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镜引导下食管腔内软管冷冻的临床研究杨瑞森,刘奇,张利民,张百江,张为迪我院自1989年开始研制能在内镜引导下进行插管的食管腔内可曲性冷冻探头,研制成功后于1991年初开始进行临床研究和应用,现已完成70例。临床资料男57例、女13例,年龄35~76...  相似文献   

2.
目的经胃肠镜微创治疗存在出血穿孔的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内镜治疗的应用,为提高内镜微创治疗的安全性,避免和减少并发症,在临床实践中努力寻找对策,为内镜治疗后的预防性治疗进行探索。方法经内镜双腔导管注入生物蛋白胶防治胃肠穿透性疾病,经内镜下双腔导管注入生物蛋白胶快速修复溃疡面,内镜下切除术后创面预防性治疗。我院胃镜或肠镜进行内镜下治疗47例,其中胃镜下38例,肠镜下9例。十二指肠球部巨大穿透性溃疡19例,边缘整齐的胃良性溃疡5例,食管气管凑2例,广基胃肠息肉内镜下切除创面15例,食管黏膜肌层平滑肌瘤内镜下切除创面3例,EMR黏膜切除术后创面预防性治疗3例,每两周复查一次内镜,测量创面直径。结果经内镜双腔导管注入生物蛋白胶治疗穿透性溃疡预防穿孔,修复比单纯内科治疗愈合迅速,创面对合整齐;能够修复已经穿孔的清洁的小食管气管瘘。与常规内镜检查和内镜下单纯切除法相比,对于较大和较深内镜创面,经内镜双腔导管注入生物蛋白胶,出血穿孔几率显著减少,几乎为零。结论选择经内镜双腔导管注入生物蛋白胶防治胃肠穿透性疾病新方法,使胃肠镜微创手术安全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食管腺贮留囊肿的内镜诊治夏德运马桂荣裴祥忠胡德元食管腺贮留囊肿为食管腔内微小隆起性病变。我院发现5例,报告如下。资料及内镜表现:5例中男3例,女2例,年龄19~56岁。4例有吞咽困难、异物感或隐痛,1例有上腹痛、返酸、胸骨后烧灼感。食管钡餐检查3例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腔外生长型贲门癌内镜超声及其引导下细针穿刺的诊断意义。方法研究6例腔外生长型贲门癌患者的首发症状、CT表现、内镜表现、内镜超声表现及病理类型。结果腔外生长型贲门癌临床无特征性首发症状,就诊时常常已属于晚期;CT可发现肿块及侵袭范围;普通内镜表现为局部糜烂及黏膜粗糙及僵硬,内镜下活检多无特殊发现;内镜超声表现为:病灶处食管贲门层次结构消失,病变为不均质低回声的结构,呈块状向贲门腔外生长,常累及周围器官,超声内镜下穿刺活检可获得诊断。结论内镜超声及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对于腔外生长型贲门癌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食管腺贮留囊肿为食管腔内微小隆起性病变。我院发现5例,报告如下。资料及内镜表现:5例中男3例,女2例,年龄19-56岁.4例有吞咽困难、异物感或隐痛,1例有上腹痛、返酸、胸骨后烧的感。食管钡餐检查3例阴性,2例疑为占位病变。内镜检查5例病人发现6个微小隆起,4例单发,1例多发(2个病变);隆起呈丘状,基底较大,苍白色或半透明,质软;与周围粘膜分界清楚,管腔无狭窄;活检钳夹破后流出胶胨样成清鼻涕样物质,流出后,隆起即时减小或塌陷。1-4周复查,内镜及食管低压双对比造影隆起均消失。讨论食管腺贮留囊肿…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前瞻性地测定Barrett食管患者中腺癌的发生率。 方法:1982年1月至1995年4月间,对美国图森市VA医学中心所有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患者进行有关Barrett食管的评估。初次内镜下无腺癌的所有Barrett食管患者,每1~2年接受内镜检查及系统性活检。于柱状上皮每隔2cm至少取2块活检,如食管不规则、结节状或有狭窄则另取活检。若初检或6个月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7.
重复食管1例报告董申武患者女,29岁。因上腹部节律性疼痛1年伴黑便3天,于1987年9月18日作内镜检查。内镜所见:食管23cm开始有一光滑薄层粘膜隔,呈纵行向下直至贲门,将食管分隔为左右二个腔,均通向胃底。在隔膜中下段,有7个0.4~0.cm圆形或...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食管憩室较为罕见,本文报道了1例青少年食管憩室的诊断及经内镜黏膜下憩室间隔切开术治疗经过,采用直接在憩室间脊顶端纵行切开黏膜并建立隧道的方法,术中未出现黏膜撕裂、大出血等并发症,术后2个月患儿吞咽困难、呛咳等症状基本消失,复查上消化道造影示憩室深度较前变浅,复查胃镜示食管憩室变浅,食管腔入口相对术前变大,管腔通畅。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30岁,因吞咽困难10d来院就诊,自述半年来咳嗽时伴随咽部一过性异物阻塞感,顷刻消失,门诊行食管钡餐造影及仿真CT食管检查,均提示食管肿物或重复食管。电子内镜检查通过食管入口后见食管腔扩张不良,只可见光照区域内局部黏膜,经大量注气后视野增大,缓慢进镜见食管左半周范围黏膜清楚,而右半周所见为无血管分布非黏膜外观的肉红色纤维被膜,内镜头端抵达贲门上方约3.0cm时才清楚观察到腔内肿物的头部。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62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半年余,伴胸骨后疼痛1 d门诊就诊。胃镜检查提示距门齿25 cm处见食管肿物并食管腔梗阻,常规胃镜无法通过,予以内镜下活检(图1),病理结果提示鳞状细胞癌。收住院进一步完善检查拟下一步抗肿瘤治疗。入院后胸部CT检查提示:食管胸上中段(第5~7胸椎水平)管腔狭窄,管壁不均匀增厚,累及长度约67 mm,其内见斜横向走行条状、不规则状高密度影,长度约25 mm,左侧端锐利达外膜下(图2);两肺多发结节灶,考虑转移瘤。  相似文献   

11.
食管静脉曲张主要是肝硬化导致门静脉回流受阻,压力增高,引起食管壁的静脉发生扩张和弯曲。胃镜下可见扩张的静脉向食管腔内隆起,多为深蓝色,少数为白色或红色。呈不同形状,如直线型扩张、蛇形曲屈样扩张及串珠或结节状扩张等,扩张过度的可致镜身无法通过。  相似文献   

12.
例1 男,51岁,因上腹部胀痛1年行胃镜检查.内镜检查示:食管下段黏膜粗糙,散在多发扁平结节,色微黄(图1);胃窦充血,见散在多发疣状糜烂,色泽红白不均,以红为主,蠕动良好.内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食管炎伴增生结节.病理回报:(食管)鳞状上皮下见成熟皮脂腺,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图2).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57岁,咽下阻塞感加重一个月来院行胃镜检查。内镜所见:物镜距门齿35cm见巨大暗红色息肉样肿物,完全阻塞食管腔,肿物暴露部分粘膜糜烂不平,无溃疡及出血,触之有滚动,似有蒂但无法观察全貌,试推挤肿物一侧进镜达胃及十二指肠球腔内,未见异常后,退镜观察肿物下缘,测量肿物大小约6.0cm×4.0cm×4.0cm,内镜诊断:食管息肉样肿瘤?不除外恶变。活检组织学诊断:炎性坏死组织。食管钡餐造影示:食管中下段钡剂通过受阻、病变段管腔扩张,粘膜纹消失及表面不规则。印象:食管占位性病变,不除外腔内食管…  相似文献   

14.
食管黏膜剥脱症是一种临床上甚为少见的食管良性疾病,表现为食管黏膜表层鳞状上皮甚至黏膜下组织部分或全部从食管剥脱。小部分患者因呕血,内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部分剥脱于管腔内;大部分患者表现为一条索样膜管状物随鲜血一同呕出于口腔外,一端仍可残留于口腔内。此病保守治疗恢复较快,有自愈倾向,  相似文献   

15.
内镜诊断食管黑色素肉瘤一例金大纪孙玉山刘青彭俊周患者男,55岁,因吞咽困难20余天经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提示食管肿物而做胃镜检查。距门齿30cm处见2cm×4cm×1.5cm不规则结节状肿物,深紫色,表面不光滑且污秽,触之有弹性感,易出血。镜身可通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并评价双腔与单腔道内窥镜下急症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523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病人分为2组,双腔组203例,单腔组320例,共治疗次数667次,分别观察急症止血率、注射部位再出血发生率、曲张静脉消失率等指标。结果在双腔组和单腔组中急诊止血率分别为95.1%和93.7%,2组无显著性差异。曲张静脉消失率分别为61.5%和86.3%,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再出血率分别为6.5%和2.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食管静脉出血中双腔内镜治疗组优于单腔内镜治疗组。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患病率近年来在我国有上升趋势。目前诊断GERD的手段较多,如典型症状(烧心和反酸)、质子泵抑制剂(PPT)试验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等,尤其是GERD的诊断技术,包括最初的X线钡餐以及食管放射性核素检查和24h食管pH监测,到新近出现的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监测和无线pH监测等,为胃食管反流提供了客观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和内镜专用器械的飞速发展,消化内镜的治疗范围获得进一步拓宽,其治疗效果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来,隧道内镜技术的出现使消化内镜从腔内治疗到腔外手术的转变成为可能,并且具有传统外科手术所不具备的安全、微创、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此文就隧道内镜技术在食管黏膜下隧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食管、胃隆起性病变的超声内镜诊断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食管、胃隆起性病灶系一形态学改变,在内镜检查时可见病灶向腔内隆起,表面覆盖着正常或几乎正常的粘膜。其可能是由食管或胃粘膜、粘膜下病变或壁外压迫、粗大皱襞所致的隆起,诊断较为困难。由于内镜超声检查(EUS)能清晰地显示食管壁和胃壁及其周围结构,因此能对...  相似文献   

20.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的严重并发症,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传统治疗采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目前国际上推荐经内镜硬化和套扎治疗。我们将三腔二囊管改良成二腔一囊管压迫的同时,联合应用内镜硬化和套扎治疗,效果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