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的疗效。方法56例神经血管性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观察组使用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对照组使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6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为(3.25±1.25)分,低于对照组的(4.82±1.3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川芎茶调散是我国古代茶方制剂中最知名的方剂之一,也是中医治疗头痛,应用最广泛、最著名的方剂之一。最早见于宋代,因其方药平和,副作用少,疗效显著、可靠,而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后世治疗风热头痛的茶调散、川芎茶、菊花茶调散等方剂都是从川芎茶调散化裁而来。现在,本方被制 相似文献
4.
血管神经性头痛,亦称为偏头痛,多与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等因素诱发。常见于青少年,以女性多见。笔者自1997年以来,运用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60例,并设西药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急慢性额窦炎的效果,方法:用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急慢性额窦炎180例作为治疗组:用青霉素或头孢氨苄静脉滴注治疗1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无效6例,对照组无效32例,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治疗急慢性额窦炎无毒副作用。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三叉神经痛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8):28-29
目的 利用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来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途径.观察患者服用纯中药制剂后,患者病情发展以及对疼痛的反应程度.方法 依据辨证采用中药汤剂内服.结果 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经过治疗,治愈38例,占63.3%;显效11例,占18.3%;有效5例,占8.3%;无效3例,占5%,总有效率95%.结论 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不良反应小疗程短,患者痛苦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芎茶调颗粒对头痛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治疗头痛4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用川芎茶调颗粒8g,口服,一日三次;对照组用贝诺酯片0.5g,口服,一日三次,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在减少头痛发作次数、显效率、总有效率等指标上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川芎茶调颗粒具有疏风定痛的作用,活络通脉疏风止痛之功效,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川芎茶调散对偏头痛疗效以及对患者经颅多普勒(TCD)的影响。方法将80例诊断为偏头痛的患者使用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整个治疗周期为28天,观察记录川芎茶调散的疗效以及TCD的变化。结果治愈率为15.00%(12/80),显效率40.00%(32/80),有效率40.00%(32/80),无效率5.00%(4/80),总有效率达95.00%(76/80)。TCD检查结果显示,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茶调散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且可改善患者的TCD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偏头痛患者中西医治疗和护理经验.方法 对86例偏头痛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并对过程进行总结归纳.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加用川芎茶调散后,偏头痛的治疗有效率达到82.6%,与对照组(62.5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偏头痛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川芎茶调散中甘草酸含量方法。方法色谱柱为KromasilC18柱,流动相为甲醇-0.2mol? L -1醋酸铵溶液-冰醋酸(67∶33∶1);流速1.0mL? min -1;检测波长为250nm;进样量10μL。结果甘草酸的回归方程为Y=857680X-6057(r=0.9999)。平均回收率99.82%,RSD为0.4%(n=9)。结论本法准确、简便、专属性强,是川芎茶调散中甘草定量分析较理想的监控方法。 相似文献
12.
川芎茶调散出自<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由川芎、羌活、细辛、白芷、荆芥、防风、薄荷、甘草、茶叶组成,为治风邪上犯清空,寒热头痛或头风疼痛之方.本方能疏散风寒,轻清伤俘,通络止痛,临床随证化载,收效颇佳.近几年来临床应用有以下新的用途,兹选案例数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川芎茶调散中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的含量.方法 Hypersil ODS2(150 mm×4.6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水(62:38),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进样量为20 μL.结果 欧前胡素在1.064~31.92 mg·L-1 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异欧前胡素在1.090~32.70 mg·L^-1 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3).欧前胡素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5%(n=9),RSD=0.64%;异欧前胡素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0%(n=9),RSD=1.65%.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稳定,适用于川芎茶调散中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4.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单纯的现代医学或纯中医均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几年来,笔者采用川芎茶调散加全蝎、蜈蚣为基础方,再结合辨证论治用药,同时联合应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6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本院门诊患者60例。其中男23例,女37例;年龄14~62岁,平均33岁;病程3个月至24年不等,平均7年。 相似文献
15.
川芎茶调袋泡剂浸出研究孙丰润李治淮侯佃臻赵永德(山东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滨州256603)川芎茶调袋泡剂是在中国药典[1]之川芎茶调散基础上改革而成。具有疏风止痛、散寒解表之功效,用于风邪头痛或外感风寒之恶寒、发热、鼻塞等病症。为确保剂型改革后,疗效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川芎茶调散的活性成分,预测其治疗偏头痛的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解析其效应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收集川芎茶调散活性成分并进行ADME筛选,收集活性成分潜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和DisGeNET数据库收集偏头痛相关的疾病靶点,并与药物活性成分靶点取交集得到共同靶点,进行PPI分析;使用Cytoscape构建可视化"药物-靶点-疾病"网络并进行分析,通过R语言对共同靶点进行GO富集与KEGG富集分析。结果:通过筛选获得141个药物与疾病的共同靶点,发现川芎茶调散治疗偏头痛的关键靶点为APP、CHRM2、CXCL8、CXCL2、CXCL10等;主要改变的信号通路为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内分泌抵抗信号通路等;氧化应激反应、类固醇激素反应、血管收缩调节、低氧反应、雌二醇反应和神经递质代谢可能是川芎茶调散治疗偏头痛的主要生物学调控环节。结论: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等是川芎茶调散中重要活性成分,APP,CHRM2、CXCL8等基因受到了药物调控,川芎茶调散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内分泌抵抗信号通路调控了偏头痛时的炎症反应、血管收缩、内分泌-神经递质代谢等生物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川芎茶调冲剂和尼莫地平联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4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2例,治疗组用川芎茶调冲剂,每次1袋,每日3次冲服,并予尼莫地平每次20mg,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单用尼莫地平,每次20mg,每日3次,口服,治疗时间为28d。根据头痛发作程度、频率、持续时间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显效率为68.2%,总有效率为95.4%;对照组总显效率为36.3%,总有效为81.8%。两组总显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川芎茶调冲剂和尼莫地平联合治疗偏头效果明显,且优于尼莫地平。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建立川芎茶调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薄荷、防风进行鉴别;用HPLC法测定阿魏酸的含量,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XB-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2%冰醋酸(15∶85),柱温35℃,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323 nm.结果:TLC色谱斑点清晰;阿魏酸对照品在9.42~942.00 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71%,RSD为0.8%(n=6).结论:本法简便、可靠、准确,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