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利用酵母双杂交等技术研究与CRAC通道蛋白Orai1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从而揭示CRAC通道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以Orai1-C端为诱饵蛋白筛选大鼠海马和皮质cDNA文库,寻找能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运用营养缺陷型培养,X-β-Gal蓝斑筛选等实验去除假阳性克隆,并通过GST-Pulldown体外实验验证其相互作用.结果:以Orai1-C端为诱饵最终筛出了几个阳性克隆,经测序分析, 发现了其中一个感兴趣的蛋白.结论:Orai1可以和该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可能与CRAC通道功能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肝再生增强因子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为进一步研究其相互作用蛋白奠定基础。方法 将人肝再生增强因子的编码序列重组入pGBKT载体中,经酶切及序列分析鉴定构建正确后,转化酵母AHl09菌株,转化子在SD/-His/-Trp选择培养基上培养;滤纸法β-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Westem blot检测目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正确地构建了人肝再生增强因子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pGBKT7-hALR,其酵母AHl09转化菌在SD/-Trp培养基上30℃培养65h,长出φlmm菌落,而在SD/-Trp-His培养基上不生长,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呈阴性。Westem blot结果显示目的蛋白以35KD的融合蛋白形式表达。结论 诱饵质粒pGBKT7-hALR对宿主菌AHl09没有毒性作用,能稳定表达目的蛋白,不能自身激活报告基因,可用于酵母双杂交的筛选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酵母双杂交等技术研究与CRAC通道蛋白Orail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从而揭示CRAC通道分子作用机制。方法:以Orail-C端为诱饵蛋白筛选大鼠海马和皮质cDNA文库,寻找能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运用营养缺陷型培养,X-β-Gal蓝斑筛选等实验去除假阳性克隆,并通过GST-Pulldown体外实验验证其相互作用。结果:以Orai1-C端为诱饵最终筛出了几个阳性克隆,经测序分析,发现了其中一个感兴趣的蛋白。结论:Orail可以和该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可能与CRAC通道功能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含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核心(core,C)蛋白基因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为C蛋白与宿主蛋白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HCV 1b基因型C蛋白基因,经EcoR I和Pst I双酶切后插入到诱饵载体pGBKT7中,构建含HCV C蛋白基因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Core,经酶切分析及核酸测序分析加以鉴定。醋酸锂法将pGBKT7-Core转化入酵母菌株Y2HGold,蛋白印迹法检测C蛋白的表达,通过表型筛选检测诱饵蛋白对酵母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对报告基因的激活作用。结果重组质粒pGBKT7-Core中的C蛋白基因为576 bp,经核酸测序分析与NCBI中注册的HCV 1b基因型C蛋白基因序列一致;转化酵母菌后检测到C蛋白的表达;HCV C蛋白对酵母菌Y2HGold无毒性,且对报告基因无激活作用。结论含HCV C蛋白基因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构建成功,表达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与内皮抑制素相互作用的蛋白,阐明其抑制血管生成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实验于2002-01/2004-12在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实验室、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和生物工程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3,以内皮抑制素为诱饵,筛选人肝cDNA文库,寻找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再利用一对一酵母回复性杂交、β-GAL实验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筛除假阳性克隆。结果:成功构建稳定表达内皮抑制素基因的载体;酵母双杂交共获得281个克隆,经验证,6个为阳性克隆,测序发现其中一个克隆为未知序列;FASTCAT试验发现阳性克隆中4个克隆可明显的与内皮抑制素相互作用。结论:6个阳性克隆表达的蛋白可能能与内皮抑制素相互作用,并不同程度的参与了内皮抑制素调节的血管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从人胰腺细胞cDNA 文库中,采用酵母双杂交方法 筛选HCV NS4B 包膜蛋白的相互作用蛋白.方法 人胰腺细胞cDNA 文库先进行扩增,随后纯化及鉴定,然后将鉴定好的人胰腺细胞cDNA 文库质粒转化入酵母菌株Y187.构建pGBKT7-NS4B 作为诱饵质粒,随之转化酵母菌株AH109,用色氨酸缺陷型培养基(SD/-Trp)筛选阳性菌落.配合两种重组酵母菌株AH109 与Y187,用四缺培养基及X-α-gal 筛选蓝色酵母菌落,提取相应质粒,电转化感受态菌DH5α后再提取质粒,测序仪测序,结果 使用PUBMED 进行序列比对.结果 成功构建pGBKT7-HCV NS4B 重组质粒,并从人胰腺cDNA 文库中筛选出7 种与HCV NS4B 蛋白相结合的蛋白基因,包括CDK5RAP3、辅脂肪酶、胰石蛋白、凝乳蛋白、弹性蛋白酶2A、糜蛋白酶和胆盐刺激酯酶.结论 HCV NS4B 蛋白可能通过与所筛选出前述蛋白中参与代谢过程的相关蛋白结合,影响糖、脂类代谢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与内皮抑制素相互作用的蛋白,阐明其抑制血管生成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实验于2002-01/2004-12在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实验室、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和生物工程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3,以内皮抑制素为诱饵,筛选人肝cDNA文库,寻找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再利用一对一酵母回复性杂交、β-GAL实验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筛除假阳性克隆。结果:成功构建稳定表达内皮抑制素基因的载体;酵母双杂交共获得281个克隆,经验证,6个为阳性克隆,测序发现其中一个克隆为未知序列;FASTCAT试验发现阳性克隆中4个克隆可明显的与内皮抑制素相互作用。结论:6个阳性克隆表达的蛋白可能能与内皮抑制素相互作用,并不同程度的参与了内皮抑制素调节的血管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王霞  李萍 《华西医学》2006,21(2):306-307
目的构建大鼠糖皮质激素受体(GR)各个结构域的酵母双杂交系统,以研究不同结构域在糖皮质激素非基因组效应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方法扩增GR各个结构域基因片段,酶切回收,将其连接至酵母双杂交系统诱饵蛋白质粒载体pGADT7,构建重组质粒pGADT7-GRAB,pGADT7-GRCD,pGADT7-GRC,pGADT7-GRD,pGADT7-GREF,并经鉴定,测序,体外转录,翻译等方法验证。结果RT-PCR扩增的各GR结构域基因片段电泳后,大小正确,酶切回收后,与质粒pGADT7过夜连接,转化大肠杆菌DH5α,挑选重组质粒,测序结果与Genebank中GR序列比对完全正确。重组质粒经体外转录、翻译试验方法证实重组质粒中的GR基因片段能够正确合成各个GR结构域蛋白。结论构建大鼠糖皮质激素受体结构域酵母双杂交系统重组质粒,为研究糖皮质激素受体在非基因组效应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背景:酵母双杂交系统3是目前最常用的筛选相互作用蛋白质的技术平台.目的:运用酵母双杂交系统3筛选人源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E1的相互作用子.方法:构建酵母细胞表达载体hnRNP E1-pGBKT7/c-myc,转化酵母菌AH109,Western blot证实蛋白表达,进行毒性和自激活检验,与转化了cDNA文库的酵母菌Y187接合,经过营养删除、滤膜反应以及回交试验筛选酵母文库中与hnRNP E1相互作用的蛋白.结果与结论:hnRNP E1蛋白能在酵母中正常表达,对酵母细胞无毒性,不存在自激活现象.经缺陷培养基3次传代及滤膜反应初步筛选出了16个候选基因,再经NCBI基因比对(BLASTN和BLASTP)及酵母细胞中的免疫沉淀反应最终获得了8个候选蛋白.提示hnRNP E1可能参与特定细胞内的复制,转录,mRNA运输、细胞周期、细胞自噬及免疫应答的过程,并且可能参与某些遗传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0.
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影响因素及其实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研究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以大T抗原和P5 3为阳性对照 ,建立酵母双杂交实验系统。方法 通过比较共转化、顺序转化和交配实验三种方法的优劣 ,分析了影响酵母转化效率的因素 ,与此同时还分析了酵母体内 β 半乳糖苷酶的活性。 结果 ①顺序转化比共转化转化效率高 ;②质粒纯度是影响酵母转化效率的一个主要因素 ,与经典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相比 ,试剂盒提取质粒的转化效率明显高 ;③PEG浓度对转化效率也有一定影响 ;④β 半乳糖苷酶定量分析能够区分蛋白质分子间的强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 ,实验结果更可靠。结论 在此基础上 ,我们提出了一种共转化与交配实验有机结合的有效的酵母双杂交新实验策略 ,并将之成功运用于筛选NGAL(neutrophilgelatinaseassociatedlipocalin ,NGAL)相互作用蛋白实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pGEX-4T-1/Snapin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埃希菌中高效表达,以纯化得到Snapin/GST融合蛋白。方法用RT-PCR从小鼠血小板RNA中扩增Snapin基因。将目的片段装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并转化至大肠埃希菌E.coli DH5α中,经过IPTG诱导,SDS-PAGE及凝胶扫描分析目的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成功获得小鼠Snapin基因并构建得到重组表达质粒pGEX-4T-1/Snapin。筛选获得pGEX-4T-1/Snapin/E.coli DH5α重组转化菌株,诱导表达得到融合蛋白Snapin/GST。结论成功构建小鼠Snapin原核表达载体,并在E.coli DH5α中高效表达融合蛋白Snapin/GST,为深入研究Snapin蛋白的生物学结构和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重组人α1-微球蛋白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分泌性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获得可溶、稳定、高纯度的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obulin,α1-MG),为临床检测标准品、质控品制备奠定基础.方法 制备构建重组人毕赤酵母真核分泌表达质粒,并对重组α1-MG进行诱导表达、纯化和鉴定.应用PCR方法扩增重组人α1-MG pET-15b质粒,得到N端带有6个组氨酸"标签"(6 × His-tag)的α1-MG融合基因,将该基因插入到真核酵母分泌表达质粒pPIC9中,筛选得到正确序列的重组分泌表达质粒pPIC9-MG、并转化毕赤酵母菌菌株GS115(Pichia pastoris GS115);用甲醇进行重组人α1-MG的诱导表达,摇瓶发酵,上清α1-MG含量测定;目的蛋白采用硫酸铵沉淀、一步亲和层析纯化并通过免疫学含量测定、PAGE电泳、Western blot以及生物质谱进行鉴定;初步进行稳定性观察.结果 成功构建了重组人α1-MG真核酵母表达载体,核酸测序与预测一致,并在毕赤酵母中实现了重组人α1-MG的分泌性表达,表达量可达73 mg/L,约占总蛋白的30%.经纯化及鉴定,得到了可溶性的、具有天然蛋白生物学活性的PAGE纯目的蛋白.结论 首次在毕赤酵母中实现重组人α1-MG的高效分泌性表达,表达目的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稳定性好、易纯化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酵母双杂交技术是一种建立在酵母菌基础上的遗传学分析方法,主要用于检测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及克隆与巳知蛋白相关的未知新基因。在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中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细胞信号转导研究中,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能较全面地反映细胞内信号蛋白的网络性联系与调节。  相似文献   

14.
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 two hybrid system)是Stanley Fields等提出并建立的一种直接于细胞内检测蛋白一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遗传学方法,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够在酵母这种繁殖迅速、遗传背景清楚且操作简便的体系中研究真核细胞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cDNA文库的筛选可以直接找到与未知蛋白质相互作用的DNA序列。酵母双杂交系统作为发现和研究在活细胞体内的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技术平台,广泛地应用于真核基因的表达与调控、细胞粘合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信号传导通路以及细胞周期与分化、反式因子的鉴定与分离等诸多领域的基础研究。随着这个方法的广泛应用,在原有酵母双杂交体系上发展了大量的衍生系统:单杂交系统、逆向双杂交系统、三杂交系统。本文就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原理和组成及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获得可溶、稳定、高纯度的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obulin,α1-MG),为临床检测标准品、质控品制备奠定基础。方法制备构建重组人毕赤酵母真核分泌表达质粒,并对重组α1-MG进行诱导表达、纯化和鉴定。应用PCR方法扩增重组人α1-MG pET-15b质粒,得到N端带有6个组氨酸“标签”(6×His-tag)的α1-MG融合基因,将该基因插入到真核酵母分泌表达质粒pPIC9中,筛选得到正确序列的重组分泌表达质粒pPIC9-MG、并转化毕赤酵母菌菌株GS115(Pichia pastoris GS115);用甲醇进行重组人α1-MG的诱导表达,摇瓶发酵,上清α1-MG含量测定;目的蛋白采用硫酸铵沉淀、一步亲和层析纯化并通过免疫学含量测定、PAGE电泳、Western blot以及生物质谱进行鉴定;初步进行稳定性观察。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人α1-MG真核酵母表达载体,核酸测序与预测一致,并在毕赤酵母中实现了重组人α1-MG的分泌性表达,表达量可达73 mg/L,约占总蛋白的30%。经纯化及鉴定,得到了可溶性的、具有天然蛋白生物学活性的PAGE纯目的蛋白。结论首次在毕赤酵母中实现重组人α1-MG的高效分泌性表达,表达目的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稳定性好、易纯化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酵母单杂交系统是研究生物大分子DNA和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之一,酵母单杂交筛库实验是获取可以和诱饵序列相互作用的反式作用因子的关键。方法 酵母单杂交诱饵质粒pHISi3NF转化YM4271;通过不同浓度3-AT实验,获得酵母单杂交用宿主细胞YM4271pHISi3NF4;大规模筛选人食管癌细胞cDNA文库。结果 经筛库后续验证实验证实得到阳性克隆。结论通过准确确定3-AT的工作浓度,有效地完成了酵母单杂交的大规模筛选人食管癌细胞cDNA文库的实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hDaxx与细胞肿瘤抑制子p53相互作用的结构部位,以便探索两种蛋白质相互作用后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利用pGBDU-C及pGAD-C载体构建Daxx(human Daxx,hDaxx)及其删除突变体(ΔhDaxx)酵母菌表达质粒,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它们在酵母菌中的表达产物,通过酵母双杂交试验测定hDaxx与p53结合并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构部位,结果pGBDU-C或pGAD-C/hDaxx与ΔhDaxx能在PJ69-4酵母菌株表达目的蛋白,hDaxx及3种ΔhDaxx与p53结合并发生相互作用,2种ΔhDaxx不与p53结合发生相互作用。结论:hDaxx通过第396-499位氨基酸(aa)或C端241个aa残基与p53发生结合。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构建重组Siglec-9 V型结构域(Siglec-9-V)原核表达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初步摸索其可溶性表达的条件,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意义奠定基础.方法 合成Siglec-9-V的cDNA序列;通过PCR和TA克隆,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His6-SUMO-Siglec-9-V,利用酶切和DNA测序鉴定插入序列;将重组细菌用IPTG诱导表达,利用His6标签蛋白特异性染料鉴定蛋白质;通过尝试不同的诱导表达温度,摸索Siglec-9-V可溶性表达的条件.结果 证实重组表达载体pET-His6-SUMO-Siglec-9-V构建正确;表达的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9×103,证实为目的 蛋白,在24 ℃时经IPTG诱导,能够实现可溶性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ET-His6-SUMO-Siglec-9-V,实现Siglec-9-V的可溶性表达.  相似文献   

20.
hCG/RARα/PLZF转基因小鼠发生髓系增殖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绝大多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患者具有t(15 ;17)形成的PML/RARα融合基因。另外 ,约有不到 1%的APL临床病例具有t (11;17) ,形成PLZF/RARα和RARα/PLZF两种融合基因产物。为了从生物整体水平研究RARα/PLZF对生命活动和造血功能的影响 ,了解APL的发病机制 ,我们建立了hCG/RARα/PLZF转基因小鼠 ,并对其白血病发生发展的变化进行了监测。材料和方法1 hCG/RARα/PLZF转基因小鼠的建立1.1 构建hCG/RARα/PLZF质粒 :首先将我所保存的pBlueSK RARα/PLZF质粒和pUC9 hCG质粒分别经XhoⅠ、NotⅠ双酶切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