

2.
对23例正常受试者进行了节段性脊髓运动诱发电位的初步研究。确立了节段性棘突间刺激,在双胫前肌群记录的节段性脊髓运动诱发电位技术。结果表明:节段性脊髓运动诱发电位波形出现良好,节段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人参皂甙对损伤脊髓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猫急性脊髓损伤 (SCI)后脊髓诱发电位 (SCEP)的变化规律及人参皂甙 (GS)对其的影响 ,探讨 GS对 SCI的作用 ,旨在寻求治疗 SCI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改良 Allen氏重量打击法制作猫急性脊髓损伤模型 ,动物随机分组 ,通过电生理及病理学方法 ,研究 SCEP的变化规律及 GS对其的影响 ,脊髓形态学的改变作为进一步的佐证。结果  (1)损伤组伤后 SCEP辐值随时间延长逐渐变小 ,潜伏期逐渐延长 ;治疗组波形则逐渐恢复 ,6 h全部恢复 ,差异显著。(2 )光镜下两组均有水肿、中心性出血 ,神经元空泡变性 ,核溶解或固缩 ,尼氏小体消失 ,部分神经纤维脱髓鞘或断裂 ,损伤组最重 ,治疗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GS对 SCI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术中应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测脊髓功能,预防术后运动功能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33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对照组8只用于排除麻醉和手术对诱发电位的影响,余25只根据结扎左肾动脉和动脉分叉间节段性脊髓供血动脉的条数分为5组(n=5),分别为1~5根组.记录各组动物麻醉后基线诱发电位,血管结扎后急性期诱发电位,结扎后30 min、2 d后诱发电位.动物麻醉清醒后、血管结扎后2 d时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并取缺血中心区标本行HE染色. 结果 潜伏期对缺血性损伤不敏感,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波幅变化复杂,对运动功能特异性差,2、3、4根组均观察到急性期波幅先降低又逐渐恢复趋势,波幅的变化可以反映脊髓的病理损害程度和运动功能. 结论 缺血急性期CSEP波幅变化复杂,对运动功能特异性差,波形记录的信号需要平均化过程,造成结果 解释的延迟,术中应联合运动诱发电位对脊髓功能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皮节刺激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DSEP)对颈、腰、骶神经根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椎间盘突出患者和30名健康人分别进行DSEP及颈、腰、骶椎体CT扫描检查,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T异常病人的DSEP异常率(91.8%)明显高于CT正常者(27.3%),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DSEP可作为MRI或CT等影像学检查的一种筛选而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发病部位,探讨颅内动脉节段性发育与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关系。方法分析我院1992年1月-2008年12月经脑血管造影诊断的颅内动脉瘤1768例患者的发病部位。结果 1768例患者96.35%动脉瘤位于眼动脉至前交通动脉及椎动脉发出小脑后下动脉处至基底动脉顶端这个节段内。结论颅内动脉节段性发育不良是动脉瘤发生的基础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脊髓诱发电位检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述了目前脊髓诱发电位检查的刺激技术和记录技术,并对脊髓诱发电位的发生和传导机理作了系统的阐述。脊髓SEP的棘间韧带记录法和硬脊膜外腔记录法,以及脊髓MEP的电、磁刺激方法均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这些新的方法和技术不仅提高了诱发电位描记质量,还提高了诱发电位的诊断水平。该文对这些新技术分别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作者采用多导硬膜外腔、头顶记录体感诱发电位(SEP)并同时刺激脊髓在比目鱼肌记录运动诱 发电位的方法,为6例患者做了术中监护.其中一例在术中当脊髓后柱受压迫时 SEP 消失,解除压迫后15分钟 SEP 渐恢复,当 SEP 消失时 MEP 无变化.所有患者术毕时 SEP 及 MEP 均存在,术后无一例出现感觉、运动障碍。鉴于感觉、运动传导束在髓内的位置、血液供应均不相同,同时记录 SEP 和MEP 是非常必要的。和头顶 SEP 相比,脊髓 SEP受麻醉影响小,波形、潜伏期稳定,是一种可靠的术中监护方法。本文也讨论了一些脊髓诱发电位监护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放射性生物微球参考滴血技术,观测健康麻醉家犬各节段脊髓灰、白质及器官区域血流量。脊髓灰、白质血流量及其比率的节段性分布,以及心、肝、肾等器官区域血流量的分布,与相应的血管解剖分布一致,所测血流值与文献报道一致。生物微球技术简便易行,准确可靠,适用广泛,代表微循环营养通路性血流量,是研究脊髓和器官微循环的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10.
报告15例脊髓肿瘤上、下界SEPs测定结果。脊髓感觉、运动功能损害较完全者4例,肿瘤上界SEPs消失;余脊髓功能损害不全者11例,肿瘤上界的SEPs存在,但P_1峰潜伏期延长,持续时间缩短和波幅降低。认为脊髓SEPs的变异与脊髓受损程度有关,并可反映预后。  相似文献   

11.
一过性脊髓缺血不像一过性脑缺血那样引人注目,它可以作为脊髓血管病的先兆出现。从症状来看可分为脊髓性间歇性跛行及突然发作性疼痛、运动麻痹二型。一、表现为脊髓性间歇跛行的一过性脊髓缺血:病初仅在长距离步行后感到下肢沉重、疲乏。病情可逐渐加重,出现步行困难,甚至在步行短距离后即感到沉重、疲乏、紧束感及麻木感等。有时伴有疼痛或尿急,严重者不得不停止步行,但休息数分钟后可缓解,继续步行,再次行走后又可发作。跛行可为一侧性、双侧性或从一侧发展成双侧性。跛行出  相似文献   

12.
脊髓手术中诱发电位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发展的经颅电或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多点记录的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脊髓诱发电位、诱发肌电及神经干诱发电位等脊髓传导通路的监测技术;并对术中诱发电位监测的目的、脊髓病变手术中诱发电位的改变作了综述。其中以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和多点记录的体感诱发电位较适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13.
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系指人工的或自然的刺激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电位变化,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的一种重要方法。EP开始於1913年Pravdish-Neminsky的电生理学实验:电刺激狗的坐骨神经后,可在其皮层脑电图上出现明显的电波偏移现象。从此以后,证明是一种非常广泛的活动传导到皮层而反映出的记录,因而EP的记录技术便成为追踪研究外周冲动到达皮层通路的一种技术或方法。脊髓是头部以下运动和感觉的总通道,如发生损伤即可造成皮质和脊髓诱发电位的变化。皮质诱发电位(Corticol Evoked Potentials,CEP)变化正常CEP:刺激周围神经(如胫神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法舒地尔对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家兔4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法舒地尔组,采用腹主动脉夹闭法制作缺血再灌注模型,法舒地尔组每日腹腔注射法舒地尔,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不予干预。手术后采用Jacobs法对家兔后肢功能评级,肌电图检测后肢运动诱发电位。免疫组化法观察脊髓缺血区ICAM-1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ICAM-1表达明显,后肢瘫痪严重,法舒地尔能显著抑制ICAM-1的表达,瘫痪程度较轻,后肢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缩短。结论法舒地尔可能通过抑制Rho激酶活性,进而抑制ICAM-1的表达,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性反应,达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及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功能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诱发电位仪对3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术后SEP及MEP检测,分别记录SEP、MEP潜伏期及相应的波幅值,并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31例患者中术前SEP、MEP异常率分别为90.3%(28例)、54.8%(17例),4周检测异常率分别为35.3%(11例)、19.4%(6例)。与正常组比较,患者组潜伏期和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术前比较,术后4周的潜伏期和波幅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临床表现的改善相关(P0.05)。患者中SEP和MEP潜伏期及中枢传导时间(CMCT)均异常时,其临床表现较重。结论 SEP和MEP相结合可以判断脊髓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为脊髓型颈椎病提供客观诊断及预后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和分析缺血后处理对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MDA和SOD的影响。方法选择48只雄性大鼠,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PA、PB、PC 4组,每组12只,对照组给予单纯缺血-再灌注处理,PA、PB、PC分别于缺血后15 s、30 s、60 s后阻闭腹主动脉15 min ,继续灌注15 s、30 s、60 s ,对MDA含量和SOD活性进行测定。结果缺血前和缺血10 min ,4组大鼠血浆中MDA含量及SOD活性差异不显著,而再灌注1 h ,PA、PBMDA含量较对照组明显更低,SOD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进行早期短时间缺血后处理可有效抑制再灌注后生成过量氧自由基,可以一定程度上保护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7.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脑干缺血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脑干缺血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经颅多普勒检查(TCD)确定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患者(VBI组)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并与52例经颅多普勒检查确定为脑血管痉挛的眩晕患者(对照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组BAEP异常率为52.27%,明显高于对照组(3.85%,P<0.001)。VBI组BAEP各波潜伏期均长于对照组(P<0.05),BAEP的I波及V波波幅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作为评价脑干缺血及其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次缺血预处理 (IPC)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2 4只日本大白兔随机双盲分为假手术组 (A组 )、缺血再灌注组 (B组 )和IPC保护组 (C组 ) ,每组 8只。A组不阻断主动脉 ,B组阻断主动脉 4 5min ,C组阻断主动脉 5min ,开放 5min ,反复 4次之后再阻断 4 5min。术后第 7天检测脊髓组织金属元素 (Ca、Mg、Cu、Zn)的浓度。术后观察后肢神经功能的评分、后肢针电极肌电图(EMG)和脊髓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结果 B组脊髓组织Ca、Cu的浓度较A组显著性升高 (P <0 .0 5或0 .0 1) ,Mg、Zn的浓度则显著性降低 (P <0 .0 5 )。B组脊髓组织Ca、Zn的浓度分别较C组显著性升高或降低(P <0 .0 1)。B组后肢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性低于A、C组 (P <0 .0 5或 0 .0 1) ,脊髓病理学和后肢EMG亦较C组有显著性病理改变 (P <0 .0 1)。结论 多次IPC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著而又快速的保护作用 ,其保护机制与维持缺血区域Ca、Mg、Cu、Zn元素的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前已有四种脊髓传导功能的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法:(1)下肢刺激、棘突及头皮记录法。(2)上下肢中枢传导时间差法。(3)F波加SEP法。(4)初、晚期反射反应和SEP法。其中前两种方法更实用,尤其第一种方法操作简便,对下胸、腰骶段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第二种方法有助于区分周围和中枢神经病变所致的传导障碍,但不能节段定位。后两种方法除不能节段定位外,假设条件太多,实用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20.
报告自1984年至1994年10月,近500例次脊髓血管造影中检出的7例节段性血管瘤病的诊断及治疗。男性2例,女性5例。年龄15~50岁,平均28.6岁。截瘫4例,进行性肌无力3例。治疗:3例单纯行栓塞治疗,1例单纯手术切除硬膜外血管瘤,3例栓塞后手术治疗。结果:4例截瘫者中1例恢复正常,2例肌力提高至3~4级,大小便可控,1例肌力提高至2级。3例进行性肌无力者2例恢复正常,1例肌力提高2级。作者对节段性血管瘤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进行了讨论,提出该病的诊断应具备以下条件中的三点:(1)髓内血管畸形;(2)椎管内硬膜外血管瘤;(3)椎体及椎旁血管瘤;(4)皮肤血管痣、血管瘤及皮下组织的血管瘤。栓塞及栓塞后手术治疗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