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与神经鞘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二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胃间质瘤及5例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生长方式、强化特点等。结果:GS患者以女性多见,好发于胃体大弯侧,可向腔内外生长,呈轻中度均匀性渐进性强化,腔内隆起面可形成溃疡;GIST整体发病年龄较大,密度不均,可有囊变、坏死、钙化,呈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结论:胃间质瘤及神经鞘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平扫及增强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提高超声内镜(EUS)对胃神经鞘瘤的检出率。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5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和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4例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胃神经鞘瘤但经EUS误诊为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及EUS的影像特征并文献复习。结果 4例胃神经鞘瘤均为女性且均为良性,胃镜下4例病灶均为单发,有3例位于胃体,1例位于胃底;EUS下病灶均起源于胃固有肌层,病灶处呈低回声团块,回声均匀,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未见钙化灶或囊性变;2例病灶周围可见光晕现象。文献复习发现:胃神经鞘瘤好发于女性;周围光晕现象可能为胃神经鞘瘤的特征性表现;钙化、囊性液化改变在胃神经鞘瘤中较少见,在胃间质瘤中较常见。结论位于固有肌层的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在EUS下很难区分;对病灶位于胃体、超声图像示病灶起源于固有肌层,呈低回声、回声均匀、边界清楚的女性患者,需仔细观察病灶内部回声是否有钙化、囊性变以及病灶周围是否有光晕现象,综合考虑,除需考虑胃间质瘤外还要排除胃神经鞘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CT影像特征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但CT检查误诊的胃神经鞘瘤临床资料。结果5例均以上腹部不适、匕腹部肿块、黑便等就诊,均行七腹部CT扫描。CT影像表现为边界锐利的类网形均质肿块.与肌肉组织比较呈低密度,向腔内或腔外生长,病灶长径平均(6.2±2.3)cm,其中4例病变长径〉5.0cm。5例CT检查误诊为恶性胃间质瘤2例,胃平滑肌瘤、胃外肿瘤及偏良性胃间质瘤各1例,均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榆奄确诊胃神经鞘瘤。结论对CT表现为胃肠道壁内均质性、边界清晰的肿块,且无出血、坏死和囊变时,应警惕胃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于膀胱的神经鞘瘤和恶性周围神经鞘瘤在组织病理学、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上的特点,确立两者的鉴别诊断思路。方法回顾1例原发于膀胱的神经鞘瘤的临床诊疗过程,结合有关膀胱神经鞘瘤及膀胱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方面,原发于膀胱的神经鞘瘤和恶性周围神经鞘瘤有明显差异。结论原发于膀胱的神经鞘瘤临床极其少见,易与膀胱常见肿瘤混淆,造成误诊,免疫组化为重要的确诊依据。膀胱恶性周围神经鞘瘤应以高度恶性的软组织肉瘤进行处理。临床上应重视两种疾病的鉴别,以正确地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5.
良性及恶性神经鞘瘤同属周围神经外胚层肿瘤.发生于气道的良性神经鞘瘤不多见,恶性神经鞘膜瘤较罕见,我科诊治一例神经鞘瘤,经过两次手术,术后病理报告分别为良性和恶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周围神经鞘瘤CT诊断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周围神经鞘瘤的CT表现,探讨其CT征象与病理组织学关系。材料与方法:报告5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CT资料完整的神经鞘瘤。其中椎管内24例,颈部6例,纵隔10例,腹部11例,臂丛4例,胸壁2例。结果:除部分椎管内神经鞘瘤CT表现软组织肿块不明显外,其余部位的神经鞘瘤CT平扫为等于、略低于或低于肌肉密度的软组织肿块影,边缘光滑,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其病理因素有:①肿瘤细胞外  相似文献   

7.
恶性神经鞘瘤9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恶性神经鞘瘤较少见,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本文报告华西医大附一院从1988年1月~1992年12月收治的9例恶性神经鞘瘤,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四肢良性神经鞘瘤高频彩超的影像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四肢良性神经鞘瘤的高频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 17例四肢良性神经鞘瘤超声皆可检出。与病理结果对照,正确诊断12例,误诊5例,诊断符合率为70.6%。结论高频彩超对四肢良性神经鞘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心包内恶性神经鞘瘤的临床认识。方法:对我院治疗的1例心包内及后纵隔恶性神经鞘瘤合并心包填塞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报告,并分析国内外文献报道的6例心包内恶性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心包内恶性神经鞘瘤以心包填塞为主要症状,心脏彩超及胸部CT检查是临床上诊断心包内肿瘤的主要手段,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切除肿瘤能缓解心包填塞症状。结论:心包内恶性神经鞘瘤临床罕见,预后较差,手术切除肿瘤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PKC-θ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PKC-θ在胃肠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87例GIST、2例平滑肌瘤、2例平滑肌肉瘤、5例神经鞘瘤、6例恶性神经鞘瘤、3例胸腺瘤及精原细胞瘤、5例肾透明细胞癌、5例恶性黑色素瘤进行CD117、PKC-θ染色。结果87例GIST中77例PKC-θ(+),72例CD117(KIT)(+);15例CD117阴性的GIST中12例PKC-θ(+),其中11例上皮样细胞型中9例PKC.0表达与CD117表达无相关性(P〉0.05),其阳性表达例数与Fletcher分级和进行性疾病(PD)呈正相关关系(P〈0.01)。在除神经鞘瘤和恶性神经鞘瘤的其他类型肿瘤中CD117均(+),而PKC-θ除神经鞘瘤3例和恶性神经鞘瘤2例(+)外,在其他类型肿瘤中均(-)。结论PKC-θ可能是GIST的又一标记物,尤其是对于PDGFRA基因突变的上皮样细胞型和CD117阴性的病例,PKC-θ与KIT联合检测能使大多数GIST确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颈动脉体瘤与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征,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颈动脉体瘤与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各4例,总结各自的DSA、MSA、MSCT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分析误诊原因。结果:颈动脉体瘤区别于神经鞘瘤的DSA特征为:瘤体染色早,旦迅速浓染;增强MSCT特征为:瘤体迅速显著强化。神经鞘瘤区别于颈动脉体瘤的DSA特征为:瘤体染色晚,在静脉期,且染色淡,或几乎不染色;增强MSCT特征为:瘤体强化不明显,且呈“斑驳”样改变。本组1例来源于颈交感干的神经鞘瘤,术前DSA误诊为颈动脉体瘤,误诊的原因为:仅注意瘤体的部位、颈内、外动脉移位特征,而忽视了瘤体的血供、染色、强化等主要特征。结论:颈动脉体瘤与颈动脉三角区神经鞘瘤的DSA、MSCT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明显不同,对两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GS)的CT表现,并与胃间质瘤(GST)进行对照分析,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材料与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S 19例及GST 7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CT表现,并对两者的CT表现进行比较.CT影像资料由两名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年资放射科医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增强模式、强化程度、肿瘤内部出血、钙化及坏死囊变.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极低风险度GST的最大直径小于GS(P=0.04),低、中风险度间质瘤最大直径与胃肠道神经鞘瘤的最大直径没有统计学意义(P=0.98,P=0.23),高风险度间质瘤的最大直径大于GS(P=0.01).GS(18/19)和极低(16/16)、低风险(28/34)及中风险(11/13)GST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而高风险GST(8/13)多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极低风险GST腔内生长较多见(12/16).GS(18/19)和极低危险度(15/16)GST肿瘤内部均匀强化.低(26/34)、中等(11/13)及高危险度GST(13/13)中等或明显强化较GS(9/19)多见.GS(1/18)内部的坏死囊变较低(11/34)、中等(6/13)及高危险度(11/13)间质瘤少见(P=0.01).结论:胃肠道神经鞘瘤CT上多表现为圆形、卵圆形的肿块,增强后呈轻度均匀强化,肿瘤内部坏死囊变、钙化、出血现象较少见,与高危险度GST影像学表现差异较大,但与极低、低、中危险度GST较难区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脊椎椎管内神经鞘瘤MRI及病理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脊椎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的MRI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脊椎椎管内神经鞘瘤MRI表现为T1WI低或等低混合信号,T2WI高或高低混合信号,增强扫描示肿瘤周围性强化18倒,伴有肿瘤内分隔者7例,不伴肿瘤分隔者11例.脊椎椎管内神经鞘瘤MRI不均匀信号区,提示囊变,出血,胶原沉积、纤维化或钙化等病理变化.结论:脊椎椎管内神经鞘瘤MRI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疾病诊断,并对进一步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并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减少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胃肠间质瘤并胃神经鞘瘤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因间断排柏油样便6 d入院。胃镜及腹部CT检查示胃体部黏膜下层占位性病变,初诊为胃间质瘤,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胃肠间质瘤并胃神经鞘瘤,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d进行辅助治疗,每3~6个月复查腹部CT,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胃肠间质瘤并胃神经鞘瘤临床罕见,提高认识、及时行病理学检查方可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15.
外周神经鞘膜瘤(MPNST)是描述那些被称作恶性神经鞘瘤(恶性雪旺细胞瘤)、神经源性肉瘤和神经纤维肉瘤的肿瘤,1993年WHO正式将该肿瘤命名为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是一种少见的疾病。2007年我科收治1例前列腺原发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病人,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肢体神经鞘瘤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肢体良恶性神经鞘瘤的声像图特点及超声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良恶性肢体神经鞘瘤的声像图表现与临床特点.结果良性神经鞘瘤8例,以低回声为主(87.5%),单发,边界清,有包膜,可移动,血流丰富.恶性神经鞘瘤6例,可单发可多发,也以低回声为主(83.3%),但回声不均,边界不清晰且与周围组织有粘连,质地硬,有较丰富的血流.结论良恶性神经鞘瘤声像图有一定特征,超声对于肢体神经鞘瘤的诊断是一种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左心房二尖瓣前瓣神经鞘瘤局部恶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依据。方法对1例发生于左房二尖瓣前瓣的肿瘤进行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研究,结合文献讨论其病理组织学特征。结果肿瘤呈典型的神经鞘瘤形态,局部区域细胞密集,瘤细胞有异型性、核增大,有明显的大红核仁,核分裂象活跃;免疫组化示S-100和vimentin(+),EMA局灶(+),Ki-67为10%~25%。结论原发于心脏的神经鞘瘤罕见,且伴局部恶性变者更少见,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和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颌面部、颈部神经鞘瘤的声像图表现及两者间的差异,旨在进一步提高颌面部、颈部神经鞘瘤超声提示的符合率.方法 回顾性总结25例颌面、颈部神经鞘瘤的声像图特点,其中颌面部11例,颈部14例;分析颌面部与颈部神经鞘瘤在超声表现上的差异,并对其超声提示符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颌面、颈部神经鞘瘤多表现为境界清晰的椭圆形团块,内可伴有散在液性无回声区,“鼠尾征”为其特征性超声表现.25例颌面、颈部神经鞘瘤总体的超声提示与病理结果符合率为56.0% (14/25),其中颌面部提示符合率21.4%(3/14),颈部为78.6% (11/14),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颌面部神经鞘瘤的超声提示符合率较低;加强对颌面部神经鞘瘤的认识可有效提高总体超声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9.
笔者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椎管神经鞘瘤和12例脊膜瘤的临床和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神经鞘瘤男性多于女性,脊膜瘤女性显著多于男性;T_1加权成像神经鞘瘤信号多低于脊髓,脊膜瘤则高于或相仿于脊髓,T_2加权成像前者信号明显高于脊髓,后者仅稍高于或等于脊髓;神经鞘瘤多位于脊髓的侧方和侧后方,而脊膜瘤前、后、左、右发生率大致相同;位于椎管内外的神经鞘瘤和脊膜瘤,前者椎管内肿块位于硬膜外。后者椎管内肿块位于髓外硬膜内。  相似文献   

20.
神经鞘瘤是来自神经鞘膜细胞的肿瘤,起源于脑神经、脊神经和周围神经雪旺细胞。神经鞘膜瘤是原发于椎管内的肿瘤,肢体及躯干为其好发部位,其次为深部软组织、腹膜后及纵膈等。治疗以手术为主,肿瘤切除后应配合化、放疗治疗[1]。我科收治的该例颈深部恶性神经鞘瘤有其特殊性:患者的特殊性:患者已行2次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最近1次手术才1个月余,手术对患者的身体打击大。部位的特殊性:肿瘤位于C2椎体右侧,颈血管、神经鞘包裹其中,手术难度大。此病在耳鼻喉科少见,护理经验欠缺,需查大量的文献资料,多学习借鉴。我科收治了1例颈深恶性神经鞘瘤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