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2型糖尿病肝郁气滞证的常见腹证特点,探讨不同腹证与四诊信息、中医证候的内在联系,挖掘辨证意义较大的典型腹证,提高临床辨证的准确性。方法: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90例2型糖尿病肝郁气滞证患者进行腹诊诊察及四诊信息调查,判定中医证候及积分,录入并分析数据。结果:常见腹证出现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心下痞硬、胸胁苦满、腹皮拘急、腹痛、心下痞;胸胁苦满、心下痞与肝郁气滞证的严重程度相关;胸胁苦满与舌边有浊沫存在相关性;心下痞硬、腹痛、胸胁苦满、心下冷凉与失眠多梦相关。结论:腹诊对于2型糖尿病的临床辨证论治有较大价值;胸胁苦满和心下痞可作为辅助2型糖尿病肝郁气滞证诊断的典型腹证;部分腹证与临床症状存在关联性,也为治疗原则的确立与疗效评估提供了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对腹证的描述,有“心下痞”、“心下痞硬”、“胸胁苦满”、“少腹急结”、“腹满”等等。兹就常见腹证之诊法介绍如下: 1.心下痞:自觉心下胸胁痞闷堵塞,按心下部腹壁紧张,多为泻心汤证。2.心下痞硬:除心下痞外,按之坚硬有物,并有抵抗压痛,亦多为泻心汤证。3.心下急:指胃脘部有急迫不快之感,按心窝部有明显抵抗,为大柴胡汤证。  相似文献   

3.
通过呼吸功能、胸部X线、心电图等检查,探讨了胸部检查与汉方医学腹证的关系。以489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09人,女性80人,平均年龄49.8±8.8岁。结果:①轻度以上腹证出现率:右胸胁苦满79%,左胸胁苦满52%,心下痞硬69%,心下悸14%,脐上悸57%,脐下悸18%,振水音26%,右脐旁压痛84%,左脐旁压痛85%,脐下压痛63%,乙状结肠部压痛48%,回盲部压痛48%,小腹腹力低下72%,小腹知觉低下82%,正中芯19%。腹部动悸出现率脐上悸最高,脐旁压痛左右未见差异,胸胁苦满右侧出现率高。腹力、腹直肌紧张度、胸胁苦满男性略强,心下悸、脐上悸、振水音女性出现率  相似文献   

4.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1血瘀证的临床诊断 血瘀证诊断是具有中国传统医学特色的诊断,涉及病种多,具有指导实践的意义.传统观点认为,久病多瘀,慢病多瘀,温热病重症及创伤也多有瘀证.瘀血证具有多样性,有潜瘀血证或前瘀血证.不少国家对此进行了相应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美国医生所熟识的ABC药(Activating BloodCirculation Herbs),即活血化瘀药;日本医生称之为Oketsu Syndrome,即血瘀证.  相似文献   

5.
<正> 在血瘀证的诊断中,瘀血腹诊占有一定的地位,日本的研究就认为,腹诊在血瘀诊断中是主导和必备依据。中国在对血瘀证45个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中发现,瘀血腹诊以  相似文献   

6.
血瘀证目征与血瘀证诊断标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6种标准对781例患者的诊断研究,提示在诊断阳性率,敏感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和总和积分值等方面,中国血瘀症诊断标准和国际血瘀证诊断标准最优,血瘀证目片和日本瘀血证诊断标准次之,国际瘀血诊断标准试行方案和中山氏瘀血压痛点更次之。各种标准各有其独特优点,应相互取长补短,同时,探讨了导致各种标准不足之处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小柴胡汤为少阳证主方,而柴胡又为小柴胡汤之主药.胸胁苦满为柴胡汤证之一证,在临床上观察对热性病之胸胁苦满有良效.有经诊断为大叶性肺炎而胸胁苦满证显著者,投以小柴胡汤有效.近有同道用于大叶性肺炎六七例均获效,亦以胸胁苦满为主.关于柴胡解除胸胁苦满之药  相似文献   

8.
肝气郁结证诊断的必备症状以及与抑郁状态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理论和实验研究等方面 ,阐明肝气郁结证的诊断标准必备 2类症状 :情绪低落和肝经循行部位症状如胸胁、乳房、少腹胀痛等 ,是诊断肝郁证的必要条件。其中情绪低落主要对应抑郁状态 ,由此得出肝气郁结证必有抑郁状态 ,而抑郁状态不全是肝气郁结证 ,从而为揭示肝气郁结证的实质提供重要的线索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胸胁苦满为《伤寒论》所记载的腹证之一,属柴胡剂适应症。有报道肝功能障碍的患者在肝功能改善的同时,胸胁苦满也得以改善,但对无器质性病变者的胸胁苦满,其含义仍不明确。此次将有胸胁苦满的患者与无胸胁苦满的患者分为两组,以肝功能为重点进行各种生化检查,并对应激反应和抑郁程度测定进行精神病学评价,探讨其与胸胁苦满的关系。研究对象58名,男性8名,女性50  相似文献   

10.
自 1990年 7月~ 2 0 0 1年 7月我们在应用传统的膏药外敷 ,中药内服基础上加用肋骨固定带外固定治疗胸胁挫伤 2 60例 ,效果良好 ,总结诊治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60例均系门诊病人 ,均有明显外伤史 ,其中男 15 5例 ,女 10 5例 ;年龄最小 14岁 ,最大 83岁。合并其他部位损伤者 5 6例。1 2 诊断标准 胸胁受到外来暴力打击如碰撞、跌仆、拳击等。患处肿胀 ,可有皮下瘀血或血肿 ,压痛部位较固定 ,胸廓挤压征常无阳性。患者胸闷 ,深呼吸、活动或咳嗽时疼痛加剧 ,部分病人损伤当日不疼 ,次日疼痛严重。X线胸部透视或拍片…  相似文献   

11.
此前进行的有关胸胁苦满的生化学和精神医学研究都是根据细野的诊断标准判定胸胁苦满。该诊断标准,特别是季肋部水肿倾向带评价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以便达到某种熟练程度,而且也不能提供评价临床疗效等必不可少的量化标准。因此,在细野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增加前两次的研究结果制成新的胸胁苦满诊断标准与评价尺度(庆大式胸胁苦满评价尺度,以下简称“K尺度”)。为进一步证明K尺度的可行性,对同意参加研究的120例患者分别用K尺度和细野诊断  相似文献   

12.
血瘀证诊断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电子计算机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对血瘀证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血液流变学检查指标的变化作了定量分析,结果在症状体征中,舌质紫暗、少腹部抵抗压痛、皮下瘀血斑、脉涩、病理性肿块、黑便等对血瘀证的贡献率最大,在血液流变学检查中,全血粘度、体外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血栓弹力图等对血瘀证的贡献率最大,根据回归结果,结合国内外既往研究,提出了一个血瘀证的定量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3.
“胸胁苦满”是《伤寒论》记载的腹证之一,为柴胡汤类方剂的适应证。本次从现代医学血液生化检查和精神症状评价等方面探讨了胸胁苦满的本质。 对象与方法:①对象:选择未服过中药并同意参加试验的120例(男23例、女97例,平均年龄42.4±16.2岁)作为  相似文献   

14.
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一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著。其中,对“满证”除了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七六》中专篇讨论外,在其他篇章中亦有论述。综合全书,对“满证”的论述,计有六十余处。所述满证,在部位上,有胸满、心下满、胸胁满,胁下满、腹满、少腹满;在程度上,有坚满、胀满、腹满时减、腹满不减;在性质上,有“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之别;在兼证上,有兼呕、喘、咳、痛、烦等证的不同。因此,探讨《金匮要略》中  相似文献   

15.
柴胡为解热剂,治疗间歇热有专长。但其辨证标准和应用范围,规律森严,实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现将个人数十年来临床应用的一些体会,略述于后: 一、寒热往来:寒热来去分明,寒时则不热,热时则不寒,叫做寒热往来,《伤寒论》六经分证属于少阳病,现代医学叫做间歇热。柴胡配黄芩对此种热型有卓效,著名方剂如小柴胡汤《通俗伤寒论》、柴平汤等。二、胸胁苦满:柴胡有解热及泄下作用,前者治往来寒热,后者治胸胁苦满。《药征》谓:柴胡主治胸胁苦满,旁治寒热往来,未免主次颠倒,不敢强同。  相似文献   

16.
总结朱文宗主任参合腹诊辨治血瘀证的心得:(1)腹大满痛、少腹急结者,治以桂枝茯苓丸合大柴胡汤、桃核承气汤等;(2)胸胁苦满、压痛抵抗者,治以桂枝茯苓丸合小柴胡汤、温胆汤为主;(3)腹色黯淡、痛如针刺的气滞者,治以血府逐瘀汤等;(4)腹胀如鼓或有压痛的气逆者,治以越鞠丸,伍以活血化瘀药为主;(5)腹缓松弛、绵软喜按的气虚者,治以“双补汤”为主;(6)小腹冷痛、少腹里急的血亏气弱虚寒者,治以温经汤等。  相似文献   

17.
腹诊是重要的临床诊疗方法。《腹证奇览(全)》承袭张仲景腹诊论治学术思想,对腹诊手法、部位、各类方腹证及医案等都有详述。分析《腹证奇览(全)》并归纳得出:腹诊法起源于中国;主要有覆手按压法、抚循法和三指探按法等手法;腹证部位以三焦为框架,以六经划分为基础,再细分为胸胁、腹、少腹;腹诊对确定疾病病位、病性、病因、病机、治疗及预后有指导意义,亦可判断人体正气盛衰,防病于未然。  相似文献   

18.
对象:寺泽瘀血记分在40分以上,诊断为重症瘀血的便秘或腰痛患者35例(全部为女性),年龄为15~73岁。辨证为实证或虚实中间证。方法:有关抵当丸的特征性症候与无效例进行对比,并进一步对副作用加以探讨。结果:①疗效:有效23例,无效12例。②抵当丸的特征性症候:皮肤色素沉着,肌肤甲错,可见毛细血管扩张,皮下出血;粘膜呈暗红色;脉涩,多属实证或虚实中间证;腹力3+/5以上,压痛抵抗程度为乙状结肠部>左脐旁>右脐旁>回盲  相似文献   

19.
笔者将临床上治疗的腹白线纤维织炎、腹直肌纤维织炎、腹股沟韧带劳损归纳命名为“腹前壁肌纤维织炎综合征”。发病大多为青壮年男子 ,与体力劳动及慢性劳损有关 ,如经常弯腰、下蹲的工作 ,也有由于损伤后未能及时治愈者。临床表现为腹痛 ,以持续性钝痛或隐痛为多见 ,也有突然剧痛者。并伴有消化道症状 ,如恶心、呕吐、腹泻、小便前或尿时小腹牵拉痛 ,下蹲时也会产生牵拉痛。少数表现腰、背和胸胁部疼痛。此病极易被临床忽视 ,因常规检查均正常。扪诊时多数患者腹壁紧张 ,局部明显压痛。压痛部位有的在腹白线上 ,有的在腹直肌上 ,有的在腹股…  相似文献   

20.
曾志纯 《光明中医》2014,29(12):2492-2493
中医最早著名医学家(汉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论述了杂病的辨证论治,其中腹诊内容相当丰富,如胸胁苦满、心下急、心下痞、气上冲胸、腹中寒及上冲,腹中痛、腹胀如水状、少腹满、脐下悸、少腹里急、少腹拘急等.在《伤寒杂病论》中许多休文对腹证均有记述和处方,笔者依其理论,对外科急腹证暂无手术指征进行保守治疗,使腹诊与处方论治相结全,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